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淡云清518 于 2013-6-28 16:19 编辑
关于孩子的学习那些事儿--中 美国有位一线教师叫罗恩.克拉克。他创造了很多教育奇迹。这位老师在教学上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比如,把孩子们最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内容变成数学运算法则;用彩色粉笔在人行道上算代数题;让学生用马克笔在气球上解题,做对的学生可以坐在气球上把它坐爆……我们这里恐怕老师很难这样去做,但我们家长在家可以有各种尝试。 增加学习的乐趣,我想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前面提到的,帮孩子丰富学习的方式,帮孩子创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比如变换环境、文具,比如设定小目标,把学习过程游戏化,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吃个水果),或者把不同的课本作业本放在文件架不同的格子里,给每个格子贴上好玩的贴画…… 另一个方法是,把学习内容同生活中有趣的内容相联系。过去写过,好的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看到所学知识跟现实世界的关联。在澳洲时,就感慨他们中学开了很多有关实用技能的课,比如,除了数学,有的中学还有财会、商务、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我们的学校课程或许这方面做得不够,需要我们家长自己多学习、多开发。 我们自己要拓宽眼界,对世界保持好奇、有趣的视角。我们眼中要能看到一个有趣的世界,我们才能帮得上孩子。 最后一个方法,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要以积极正面、乐呵有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
积极正面、乐观游戏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就是家里的大气候。孩子那里会有小的天气变化,但是通常跑不出大气候所营造的基调。具体怎么做?还是那句话,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不是割裂的,是连贯的。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是怎样让孩子起床、刷牙、洗澡、做简单的家务活的?我们用的是正面管教、游戏力,我们给孩子补充爱和趣味的油罐,那么我们现在也要同样做,只是变换一些方式而已。 比如,与其用严厉沮丧的语调一遍遍地催问:“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不如跟孩子进行正面、具体的沟通:“我记得你昨天写完作业的时候,说自己特别有成就感,是不是?”、“你觉得哪科作业比较容易?”、“你喜欢先写容易的,后写难的,还是先做难的作业?”……与其说“写作业别磨磨蹭蹭的!”,不如跟孩子一起想办法,怎样用好玩的方式防止磨蹭拖延。 孩子上学以后,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不知不觉中就变得严肃无趣了,什么原因? 首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变化很大,可是他自身的各种能力并没有同步发生某种跃进,所以,家长要有耐心。我们在他幼儿时可以做到等待,我们耐心地等他学会走路、说话、守规则,我们现在同样要给孩子一些时间。 很多能力就像学英语一样,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突破、有爆发。如果家长心急,用各种高压逼迫的方式,那么这个积累再爆发的流程就受到破坏,变成恶性循环。 家长难以保持淡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小学里,对孩子表现的测评,不再像幼儿园时那样模糊,它被成绩量化了,这种量化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就好比,我们往往在家里管教孩子时,觉得可以做好,但是一旦我们跟其他家庭一起出去游玩,妈妈们就容易沉不住气,因为有了横向比较。而小学里,这种横向比较被现在的教育体制变得理直气壮、合理合法。 所以,要想保持正面、乐观的态度,关键是家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有全面培养的规划。
全面发展的养育目标
我女儿幼儿园在家长开放日时,老师给家长介绍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内容,每天家长在走廊上也可以看到当天的活动内容,我觉得都非常好,因为非常全面,涉及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到了小学,或许学校的教育就更侧重知识的学习。我想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心里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养育目标,就是把幼儿园的这些给延续下去。 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跟孩子坐下来详细沟通一次,告诉孩子,希望他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进步。比如,我们希望他在交往、家务责任、体育、理财、某项具体的兴趣爱好等等方面,能做到什么,我们对他在学校的课业成绩有怎样的要求,等等。 有了这样家庭版的目标和规划之后,不仅我们自己可以更容易地保持淡定,孩子也更容易保持淡定——因为成绩只是这个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指数而已,并且我们这个家庭版规划是个性化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现有程度制定的,它鼓励孩子去跟自己过去比较,鼓励进步。 如果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全面培养的规划,那么我相信学校教育也注定会随之而变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虽然不是教育部长,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孩子的教育做主。
家长背后的功课
说不过分重视成绩,不是说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因为学校教育的“偏食”,现在的家长要做更多功课才能保证孩子全面发展。家长的背后功课,主要就是给学校教育纠偏。比如,我们要鼓励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创造创新,让孩子知道很多问题有开放的答案,知道怎样理性客观地评判;我们启发孩子想更多个解决方法,尝试各种路径,而不只是满足于答对;我们引导孩子听从好奇心的指引,学会寻找资源、寻求帮助,享受探索的乐趣……
培养学业之外的关注点
想专门强调这一点,就是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有学校学业之外的兴趣点、关注点。孩子在小学时,可以在课余兴趣方面广泛探索、尝试。在初中时期,最好能有让他为之着迷的兴趣点、关注点。这可以是体育运动、才艺、某一类书籍的阅读、某种社会活动,或者哪怕算不上什么爱好,只是对某个领域特有的持续关注。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很重视这些,大一些了,就开始有顾虑,怕孩子投入过多时间,影响学业。其实我想,只要家长引导孩子把握好尺度、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管理好自己时间,那么这个课外的兴趣点就是利大于弊的。它不仅是对学业的补充,它还会对学业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它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孩子会更乐观、更自信,因为学业成绩不是他的全部,他在此之外还别有洞天,有更多的支点。一个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憧憬的小孩,他的抗挫折能力也更强,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就自卑、厌世。 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把孩子与未来相连接的通道——它可能通向孩子未来生活的快乐、职业选择、使命与追求。 美国青少年常常会在家里的车库中鼓捣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乐队、科学实验。很多我们熟悉的大公司、大品牌都是在卑微的车库中萌芽的:苹果、Google、Youtube……数不胜数。前些天听说一位12岁的美国少年,曾尝试在自家车库里搭建核反应堆。14岁时,他成功制造出一个迷你核聚变反应堆,堪称全球最年轻的核物理学家。 所以我们在关注成绩和作业的同时,别忘了给孩子留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车库”。
对孩子的品德、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很多家长提出的具体问题,我想都可以放到这个题目下面来。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家长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不仅是在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在对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 比如,孩子说不喜欢哪位老师,也因此不喜欢那个科目,我们可以就此跟孩子多聊,了解为什么不喜欢。然后我们具体跟孩子分析,怎样对别人尊重与包容,怎样接受差异。对于别人不好的做法,我们怎样去理解,可以做什么。我们教给孩子分清事物的界限,理清原因和结果,教他要对自己负责,不把责任推诿到外界因素上。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去主动出击,扩大自己获取资源的范围,转化甚至利用逆境。我们让孩子体验到,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你是有主动权的,你不是受害者——当你能积极去学好那一科时,或许老师开始喜欢你,或许你也因此开始喜欢那个老师了。 比如,孩子淘气,老师总是当众批评孩子,搞得孩子开始自卑。我们一方面通过家庭的教育,丰富孩子视野、扩展他的能力,这样给他自信,帮他有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教给孩子怎样让自己的个性有合理的表现,照顾到老师的要求、环境的规则、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跟老师做正面的、建设性的沟通,让老师更全面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的其他侧面,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提高逆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跟老师意见不一致时,怎样沟通?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既是在坚持原则,同时又是以最大的善意在与人沟通。让孩子明白,很多人有问题行为,是因为他缺乏了解,并且心理能量匮乏,要想改变对方,恶语相向不是好办法,有效的办法是:给他的心理油罐加油,并且给他更多信息,增进了解。教给孩子,多换位思考,才能明白对方的难处和动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与各科成绩相比,这些随时发生的,关于品德、能力的教育,其实更重要,这里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