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王俊南下深圳,成立了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事业单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遵循基因组学发展规律开拓创新,短短几年时间,在基因组科学领域确立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目前,深圳华大基因院的研究成果以翻倍的速度提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和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三发三带"发展模式日臻成熟。 科研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在王俊执行总裁的带领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引领世界基因组学科前沿,开展以重要物种(包括人类)基因组为对象的开拓性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每年均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问世,自2007年至今共发表科研论文68篇,其中在国际知名权威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科学论文17篇,2010年每月一篇科研论文载于《自然》和《科学》的速度,更加彰显了其领先世界的科研实力。自2001年起第一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到现在,王俊做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文章多达110余篇,其中大部分都发表在国际知名权威杂志上。 2007年12月,《科学》杂志报道了以王俊为首的科研团队所完成的"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图谱"工作,在随后公布的2007年十大科学进展中,"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领域的研究进展名列第一,"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贡献;2008年"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四位;2009年由王俊带领的团队首次提出的"人类泛基因组"概念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第十位;2010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研究成果相继入选《科学》杂志"2010十大科学突破"、"本世纪前十年十项科学卓见",并荣登《科学》杂志"年度新闻"及《自然》杂志"年度特写"。 由1999年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中国承担1%任务,到2007年来深圳独立完成第一个中国人全基因组绘图,华大基因在王俊执行总裁的领导下实现了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生化,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主要科研项目成果及应用价值 王俊带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先后开展完成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 2007年10月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图谱"。 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共同启动"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该项研究所产生的科学成果将对针对疾病机理、疾病预防、预测、诊断与治疗的遗传学、医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为走向个人基因组时代、个性化医疗提供宝贵的数据基础;并与同年3月启动"大熊猫基因组计划",10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 2009年8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该计划预计在三年内完成一万种微生物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基因水平上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认识微生物的完整生物学功能。这将促进发酵业、制药业、食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推动新型生物能源、绿色制造、疫苗生产、环保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节能减排和生物安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 2010年1月,启动"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计划通过对千种动植物全基因组进行大通量高深度测序,绘制一张迄今为止最详尽、几乎覆盖全基因组的千种动植物遗传变异图谱。这些全面而深入的数据分析,将为后续针对千种动植物遗传特征筛选遗传分子标记,开展超级育种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2010年2月11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历史性研究成果。3月4日,《自然》以封面故事着重介绍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 2010年3月19日,王俊代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起"共生体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将对海蛤蝓(又称绿叶海蜗牛)及藻类饵料进行基因组测序。 2010年5月3日,王俊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联合研究成果"家蚕基因组甲基化图谱"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家蚕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家蚕甲基化图谱的完成不但对理解昆虫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进一步发掘家蚕人工驯化过程中潜在的表观遗传学贡献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2010年6月9日,王俊代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KACST)联合宣布,成功绘制完成阿拉伯骆驼的全基因图谱。该项目的完成,将有利于研究它在沙漠这样不良环境中生存的独特的生理与生化特征。此外了解骆驼免疫系统的特殊之处,将有利于开发新的疫苗接种方法、治疗抗体和肽类治疗。 2010年7月2日,《科学》正式发表了《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该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阐明了人类基因组在极端环境下发生了何种适应性变化,对预测、预防与治疗高原缺氧性疾病,促进我国高原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具有改写人类分子进化教科书的意义。 2010年7月31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牡蛎基因组研究团队在青岛宣布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同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宣布绘制出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牡蛎及半滑舌鳎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水产生物研究进入了基因组时代,在水产生物研究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0年8月27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cience》发表了弓背蚁与印度跳蚁的基因组研究成果。该国际合作项目为使蚂蚁成为研究社会行为、衰老、以及神经生物学的新模式生物奠定了基础,尤其为后续研究表观遗传对行为、衰老等过程的调控机制铺平了道路。 2009年,为实现对重要粮食及能源作物育种的大贯穿,王俊指导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农业育种平台启动了水稻转基因项目,2010年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基因组分子育种已无技术障碍。同年完成了谷子全基因组测序,为规模化快速选育新的不育系与适应不同环境的父本材料,配制新的杂交品种铺平了道路。目前已完成了全国十省11个地点的谷子试种和数据采集工作。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和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杂交谷子的种植将在干旱环境下实现粮食高产,对解决缺粮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同时也启动了轻木项目,逐渐开发环保建材,成为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获得愈伤组织诱导的丛生芽,降低了轻木的生产周期及成本,使轻木的培育条件及木材品质得到改良。 另外,近年来在王俊的领导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展了医药健康相关系列项目研究。一是自主开发的HLA-SBT基因分型技术已被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骨髓库认可,为解决骨髓移植HLA配型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2010年更作为行业标准由其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应用;二是通过对宫颈癌筛查大规模样本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进行高灵敏度的精确分型,为宫颈癌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是未来对宫颈癌实施大面积普查及有效控制的核心技术;三是自身拥有的产前诊断技术可实现早期、准确和无创检测,这一工作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及家庭幸福稳定有重大意义。 未来发展过程中,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王俊执行总裁的带领下必将与以往一样顺应基因组科学发展规律,继续向基因组科学顶峰迈进。努力发掘基因技术和数据分析在健康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推动我国国民健康事业的新进步。同时将最大化地运用基因组技术服务社会、创造效益,为中国生物经济的腾飞做好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