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刚翻开的新书《超级可怜的超级小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0:45: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聊天说起现在的孩子,突然想起这本书,前段日子买了,一直还没翻开过呢~~

受到尊重、个性化、被精心安排
现在的童年


尽管孩子还不够成熟,但与成年人具有同等的价值,受到同等的尊重;现在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如此,孩子拥有自己的权利——这种观念形成的时间还不长。毕竟直到1968年,德国法院才作出决定:基本法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对孩子完全适用,即“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每个人有权利自由地发展其人格”,以及“每个人有生存和身体不受侵害的权利”;禁止体罚孩子的法律,在德国直到1998年才通过;差不多在十二年前,根椐《民法典》第1631条,孩子才拥有了“在接受教育时不受暴力侵害的权利”(中国于2006年12月20出台,2007年6月开始执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此法类似)。
孩子现在被看成独立的人,在严格意义上受到完全的保护和尊重。在“人的个性化”不断发展的后现代社会中,这似乎是理所当然、完全正确的。与此同时,因为对孩子有了全新的看法,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孩子的个性成为教育所面对的挑战”,这是畅销书《孩子的时代》(Kinderjahre)的副标题。这本书是雷莫·拉尔戈(Rem Largo)于1999年撰写的。书中的基本观点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速度来进行规划,也就是中国常说的“因材施教”。再也不能把孩子看成可以随意塑造的黏土。也不能把孩子看成空置的容器,任由我们来灌输知识和智慧。按照这种新的原则,只有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色,我们才能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陈旧的教育方法都过时了。心理医生威廉·罗特豪斯(wi1helm Rotthaus)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道 “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教育方法,只有专心致志的教育者,他们敏锐地观察孩子,并以每个孩子的个性为出发点,尝试着施加教育的影响。”
现在我们认为,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正确、理所当然的。让孩子成为关注的中心,作为中间阶层的父母,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为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额手相庆。我们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我们开车送他们去骑马、拉小提琴、运动、绘画和补习:并且坚信,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除了有教育价值的玩具,我们还购买孩子想要的一切,因为他们绝不能落在同班同学的后面。我们陪孩子做家庭作业,管理他们的日程安排,精心为他们安排社交生活。我们为孩子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而且从来没有对这些行为的价值提出质疑。我们围着孩子转,就像行星围绕着太阳转:美国心理学的术语称之为“直升机式的教育”。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是事实:但它并没有使上述情形发生变化。社会历史学的研究表明: “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减少了,母亲的投入却比以前极大地增加了。不管是照顾孩子的强度,还是在经济和时间上的支出。”简而言之:孩子越来越少,而得到的关注却越来越多。我们为孩子表演,逗他们开心,并满足他们的愿望。尽管如此,他们似乎对此视而不见。

001a.jpg (71.99 KB, 下载次数: 0)

001a.jpg

001.jpg (66.99 KB, 下载次数: 0)

0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0:56:2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们爱孩子,却常常不得其法?

国王或者“暴君”
处于权力与软弱之间的孩子

在这种崭新的、以满足孩子需求为目标的教育中,无疑蕴藏着很多的机会。不过,它也会导致父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导致家庭的决策程序过于复杂,导致普遍的对教育方法的迷惘:孩子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愿望又有哪些?哪些事情应该由我来决定,哪些事情可以让他自己做主?哪些是我应该准许的,哪些是我必须禁止的?这使日常的教育工作变得异常复杂。要胜任这个工作,父母必须具备非凡的耐心,善于替孩子着想,并且带有适当的幽默感。
以孩子为中心——这种教育模式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越来越多的父母沦为奴仆,而孩子就是国王。儿童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专家抱怨说,宠爱孩子的父母所培养出来的是“小暴君”。他们不能忍受丝毫的失望,具有攻击性,易于消沉,心灵空虚。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医生和专家还观察到:父母更愿意成为孩子的朋友友,而不是引导者或者管束者。既然把孩子当成朋友,父母就不敢作出明确的规定,制定有约束力的规则;当然,更谈不上执行这些规定和规则了。
对于“暴君”这个概念尽管存在很大的争议,但许多父母力图获得孩子的尊重和肯定,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禁止孩子做一件事情,却要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得自相矛盾。为了保持融洽的关系,不招致孩子的反对,父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当那些深受宠爱的“小陛下”不肯背着书包上学,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听话”,有些父母不置一词。
不过,被自己的孩子统治,这种感觉必然导致父母的攻击性行为。要么压制这种感觉,继续赞美孩子;要么在孩子完全没有想到的时候突然爆发出来。这时,被理想化的孩子的形象顷刻颠覆,并大大地“贬值”了。父母感到无助,感到被奴役,那些本来“非常了不起”的孩子现在得为此“负责”。
越来越多的父母沦为孩子的奴隶,以做家务事为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研究表明,要求孩子做家务事的父母越来越少;而在以前,让孩子做家务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便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为了让孩子较早具有独立性,也应该让他们做适当的家务事;而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负担沉重的母亲,或者承受巨大压力的父亲。
父母还更多地把事情的决定权让给孩子,尽管他们还很稚嫩,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决定。让一个男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不少单亲母亲会征求孩子的同意。假如孩子对他不满意,母亲通常对这位不幸的追求者也不会怜惜。这样孩子就获得了对母亲生活的控制权,对他的能力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苛求。
在着装、饮食或者学业方面,作重大决定之前,听取孩子的意见,这固然很好。但是,完全让孩子作决定,就失之偏颇了。
人们经常声称,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而在这种行为模式下,父母总是力不从心。在感情上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要,很多父母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非常迫切地渴望得到孩子的爱、关注和肯定,这说明父母还不够成熟,自我定位也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在孩子面前贯彻自己的意志”的教育方法也无能为力。偶尔改变行为方式只不过是隔靴搔痒,在心灵深处,那些渴望依然蠢蠢欲动。
有些父母以关心孩子为幌子,实际上是试图满足自己对爱、亲近和关注的需要。这时孩子很快就会陷入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拥有无限的权力(“我可以对父母随意地发号施令”),另一方面,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苛求(“我得为父母的幸福负责)。通过可怜的超级小孩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让他们在感情上陷入困境,导致他们将来缺乏行动能力;这种后果,需要很长时间我们才能认识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2-10 12:00:5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确实是现在的一个现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2-10 12:21:3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都不能过。我们的社会,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人,将孩子作为私有财产,不能给予尊重和平等,一方面又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出现了这种“超级可怜的超级小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2-10 12:27:28 | 只看该作者
唉,真得好好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2:40:05 | 只看该作者
更多内容:http://novel.hongxiu.com/a/429011/

如果觉得好,不如买一本读一下吧,一本书的价格不会超过一份快餐,其作用却是远大于一饮一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17 13:19:13 |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这问题不单单存在于我们独生子女家庭,已然成了世界性难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3:31 , Processed in 0.07598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