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可77 于 2013-7-16 21:25 编辑
一个8岁的女孩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了脸色苍白,出虚汗,腹部疼痛的情况。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立即反馈给心理老师。孩子被迅速安置到咨询室暂时休息,老师在向孩子询问后,基本弄清了大致情况,下面是这个孩子与老师的对话内容: 老师:你感觉哪里不舒服? 孩子:我肚子这里好疼。 老师:好,你能具体告诉老师具体是哪个部位痛吗?(这时,孩子已经平躺在诊室的沙发上) 孩子:就是这肚子这里。 老师:好,那老师送你去医院看一看是怎么回事好不好?然后我们很快就会好的。 孩子:不行,我不去医院,我一会就没事了。 老师:好的,那老师通知妈妈来,然后由妈妈决定是回家休息还是去医院好吗? 孩子:不行,不用告诉妈妈,我一会就好了。 老师:但是你现在感觉肚子不是疼吗?还是告诉妈妈由家长决定如何处理好吗? 孩子:真的不用了。我现在已经快好了,过一会就没事的。 老师:那你现在可以继续上课吗? 孩子:我不知道! 老师:那你可以继续听讲吗? 孩子:我不知道! 老师:好,这样吧,你可以继续休息直到你感觉好为止,这节课后的游戏课今天就暂停,先休息一下吧。 孩子:(停顿了大约10秒中,眼睛里开始流出眼泪)好吧,我现在感觉好像没那么疼了,我想我可以忍着继续上课了。 老师:没关系,老师知道你现在肚子有些疼,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是需要休息和到医院看病的。 孩子:我现在感觉好多了,似乎不像刚才那么疼了,我可以继续上课了。 然后,孩子回到教室继续上课了,直到这节课结束。
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之前对数学课有抵触,感到困难。本次出现体诉(腹痛,恶心,出虚汗,手脚无力,头痛等现象)并伴有生理现象表现非常明显,正是发生在数学课上,是环境因素。 首先要甄别的是是否为躯体因素造成,就是考虑解决病症的痛苦,去医院查明原因并予以解决,但是遭到孩子的明确拒绝。那么其次就要考虑心因性原因,是否为对环境的紧张和压力造成的 ,很明显,这个孩子发生的时候正是她所极力回避的数学课,而且,坚持拒绝老师为其看病解除痛苦的要求,同时也极力回避通知家长回家休息的要求,坚持维持现状,努力等到后边的游戏课程。这些是孩子问题的关键,躯体痛苦我自己可以克服,但对于是否可以继续上课的要求不予正面回答(我不知道),潜台词:你只要让我继续维持这样脱离课堂的状态我就可以忍受腹痛,而不需要去医院和通知妈妈!疼痛我自己可以解决! 当心理老师清楚了这些问题之后,给这个孩子一个适当的压力(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就会被取消后面的游戏课程),促使孩子自己必须要面对上数学课的压力,停止逃避的体诉方式,做出行为的改善。最终,使孩子回到了课堂,完成了此次课程。
通过上诉的案例,我们看到体诉反应是儿童心理紧张面临压力的一种回避补偿方式, 躯体症状和体诉的共同之处是:都存在明显的躯体表现形式; 两者的区别在于:躯体症状是以解除痛苦为第一需要,没有附加条件,是自身不可控的;而体诉是有附件条件的,而且是受人的潜意识控制,当外界条件符合自己的心理状况时,痛苦就自然而然解除了,痛苦是可控的。
在您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欢迎您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