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少年常春藤介绍了国际知名趋势大师大前研一“教出孩子生存力”的观点,少年常春藤群里的父母都很认同。大前研一1943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他是早稻田大学理工部学士,东京工业大学原子核工学硕士,麻省理工学院( MIT)原子力工学博士。大前研一四十岁时,参加几次高中同学聚会后得出了在校成绩和毕业后的人生没有关系的感慨。进一步说,如果现在家长不能期待学校,究竟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呢?
学生时代的成绩和往后的人生没有关系
大前研一
出席高中同窗会时看见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只是会费七千日圆(注:折合4百余多人民币),出席的人全都负担得起。但续摊的费用谁会出呢?会续摊,一定是某人提议:“附近有家不错的店,我们去坐坐吧。”会做出这种提议的人,不可思议的,竟然大都是从前在班上成绩较差的同学。大前研一念的是男校,这种情况可说已成了常态。提议续摊的几乎都是自营业者。
微信通讯录搜索微信号patengzu1申请加入最具国际视野微信育儿群,通过审核即可获赠国际大奖小说或文摘精选一本。
任职于大公司的受薪族在四十至五十岁左右的年纪,还没有太多可自由支配的金钱。结果说出“不好意思啊,我不去了”这种话的,竟是从前班上前五名的优等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结果,和学生时代相比,续摊的时候,双方立场逆转。
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发现这件事,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后段班的学生发展一定就比较好吗?其实,后段班也分成两种极端。因此,我想说的不是成绩差的学生发展比较好,我想强调的是,在校的成绩和毕业后的人生并没有关系。
而且,前几名的同学没有例外都进了大公司,他们现在的工作内容、脑袋里的想法,大家都半斤八两,不难猜测。那些任职于大企业的精英员工似乎也对此有同样的感觉,最近我经常听见他们说“我进大公司真是失策”。
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理工学部应用化学系,大学同窗会的景况更是一片惨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化学领域的公司上班,以纤维或石油化学公司为主,结果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不约而同担任不景气对策室的室长。三十年前,他们进公司的时候,这一行还是热门产业,现在他们总算挨到了得以大展身手的年纪,结果就算得以出人头地,也只能拍拍部属的肩膀,请他们走路:如果无法得志,就是落得被拍肩膀,自己卷铺盖走人。差别就只有这点不同。
我已经不再参加高中的同窗会了。和高中时代相比,双方的权力关系如今已完全逆转,这样的现实实在太悲惨了。现实已和从前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其他人还察觉不到这一点呢?
我有个同学极为优秀,以前一直是班上的榜首,但现在听他说话实在令人心情萎靡。同窗会上也听不到什么开朗的对话,气氛总觉得有些抑郁,我便决定不再参加了。
等到再过十二、三年,我们到了领老人年金的年纪,大家的地位或许又会恢复平等。到那个时候,参加同窗会也会变得比较愉快吧。
家长是否混淆了‘教育’与‘调教’
进一步说,如果家长不能期待学校,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呢?
很简单。我们只需在各自的家庭中教导孩子那些真正必要的知识就行了。孩子的教育从前是父母的责任,现在只是回到原点。
父亲说:“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你。”然后把责任全部丢给母亲;母亲则把责任转移给学校、补习班老师或家庭教师……,像这类不合理的情况必须立刻停止,这是第一步。
这么做之后,下一步,则是改变对教育的心态。
‘不要这么做,不准那么做’,用这种方式管教孩子,把孩子塞进既定的框架,不让他们踏出一步,你是否认为这就是教育?
依我看,这叫做‘调教’,和养成自主思考能力的‘教育’似是而非。然而,我们一直让孩子白天待在学校接受这样的‘调教’。回到家后,如果父母还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小孩子很难不变成被驯服的狗吧?相反的,父母亲应该抱持的心态是去保护孩子的大脑,使他们免受试图把孩子塞进既定框架的学校教育的危害,换句话说,让他们回复到人类原本的柔软状态,可以靠本能来思考判断的状态。
比起被逼着做某件事,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比较有活力,愿意下工夫,大脑也因此能够获得锻炼。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孩子,找出他们在做什么事情时最朝气蓬勃,得到答案后,在家庭中为他们打造出适合的环境。
这种时候,最好不要太介意做那件事是否对孩子的将来有所帮助,或是孩子是否有那方面的才华。重要的应该是:孩子为什么会对那件事感兴趣?为什么会想做那件事?只要能清楚掌握这些,其他的事就不必操心了。
当然,才华这种东西有总比没有好,但绝不能以没有才华这种理由来阻止孩子的发展。因为就算天赋不够,只要有充沛的热情,便能催生出破坏力和持续力。一个人是否能成器,比起才华,这两种因素所占的比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