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363|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大家来谈谈对素读的看法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08: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琴的素读,就是不带讲解先背了再说,顺带把吟诵运用到了素读里。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先说我自己的看法啊,吟诵的调子肯定不会只有一种,听了点陈琴以及徐健顺的吟诵,各有特色,调子没问题,但是和诗词本身联系起来,感觉欠缺了点什么。还有太夸大素读的做法,古时候读私塾要看经济,一般经济条件很好的,都会请先生讲解再读,差点的就是死记硬背素读了。她推广国学是好事,但是一味强调素读是不是又过了?毕竟死记硬背是最简便的,谁都可以操作,普通家长都能胜任。那么素读以后呢?下一步呢?我疑惑的是这个问题。好几个大师论及国学启蒙,都提及认字问题,认字写字必须同时进行,认字的学问就很大了,一个字可以引申出很多内容,这点我似乎没看到她有提及。想效仿古代读书,但是只抽取其中一部分夸大强调,走的又是什么样的路呢?大家来谈谈啊。

点评

你的头像,看的让人流口水啊。。。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6: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20:16 | 只看该作者
我摘一段钱基博的演讲稿,看看大师是如何评判国学的。
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
(女师大附中三月二十七日演讲稿)
今天承欧阳校长招我来贵校演讲国学。我想诸位第一句先要问:“什么叫做‘国学’呢?这‘国学’两个字,究竟怎么样解释,才对?”我记得从前小时候,在蒙馆里读书,第一部《论语》,开篇第一句书就是:“学而时习之。”从前老先生,照着“叠韵为训”的一个大例,下着注说:“学,觉也。”换句话说:“学”就是“觉悟”的意义。因为学的目标。要在能使得人觉悟。学的有效无效,就看这个人,得了一种学问以后,究竟得到一种觉悟没有?譬如学科学,就是要使人们觉悟到自然界和人生的关系。学政治社会学,就是使人们觉到人生的关系,不能离开群众的全体。其他文学、哲学、心理学,一切关到内心的研究和记录,是在要使得人能觉悟,更不必说。照这样说,“学”就是“觉悟”。“国学”的意义,就是“国性的自觉”。“国性的自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学了国学,我们可以觉到,这个国家和我们的关系,不仅是法律、政治等等能够保障我们生命财产一切权利;并且他的历史,他的文化,也很够惹我们的系恋,发生一种固结不解的爱。就像我们处在今日的中国情势之下,人人可以觉到法律政治,早已没有效力;生命财产,早已没有保障;然而我们的中国,还比一切大英、大美、大日本和苏俄无论世界何等的强国,来得可爱!就是我们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系恋住我们的心,不忍得抛撇缘故!这是一层。第二,我们觉得中国数千年文化,古色古香,自然来得可爱!然而我们也要觉到中国的文化,经了数千年。好比一面古镜,搁了岁月,也许尘封生翳,当得加以磨拭,才能光可鉴人:万勿把镜面上封了的尘,就当他镜面看,忍不得磨拭;那就千年尘封,愈古愈暗淡!这也是处在今日的中国情势之下,我们新得到的一种觉悟。所以“国学”的意义,就是“国性的自觉”;国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起我们“国性的自觉”:这是我的一番愚见。
怎样才能促起我们“国性的自觉”呢?那就要讲到“治国学的方法”:
讲到治国学的方法,就离不掉读书。怎样去读书呢?我就得提起我们国学老祖师孔老夫子一句话,叫做“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就是治国学颠扑不破的一个方法。所以他的高第弟子颜回,赞他的老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也不过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什么叫做礼呢?孟子道得好:“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照他上文说:就是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序,叫做“礼”。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只是把“博文”所得到的学问。观其会通,归纳出一个条理。这种功夫,照现在说,就是西洋哲家所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所以孔夫子的学问不可及,不在他的“多学而识之”,能够“博学于文”;还在他能“约之以礼”,观学问的会通。他还有一个学生,叫做子贡,竟老实当他的老师是一个“多学而识”的学者:那就没有颜回来得高明,能够知道他的先生“博文”而后,还要做一番“约礼”的功夫:所以孔子就得提醒他,说道:“非也,予一以贯之。”然而从前宋儒读了这句书。竟误会做孔子不要“多学而识之”,这是大错!孔子“博学于文”,又自己称“默而识之”;孔子何尝不做“多学而识之”的功夫?不过“多学而识”之后,满肚皮学问,好像满地散钱,收拾不起,就得觅一条绳贯串他才行。所以“博学于文”,能够“多学而识”之后,还得要“约之以礼”,去做“一以贯之”的功夫,才得有归宿。然而假没有“博学于文”。做过“多学而识之”的功夫;好比一个钱都没有的穷人,就拽了条绳子,也无用!胡适之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绪言里说:“宋儒注重贯通。汉学家注重校勘训诂。但是宋儒不明校勘训诂之学;故流于空疏,流于臆说。清代的汉学家,最精校勘训诂;但多不肯做贯通的功夫,故流于支离破碎。”这番话,最能发见汉学、宋学的症结。换句话讲:就是汉学家能够“多学”而不知道“贯一”,宋儒知道“贯一”而不能够“多学”。汉学家的学问,像散了满地底钱,没有绳贯串得起。宋儒拽了一条绳,又没有钱串。所以汉学家功夫没有彻底,宋儒又好像躐等;这都是“偏之为害”!
然而汉学宋学,都离不掉做读书功夫。不过一样做读书的功夫,汉学讲考据,重客观的外证。宋儒明义理,重主观的内证。现在一般新汉学家,要想应用西洋的科学精神来读书,自然主张做客观的外证功夫。有人问我“意见怎样”?我说:“不错!现在一般新汉学家,提倡客观读书,我很赞成!不过我还有一句话要问:‘你为什么要读书?”’这个人惘然不知所对。我就对他说:“读书者并不是为有了书要读,是为我自家受用要读。”如果读书的功夫,仅仅做到“客观地读书”而住,这个读书的究竟目的还没有达到。倘使说:“古人费了心著书,我们不可辜负他,所以要去读。”我觉得我对于古人,没有负这等义务!既然如此,就是“读书要我自家受用”,这个主观的读书功夫,那(哪)可不讲?所以我讲到读书法,就是主张:读书第一步,须用客观的外证功夫;再进一步,就要讲到“主观的读书法”。倘使第一步读书的功夫做到,不想进一步做“主观的读书”功夫,这个读书的究竟目的,就没有达到!就是读书没有彻底!就使读书有得,也和我身心没干,所得的不过是物——名物训诂之末,所谓“外铄我也,非求自得者也”!汉儒是也!倘使第一步“客观的读书”功夫没有做,就要做第二步“主观”的功夫,这个就叫“躐等”!这等人的读书意见,就是“武断”!就是以我诬古人!宋儒往往犯此毛病!不过宋儒教人读书,最喜欢说“切己体察”,这句话,是主观读书法最要紧的一层意思,很可以矫正现在一般读书人的流弊,我更得加以说明。
讲到“切己体察”四字,须晓得这个“己”,有“空间之己”,有“时间之己”。据我看现在许多人读书:有的没有切定自家这个“空间之己”去体察。有的没有知道切定“时间之己”去体察。就像一般“西洋化”者,读了许多西洋学者的著作,觉得西洋制度文物,色色比中国好。是不错!不过要想把西洋的一切制度文物,硬搬来中国做,就不成功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家这个“空间之己”是“东洋大海中国之己”,不是“西洋之己”。但知道西洋的制度文物好,而没有切定这个“东洋大海中国之己”,下一番体察功夫的缘故!又像一般国粹老先生,欢喜讲唐虞三代,甚至说“忠君就是爱国”,要想复辟。我们看似好笑!他却自以为是!他也不想“中华民国”一块招牌既然竖起,万万没有恢复君主,老店新开之可能!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家这个“时间之己”,不是“唐虞三代之己”,也不是“汉唐宋元明清之己”,是“中华民国纪元以后之己”:而没有切定这个“时间之己”体察一番缘故!这两等人,我说心地皆不坏!只是他读书没有知道“切己体察”这一种主观读书法,所以就失掉他们国性的自觉,不免“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现在一般治国学者,讲到做客观的外证功夫,最有成绩;要算章太炎先生治《说文》和诸子,他不但能“多学而识之”,也很能“一以贯之”!这是人人知道的。至于做主观的内证功夫,虽然没有多大的成绩,然而正在十分努力的时候,我就佩服本(北)京梁漱溟先生!我很祝颂他的成功!
治国学,是否就尽在“读书”中间?这个问题,将来诸位读书多,积理深的时候,自然能解决!不用我来繁絮!

点评

这篇文章很好,引人深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09:21
看累死了。有个问题,让现代儿童读四书五经,究竟又是为了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4:53
就说他自己儿子吧,也大概是十岁才发蒙,真正开始有进展是十五岁左右,那时才是思维能力之开始巅发期。这位先生不在于国学功夫深,其科学精神比现代许多被洗脑人强不知多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4:51
儿童学来是要自家受用么,不过是父母“觉”得将来有用罢了。这里这个“觉”和上面那个“觉”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4:29
比如说他那时的蒙馆注“学”为“觉”,倒是蛮有意思,比起今天市面上的白话翻译可爱多了。儿童处在今时之己中,学习国学,必然想问彼时之己作何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4:28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大大姑娘 + 10 真是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1-19 09:37: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家孩子从二年级下开始读国学,还差几个月就整整三年了。i
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正在读的是道德经
分篇读的时候是素读,教材用育灵童,拼音大字版本
通篇读就是买了有注解的,中华书局出版的。
但不要求孩子看注解,随她自己。
因为我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很多时候是孩子反过来跟我解释“这是。。。意思,那是。。。意思”
欣慰的是,孩子虽不能像YY那样白话文写作,倒也时不时冒一句经典,在写作文的时候引据一两句
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满意

从我家孩子的读国学经历看,素读对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阶段,coco性格外向,很容易被外界吸引,素读的时候我就跟她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先读顺,不错、不漏、不颠倒”事实上这样孩子更专注“读”

点评

专注力以及记忆力有提升对吧?很好的经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19 09:52:07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国学大家在小孩教育上,还是挺重视的,但国学倡导的一些行为准则,家长们是否也在生活中实践着呢?我们家的还小,但现在我每天会给她听三字经,唐诗、论语,这3个轮着来,她一岁半,已经能背一些句子了。我不太了解这个素读,但我打算让宝宝一直坚持下去,我跟她一起坚持,希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者一切顺其自然,不奢求,不勉强。

点评

xianyun这个意见我倒不见得完全同意噢。我见到的外国孩子,普遍比中国孩子更自律。也许我见到的外国孩子的父母,恰好是特别注重孩子教育的族群?因为中外孩子混杂,外国孩子的守纪经常让我感觉惭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18:30
我看国学大家在孩子的教育上讲究一个律字,自律。但是国外是非常开放的,讲求个性发展,完全是反着来的。一个是克制自我,一个是自我发展。基本到青春期就能看出区别了,前者循规蹈矩,后者比较散漫,离经叛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19 10:03:4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素读是一个必要阶段,我家孩子小时候也读过一段时间的论语,现在又开始读了。就是素读,能准确读出来就可以了。目前来说看不出有什么,但长期坚持下去应该是会有益处的。等读的文章很熟悉一说起来就可以脱口而出的时候,再加上注解看,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我自己想。我女儿小一

点评

但是素读很难坚持下来,非常枯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19 10:1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3-11-19 10:15 编辑

并不反对学国学,关键是什么时候学。比如现在让我女儿去读论语,读庄子,我倒巴望着她能去读读、去思思。小的时候呢,我已经写过我的经历了,是楼主说的素读吧,没觉得有什么用。但如果那时候我找参考书去讲解了呢,孩子能理解那些文本里传递的思想吗?

点评

我儿子现在开始学中文了,感觉不错:)。我觉得他之所以有兴趣,就是因为理解力到了,能发现困难的中文字背后的玄机了。所以我宁可晚一点,也不会让孩子去素读硬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9:08
讲典故应该好些,讲思想我觉得时机未到。所以很矛盾的啊。咱古代私塾和现代教学的区别是他们读的书有主线,时间拉的很长,会反复读,考核部分不像现在上纲上线,我们学完就扔,追求的是短期效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19 13:32:24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如果要学国学,在学前是素读时期,这时选那些音律好的会比较好。上学后有些阅历还是要讲解后读会事半功倍。

点评

说穿了同英语一样,欺的就是孩子年幼无知先灌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19 13:38:5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坚持了两年多的所谓的素读吧,感觉不错。当时孩子是不懂的,以后要常复习。

点评

我们读的是四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10:45
你们读的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1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19 21:10:05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知道为啥要素读啊~

大了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不是挺好的吗?

点评

我倾向于理解再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1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19 22:1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11-19 22:29 编辑

最近我儿子在上圣经课啊,他们都怎么上课的呢?
没讲几句圣经,上课也不需要带Bible,游戏可是做了不老少!于是,在课堂之外,儿子读圣经的劲头真是不小!昨天同学的妈妈看到我就说,她女儿发现我儿子能把圣经人物说得头头是道的,突然觉得我儿子也是个人才——我说呢,为啥小姑娘那天晚上给我发了好几次微信,找俺家儿子问作业,原来是想了解这家伙到底哪儿来的墨水呢!那个小姑娘圣经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了,她是外国人,英语本来就是她的母语(她的英语真的很好,绝对的数一数二),而我儿子半道才开始学,Bible拿到手才两个星期,平常还是以读故事书为主的。可见兴趣的确是很好的老师,让人能深深的沉迷!我个人觉得吧,开始早晚其实不重要,能不能入迷,才是最重要又最高效的。

我看,我们学中国的文献要是能做到这样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估计国学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
所以我现在想清楚了,我不着急让孩子学中文呢,学了又怎么样?遇到文化的壁垒,还是攻不破绕不开。不如孩子大了,有学习能力了,再去学好了。

点评

我儿子现在开始学语文,开篇是唐诗,夹杂着史记,居然很喜欢,很投入。他喜欢,我就简单,不需要投入精力,他自己就学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9:10
圣经有故事有唱诗相对来说比较易懂,国学入门的起阶就很高,对孩子的要求相对也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10:20
把入迷作为评判标准。真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0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51 , Processed in 0.09866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