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6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09:4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李雪

       生养孩子的过程,会把父母自身曾经受过的心理创伤激发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灰暗,育儿过程会经历各种痛苦。所以说,育儿是父母的修行。痛苦被激发出来,如果能保持觉察,是人生最难得的成长机会。

      精神分析心理学,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客体关系心理学让我着迷。克莱因,温尼科特等前辈,致力于童年亲子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研究结论几乎完全贴合自己的成长体验,经常看得我泪水连连。那些我理解起来有些模糊的理论,也在个案治疗中不断清晰,反复得到印证。这就是我相信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是大师,而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和我的切身体验丝丝入扣,让我更清楚的理解自己,理解来访者,觉察力不断提升。

      最让我敬仰的是,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长期和儿童一起工作,追踪观察上千对母婴直至婴儿成年,从而理解母婴关系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关于婴儿心理世界的奥秘,是这些前辈们不断观察实践,思考推理得出。注意,他们是观察母婴关系,而不是拿婴儿做科学实验。为证明自己正确而拿活生生的孩子做科学对照组实验,这是反人类的行为。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来就不属于科学,而是现象学范畴。科学并非上帝,科学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这个世界如此广博,尤其是精神世界,科学工具并不能代表全部。

      前辈们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治疗实践,发展出客体关系心理学,我理解其宗旨是:主体把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内化成主体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不断投射出去,会控制主体与其他人的关系。通俗点说,就是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决定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孩子的命运。

      孩子的第一个客体是乳房。越早期的客体,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同样,越早期客体关系出问题,越难治疗。比如有的女孩会狂吃然后狂吐,这种进食障碍看似好治疗,对行为加以矫正,不要吃那么多,吃完了不要吐就行了呗。但实际上没有人会内心好好的故意折磨自己,狂吃狂吐表达的是潜意识中对乳房这个客体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愤怒。定点喂奶而不是按需喂奶,也许奶水总量足够,但婴儿的感受是,乳房决定自己能否生存,等于整个世界,可它居然是不确定客体,我需要的时候不一定有,这太可怕了。如果婴儿与乳房的关系长期恶劣,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往往伴随一生,奠定生命底色的焦虑。

      父母不是神,尤其是自己童年很不快乐的人,给孩子爱与自由确实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心理学理论知道最完美的父母应该怎样,但自己真的做不到。那些已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会让父母焦虑自责。就算我生养孩子,一样做不到心理学意义上完美的父母,一样会给孩子带来一些痛苦。

      但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

      当我们自己非常疲惫,不愿意抱孩子的时候,诚实地对渴望拥抱的孩子讲:“你的需要我看到,你的需要很好,是妈妈自己太累,需要休息。” 在这样的自我观照下,身心一致得到休息。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使用某些说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就会相信“总抱孩子会把孩子惯坏”,“孩子在用哭泣使坏,威胁自己,不能轻易满足它们”。孩子天然流动的能量从小被贴上负性标签,定义成各种问题行为,孩子的内心于是分裂,心理创伤就这样种下。

      如果夜奶让妈妈疲惫不堪,可以请人帮忙,暂时不夜奶,让妈妈好好休息。我的来访者中有几个也是这样的问题,因为自己身体本来就很弱,而且心理创伤巨大,夜奶无论对妈妈的身心都是艰难考验。我陪伴妈妈们,不断细致体验自己的感受,让各种情绪流动,得以观照。尊重和呵护自己的身体,不用完美妈妈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太疲惫就休息,让别人带一下,哪怕暂时吃奶粉也可以。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但结果下来,没有一个妈妈刻意训练戒断孩子夜奶,也没有一个妈妈自己精神崩溃,最终都和孩子越来越协调一致,经常感受到亲密育儿的快乐,身心更加强健。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失控责骂孩子,甚至动手打了孩子,可以诚实的对自己说:“这是我内在创伤被启动,因为内心痛苦而伤害孩子,这是我需要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地方,而不是孩子需要我修理。”

      若我们因为经济制约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些物质渴望,诚实对孩子讲:“你的需要我看到,它很美好,暂时爸妈钱不够,无法买下它。” 从小被及时回应的孩子,2岁左右已经非常好商量,无论是我的个案还是几十个网友的反馈,均证实这一点(我博客文章中有收录这些反馈)。有的父母不诚实面对自己,转而攻击孩子:你的需要太过分,你不应该提出无理要求。这种事情若经常发生,孩子会深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自己的欲望应该压抑隐藏,面对世界不敢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总是缩手缩脚。严重的会成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似乎无欲无求自我坍塌的老好人。

      可是,如果父母诚实了,孩子就不会受伤害吗?

      首先,诚实的父母,是自我觉察的父母。有自我觉察的人,会不断成长变化,“伤害”孩子的事情会越来越少,与孩子之间彼此的理解和接纳,会越来越多。

      其次,人总是无法避免要经历喜怒哀乐。渴望拥抱没有得到,孩子会经验到悲伤等情绪。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情绪的天然流动被不断阻塞,才会固结在体内形成心理创伤。比如父母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把各种冲突说成是孩子的错,甚至禁止孩子表达情绪,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这才形成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是过去的事件造成,但过去发生的一切不会改变,也不用改变。心理治疗的重要功能,是把潜意识的感受意识化,让潜意识的感受被意识承认,二者逐渐合一,不再分裂,创伤就已经弥合。所以,诚实的父母,是不扭曲孩子感受的父母。一切本无常,不扭曲分裂,就会自然疗愈。

      心外无物,心外无法,所有修行法门,万法归一:保持觉察。

点评

学点心理学真的很有必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8 23:13
自身不完美,也能成为好父母,鼓舞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7 22:25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8-16 13:40:52 | 只看该作者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1900.03.23—1980.03.18)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埃里希·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8-16 14:19:57 | 只看该作者
难就难在自我觉察啊,要真诚对待孩子,首先就要真诚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感受

点评

同意,特别是我们从小都被教育的要听话,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很少听自己的话。从现在做起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6 1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8-17 22:09:17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每次跟孩子发了火之后,我都会告诉他,其实他很可能根本没错,只是我正好因为别的什么事情心情不好,又特别恶劣的喜欢捡软柿子捏,所以他就不幸中招了。。。这样的解释肯定不如改正自己的毛病好,但在改不了的情况下,至少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不含糊。

不过,有一天儿子直接给我了一巴掌,让我再一次的警醒,还是要继续完善自己。
那天不知道什么事,我对儿子不怎么耐烦。后来觉得自己不好,又跟他道歉了。
后来我问他一个问题,儿子头也不回,直接一句话硬邦邦的顶了回来,噎得我翻白眼。
我委屈的问他,我没说什么不对的话啊,你怎么这么凶啊?
儿子说:你就是这么对我的,所以我也不耐烦了。

今天早晨孩子他爸也不怎么讲道理,我说什么都错,一直对我很凶,对孩子很凶。
我很不开心。现在虽然老了,脾气小了,不会跟他发火了,可是心里就是不舒服,最后只好一个人去掉眼泪了。
孩子他爸发足了火儿,就心平气和了。看到我不高兴,才意识到他做了什么,跑来找我道歉。。。
他们出门了,儿子就跟老爸分享经验:你对妈妈不能那么凶的,你知道的,妈妈什么都好,就是特别敏感。:dizzy:

孩子从小就知道,他的爸爸妈妈也不是天使,也是有各种弱点和问题的凡人,也会受伤也会不讲道理。。。当然了,他也看到了,我们一直在学习成长。以前爸爸动不动会要打他的,现在最多就是叫喊一下,算是不那么暴力了。我么,嘿嘿,我的问题就不说了,偶需要一点遮羞布,反正他爸爸不上网,就让他去丢人吧。

点评

很有益的经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8 23:10
您的分享真的很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8 1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8 11:58:08 | 只看该作者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3-8-16 14:19
难就难在自我觉察啊,要真诚对待孩子,首先就要真诚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感受

自我觉察是真难。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念头,就像触发器一样。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需要时间去一点点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8-18 23:08:2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婴儿与乳房的关系长期恶劣,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往往伴随一生,奠定生命底色的焦虑。”
难道孩子的不安全感来自于这?

点评

这只是一个比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8-19 22:21:27 | 只看该作者
jancy23 发表于 2013-8-18 23:08
“如果婴儿与乳房的关系长期恶劣,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往往伴随一生,奠定生命底色的焦虑。”
难道孩子的不安 ...

这表述了一个事实,足够引起我们的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1 20:35:0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很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0-9 10:43:54 | 只看该作者
对的啦,完美不可求。诚实虽不易,却并非做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27 14:41:48 | 只看该作者
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爱他,他优秀,他平凡,他成功,他失败。也许他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3:31 , Processed in 0.143606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