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悠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乐分享] 送给幸福,我知道你想要的正能量是什么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8-1 15:29:49 | 只看该作者
悠悠提到集团开会。我有个开会的例
开会稿子必不可少,刚上任的老板除了照纲讲话之外,郑重提出某件事关系的两三个相关部门办得拖延、严肃指出背后的工作坏习惯问题,并表明以后同类事件将会得到特别关注,整个会议,我觉得这才是正能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8-1 16:41:31 | 只看该作者
悠悠 发表于 2013-7-21 16:36
没办法啊,这里是中国,咱在这里就得照办。

坚持原则是没错的,这个我完全同意。

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心魔在作怪。如你真的带着体谅对方,尊重对方,考虑对方需求的想法去沟通问题,我想对方不会感受不到的。很多时候,是我们本身就带着敌意和不满。这种情况会上、会下沟通效果都不好,会上当然更糟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0-8 10:55:01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刚看到一段怎么看待世界的话,充满了正能量!

shwyyan 发表于 2013-8-1 16:41
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心魔在作怪。如你真的带着体谅对方,尊重对方,考虑对方需求的想法去沟通问题,我想对 ...

李子勋的这段话真好,贴在这里:

理性是人类文化内化而致的,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
孩子为何那么喜欢天线宝宝?
我女儿今年才1岁,就迷上了《天线宝宝》,老吵着要看天线宝宝的光盘。听说在制作天线宝宝的时候,编剧、导演等就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制作的。我也看了光盘,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喜欢看那么简单的天线宝宝呢?
人们喜欢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猜度孩子,与人们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猜度别人的言行举止是一样的心理情景。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理解的东西,才能通过交流去理解别人。在人的关系层面,对别人的想象或认识是从自我的经历、体验、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系统等内心积累中去提取的。为什么科幻片中外星人的形象可以千变万化,原因正好是人类经验中没有,构图的想象除眼睛外一切都可以天马行空。
一岁的孩子当然会喜欢天线宝宝而不是林黛玉,原因正好是天线宝宝是孩子气的,语言是孩子气的,行为是孩子气的,故事情节也是孩子气的。人类或动物的审美有一种相似性法则,喜欢像自己的人,也因为这样的法则猩猩喜欢猩猩,生命的体系才不至于混乱。孩子喜欢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知道这一点,聪明的父母会用孩子理解的幼稚化的声音和表情去与孩子交流,这样的交流会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而另一些父母恰巧相反,他们用成人的语言和姿态面对孩子,过多引导孩子关注语言,包括背诗、识字、说话,甚至逼迫孩子快速发展语言来迎合亲子交流。如果父母真的这样做,孩子小的时候看起来似乎会比别人孩子“聪明”一些,但长远地观察会发现这孩子的智力多半不如别人。知识阶层不高的父母喜欢幼小孩子呈现出智力的聪明,无意识会鼓励孩子成人化,这是一种内心的补偿机制所致。高知识阶层的父母往往更愿意接受孩子按照自然的方式缓慢成长,但结果是后者的孩子要比前者聪明。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2岁以前的孩子智力是以直觉体验为中心来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没有线形逻辑,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推理,没有理性的思考,语言也不是孩子智力渴求的对象。这个时候,对自然万物的知觉能力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中心。研究天才人群你会发现,这一群人早期语言能力都不太好。正因为没有语言的限制,他们对世界感觉系统维持着高度的敏锐。真正的智力是人类对存在的知觉能力,不是学到的科学与知识。人的知觉是一种思维、分析、学习、模仿、创新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鼓励他们对自然的兴趣,愿意自己去探索新鲜事物是很重要的。
理性是人类文化内化而致的,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当我们过早给孩子成人化的语言、行为、故事和电视节目的时候,这些能力就被磨损殆尽。要让孩子智力聪明,让2岁以下的孩子心智处在一种直觉的、丰富的、没有归类、没有定义的幼稚世界里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
我们要鼓励孩子作三个假定:
第一,我们要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其实很多父母会无意识地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包括我们对现实的愤怒,对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语言,包括我们如果身处不太好的情境里,我们往往会忘掉是不是要保护孩子,要给他对美好空间的一种感受。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爸爸身处纳粹集中营,却不让孩子感受到集中营的苦难的故事,类似的故事还有好多。我们应该让孩子拥有美好心灵,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很多很糟糕的人也会成功,但这毕竟是受到不完善的社会条件的影响,而社会总是在一步步完善。所以,我们首先要假定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哪怕有伊拉克的战争,哪怕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争,哪怕还有很多贫穷的地方,但仍然是美好的。因为只有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对自我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才有意义。
为什么学校的教育是美好的教育呢?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孩子的心灵在早年的时候没有鉴别能力,他的心理发展如果在美好的教育下进行,要比受到残酷的教育好得多。一些小朋友失学后在街头流浪长大,他们的暴力和犯罪率是非常高的。若是他们也能在学校里得到美好的教育,情况一定会大有不同。相信世界非常美好,这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当然在一定的时间,例如在青春期之后,我们要告诉孩子们现实社会残酷的一面。但小时候爸爸妈妈还是要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可爱的、值得珍惜的,由人类、动物、树木、花草构成的庞大的现实世界,是美好的。否则若是觉得这个世界太残酷、太黑暗,不值得去珍惜,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无意识地破坏它,比如把路灯打坏,认为这个东西跟我没关系,打坏还挺好玩的。但是如果在他小时候就告诉他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需要大家珍惜,连树上的一片叶子都不可以摘。相信两种教育的结果会大相径庭。
很多人去过国外,尤其是北欧、加拿大,包括日本,这些国家的环保意识非常强。这种教育是谁给他的?是父母,而不是社会。一些国家没有法律规定把野生动物捉回家吃了要判刑,当然美国有些州会规定,但还有很多州没有。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是需要珍惜的,不管哪个国家,都是全人类的。
第二,我们要假定人和人之间都是友爱、互助的,使孩子拥有美丽的心灵。
虽然人和人之间有一些隔阂和防御,但这不是本质。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到另一个国度去,外国友人见到我们会很热情。就像一部苏联电影中讲述的那样,一位红军女战士拘押了一个敌军的俘虏,他们掉进荒岛后却相爱了,他们可以超越敌对的价值观念,说明人和人本质上是相通的。
为什么这样来教育孩子呢?因为这样易于孩子适应社会生活。如果教育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那就会说不认识的人给你东西不要,哪怕是邻居叫你去他家也不要去;当然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教育是必要的,但也要从基本的观念上去教育孩子,人都是善良的,这个假设对人是有好处的,这就像你要假定你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一样。你必须作出假设,因为一旦你作了这个假设,你就有力量,跟孩子相处就有信心。
假如你作的不是这个假定,那会因此受到影响。就像一个孩子长大了,假定人都是很邪恶、自私的,你想想这样的孩子如何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从小就用一种防御、敌意的眼光和人交往。因此小时候要告诉孩子人都是互相友爱的,你困难的时候别人会帮助你,你也要帮助别人,要回馈,要学会主动关心别人。就像心理学中说的,要鼓励孩子小时候和人产生共情。如宝贝从幼儿园回来,告诉妈妈今天佳佳哭了。妈妈问他:“你看见佳佳哭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他说:“我挺难受的。”妈妈会告诉宝贝,人和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
第三,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假定:他自己是可爱的。
哪怕用所谓主流的文化看孩子,他表现得并不出色,如学习不好,个头也不高,长得也不漂亮。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小就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可爱的。你要给他这个假定,要让他活在这个假定之中,肯定自己是重要的、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因为当一个孩子假定自己是可爱的,他与他人交往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而且他在这个结果里获得的东西也不一样。
比如他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今天他去见老师,老师批评他,而且冤枉了他,他不会认为老师是故意伤害他,只会认为老师可能是误解了他,或者是老师今天情绪不好。但是如果这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很糟糕的,或者爸爸妈妈总是呵斥他,觉得他有很多毛病的话,哪怕是同学跟他生气,他也会认为这个同学是专门针对他,是故意刁难他,对他充满敌意。
孩子到了十四五岁慢慢走向社会时,父母要告诉他安全准则。安全准则和美好信念的教育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执行。当女孩子到了15岁,你要告诉她,她身体的若干部分属于她的自我,任何人要碰触都必须得到她的允许。这些教育和我们说的假定教育是两个层面的,两者必须配合起来。
但如果我假定人是善的,却被人骗了,那是不是我的观念有问题?不,不是这样的。即便你假定人是自私的,也仍然可能被骗,而且你会把不是受骗的看成受骗,你会失去很多正面的感受。你如果有三个糟糕的假定,比如认为这个世界是糟糕的,是不值得珍惜的,是残酷的;人是自私的,是有暴力的,是有攻击性的;自己是不重要的、没价值的;你想想看,尽管你没被人骗,也没有吃过什么亏,但是你生活在这三个假定下,你永远无法快乐,得不到幸福。如果你作了三个美好的假定,也许你在20岁的时候被一个人骗了,或者一个好朋友离开你,或者你失恋了,但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你内心一直生活在快乐里,生活在自我肯定中。而且有第三个假定的支持,你很快会重新从挫折中走出来,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假如我们用一种问题视角去看世界,会把世界看得很糟糕;若用美好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就会很开阔。

上述内容摘自李子勋所著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家庭成就孩子》一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00:15:18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一直在安排孩子的万圣节活动,搞得大了点,上上下下联系的工作就很多,千头万绪的,幸好有个十人小组,大家互相撑腰,今天才算是大事抵定。
这么一个彼此毫无利益冲突的事情,要做起来都好难,更别说其他的,涉及利益纷争的事了。

不过,一个活动做下来虽然累,却认识了好多新人,在一起做事的过程中有了了解,还是很有收获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关心公益的原因吧。
完全没有收获,只有单方面付出,是怎么也长久不了的。
认识人,认清人性,看遍社会~~

呃,才想起来,这算啥正能量呀?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22 , Processed in 0.07071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