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瑜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2014年阅读笔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4-1-6 16:53:11 | 只看该作者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4-1-6 16:21
你看书可真快啊,转眼看了这么多。说实在的,我对徐这样善感的男人还是不很理解。曼和徐,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

我都没好意思说我一年也就看个两三本书的样子~~:shut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4-1-6 18:01:3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迎新,好注意啊,响应号召!俺开始读《项塔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4-1-7 08:49:14 | 只看该作者
围观学习中,不过目前锻炼坚持地比较好,几乎每晚都会去健身会馆,下面的计划是向99和瑜伽学习,阅读也要加大力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7 20:0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4-1-7 20:01 编辑

《想飞》,前面写得是诗意灵动,荡气回肠,读到最后一段:

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天!这是他写给自己的预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09:1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4-1-9 09:31 编辑

第四本 《自剖文集》读完。

这本集子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剖性散文:《自剖》、《再剖》、《求医》、《想飞》、《迎上前去》,22楼的文章把《北戴河海滨的幻想》列入了吟咏自然的一类,我认为确实如下录的一篇赏析文所说,它算是一篇剖露心迹的文章。

第二部分是悼念性文。《悼沈叔薇》、《我的祖母之死》、《我的彼得》、《吊刘叔和》、《伤双栝老人》。彼得是徐志摩只见过一次的二儿子,一出生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带他在德国生活,三岁时病亡。双栝老人是徐的忘年交林长民。

第三部分是通讯《欧游漫录》,包括《开篇》、《自愿的充军》、《离京》、《旅伴》、《两个生客》、《西伯利亚》两篇、《莫斯科》、《托尔斯泰》、《犹太人的怖梦》、《契诃夫的墓园》、《“一宿有话”》、《血》共十三篇文章,是徐志摩1925年经苏联去欧洲,途经苏联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看过这组文章,觉得如果徐志摩没死,49年后估计他也是会离开大陆的。


赏析《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散文的星空,璀璨迷人,那是一颗颗睿智的星辰。写情绘景,朝花夕拾,游踪山川名城,叫人流连忘返;更让人动心的还有坦率地剖露心灵——那洞天其中的瑰丽世界,读者在那里可神游八极,心驰万仞,得到无穷的心理和艺术上的享受。《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理当是这样一篇美文,然而,翻阅几册“徐志摩作品集”之类的书籍,编者大都归之于旅游散文之列。

    这是有点牵强的。编者大致出于两种考虑;一是题目的景名是很醒目的;二是文章中着实也三言五语地说了那里的一点话。然而,依题而论其实,是不妥的。且说写景吧,在我看来,作者并无意要把北戴河的风光美景写出,更无意写出其异于他地之处,心力明显落在喧闹,以衬其所得境地之寂静而已。北戴河并不重要,当然也可是南戴河,还可是虚名山,只要能给徐志摩在热烈中带一点静思的氛围就中意了。

    它委实是一篇坦露心迹,迸射思想火花的佳作。

    徐志摩是一个情感热烈的作家,喜欢象征着活力的运动。他说:“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①。动,被他提到生命意义的高度,可见动与徐志摩的轻重。然而,本文却对静投入了心思——“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不用说,作者心中有不吐不快的郁结。      ①见徐志摩《落叶》。

    青年永远热情似火,富有反叛和冒险精神,对未来有无穷的幻想。熄灭他们的理想之火,无异于窒息他年轻的生命。然而,正如作者清醒地意识到,“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同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焰舌,不能永久的朗照。”此言,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年人致命的弱点。青年人一旦失败,将会“流水润,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作此文时(1924年),作者依旧年青,我们不难从中窥见他自己痛苦的心迹。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忘情于“艳丽的日辉”、“有福的山谷”、“安乐的村”,正是有这般自然与人生的大和谐,才有继之而来的无限的解脱。

    他既忘却纷纭尘世的种种“意绪”,又忘却自身的“幸与不幸”,使自己沉浸在消失了“过去”“现在”的虚幻之中。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浓厚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诗人和作家。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是他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在剑桥求学期间,结识了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她那反传统、爱人类、爱自由,眷恋大自然的本色美的思想,浸染了徐志摩的心灵;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大自然的倾慕,也时时拨动着徐志摩灵魂之弦,热爱自然,凝视大自然的和谐与安乐是他无尚的幸福。

    笔触一与自然接通,徐志摩就那样忘情而充满鲜活的灵性。本文写冥想前的喧闹,倒是给我们绘了浓丽的彩图:“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明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灯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舞蹈。”

    返璞归真的自然和谐的世态,徐志摩寄寓它无限的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了“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和快乐,无限的春光”,才能忘却人间纷争,忘却自己的恩恩怨怨,抖落身上沉重的征尘。

    田园风光的抒写处于文章的中段,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意义,更重要的,它完成了两种思想、两种心绪的转折和过渡,它是作者平静心灵痛苦和烦恼的港湾,安抚灵魂的春风——说它是文心是决不过分的。寥寥数笔,恣情于日辉、山间、农舍,作者把它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其用心是可明读的。

    语言的多姿重彩,对一篇散文来说,是进入那瑰丽艺术世界的媒介;同时,又是它神工妙艺,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心中幻化出欲滴的露、摇曳的青枝、坎坷的心路……本文使读者真正享受到语言酣畅淋漓的快意。

    徐志摩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难以把握的精神和情感。人失望和情绪低落时,难免要遥望激昂的昨天,这种忧郁痛苦的心境,他这样写道:“我的心灵,比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的消翳,只剩下有疏松的海砂中偶尔的回响,”“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在我们凝望浪涌浪回的鳞鳞波光中,徐志摩的心有谁人不解呢?

    写景状物,空灵挥洒,徐志摩对他珍之爱之的自然和远村就是这样。他很少用写实的笔触描摹其色其质,而是以意写之,如淡墨山水,袅袅如云,物象飘然纷呈,“妙龄的村姑”和“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和“预度秋收的丰盈”等等,从春到秋,从妙龄到须眉,全在他笔下享融融之乐。

    文中的最后两段,用了大量的排比,500多字,有23个忘却,然意犹未尽,末尾还留下“……”真是情急意浓。借助这些排比,他极力渲染了情绪,既宣泄了他对如此世风日下的人间的诅咒,又集中展露了自己情感和心灵的历史、思想的变迁。
                                                      
                                                                                   (张国义)

点评

我也好喜欢志摩,过两天也来看下这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9 1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4-1-9 09:48:24 | 只看该作者
瑜珈 发表于 2014-1-5 21:56
《致陆小曼》与《落叶》均已读完。

《致陆小曼》收录信札共六十五封,我把它们分为婚前的和婚后的。婚前 ...

"根本不理解不体贴她的摩。"

摩和曼的故事,是相爱容易,相处难吗

点评

两人根本 就不合适啊。只适合当情人,不适合结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9 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4-1-9 10:14:14 | 只看该作者
围观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1:58:07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对民国大师们着迷,开读第五本 《民国衣冠 》

豆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4456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0 12:0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4-1-10 14:52 编辑

《民国衣冠 》第一篇 《中央研究院迁台前后》

无论是迁台去的,还是留在大陆的,命运令人唏嘘呀。

陶孟和,中研院社会所所长,他反对迁台,“弃暗投明”是他的公开宣称。然而不久,他就开始经受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他曾直言不讳地提意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当受到敌视。他还说过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遭受“浩劫”这类言论。运动不断升级,他不得不为自己说过的那些话检讨,违心地批判自己。73 岁突发心肌梗死。

胡厚宣,离开中研院后到齐鲁大学,再到复旦大学。文中收录了多份他的自我检讨材料和群众的批判意见,学者的尊严被撕得粉碎。

傅乐焕,傅斯年的侄子,与伯父断绝关系,1951年在英国完成学业后直接回到红旗下的北京,1966年文革一起,就被揪出打倒,理由就是与傅斯年的关系。不堪折磨,投水自尽。从国外回来报效祖国,仅仅过了十五年就被逼死。天生之才,既予之厚,何夺之速?

去了台湾的研究员,人数虽不多,也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然多数为生活上的艰难,缺钱缺粮,住的环境较差,连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也不得不发奋写稿,只为赶紧赚得稿费买布买棉花做条棉裤。

也许还是两头都不靠去了美国的胡适活得舒坦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 22:4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4-1-13 08:56 编辑

《民国衣冠》

封面上写着一副联句:
以同情之笔,演绎民国学术社群的家常琐事
以温厚之心,体贴乱离岁月学人的私情恩怨

封里还有一副联句:
为山坳上的学术殿堂立碑
为凄风苦雨中的学人塑像

从第二章开始,分别记叙了董作宾、傅斯年、游寿、曾昭燏、林徽因、夏鼐、梁思成、梁思永、李济、胡适等学者在战乱中的学术追求和家庭生活、社会大变革后的选择和人生际遇。

有人评价当时中研院的水平:“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书中重点描述的学者中有三位女性:游寿、曾昭燏、林徽因。

游寿:集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而以书法之名最盛。本书的标题为“龙性难驯 多怀激烈”,她因几次请假离开李庄,招致傅斯年的不满,甚至不惜严辞解聘:“执事未得董先生同意,自作主张,自行离所,应自离李庄之日起,以停止职务论”游寿的性格也很刚烈:“平生志在为学,岂效区区作驽马恋栈耶……”。才女哪能没有个性的。

曾昭燏: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女,终身未嫁,委身于学问、社会,以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名世,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尽管她选择了革命,也获得了一连串的桂冠,但她的血管里流淌着“原罪”,与旧政权与台海那边有太多的粘连(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是她的表哥,自己的几个兄妹也在台湾,她曾配合南京军区政治部,参与电台的向台湾同胞喊话),政治的权杖并未放过她,良心的拷打使她人格分裂,1964年在南京灵谷寺跳塔自尽。

林徽因:“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李健吾在搞战胜利后曾如此评价林徽因。本篇小传开头也提到了“太太的客厅”,对于冰心的讥讽,林徽因也不是好惹的,“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卢沟桥事变后,梁林携家带口转移,途中林徽因生了大病,那年她三十六岁,从此再没能逃脱疾病的厄运,因此,在李庄,她一直是在养病,躺在床上的日子居多。文中记叙了一件小事,林徽因为了李济家中秋节过节方便(当时李济家接待一位外国友人,李家老太爷可能会觉得家宴上有外客不方便),连写了两封信给李家,主动提出接外国客人来梁家过节,还费心找出好多理由让李济夫妇心里释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林徽因鲜为人知的温柔贤良的一面。



点评

最近听了同学的推荐,下载了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准备读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21:09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币 +12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10 想看了
liumimi + 2 一直喜欢林徽因爽利的文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07 , Processed in 0.083594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