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乐分享] 【转】非洲以南:一个央企员工的非洲日记(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04:19: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非洲以南:一个央企员工的非洲日记(一)
2014-04-08 金小熊



编者按:非洲,无疑是神秘与野性的代名词。在中国与非洲越来越多合作的今天,中国对非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学术上已经有颇多研究。但我们相信真正的故事来自民间
一位曾经常驻安哥拉四年之久的央企三明治将她的非洲生活写成了系列文章,投稿给我们。这些文章涉及非洲的方方面面,故事都非常有趣。我们将刊登这个精彩的系列,每周一篇,敬请关注。

文/金小熊

提及非洲,可能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因为它的遥远和陌生,难以触及,自然带来无限遐想。毕业后去非洲工作,只为了一个“酷”字。把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了一程探险。

任职北京某央企,外派常驻非洲以南。临行之前,有担心,但更多的是憧憬。2008年12月。第一次踏上黑土地,正值盛夏。路边盛开着很漂亮的凤凰花,在这座城市里放肆而又羞涩地笑。

出了机场,有同事们来接机。一路驱车,撞入视线的非洲和想象中不太一样。尽管机场不太现代,但设施齐全。出了机场,有小卖铺、租车服务还有外汇兑换点。马路不宽敞,车很多,有些堵。各类私家轿车之间,蓝色的小巴鱼贯而入,小巴上的叫喊声此起彼伏。马路沿边的楼大多六、七层高,也有大吊车正在盖新的大楼。从各式各样的房子能看出这个国家层次不齐的贫富差距。房子很旧,但墙体上却常常可以看见大广告。

公司的选址位于贫民窟和富人区边界。贫民窟的房子都是穷人们自己盖的,用捡来的砖,土或一些乱七八糟的材料拼砌而成,圈出一块儿地,就成了住所。周边散落着垃圾,地面不平整。而相邻的富人区即是一栋又一栋的小楼。

房子是公司租来的,为期两年。可以看出房子之前是个小旅馆。入门,有接待处的痕迹。一楼有厨房、餐厅、洗衣房、储藏室;二楼是一个又一个的房间。三楼则是办公区域,还有一个露台,上面放了乒乓桌。

刚去那会儿,公司员工不太多。很多房间是空的。后来,来的人多了。女员工两人一间,有单独的卫生间;男员工有些三人一间,公用卫生间。我的房间被安排在二楼走廊尽头。房间里一个上下床、一个化妆台、一个可供两人的大衣柜,单独卫生间、空调、没有窗户。公司给准备了新的床单、被子、枕头、蚊帐。

一切都比想象中好太多。因为有自来水、有电、有空调、有网络,没有任何生活中的不便。同事们还俏皮地在小黑板上写下了欢迎的词句。稍作整理后,我便下楼和大伙儿们一起包饺子,并做了相互的自我介绍。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有自己的中国厨师。食物带来的熟悉减少了很多乡愁。早餐每天都很丰盛,有粥也有面包。午餐和晚餐都保证四菜一汤。为了照顾全国各地的各种口味,桌上也经常出现面条、馅饼、饺子和火锅。一些国内的佐料海运而来,中国常见蔬菜是公司基地里自己种下的。

国外上班的时间和国内上班族并无太多的不一样:早上八点半至中午十二点,下午两点至晚上六点。如工作需要,则加班。国内休假的日子我们需上班,因为国外无假期;国外有假期时,我们需上班,因为需与国内沟通。

工作之余,有散步、有打乒乓球、有看着小电影、有男生联合打游戏、打牌、K歌、有继续加班,在那一个小小的圈子里,我们相互宅,有时也和自己宅。也养过小猫,后来猫咪不见了。

在特殊的节日。比如某个同事的生日,厨师会烧一桌子的菜,大家一块儿热闹下。圣诞节,去过外省,也去过海边,后来因为圣诞节愈来愈越不安全,抢劫盛行,遂逐渐取消了活动。圣诞节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马路上看见了一个肤色黝黑的圣诞老人像。

在国外一起生活工作中的伙伴们,感情似深似浅,熟悉而又陌生,把酒对歌,转身笑过。好多人把青春留在了这里,离别之时又狠狠地,对故友只字片语。回忆慢慢淡去,化开。

在与黑黑打交道的日子里,有过温暖也有过气愤。但工作了很长时间,我知道,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并不喜欢他们。而其实,很多黑黑也开始反感中国人。这令人遗憾、伤感而又沮丧。如果你们还认为中国公司占据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那可能你们错了;如果你们还认为友好的非洲兄弟们依然热情似火地欢迎着中国人,那可能你们也错了;如果你们还认为非洲落后不堪,那可能你们真的大错特错了。

后面,我想给你们讲讲非洲的一些小故事,不仅仅围绕着非洲工作的中国人,更多的是黑黑模式。

------------
作者介绍
金小熊

2008年毕业于澳门大学,毕业后于就职北京某央企,常驻非洲,现为自由职业者。






0(1).jpg (147.44 KB, 下载次数: 0)

0(1).jpg

0(2)(1).jpg (170.75 KB, 下载次数: 0)

0(2)(1).jpg

0(2).jpg (88.23 KB, 下载次数: 0)

0(2).jpg

0.jpg (94.35 KB, 下载次数: 0)

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4-9 08:53:41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还有后续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4-10 10:26:08 | 只看该作者
后续呢?等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22:37:50 | 只看该作者

非洲以南:一个央企员工的非洲日记(二)黑黑司机们

金小熊 中国三明治


编者按:非洲,无疑是神秘与野性的代名词。在中国与非洲越来越多合作的今天,中国对非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学术上已经有颇多研究。但我们相信真正的故事来自民间。

一位曾经常驻安哥拉四年之久的央企三明治将她的非洲生活写成了系列文章,投稿给我们。这些文章涉及非洲的方方面面,故事都非常有趣。我们将刊登这个精彩的系列,每周二发一篇,敬请关注。

文/金小熊

非洲与中国走得愈来愈近,无法抗拒。3月底的新闻里说,上海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蒂斯亚贝巴的直航正式开启。

在非洲最开始的日子里,我和我的黑黑司机走得最近。我算是他们的上司,实则,他们却是我的老师,带我走近这里。


2008年,这个国家的公共汽车仅仅是一辆又一辆白蓝相印的小巴。根据黑黑车主的不同喜好,车身会被相应喷出各种创意图案,比如:上帝。路上没有很固定的站牌。坐小巴的人都懂小巴会开去哪儿,会在哪儿停下。俗成约定的事情,调出了一种特殊的气味。坐小巴的黑黑经济状况很一般,稍微有点儿闲钱的黑黑,都会买辆车,哪怕车屁股冒烟了,依然卖力地向前开,奋力地为自己开出一条宽敞大路。

尽管非洲地大物博,却同样存在城市病。国家的几年内战,让这个国家三分之一的居民都迁居至首都。堵车,很常见。找停车位,拼人品。

中国人在非洲,车是必需品。而黑黑司机,简直可称为“出门利器”。熟悉路况、不用自己找车位、随叫随走、不必担心被警察无故扣下。


会说英语的司机纳多

当地官方语言非英语。因此,会说英语的司机成为了香馍馍。公司的同事们都喜欢黑黑司机纳多,不仅交流无障碍,更重要的是他开车稳,态度很好,很听话。纳多最大胆的事情,是教会了中国同事乔治开车。来非洲,每个中国人都会有个好记的外文名字,或用自己的姓氏来替代。

这是让黑黑记住你是谁的好办法。因为,让他们用标准的发音来念中文名字确实很搞笑。来非洲之前,乔治不会开车,但很喜欢车,也想学。自己会开车,出门办事方便很多。在公司里让其他同事光明正大地教开车,不太容易。因为大家都怕把公司的车撞坏了,将人弄伤了。教开车这件事直至同事有一天在路上看到纳多坐在副驾驶,对乔治来回比划,才穿了帮。


后来,我问乔治。你怎么让纳多教你学开车了?

乔治说:“我找不到别人来教我。于是一天在路上就问纳多愿不愿意教?纳多很爽快,一下子同意了。他教得很认真,告诉我很多注意事项,包括开车的习惯动作。这真的很重要。原本我不觉得,但是上得路多了,让我体会到好习惯对处理突发事故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非洲。”乔治非常感激纳多的信任与耐心,以及开车初期他那段时间的陪伴。后来他们成了朋友,乔治也请纳多吃了饭。乔治说,学车那会儿,我问纳多你怕么?他说,别担心,有我在。

再后来,乔治成为了这里学车学得最快的人。车也开得很稳。一个礼拜后,就开起了长途。之后,也经常出差。开长途,遇到过好多突发事情,最后都化险为夷。

纳多因为路途原因,后来申请去公司基地开车。再后来,并不能常常遇见纳多。但每每提起他,每个人都赞不绝口。刚换司机那段时光,最常听见的一句口头禅既是,纳多在就好了,他都知道。


型男阿道夫

阿道夫高瘦帅,绝对上相。如果投胎准确,不当司机当明星,一定绰绰有余。他很喜欢和别人打招呼,老远见到你,就叫唤着你的名字。出门带着阿道夫,不用担心抢不到停车位。在非洲,找停车位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这座城市几乎没有专设的停车场,汽车都沿街停靠。很自然,占领停车位亦成为了一种商机,很多黑黑拿着砖头或塑料桶或人挡在车位上,霸占有利地形。旦凡有车踌躇前进,他们就不停地挥动着长长的胳膊,叫唤:“朋友,朋友,停这儿,停这儿。”即使有时车位的面积根本不足以塞下车本身的体积,他们朝你挥手的劲儿依然铿锵有力。只要车辆停在了指定位置,就需付他们看车费,以确保自己的车不被刮坏,车前灯不被挖走。

停车费可讨价还价,黑黑会观察你与他们交流的自然程度,来判断对方是不是个新手,如果是个外国人,他起价的看车费可以达到市场价的十倍。停车位和摆地摊一样,每个黑黑都有自己的圈地,如果被侵占,他们之间也会发生相互对骂和推搡。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大家都默许了这样的“商业行为。”



抢到车位的阿道夫可以在老板办事的中途,舒舒服服地打个盹,而不用开着车一圈又一圈的绕着某个地方转。

和阿道夫的交流并不多。当时他被分给了其他同事,只有偶尔插空才有机会和他搭档出门。后来阿道夫辞职了,因为公司没有办法付给他更多的工钱。

最后一次看见阿道夫,已经过了好几年。有一天,我走在路上,忽然听见有人叫我,回头一看,只瞧见一辆大车上,端端正正坐了一卡车的黑黑,个个带着头盔,衣着军衣,手执冲锋枪。阿道夫坐在车上,朝我挥手。我们很愉快地寒暄了两句,挥手道别。几年过去了,他依然很帅,依然很喜欢和别人打招呼。在异乡,碰见老朋友的感觉很亲切。


被辞退的阿丰

阿丰被招进公司的时候,我也刚去非洲不久。我俩的合作大约持续了两年,直至我们又租了其他房子,搬离了这栋小楼。

起初的日子,阿丰几乎成了我的专职司机。他被分到了我所在的业务处。因为我不会开车,所以出门必备“阿丰利器”。阿丰的大本事,就是抄近路。堵车在这儿和北京有的一拼。每当开会来不及,他就载着我一通乱窜,尽力保证开会的准时。尽管抄小路并不安全,却领着我看到了更真实的非洲。

原来沿街的六层楼房屋也算是“豪宅”。这个城市里,蜿蜒曲折的弄堂里,土房子一户挨着一户,有些混凝土还光溜溜地裸露着,有的房子只刷了一半的颜色,上面盖着彩钢板。用国内的标准,这些房屋大多均可被归于违章建筑。弯折于小房子中间,有小卖部,外面摇摇晃晃地挂着招牌,更多的是在自家门口摆摊的壮实女人们。巷子里的路不平整,上上下下地感受,如过山车般。阿丰开车经过,总能吸引来一大群人的目光。透过车窗镜,他们定在后面,眼神追出很远很远。

阿丰年纪不大,已经有了好几个小孩。或许有养家的压力,对于挣钱,他总是有着高涨的热情。他喜欢擦车,可以赚外快。时间长了,同事们开始很放心地让阿丰去送信件,可送信的时间被愈拖愈长。终于有一天,我休假重返公司时,他已经被辞退了。辞退的理由是难管、在外面接私活。

公司搬家后,阿丰又给我打过电话,希望可以重新回来,说自己会好好干。可惜一切都晚了。他走后,公司又请了新的司机。

后来的新司机们一直留在公司里。他们是胖迪、闹额和阿巴古噶。新司机也各有各的性格,却因不同而真实,因真实而可爱。有时他们也会和你抱怨生活里的小烦恼。同样,也会乐不可支地要和你学中国脏话,开车有机会就和同伴乱蹦炫耀;和你讨论信仰问题;在你搬不动箱子时帮助你提一把。每次用完车,我都会和他们很认真地说谢谢,他们会腼腆一笑,回答你:不用谢。


作者介绍

金小熊

2008年毕业于澳门大学,毕业后于就职北京某央企,常驻非洲,现为自由职业者。

0(1)(1).jpg (76.3 KB, 下载次数: 0)

0(1)(1).jpg

0(1).jpg (98.33 KB, 下载次数: 0)

0(1).jpg

0(2).jpg (119.42 KB, 下载次数: 0)

0(2).jpg

0(3).jpg (156.99 KB, 下载次数: 0)

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2 13:35:18 | 只看该作者
很棒的內容, 感謝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1 , Processed in 0.10128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