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书品书] 认作家:程玮(女生为主,男孩子应该也不拒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03: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这个作家已经有一阵子了。
最近又读了她的两本书《少女的红衬衣》和《豆蔻年华》,都很棒,在这里再次推荐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10:12 | 只看该作者

少女的红衬衣






《少女的红衬衣》讲述汤莉和汤妮是一对孪生姐妹,可是在三岁时她们就因为父母离婚而分离,汤妮跟着妈妈去了德国,汤莉和爸爸留在中国。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汤妮长成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女,她决定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心愿——去中国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孪生姐姐。虽然她除了父亲的名字外对父亲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她凭着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居然就找到了父亲和姐姐的住处,并和姐姐见了面。为了接近父亲,她和姐姐互换角色,演出了一场真假汤莉的好戏。《少女的红衬衣》的故事精彩、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不同国度长大的姐妹俩的心理和观念,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宣扬了理解、宽容、独立等现代文明人的观念。

0 (1).jpg (28.32 KB, 下载次数: 1)

0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12:43 | 只看该作者

转一个读后感

读《少女的红衬衣》有感         
(2010-08-22 08:00:37)
标签: 程玮 成长 性格 文化 国情 冒险 童子军 自信 独立 阳光 窗口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天气多云
    《少女的红衬衣》是作家程玮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是她继《少女的红发卡》、《少女的红围巾》后,奉献给广大少年读者的又一部力作。小说的故事有些离奇:汤莉和汤妮是一对孪生姐妹,可在三岁时就因为父母离婚而分离,汤妮跟着妈妈去了德国,汤莉和爸爸留在中国。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汤妮长成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女,她准备去中国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孪生姐姐。虽然她除了父亲的名字外对父亲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她凭着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居然就找到了父亲和姐姐的住处,并和姐姐见了面。为了接近父亲,她和姐姐互换角色,演出了一场真假汤莉的好戏……
    看到小说简介,我就被扑朔迷离的情节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同时脑海里不断有疑问冒出:汤莉和汤妮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怎么能那么轻易地就互换角色?如果被旁人识破,这故事又如何进行下去?程玮阿姨真像一个武林高手,她把跌宕起伏的故事讲得从容不迫,所有的细节都设计得天衣无缝、毫无破绽,让人心服口服。
    我特别喜欢小说的第十一章《别人的生活》,酒吧里的服务员秦天通过汤妮不熟悉歌手崔健这个细节,判断出汤妮是在德国长大的孩子。汤妮由此想到:原来文化就是国情啊,它是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一天天一年年积累下来的。她的长相,她的语言,可以跟周围的人一模一样,可她读的书,唱的歌,经历的事情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她对很多事情的想法也跟他们不一样。因此她永远不可能完全融入他们中间。读到这里,我醒悟到,要与欧美人进行顺畅的深度交流,光熟练掌握语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国情,了解他们的习俗文化,否则,与老外的交流永远只能停留在“天气、爱好、明星”等浅层次的话题上。看来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程玮阿姨曾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过德国孩子跟中国孩子,她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孩子长得很大了还像个孩子,而德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大人。《少女的红衬衣》中,来自德国的汤妮的三个伙伴在漓江边给汤莉讲起他们当童子军时在野外的经历,他们三个人讲得绘声绘色,汤莉只能静静地听着,她没有什么冒险的经历可以讲给他们听。从小到大,她最主要的经历就是从家门到校门,从一场考试到另一场考试,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其实何止是汤莉,所有在中国长大的孩子,都会有如此这般的感受。我想,比起德国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太内向太闭塞太落伍了?我们是不是应该表现得更自信更独立更阳光一些呢?
    感谢程玮阿姨给我们写了这样一本好书,它就像一扇明亮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窗外精彩缤纷的世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00aff0100l00j.html


点评

看上去很不错的样子。也听闻过程玮的大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10 2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33:31 | 只看该作者
说实在的,我和楼上贴的这个孩子的读后感倒不太一样。

那孩子说:
我醒悟到,要与欧美人进行顺畅的深度交流,光熟练掌握语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国情,了解他们的习俗文化,否则,与老外的交流永远只能停留在“天气、爱好、明星”等浅层次的话题上。看来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我想的是,要深入了解别人的国情、别人的习俗文化、学习别人的语言,我们自己的又什么时候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呢?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有限的,非常有限!
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深入了解我们自己的国情、了解我们自己的习俗文化,同时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拥有乐于求知求真的开放心,也许更有助于我们与国外的交流。

昨天与朋友聊天,外语大学的老师,就提到校方对于外教的管理,过去会在开会的时候提供英语翻译,现在则是提供免费的中文课程,要求外教们必须在一年以内达到可以听懂中文会议精神的地步。
我们去国外生活,必须会外语。
老外来中国,必须会中文。
就这么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07 , Processed in 0.10274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