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畅思老师兰州吟诵行记(兰州孙海芳撰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08:1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吟诵新风育新芽    传承古韵润金城
                                    ——朱畅思老师兰州吟诵行记
                              
    2012年12月31日,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我们迎来了中华吟诵协会理事,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来兰讲学吟诵。
    一如开场白朱老师自言,“让大家失望了”。一直以来,印象里想象出来的朱畅思老师应该是一位具有知识、阅历原型象征的白须老人。初见他,也是惊讶,80后的他面容清秀干净,眼神清澈,话语很少,只要谈及吟诵,便神采飞扬。
    下午两点,古琴声在会场悠悠响起,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孩子们在为即将开始的讲课悄悄做着准备。朱畅思老师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也在积极筹划。气场渐渐凝聚,会场人声鼎沸,挤满了慕名而来听课的老师和家长们。
    一首《蒹葭》吟诵起来,声音悠远,纯净,会场顷刻间安静下来。兰州清华小学的回族孩子们吟唱的曲调,震撼了到场的每一位听众,在孩子们的吟诵中,似乎将在场的老师们带进前世的回忆,隔世离空的印记,踏着岁月远远地走来。清华小学张小瑞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一身白色中式服装,意境优美。古人怀才的不遇,对事对己的惆怅,知识分子的暗喻,在孩子们的吟唱中,全然没有了思维,沉浸是唯一的状态。
    兰铁一学邹洪涛老师的吟诵,音色洪远,像一位饱学的诗人,临着微微的寒风,独自吟诵,与其同吟的孩子们各个精神饱满,一腔的抱负,在吟诵中释怀。
    两段余音缭绕的吟诵之后,兰州铁路第一小学朱咏鹏校长主持了此次活动的开场,言辞真切、诚恳,言简意赅地展示了吟诵文化的独有魅力之后,介绍了参加此次活动的领导: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牛田一书记,朱益民副书记,曾俊萍副局长,教研室石英主任;甘肃省小语会陈锡萱会长;甘肃省教科所王毓新博士;西部时报甘肃记者站王新宽站长;甘肃省中医学院八十高寿的吴正中教授;北京工商大学马建威博士;西北民族大学范芸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伏俊琏教授;兰州市少儿图书馆刘建军馆长;少儿活动中心综合处方健处长;西北中学吴晓刚校长;城关区水车园小学校长、兰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金艳校长;兰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张文老师;兰州市中学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张竟玉老师;兰炼二小副校长、兰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洪海鹰校长;城关区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崔承惠主任。各位领导、名师莅临现场,为会场凝聚了浓浓的研讨氛围。
    为了让在场老师们能直观有效地感受吟诵的魅力,朱畅思老师现场吟诵了《长干曲》,曲调悠扬,秦淮河边隐隐约约的情感,你情我愿的情绪,感染着在场的听众。
    以现场学生“杨子夏”的名字展开,升降声调,平仄的讲说就引申开来。朱老师讲,李白吟诗,屈子行吟,春园吟诗,风雪吟诵。诗词是吟出来的,“新诗改罢自唱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难教一日不吟诗”。吟,既指创作,又指吟诵,可见创作离不开“吟”,它放大了声音的外延,让声音的意义显现出来。古文语气助词的运用,并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强赋,并非全是句式的需要,吟诵是他们存在的前提。它是有规则的,朱老师呼吁,让吟诵回家,它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不觉间,全场师生被朱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吸引了。或私语、或爆笑、或沉思……汉语言的优美旋律在朱老师饱含磁性的声音中,低吟浅唱,犹如一曲婉转的歌,穿越千年的,是对经典诗文低沉而又炽热的情感。
    时值隆冬,朱老师偶得重感,坚持抱病前来讲学,讲课期间咳嗽不止,不得已多次口服药剂,全场唏嘘,感动莫名。
    广州来的杨杰老师,带来了自己教学吟诵的经历与感受。分享了自己教学吟诵的过程,她自言没有一点乐感和古诗文积累,却能带着孩子学习吟诵,打消了在场很多老师对自己的怀疑和顾虑,现身说法,是具有震撼力的。
    她是兰州人,能为将吟诵带到兰州而欣慰。穿着质朴,言谈间我一直在寻找我们兰州特有的京兰腔的味道,可她的语音中混杂着南方口音,总会给人恍惚的感觉。像一碗在南方吃到的混着甜面酱的牛肉面。一生中,重大经历的影响,是沁入肌肤的,无须掩饰,它会在不经意间的小细节处流露出来。
    此次活动,得到了兰铁一小朱咏鹏校长的大力支持,安排周密,细节处温暖人性,为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民间教书匠组合在程曦老师的带领下,两周前就开始策划、筹备、招募、组织,为活动付出了心血。

    次日,是2013年的第一天。会场依旧坐满了观众。朱思畅老师还是面带病容,站在讲台上。
    从依字行腔开始讲起,还是“杨子夏”同学,谈到吟诵的规则,因汉语旋律感很强,篇篇文字都可吟诵;《百家姓》的吟诵,让在场的听众切身体会到古诗文并非难以记忆,理会了汉字本身带着的音符,和着节奏,背诵便会游刃有余;借助音乐高低旋律,与古人“轻理解,重记忆”的教育方式是相符的。
    朱老师谈到:“ 吟诵一定要与所吟篇目表达的文气相符合”“吟诵是理解古诗文的绿色通道”。吟诵的背后,是对诗文的深度解读,理解了古诗词中的典故传说,吟出来才有味,这种说法激发了老师们的认同,在场听众频频点头,唤醒了教学中如鲠在喉的记忆。
    朱老师学生的吟诵不时从音响里远远传来,不知为何,这次讲座,都给人“悠远”的意境,无论谁的吟诵,都如王菲的声音一般,远远传来,空灵,寂静,恍若前世。
    讲及韵长时,朱老师由《关雎》引出,谈到韵是一首诗歌的主旋律,是诗人刻意的安排。此诗压“iu”韵, “iu”音有悲伤、遗憾的韵味,选此韵为韵脚,是有意义在其中的。讲 下平六麻韵时,朱老师出示了相关汉字,并提及古代字典是按中国汉字的声音来分类,而现行汉语字典以英语字母分类,这是令人羞愧的,捡起丢失的文化,势在必行。为此,心感敬佩。
    讲下平八庚韵,朱老师由《竹枝词》刘禹锡被贬,收集民歌谈起,淡淡的哀情泛于字里行间,韵脚自身的音韵为词曲催生情感。
    朱老师带病连续讲座近三个小时,旁征博引,都是唯美深刻的古诗词。讲座中场无一人离席。联想起昨晚的他,躺在宾馆硕大的床上,头顶退烧毛巾的场景,对我们的谈话,无力对付。那样的状态与此刻高亢的他,形成鲜明的对比。
    穿越时空的隧道,窥看古人境遇。朗朗吟诵中,讲座结束,孩子们围绕在朱老师身边,问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拿起粉笔,逐一讲解。这三个小时,我知道,触动的不仅仅是我。
    下午讲平仄。两个三声同时出现,会有变调。举例“雨伞”“展览馆”。平声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声与二声,陈琴老师有这样一个顺口溜“一二算平三四仄,入声算仄很奇特。”对声调进行大致的归类。
    朱老师讲:“压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诗。”“不是四句,不是八句的一定是古体诗”。关于近体诗,《清明》的解读,与其它所引诗词一样,都有朱老师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倡“文本细读”,而文本细读是需要文化做支撑的!
    他独创的“颜色教学”法,是为了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平声不长,仄声最短”。《老子》:“长短相性,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从规则入手,即“符合规则的就是吟诵。”
    腔音表现形式下的《清明》吟诵,仿佛是电影《霸王别姬》里,小戏童们在凌冽的寒风里,拖着嗓子背戏词的场景,雪花飞舞,一群意气奋发的少年郎,在自己的理解里感悟着戏文中的大千世界。这样的场面,如此阳刚,与戏中“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悲愤形成对比,这样的场景,记忆如此深刻,多年过去,在朱老师孩子们带着腔音的吟诵里,浮现于我眼前,这是任何文字描述也达不到的境界。朱老师说:“腔音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及韵味。”
    下午四点十分,杨杰老师继续分享她在广州教孩子们吟诵的一些方法。
    言词中,杨老师一再谦虚,说自己不大会吟诵,但会努力教会孩子们去吟诵。在她看来,这是责任,哪怕穷尽一生,用尽一切办法,都要坚持下去。因为通过吟诵,她真真切切见证了孩子们的不断成长,进而投入到这样一份别具诗情画意的事业中,这让她幸福,因为孩子们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 执着一直感动着全场。
    活动第三天,会场依旧热烈。
    朱老师拖着重重的鼻音,感冒还未痊愈,含着润喉糖,讲座便拉开帷幕。回顾了昨天讲到关于吟诵的相关内容,“依字行腔”“依意行调”“入短韵长”“回环往复”“平长仄短”,便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关于词的吟诵,苏轼《江城子》,入声字短促,词韵便弥漫有淡淡的忧伤,一个久违的梦境,已逝妻子的怀念,少时夫妻的恩爱历历在目,而“已逝去”却是残酷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悲凉与美好的回忆对比强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描述了一副阳刚的景象。而朱老师谈到,苏轼在密州创作的这首词作,并非他所言蕴含着豪放澎湃之感,此词韵尾“ang”,淡淡散发着遗憾,悲伤。
    柳永的《雨霖铃》,为词中佳作。而因词媚,让现今的学生很少感受到词的魅力。这个长期流连于青楼的才子,多情重义,内心的敏感如此细腻,不限于温暖的眼神。耳鬓厮磨,朝夕相处,而今分别,对于钟情之人,“杨柳”“晓风”这些中国文学中固有的原型,为这多情男子烘托出伤离别的依依不舍。吟诵,基于理解,方能倾诉于情,但技术性的把握也为理解做好了铺垫,一切自然而然,这似乎便是理想的状态了。
    仅为传道,不足为重新体会文言文魅力的缘由。朱老师讲:“个人认为,文言文存在的必然性,即文化不断代。口语的变换可谓日新月异,结果是造就文化的断代。”
    虚字不同于虚词。虚字是有意义的,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虚字不虚,可显语气也。”为讲此理,朱老师引入《论语》,见解独到,声情并茂,时而婉约深情,时而高亢阳刚,听他讲课,实在是享受。朱老师自谦:“每次读《论语》都会后背冒汗。”此中感受,是这次听他讲座,老师们常有的状态。
    定西安定区教研室陈刚老师谈到:“听讲的两天多时间,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吟诵的价值魅力何在?古人有云‘诗言志,歌咏言。’说的是以对诗文的吟唱,来延长诗文中所包含的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突出诗意。”听讲,确有其韵,平长仄短的读法与朗读区别明显,原来一直以为的语义果然有些出入,于是汗涔涔直流。
    朱老师将这天的课程定为“唤醒”。他认为,一百多年来,被我们误读的东西太多,文化流失惨重。百年前,无人朗诵,由此上溯三千年,中国人皆吟诵,古人博闻强记,理会深奥,传达准确,皆因吟诵。“唤醒”,这个有着宗教意味的词语,在这里如此深刻、沉重。
    为了让文化得以传承,只遵循老一套是不可行的,吟诵也可以变得时尚,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要与时尚结合,但是规则不能变,即根不能变。
    这场精彩的讲座触动了善于思考的老师们,现场水车园小学金艳校长关于蒙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看法,兰州八中李悦老师问及“吟诵的方向”,朱老师耐心作答。
    讲座结束了,如果非要总结朱老师的讲课,个人认为,就是善说实话,实话才能引起共鸣,才能让台下的观众们频频点头,它触动了内心久违的感受!
    张小瑞校长的吟诵,为朱畅思老师吟诵兰州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程曦老师结真切的结语,代表在座的老师们难以表达的心意,“感谢”一词,太单薄,但是,我们唯用“感谢”来表达我们的情义,感谢寒冬里来自远方的朋友!


http://hi.baidu.com/812yingshi/item/6f678ac51c585ed7964452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38 , Processed in 0.155717 second(s), 2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