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1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路西法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4:17: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犹豫要不要发这个帖,我很喜欢这本书,看了电子版的,打算去买一本纸质书。
喜欢的原因,是他把我最近一些比较模糊的想法清晰化了。并且,书的指向是针对美帝国主义的小布什政府,和我们的情景没有一点关系,可是也恰恰是这让我感到迷惑:无关和有关的转换简直就是无缝对接。

《路西法效应》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71842/
内容简介······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他编创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305.htm米尔格伦实验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672.htm斯坦福监狱实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4:23:49 | 只看该作者
正是因为我读了一半的这本书,导致我不自信自己能在一个环境中能独善其身,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才发了这个帖要是全国再次掀起“读书无用论”,你会怎么做?

幸好往后看,作者提供了逃离恶境的一些方法,但是,我还是不确定,自己能把握沉浸和抽离的正确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11-22 15:13 编辑

后来发现,这个斯坦福实验居然还有一部电影,这回开心了,有电影可以看了。

电影好像是《死亡实验》,没仔细搜。

点评

记得还有一部《浪潮》,黑版介绍的:http://club.etj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84&highlight=%C0%CB%B3%B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2 18:57
体的操作,掀起滔天巨浪,得需要多少能量?上一次的无用论,也可以看成是五四后的一种曲折反复。甚至,发起时并非冲着无用论去的,而是上传下达中的失真。就像有人说的,决定历史走向的,不是粉墨登场的政治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2 16:29
虽然没看过,但是十分相信试验的效力。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案例,比如,精心布置的骗局,以及赌场的灯光台阶桌子的位置等等的安排。但是,作为社会这个多功能体,没有特殊的历史条件以及环境,仅凭个人或局部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2 16:17
小美妈总是提出高含金量的问题。电影?名字还是斯坦福实验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2 14: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22 20:40:06 | 只看该作者
多看书,多交有思想的朋友,应该不会随波逐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23 07:06:12 | 只看该作者
多读,多思考,不会随波逐流的。
有稳定的价值观,不会人云亦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25 08:57:1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小美妈的这样的思考,你是个爱动脑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25 10:09:46 | 只看该作者
很遗憾,没读过这本书,也没看过那个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3:36:52 | 只看该作者
tricom163 说的不错,任何一件看似偶然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有合适它的背景及契机,有的事情,原本不是发起者的愿意,种在别样的土壤中,就收获了另外一个结果。
环境压力对人的影响不能小觑,比如一件事,本来你很不赞同,但是看到身边的人都赞同,你估计就不发声音了,甚至默认了。我们自始至终都受环境的影响,只是有时候入戏深,有时候浅罢了,我去书里摘抄点东西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3:38:31 | 只看该作者
顺便提一下,各位能不能不要老用长篇大论的评论,而是用回复啊?这样,能让人知道有更新呢,否则就丢一边看不到了。人家想回复你也不方便。我的@好像还是用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3:49:45 | 只看该作者

注视下页那张漂亮的图片一段时间,然后闭上眼睛,试着从记忆中回想它。

你的心灵之眼是否看见纯白的天使们在黑暗的天堂上飞舞?或者你看见许多长角的黑魔鬼占据地狱亮白的天空?在艺术家埃舍尔(M.C.Escher)的创作中,两种视觉效果出现的机会是同等的。但是一旦察觉到善与恶同时并存时,你将再也无法只见其一不闻其二。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将不会同意你再回头好整以暇地将“善与完美”的一面与“邪恶与败坏”的一面轻易划为黑白两道。在这本书的奇特旅程中,我希望你能一再思考一个问题:“我有可能成为恶魔吗?”

埃舍尔的图呈现了三个心理事实:第一,这世界充斥善与恶,从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一定如此:第二,善与恶的分界可以互相渗透且模糊不清,第三,天使可以变成恶魔,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恶魔也可能变为天使。

天使与魔鬼.jpg (78.9 KB, 下载次数: 0)

天使与魔鬼.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7 , Processed in 0.124886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