人大附中内幕
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候都浪费了。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是一辈子
对于我来说,我不恨学校,我更恨我的父母,因为他们不应该送我上这个学校。他们根本不懂怎么教育孩子。
人大附中的氛围是以成功为唯一标准, 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我是被摧毁了。
我在高中三年缺失的东西,使得这个进名校的结果变得毫无意义。
——摘自几名人大附中毕业生的发言
我知道自己正在写的这个东西,不一定能引起轰动,甚至可能连反响都没有。但是如果能幸运地有那么一点的话,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得罪很多人——包括校领导,以前的老师,同学。但是我不在乎,如果它真的能引起哪怕少数人对人大附中教育思想的反思的话,与其带来的善果相比,我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1.复杂的学生来源和赞助费疑云
每个对人大附中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这个学校和别的一样,是收钱的,而且绝不少收。我作为学生在学校生活度过了三年,自然遇到不少通过这样特殊渠道进来的同学。而且,我当年上的是排名最靠后的一个实验班,(人大附中每个年级都会有几个实验班,和普通班。普通班之间没有排名,学生水平平均分配。实验班总数较普通班略少,之间有排名,例如第一实验班,第二实验班等。当然,对外是没有这个说法的。)而这个班的“实验”意义,相对于排名较高的几个实验班反而更大。
一些上进心强的家长,无论是通过什么渠道把孩子送进人大附中之后,还想更进一步,进那些几乎全班都能上清华北大的实验班。这样的家长显然不少,这脱节的最后一班也应运而生。班内的学生来源,有初中部升上来的;有普通中考考上来,又通过中考后的实验班选拔的;有附中教师的子女;有送钱走关系进来的。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个班的平均分比其他实验班有显著差距,但是也比普通班略高。
通过这个班的学生组成,我们也可以看出人大附中学生的主要来源。1.从初中部升学的人民大学子弟。2.华校学生。3.普通中考考进来的。4.中考前签约的学生。5.通过关系或金钱取得入学资格的(包括本地和外地学生)。
这几类学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是也有交集。譬如初中部的参加高考并成功过线,就同时属于1、3,华校学生有的上了初中部,有的没有,而在高中时考了回来,或者签约回来。
复杂的学生背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大附中收受家长赞助费的事实。但是关于这笔钱,刘彭芝校长在面对批评时矢口否认,声称从没收过赞助费。依我看这纯属谎言。但是这谎言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有人向我透露过:“人大附中是不会收不该收的钱的;赞助费可以不以赞助费的名义收,那可以叫教育捐赠。”因此,人大附中账面上绝不会有所谓择校费,赞助费,所有的进账都会有体面的名义。但漂亮的操作不能掩盖事实,谎言不能掩盖真相。像这样的学生比例很小,但总数量绝对不少。
在这些不同来源的学生中,初中部和有着华校背景的学生,对人大附中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应。签约学生由于对人大附中模式提前有所了解,更是由于家庭对于应试教育的迫切追求,也相对适应。而外校考进来的,适应性就相对差一些,需要时间调整。而通过特殊渠道入学的,尤其是初来北京的一些学生(父母多是外地的富商,进京的官员),人大附中的教育模式对于他们显然就是一场噩梦了。
简单地介绍一下所谓的人大附中模式。
其实单看课程表,人大附中的课业并不繁重。但是关键在于放学后经常会有一次正规的考试,名曰“统练”。在高三时期统练频率就达到了每天都有。除此之外,作业的繁重或许其他学校相差不多,关键在于人大附中的练习册难度远超北京市的平均水平。题目的灵活程度让此前很少经受如此训练的学生自然难以很快适应。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以及高三的模拟考试都会排名。之后的名次在全年级张榜公布,不是在考试后直接公布分数,而是在下次考试排考场的时候,按照考试名次安排。看考场安排的结果,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如果上次没考好,下次就会坐在水平相对差的人们周围,心理压力可想而知。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每次都是坐在后几个考场,周围的人都已熟识,自然形成一个自暴自弃的圈子。
2.沉重的课业压力和与选修课浮华
就是这样,在前些年中小学“减负”的政策下,以“统练”的称呼代替考试,以排座位的方式代替公布名次,以教育捐赠代替择校费——人大附中就这样继续着它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手段。一个事例,可以让人看出其手段之精巧:高三那年的寒假,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人大附中进行加课。但是这与它一向标榜的素质教育相悖,据说是导致一个家长向教育局举报。接着,人大附中并没有取消加课,而是让学生们每人交一定的所谓“培训费”,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早上,摸黑进入人民大学,在人大的教室上课。更绝的是,学校给下的命令,竟然是“不许穿校服”!如此瞒天过海的伎俩,真是令人叹服。
既然学生们的压力如此之大,那谁会去参加那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呢?
这正是我要说的,或许高一时涉世未深,还有些时间。但是,随着压力的逐步加重,大部分人都会放弃选修课和其他课外活动。因此,选修课的存在,和美好的高中生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确实会有一些人坚持参加这些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1. 确实是才智过人,常规的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挑战。而且能够通过课外活动,参加学科竞赛以获奖,增加被大学特招的可能。2. 常规的学习已一塌糊涂,考进名牌大学的希望已不大,或者是通过获奖另辟蹊径,或者就是自暴自弃,放弃常规学习。
第一种情况,学校当然会鼓励,因为每年获奖的数字都会放在学校的宣传手册上。第二种情况,学校更不会阻拦,反正让他们学习也考不上清华北大,没准真拿个奖呢。而其他的学生,如果专注于课外活动而减少了学习时间,老师们绝不会答应,因为他们的奖金是与学生高考成绩相关的。
这就是人大附中的教育方法。就像另外一位毕业生所言,以成功为唯一标准。根本不像他们所宣传的“育人为本”。学生们分为三等,第一等,在最好的几个实验班,在同龄人的压力下拼争,各个身怀绝技,成绩优异。第二等,普通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和学校公布排名等各种政策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努力学习高考课程。第三等,主要是通过特殊手段,走关系或者交择校费入学的学生,被放任自流,失去了本该受到的老师们的关注:只要不惹事,干什么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