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6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在儿童教育网上与网友的讨论(袁鸿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7 12: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讨论]在儿童教育网上与网友的讨论(袁鸿林)

(记录最近与网友的一些讨论,作为我所发帖子的一些附注)


1

我曾再三说,我不反对搞点神童教育或天才教育。理由我也说得很清楚,中国这么大,不出一点天才,也不正常。而任何天才如果没有后天的良好教育,他会有缺陷,甚至还会夭折。而且,天才儿童的培养方法,总结得好,对普通孩子的教育也有借鉴作用。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也”。我只说搞一点的意思,也就是不要都去搞,更不要硬搞。

至于我现在搞的,根本不沾天才教育的边,充其量比较注意超前而已。

2

我的理解颇有不同,研究美国家庭学校,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自由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真正是为未来而学习,并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亲情和社会性。我提出的现代私塾概念,除了传承中国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外,就要以美国的家庭学校作为现代观念的参照系。

3

美国的法律各州不尽相同,不知这位朋友谈到的是哪一州?但纵观美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历程,法律也是落后于生活实际的。好像同中国一样。

我曾说过,现在仍作如是观:我提倡的现代私塾,定位是主流教育的补充。

4

个性化的追求举个例子:Luis, 女,十岁半,刚来我这里不久,理想是当作家。我的培养方式:除了给她买了网上同龄孩子应学的所有主课外,外语跟着英语角的课程(英、法、日语),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单独辅导,目前确定的主题是韩寒研究,因为从学校退出和想当作家,是他们的共同点,自然也就兴趣浓厚。这样的安排,学校能做到吗?

5

就是因为持有你这样看法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国的教育才难有改进。教育不是单纯消费,投入是值得的。我们的社会有那么多人追求美式的生活消费,却已被国人习以为常,但有人来谈谈美国文教方面的可取之处,却视为大逆不道。你不用担心我们的传统学校会关门,很多老师也会心甘情愿的留在学校里,因为持有你同样思想的人太多。不过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平心静气地想想,也许会有人早点开窍。

6

随着家庭学校在中小学基础阶段的成功,美国人已在讨论大学阶段的家庭学校,选一篇网上的文章,以供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http://www.home-school.com/Articles...blumenfeld.html

7

关于数据,我再说几句:Dr.Ray是在美国研究Homeschooling的一个权威,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他明知美国官方的数据而不用,重作统计,得出了在2002-2003年度约有170至210万的数据。而且,我比较仔细地看到其他的一些研究者,也选择使用这个数据,想必有他们的道理。可惜我没有闲钱,否则买些资料进来,是可以把这个情况搞得很清楚。好在我与这个数据没有任何利益,只是择善而从。而且,我原话只说,现在约有200万的家庭学校学生,也想到现在又过了两年,无论如何,于事实应当是没有多大出入的。应为这是关于美国家庭学校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妨搞细一点。

8

意味深长的是,美国的家庭学校运动正在走向美国最底层的黑人社会:
http://www.hslda.org/docs/link.asp?...2F232005e%2Easp

9

我的个性化超前教育理念算不算“培养神童的教育理念”,暂且勿论。

但即便是培养神童,也应该是可以讨论研究的范围。
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就是来点神童或天才教育,有什麽不好?
比如,对少数热衷于Doman方式或其他什麽方式,来培养孩子,希望能培养出一些神童式的孩子,我觉得也应当可以允许。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出些神童或天才应该是好事。有什麽好反对?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吧!

当然也不要都去搞神童或天才教育,因为毕竟天才是少数,而且光靠后天培养也不成,因为实证科学已经证明了遗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个我是相信的。

10

美国的家庭学校不仅社会化,而且国际化了。中国的私塾源远流长,目前想把他现代化的,我想已不是我个人的想法,实践中也不乏个案。学校有其所长也有期所短,在务实的美国,学校已经从理论到实践都在向家庭学校学习。只是他们到底能学到多少还不好说,因为有体制的制约,就如同在中国一样。

11

“我一再说,选择权你是要先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的,当她还只有部分认知能力的时候,你让她来选择就是陷害她。”

——幼儿永远只有部分的认知能力,所以“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更本无从谈起。
尊重的意思,就是在考虑了幼儿的倾向后,监护人应当进行理智的判断。并不是不负责任。

“养孩子不是发豆芽,你那个心理发育是不应该在真空中进行的。”

——你如果了解了我已采取的教育方式——现代私塾,我想你不会做出这种判断。

“如果你提到的那个家庭学校的结论确凿,美国很快就会取消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不再浪费纳税人的钱。”

——如果你多疑,如果能看英语,就用homeschooling在google上自己查了。但美国人不会取消他们的中小学校,因为多样化更为合理吧。倒是有人已经提出给不去学校的家庭学校家庭给与退税。

12

主流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美国已有不少于200万的学生选择家庭学校,占到适龄学生的4-5%,应该不是"极少数"。而且,这种选择的比例,近几年来一直在按7%的速度递增,家庭学校作为一种样式已成为美国近年来所有教育样式中发展最快的一块。再则,这种美国式的现代家庭学校已经开始向全世界蔓延。。。。。。

13

1."孩子长成之后选择生活形态的权利",长成之后是多大?如果是成年以后的,不必讨论,法律已经赋予他权利;我认为即使幼儿或少年时期,也应当尊重他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逃避教育,而是有权利选择更好更有个性化的教育。

2.“其实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面看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在孩子心理发育还未能准备好时(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很大),并用强迫的方式使之适应,其结果就会扭曲幼儿的心理。

3.不去学校不等于基础差或知识残缺,更不等同于边缘化。美国的家庭教育已提供了最好的回答。根据美国的数据,家庭学校的孩子远比去学校的孩子更多地完成高等教育,而前者的社会参与程度反而比后者高,所谓边缘化的忧虑在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14

1.先谈孩子的选择权:我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把她从幼儿园领回来,以及不再考虑进现在的学校,正是按孩子有权选择的角度作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问我,如果女儿以后改变想法,愿意进学校,我会如何处置。我的答复:那就让她去试一下,如果合适就留在哪里,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回来。

2.离开学校就一定不正常吗?请读一下我谈美国家庭学校的帖字:[原创]美国的家庭学校与我国传统私塾散论
(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d=3102&id=25807)

3.不少父母送孩子去学校实在是一种无奈,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式肯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理论上讲,目前我国这样同一单调、缺乏个性的教育,如同用一个模具生产标准件式的教育,才是既不科学也不道德的。

15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试验是指什么。

但我们在讨论的是教育实验。我知道,被现在不少人认同,并被当作主流或正宗的如杜威、蒙台梭里等,当初也作为非主流的教育思潮办过实验学校。而且也是未经实证的。

现在我国的学校也隔若干年,就要来实验什么新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未经实证的。

他们拿的也多为未成年人。

我所争的只是:只要学校还在试验,教育者还在试验,那么家长也就同样具有这样的权利,如果说不是更多的话。

这里没有必要空喊口号,道德与否的空喊,除了虚伪与空白不会有更多其它什么。

16

先引一段影子之心最近在我搂贴上的留言:

看完了,终于看完了。呵呵,现在我连午饭的碗还没涮呢,有时想孩子如果也有这样的学习热情,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同时也批评自己,如果自己做什么事都能这样专心致志也就早就应该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了。题外话,引大家一笑。
这份帖子越读越感觉到说不出的欣然,整份楼帖,在各位朋友们的共同思考讨论融和和批判下,其实已经非常的厚重而深刻,甚至于变得甜美,有如厚厚的什锦糕。
如果细心跟读,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每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理念都不是单一的,大家都在融合,将什么蒙氏教育,建构,佛学,道教理念都融在了一起。至于偏重于哪一方面则结合着孩子实际和自身知识结构及生活环境略有不同。
在跟读袁先生关于小逸在草坪学习一段,特别令人感动。其实和后来放牧及你所谈小王子一书一样,都是基于心灵的探讨。唯其真正融有人真实的质朴与灵性,才会更令人感动。
看到这样一段后,(注我是从后往前看再从前往后看,再从中挑着看,可以说乱看一气)看完这所有的内容后我觉得小逸是真真的幸福的。她不止是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好爸爸,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真正心灵快乐的,而且注重于孩子成长快乐的好父亲。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城市教育过程注重于知识教育,似乎总欠缺一点来自于人性灵深处的深层挖掘。这不同于思维拓展,而是性灵的培育,在相等知识背景下,富有灵性的人会更超群脱俗,更有创造力。但读了这份帖子,我觉得许久以来,我一直期望的真正的教育模式在眼前真实地再现了。真的非常感动,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感动。
这种感动如同在春节联欢会上看千手观音一样,如同主持人现场教众人说那样一句话。
生活中,尤其身在所谓的教育界,其实往往更无奈。很多时候,我明知自己是一个刽子手,却狠狠地操刀涂毒幼稚的心灵,觉得无奈,甚至时常想,到了该辞职的时刻了。如果不能真正实施教育,那么我还留在这个位置上干什么?
看来,真的需要深深地反思了。

我的回帖:

to影子之心:

谢谢你的留言!记得最初看你谈到从媒体上读到我教小女,颇不以为然;后来读到我在网上的个别文章,仍有不少疑惑;为此,彼此曾就幼教中的性灵启迪等,做过讨论,当时就有知己之感。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贤哲都非常注重“体悟”,我就想摸索自幼感悟的路子,只是至今不得要领,未敢交流,免于流为“玄”谈。
正如影子所总结的,教育应不只是知识,即便加上思维也还不足,灵性的培育是最为重要的。虽然,感到灵性的培育与养成孩子的感悟能力有关,但迄今仍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还要摸索呵......
再谢谢你的赞同!你的学识和对教育的理解,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能得到你的赏识,本人深以为幸!但客观上,迄今我做的还比较浅层,——不是客气话。

影子又回贴:

袁先生,应该由我来说,能够与您,与放牧,与卓亚,与张圆与盈怡等一干朋友交流,是我的荣幸。我尽管一直比较关心教育,然而自己囿于实践能力及意志品质的薄弱,事实上才始终游离于真正的教育之外。这点放牧很清楚地看清了我的教育弱点,而这些恰是我近乎无能为力改变之处。所以,才一直徬徨和矛盾,渴求能有真正的高人指点,并且能够助我一臂之力。近期因为一些事情,曾经在育龙向一些朋友求援,但因为某些关系没有转贴到此。
始终觉得在矛盾着也在思索着,可能偏偏不肯实践着,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大约可能就形容更多的这样空想主义者吧。
愿意向您请教,更希望,如果我的女儿也能成为您的弟子那该多好啊!
另,您所说的学识与教育理念,影子愧不敢当。我实在是太孤陋的人,所以一直在向各位朋友们学习,而且会一直学习下去。
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5&skin=0&page=1

这里谈到性灵,我觉得幼时培育悟性非常重要;而用国学中的极品,在熏陶中培养,恐怕是很合适的。再声明一下,我不反对也不小看实证科学。只是觉得,既然要谈实证科学,就应当在具备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同样严密的表达能力以后才合适,否则不免有点不伦不类。在具备以上条件以前,比如说,六岁以前,则可以随机地让幼儿多感识一些科学常识。

17

讨论至今,似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看法:即便很简单的一个现象,大家仍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也不一定要勉强得出一个还不能说服大多数人的结论。即便是打着科学实证主义旗号的edu2008的意见,也未必能一锤定音。

18

你实在是一个很细心的好妈妈,能注意到这个细节。
我女儿在草坪上的玩之中,学会很对东西,其一就是学会了等待。

19

以下是我在论坛的所有主题贴,有兴趣的可查阅。顺便说一下,来本论坛,就是为了探讨,什么话都愿意听。至于复帖嘛,我只能选择平等讨论的,对于无理取闹着,一般我只会给以无言的蔑视。

1. 【讨论】哈利快乐英语角六岁以下幼童谈读经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5907
2. 国学熏陶自幼始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756
3. 玩也是早期教育的主课之一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5618
4. 有感于“拿孩子当实验”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5324
5. 我谈韦钰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5530
6. 美国的家庭学校与我国传统私塾散论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4977
7. 凌晨记事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5976&page=2
8. 我教女儿学英语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2896
9. 【转帖】卡尔·威特/哈佛女孩/早期教育/天才???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4538
10.【转帖】“别看我小,我可是神童。”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4204
11.《博士父亲“育儿经”(下)》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960
12.早期教育 潜能无限——漫谈我对女儿的教育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637
13.让孩子玩吧!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2391
14.《博士父亲“育儿经”(上)》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888
15.【转帖】向教育争自由——周国平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972
16.幼儿及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辅导的经验与思考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626
17.【转帖】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1105
18.我将课堂搬到绮园——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散记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580
19.袁鸿林谈父亲与早教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1211
20.“猫姐姐”的《咏猫》诗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30581

20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孩子爱学习也是天性,孩子愿意边玩边学习,就是这种天性的表达。Victor贪玩了一点,但还是愿意学习,我追问他的意思,正是希望他说实话,至少在我的英语角没有必要说违心的话。

老:Victor, 让你来选学《三字经》和玩游戏,选什么?
V:《三字经》。
老:你当真?
V: 最好去绮园读。(绮园是我们常去的一个公园。)

去绮园读的意思,就是边玩边学,正是我一贯主张的。

21

记得三字经里还有:性相近,习相远。交待了教育的必要性。你可以不同意,但不要说三字经未说明为什么。

为父是事实,为师是因为我的经验和知识,为君么,如果作为“君子之交”的君,倒也是事实。我也承认有时是女儿带着我走,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意思,甚至还说了这样的话而被人引作为题目:《女儿是我的博士后导师》(http://www.micbaby.com/Article_Show...ArticlePage=2)

22
我谈读经,有人批评我只信逢传统;我谈学外语,而且主张几门外语一起学,有人又说我太功利,只差没说我是洋奴了;可是我明明主张学贯中西,不知道这回还有什麽说的?

23

——可以聊备一说,名之为:树大了自会直。可我更相信: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

24

为“悲哀”再注:

有人认为,幼儿读经,所读自己不懂,还要背一大堆连其家长也不懂的东西,于是而感到悲哀;

有人认为,幼儿除了玩,本该什么都不懂也不会喜欢,如果有孩子偏说能懂而且还很喜欢,他便认定这些孩子已被拔苗助长过,已失去了童心,即便孩子想说一边玩一边学也不成,于是他也颇有理由地感到悲哀;

可是孩子们却照样玩得开心,却照样学得开心。在英语角,有孩子做错什么,就有孩子会引孔子的话说:“过,则无惮改。”悔改吧,别空悲哀了!

25

——为“悲哀”作注:Victor, 男,四岁半,好动,但缺乏学习习惯。可是这两天特有进步,认真地读新概念英语,更认真地读三字经,但还是贪玩。但最近已刚刚开始认读文字,英语语音特纯。看他的回答,既不想误了玩,但又觉得应学点东西,所以他觉得在绮园边学边玩是最好的。

26

To弹夹长歌:

我女儿等同龄的孩子,现每天约有两三小时的课程,其余都是玩的时间。只是对于玩,尽量带有一定的文化、智力的内涵,这样他们在玩中也有所学。目前,他们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和思维训练上,所以在外语上的时间比较多,比如说英语方面,应当每天都不少于两小时。

就英语水平来讲,女儿不会弱于初中生,有时会与高中生一起上课;日语已快学完《新日本语基础教程》上,大概再学一年,可相当于大学二外通过的水平;法语刚刚开始学,还乏善可陈。中文的感受能力很强,大概再有半年时间可以阅读一般的文字。书法和国画已有入门的感觉,大概可看成是10岁左右孩子的习作,当然是较好的那一类。小提琴已拉了一年多,因为自己没感觉,对此难以评价。数学已会简单的四则运算。

很多人反对幼儿几门语言一起学,理由是会搞混。但我的实践给我的启示却相反,不仅能提高母语,而且对思维的发展非常有利。当然训练时要讲究方法。比如我注意在英语认读前就不教拼音和法语,而把日语与英语和中文一起教,这样能做到中英日互相促进。而且最近学拼音,女儿一学就会,并经常拿来与英语比较,其效果完全能达到我以前的假定——学过英语并说普通话的孩子,拼音一学就会,效果非常理想。

27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领域,即便你是百分白的实证科学,但你面对活生生的某个具体对象时,你还是不知所措。还是必须借助实践经验,并结合个案予以调整和探索。有位朋友说得好:

如果说拿孩子做试验品,我想每个家长都会觉得自己就是拿孩子做试验品。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孩子,当孩子生下来时,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任何经验,不断地摸索,实践,我们的孩子长大了。

永远都记得孩子小时候我闹的一些笑话:由于拘泥于书本,我严格按照书本中每3个小时给孩子喂一次奶,孩子总哭也不睡长觉,体重增长也慢,直到2个月后有人告诉我说孩子是饿的。孩子满月之前总拉肚子,忽然有一天,孩子连续7天没排大便,我恍惚觉得是正常的,可是孩子爸爸对我说:“如果你连续7天不排便你会怎么样?”我想了想也是,就买了开塞露给孩子用上了……想到这些,直到现在我都脸红。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拿孩子做试验,无时无处……
——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2&skin=0&page=1

28

六岁前,我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中心,涉及点滴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也只满足于稍有感识而已,不值一提。小女和另一同岁的女孩Mandy,现已会简单的四则运算,也不算滞后,下一步将给他们讲解平面几何。我打乱一般数学的教学步骤,而让他们先了解平面几何,是因为考虑其更直观,更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我认为,一般来说,逻辑性思维太强和太复杂的问题还不适合六岁以下的幼儿。

29

古人的苦读精神值得赞赏,但我不主张仿效,我只是想说教育需要随机。尤其要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引导。小孩子不能过于骄养,适当的“反科学”,或许离科学更近。前提是孩子快乐并且主动。



(以上文字全部保持原样。2005。3。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27 13:34:29 | 只看该作者
你最大的问题是脑袋糊涂,言辞和理论再漂亮也没用。冲着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同声翻译员就感觉你这人对教育基本是外行,眼界也非常狭窄。你教出来的孩子局限性会非常大。当然,你如果不是过于急功近利的话,以你的水平当个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老师还是能够胜任的,再高的年级可能就难以为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27 23:34:26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我的理解颇有不同,研究美国家庭学校,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自由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真正是为未来而学习,并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亲情和社会性。我提出的现代私塾概念,除了传承中国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外,就要以美国的家庭学校作为现代观念的参照系。

单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来讲,楼主说得没有错,你提出的现代私塾可以从美国
的家庭学校的教学上学到很多东西。但部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一样的教育并不
能说教育观念就是一样的。

作为一名家长,我所理解的“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家长参与
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当中。这在本质上是将家庭学校和私塾、私校、公校分开的。对
于中国家长这才是观念上的转变!!

作为家长不再是孩子的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对于孩子的学校教育不再是“老师”、
“家长”,“孩子”三足鼎立。而是家长参与其中,变成“家长老师”和“孩子”
这样更亲密的关系。这才是“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念”。而对于这一点现代私塾并没
有突破原有的旧模式。这也是我所强调的,现代私塾和home schooling本质上的区
别。

在美国,home schooling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美国家
长向来都是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当中的。家长到孩子的学校做义工,家长为
孩子组建棒球队,家长参加孩子学校的例行会议,家长做孩子学校的课外辅导员。。。
当这种参与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home schooling的兴起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中国,家长的这种参与意识还很薄弱。在这个时候提出什么效仿美国的home schooling真
是还很不成熟。就算是办学的业者效仿美国的home schooling教育学生,也只是学
来些具体的教育方法。这离home schooling的精神还相差很远!!

如果楼主真是理解其美国家庭学校的精神,我们就应该看到楼主是如何努力让孩子的
家长参加到你的现代私塾的教育当中。但遗憾的是,楼主的帖子里并没有这样的内
容。(就我读到的一些帖子,不过我也没看全) 这给我的感觉就是,楼主不过效仿其
教学方法。而忽略了“美国家庭学校”的本质。

其实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美国家庭学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她最大的特点就
是基于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可以更好地做到适合孩子的充满爱的教育。如
果真要研究美国家庭学校,就不应该抛弃其精神,只看重其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22:00:29 | 只看该作者
To Qmom:
谢谢你认真的深入思考,确实对我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24 , Processed in 0.10420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