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风淡云清5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记录] 领着一只小蜗牛去散步---三年级男生成长楼(2005年)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6-26 13:07:05 | 只看该作者
他就喜欢听?那你要让他慢慢转换成看,个人感觉看更有助于思考

点评

是的,中文阅读已经转换成看了;但英文看来要慢慢的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6 15: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3:51:21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6月25  星期二  阴天转暴雨
   今天出地铁的时候,就看到一直在电闪雷鸣,赶紧跑步回家,运气真是不错,到小区门口时候雨已经下来了,没几分钟就倾盆大雨。小家伙看到我,才想起来今天喜欢吃的半价的PIZZA没订,跟我说想吃PIZZA,还说我昨天答应他的。我跟他说外面雨这么大,让快递送很危险,明天在订吧。一开始小家伙不理解,一直闹,后来反复讲道理,小家伙说要连吃二天的PIZZA ,才不闹了。只是想通过这件事情告诉他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想想别人。
昨天晚上本来想学新1的第7课至第11课,没想到小家伙把第7课至第17课都读了一遍,基本上无误;第一课至第五课拼错的单词有:skirt  cloakroom  daughter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Chinese  Swedish   English  American   Italian  ,都是国家名没背出来,我问他白天是不是没拼过,他点头是的。让他明天背不出的单词抄2遍,再造一句句子。
英文听力:《FAMOUS FIVE》
朗读:《GREEN EGGS AND HAMS》
中文阅读:《可怕的科学》的《超能电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6-26 14:24:35 | 只看该作者
同龄的孩子,比我家读得深,听得深,哈哈,向你们学习!

点评

谢谢您的鼓励,希望能相互交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6 15: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15:08:07 | 只看该作者
葫芦一一 发表于 2013-6-26 14:24
同龄的孩子,比我家读得深,听得深,哈哈,向你们学习!

我孩子很喜欢乐高,一直在学,他的目标是搭建乐高机器人。所以昨天可怕的科学刚送到家,他就挑了这本书在看,我也没问他看的怎么样。

点评

[握手],我家也好喜欢乐高,不过场景比机械更感兴趣,我们没上课。好巧的是,昨天朋友送了一整套《可怕的科学》,但最近眼睛不好,新的没有看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8 14: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6-28 14:50:13 | 只看该作者
我得好好去你旧楼学习学习,现在我家英语阅读还没入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5:39:05 | 只看该作者
转贴罗玲老师的《我们怎样爱自己》,好好学习一下。以前总是嫌弃孩子动作慢,要对他发火,但从来没有反思过怎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办?
(上)减少能耗

带孩子,简单说就是两点:1,懂孩子;2,有心力。

懂孩子,比如很多家长都愁小孩爱磨蹭,晚上该洗澡了,喊半天也不动,你给他5分钟,5分钟后他还要再给5分钟。其实,小孩磨蹭太正常了,有时即便一会要做的是他喜欢的事情,他也很难结束正在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活在当下,他的大脑还没发育到能迅速展望未来的程度。所以当我们抱怨孩子磨蹭时,我们其实要庆幸——如果他不是这样活在当下,如果他跟大人一样有远虑近忧,那岂不是更愁?我们当然要逐渐培养孩子有时间观念,但是能看到这些,能读懂孩子,我们就少了很多坏情绪,就可以引导得更好。

所以第一是要懂孩子,了解孩子的种种特点。怎样读懂?除了看书学习、交流,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去观察总结。比如孩子的睡觉、吃饭、敏感期等等事情,只要我们肯花一些时间,放下大人的自以为是,蹲下来,带着爱和信任,我们就能洞察到这些小秘密的真相。



不过,有时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就是做不到,因为我们心力不足。心力不足时,我们没有耐心和游戏力、招数短缺、无法乐观高昂。所以,家长要学会爱自己,能给自己心灵加油,这样才能做到好的教育。



怎样爱自己?怎样给自己加油呢?

先从减少心理能耗说起。



不自责、不苛求自己

或许每个妈妈最难受的时刻,不是辛苦劳累时,而是觉得自己做了很糟糕的事情之后,深深自责的那个时刻。我们为大大小小各种事情而自责、而内疚:忽视了感冒迹象、喂奶月份不够多、出差不能陪孩子、早晨起床催促训斥孩子、晚上让孩子脸上挂着泪珠入睡、逼孩子学东西了、在孩子喝水时问他话结果孩子呛着一口……有时,如果前一晚跟孩子生气了,那么妈妈可能第二天上班时都在想着这事,一上午阴云笼罩。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小过错就给自己来个“心理判刑”,自我囚禁若干时间,直至找到机会赎罪。

曾有心理学家给人的各种情绪按照能量级别排序,其中,“内疚自责”仅次于“羞愧”,排在倒数第二位。可见,这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情绪,它会造成很大心理能耗,让人无力向前。

妈妈们经常感到自责,除了因为母爱之深,也跟“好妈妈”这个概念有关。“好妈妈”,就像“人家的孩子”一样,是个我们永远都无法企及的虚拟人物。广告里、杂志上、电视中、周围人的嘴里讲的,到处都是“好妈妈”,唯独我们自己随时都在犯错。传说中的好妈妈让我们加倍自责。

所以,要想少自责,就要看清,没有完美的“好妈妈”,也没必要做完美妈妈。你的小失误,或许正是孩子的偏得。在你的种种不周到、不完美中,孩子能有更多成长,能变得更强大。

不完美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每个妈妈都是好妈妈!

能宽容、接纳自己,停止自责内疚,我们才有心力去宽容接纳孩子。



不自怜

有时人们以为自怜是在爱自己,其实正相反,要想爱自己,就要停止自怜。

现在的年轻人有严重自怜情绪的不多,但轻微的自怜或许人人都有——“我容易么我?!”。

构成自怜的有两点:第一,我的处境很糟糕;第二,我是被动、无助的。这是一种受害者心理模式。自怜的不好之处在于,它强化逆境和负面信息,培养了习惯性无助,让人不能转念并积极地寻求办法。我见过那种自怜情绪严重的老年妇女,她们能把任何一个中性事件给套上自怜的解释,有时,仿佛她们要特意制造受虐情节,成功地让自己跳进受害者角色里,然后她们好坐在那里自怜自哀,这才满意。

人都是要自我证实自我实现的,每一次自怜过后,你都会不自觉地去创造逆境,以证明你的自怜是有道理的。

不自怜,就是能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事实,并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负起责任。比如有朋友抱怨自己太累、心理不平衡,因为丈夫家兄弟几个,都比他们经济条件好,但是都不养老人,而婆婆对这个儿子还最看不起。我想,从积极角度去看,家里有老人,虽然负担重一些,关系复杂一些,但是亲情也更多,对孩子也有更多教育机会。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样想,不仅能接受事实,也能更好地去利用现状。当然,另一种选择是通过沟通改变现状。



少受外界评判影响

每天我们都会受到各种外界的评判——对你养育孩子的方式、对你的衣着打扮、对你的职位收入、对你开的车你用的手机……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坚定、清醒,我们就会像个小船一样,被这些评价的浪潮冲得忽上忽下没有片刻安宁。

外人的评价多是盲人摸象,比如亲戚来做客批评你不管教孩子,因为孩子这顿只吃青菜不吃鱼肉蛋。你知道这是因为他不了解,孩子早餐吃了很多蛋白质食物。这样的事,或许我们能做到少受影响。其实,所有的其他事情,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你的外观职业学历收入老公等等,都是自有原因,外人哪里会都清楚。

少受外界评判影响,就是,不因为别人的信息不足而不悦、而惩罚自己。孔子说的精炼:人不知而不愠。

不愠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足够自知,要清楚自己是谁、想做什么、在做什么。有了自知,我们就可以少依赖外界的参照。



上面说的这些,不自责、不自怜、少受外界评价影响,具体做起来,不是要压抑禁止硬忍,而是:1,觉察,发现自己思绪的倾向;2,体味,认知转念;3,放下。

看清了,才能看轻,然后放下。

这样做久了,熟练了,慢慢地应对能力就提高了。



我们怎样爱自己

(下)给自己加油



接纳自己、跟自己连接

前面说的那些消耗心理能量的事情,要想改善,根本的办法是,接纳自己、跟自己连接。这样,我们对自我价值有了信心,就不再习惯性地质疑否定自己。

究竟什么叫接纳自己?换个说法,就是无条件地对自己感觉好。比如,你一天要做多少事情、有多少成绩,才能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以我自己为例,当我越是接纳自己时,我对自己感觉好的前提条件就越少。过去,我对自己要求苛刻,像个拙劣的上司一样按照业绩测评来对待自己。现在,如果一天没做很多事,可能只是有一些小进步或小领悟,我也能对自己感到满意。

朋友说她脸上皮肤经常红,打算去韩国修理修理。我想,如果无碍健康的话,由它去吧。我还有很多白头发呢,那又怎样,去爱这些瑕疵吧。它们的好坏只是我们人为的判断。



接纳自己的一个方法,就是用各种途径跟自己连接。

有时觉得,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一件事,那就是——用各种方式来认同自己、寻找自己。我们跟朋友倾诉、看电影小说微博、听流行歌曲古典音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是指望在其中找到能跟自己认同的东西,比如,年轻时用流行歌曲来认同体内的荷尔蒙、内心的迷茫。我们在美食、装扮、体育、家务活、拥抱、沐浴中认同自己的身体。

我们就这样无数次地通过外界、别人,跟自己寻求连接。我们乐此不疲,因为这让我们感觉好,这能滋养自我,我们在这种连接中反复确认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现在常说相由心生,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世界就是你的自我、你的心,我们都是在跟周围的互动中,不断认出自己,拼凑出一个日渐完整的自己。曾看到一个很浪漫的说法,说旅游,就是去各地寻找散落在四处的自己的碎片。其实不用旅游,我们每天做各种事情,都是在拿这个世界来拼凑自我。

所以,当你觉得不能对自己感觉很好时,去做一些能认同自我的事情吧,让周围的事物给你支持。

并且想想,整个世界都是你,你有什么不好的呢?俄罗斯陨石碎片值钱吗?科学家说我们体内的每一个原子都有几十亿岁!



这些,同“虚怀若谷”、“无我”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回事。无我的前提是找到自我,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

先把自己安顿好,不纠结自己了,也就无我了。如果心里忙着纠结自己,那是注定顾不上别人的。



增加掌控感

掌控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自己主动改变,促成外界改变。那天上午,一网友跟我聊婆婆问题。下午她给我发评论说,中午回去时,婆婆让孩子亲奶奶,尽管她觉得婆婆脸上油很大,洁净程度可疑,但她听我的建议,忍着一身的鸡皮疙瘩夸婆婆是美女,发现效果很好。我常感叹大家行动力都很强。自己主动去改变,这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掌控。

体现掌控感的还有:听从内心去选择、决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寻自己的梦想。



曾有学者做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其实这一点我们平时都会有感受。比如,老人和孩子表现得更明显,他们都是,如果做选择、做决定多,他们会感觉很好。

所以,好好想一想,你觉得你的人生,有几分身不由己?有几分是你自己所能左右的?

生活中总有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内容,增加掌控感的办法就是:1,通过调整思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来增加自主的程度;2,聚焦于我们所能控制的那部分。比如,与其抱怨跟公婆在一起不自由、领导管得太严、孩子把你的时间都占了,不如多关注你能把握的那部分生活。



如果你相信,生活的大部分在于你自己的作为,那么你的无助感就很少,你就会觉得人生在世还是不错的。



不断成长

一成不变,这是一种强大的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方式。时间在流逝,而自己的这种停滞不前,会让人感到自我在贬值。

缺乏成长的人生,哪怕再优越,也好比是整容后的脸——美丽,但僵化。人会因枯燥而褪色,因单调而衰老,为僵化所谋杀。你可以几十年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做同一个工作、有不变的人际圈子,但是你不能没有成长。

大家的起点、境遇、结果都可以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成长幅度更大的人,会感到人生更充实、自我价值更高。

所以,当你对自己感觉很糟时,比较好的办法是主动应对,去学习、充电、有新的领悟、新的做法、各种小进步。成长,会让你更加喜欢自己。跟孩子一起成长,会让你感到自己是个幸福的家长!





我们怎样爱自己?除了让自己愉悦、舒适、休息,以及交友运动等等,在心灵层面上,我想到了上面这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加油方式,法无定法,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得到,我们家长就要做“爱的管道”——无条件地爱自己、无条件地爱孩子!这样,孩子们也会跟我们一样,学到怎样去爱他们自己:不自责、不自怜、少受外界评判影响、接纳自己、有掌控感、不断成长。然后他们又会有能力去爱更多的人、爱这个世界……

点评

好文!转载并分享传播出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0 17:18
非常好的文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6 16:13
谢谢分享,我们有时候其实并不真正懂孩子,学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8 16: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6:01:50 | 只看该作者
转载罗玲的博客---关于孩子学习的那些事(2013-01-22 15:18:47)转载▼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很关心,这篇就笼统地讲讲这个话题。想到哪写到哪,没写到的以后继续补充,也希望大家多聊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共同探讨。



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基础

常常困扰家长的各种问题,比如,写作业磨蹭敷衍、就爱看电视玩不爱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等,这些小学生的常见问题,大多可以追溯到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

比如,时间管理能力。我们在孩子4岁多时,教他学看表,规定分针走到哪就把电视关了,说话算数。这就训练孩子有时间观念、自律。我们告诉孩子,下午有两件事要办,一件是必须做的,一件是玩的,我们要先把必须做的那个事做完,然后才能做玩的那个事。这样孩子就有要事先做的想法了。



再如,平时跟孩子玩,逐渐渗透目标意识,培养规划的习惯。比如在游戏之前,问问孩子的打算,要完成什么宏伟项目,要达到什么程度。过程中,关心他的进度。最后,用一两句话跟孩子总结一下。3、4岁的孩子,虽然他也会东一下西一下,但是对于打算玩的游戏,他心里其实是有想法和打算的。稍微引导,他就知道怎样来把这些想法进行整理、表达。幼儿不仅会规划,而且很享受规划事情的过程。

有家长朋友问,“当孩子说不想学习了的时候,想去玩点儿别的,家长是立即允许,保持孩子以后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坚持一下,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这也在于平时对规则和规划意识的培养。我们跟孩子一起事先制定大致的规则,这时,让他自己想,跟自己定的规则是否有出入,该做的是否做完,如果没做完,怎样补救,怎样保证,规则是否合理,需要哪些修改……总之,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要他做事有据可依,有一定规划,不是完全随心情。



再说自觉学习。怎样让孩子自觉写作业、自觉学习?我想,这种自主意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态度,需要从学前就开始培养。只有当一个小孩能够自觉去做好自理和份内的家务活时,他才能真的去自觉写作业,否则,他的自觉很可能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并非很自然很情愿。

所以,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学前时期,逐步让孩子承担更多的事情,让他自己负责:收拾自己制造的垃圾、倒尿盆、倒洗脚水、收拾餐桌、盛饭、晾衣服、铺床叠被、准备第二天的衣物、倒垃圾、浇花喂鱼、整理个人物品、打扫自己房间、招待客人……当他在上小学前,对这些责任已经习惯了,这时,他就会比较容易地接受一个新的责任:学习、写作业。



其他各方面也是同理。

对孩子的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各种问题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潜伏已久,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尽责、用心;孩子上学发现问题了,也不必太急,认真去补救就是了。

同样,不论哪个时期,教育孩子,总的观念、思路应该是一贯的,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期用心去做了,那么,对于上学后的那些问题,我们只要返回自己的内心,回顾一下过去想好的那些大方向、原则,想想宏观图景,或许一切就清晰了,我们自然就有办法了。



学习方法来自对学习风格的探索

上学了,家长会想:怎样让孩子适应每天要学习、复习、写作业的生活。我想我们可以颠覆一下这个想法,把“怎样让孩子适应学习”变成:“怎样让学习适应你的孩子”。

过去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那篇里提到过多元智能理论。学校的老师一般难以做到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所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也常是一种奢侈,所以,这些,就需要我们家长去做。

细心观察,尊重孩子的特点,把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

比如,有的孩子对图形敏感,是视觉类型的学习风格,那么我们可以给他准备各种彩笔、小贴纸,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卡片、画小图,可以把相关卡片、图画在家里到处贴,可以多给孩子买有关的画册,给他找相关的视频看看,我们可以把单调的数学用图来表示,并且详细画出解题环节的图示。

有的孩子肢体智能好,好动,那就多找机会让他在动中学。比如摆弄积木块来帮助学数学;或者让他站着写字;或者把课本和练习本放在两个桌子上,让他写一个字,跑回去看看书,检查写的对不对;或者让他做完一道题,就起来打一下玩具保龄球……

如果孩子喜欢说话喜欢沟通,那么,或许比较好的学习风格是交流互动。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课业内容讲给我们听、讲给家里的玩偶或宠物听,或者约同学两人互相讲、互相考。我们也可以允许他在大厅里、在餐桌上写作业,因为家人间的互动会让他感到安全温馨,会给他力量,他有问题也可以随时问家长。

还有的孩子对声音敏感,更喜欢听,那么家长可以多给他讲一讲学习内容,或者给他找相关的音频资料,可以在教他新内容时用新鲜有趣的节奏、音响帮他记忆,甚至允许他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是只有单一的某种智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多种智能在同时发展,所以,我们多动脑筋,尝试各种方法,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把学习的方式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化,这样,孩子不仅会喜欢学习,学的效率也会更高。家长只是一遍一遍地催促喝斥“快去写作业!”,这效果当然不好。



增加学习的乐趣

过去总强调乐趣、玩乐,有人可能有误解,认为我希望孩子只玩,不学。孩子当然要学习。首先,孩子随时都在学;其次,我们要把所谓严肃的课业学习变得有趣,要给学习增加乐趣。

点评

真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6 16: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6:03: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淡云清518 于 2013-6-28 16:19 编辑

关于孩子的学习那些事儿--中
美国有位一线教师叫罗恩.克拉克。他创造了很多教育奇迹。这位老师在教学上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比如,把孩子们最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内容变成数学运算法则;用彩色粉笔在人行道上算代数题;让学生用马克笔在气球上解题,做对的学生可以坐在气球上把它坐爆……我们这里恐怕老师很难这样去做,但我们家长在家可以有各种尝试。
增加学习的乐趣,我想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前面提到的,帮孩子丰富学习的方式,帮孩子创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比如变换环境、文具,比如设定小目标,把学习过程游戏化,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吃个水果),或者把不同的课本作业本放在文件架不同的格子里,给每个格子贴上好玩的贴画……
另一个方法是,把学习内容同生活中有趣的内容相联系。过去写过,好的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看到所学知识跟现实世界的关联。在澳洲时,就感慨他们中学开了很多有关实用技能的课,比如,除了数学,有的中学还有财会、商务、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我们的学校课程或许这方面做得不够,需要我们家长自己多学习、多开发。
我们自己要拓宽眼界,对世界保持好奇、有趣的视角。我们眼中要能看到一个有趣的世界,我们才能帮得上孩子。
最后一个方法,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要以积极正面、乐呵有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

积极正面、乐观游戏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就是家里的大气候。孩子那里会有小的天气变化,但是通常跑不出大气候所营造的基调。具体怎么做?还是那句话,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不是割裂的,是连贯的。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是怎样让孩子起床、刷牙、洗澡、做简单的家务活的?我们用的是正面管教、游戏力,我们给孩子补充爱和趣味的油罐,那么我们现在也要同样做,只是变换一些方式而已。
比如,与其用严厉沮丧的语调一遍遍地催问:“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不如跟孩子进行正面、具体的沟通:“我记得你昨天写完作业的时候,说自己特别有成就感,是不是?”、“你觉得哪科作业比较容易?”、“你喜欢先写容易的,后写难的,还是先做难的作业?”……与其说“写作业别磨磨蹭蹭的!”,不如跟孩子一起想办法,怎样用好玩的方式防止磨蹭拖延。
孩子上学以后,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不知不觉中就变得严肃无趣了,什么原因?
首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变化很大,可是他自身的各种能力并没有同步发生某种跃进,所以,家长要有耐心。我们在他幼儿时可以做到等待,我们耐心地等他学会走路、说话、守规则,我们现在同样要给孩子一些时间。
很多能力就像学英语一样,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突破、有爆发。如果家长心急,用各种高压逼迫的方式,那么这个积累再爆发的流程就受到破坏,变成恶性循环。
家长难以保持淡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小学里,对孩子表现的测评,不再像幼儿园时那样模糊,它被成绩量化了,这种量化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就好比,我们往往在家里管教孩子时,觉得可以做好,但是一旦我们跟其他家庭一起出去游玩,妈妈们就容易沉不住气,因为有了横向比较。而小学里,这种横向比较被现在的教育体制变得理直气壮、合理合法。
所以,要想保持正面、乐观的态度,关键是家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有全面培养的规划。

全面发展的养育目标
我女儿幼儿园在家长开放日时,老师给家长介绍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内容,每天家长在走廊上也可以看到当天的活动内容,我觉得都非常好,因为非常全面,涉及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到了小学,或许学校的教育就更侧重知识的学习。我想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心里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养育目标,就是把幼儿园的这些给延续下去。
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跟孩子坐下来详细沟通一次,告诉孩子,希望他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进步。比如,我们希望他在交往、家务责任、体育、理财、某项具体的兴趣爱好等等方面,能做到什么,我们对他在学校的课业成绩有怎样的要求,等等。
有了这样家庭版的目标和规划之后,不仅我们自己可以更容易地保持淡定,孩子也更容易保持淡定——因为成绩只是这个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指数而已,并且我们这个家庭版规划是个性化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现有程度制定的,它鼓励孩子去跟自己过去比较,鼓励进步。
如果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全面培养的规划,那么我相信学校教育也注定会随之而变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虽然不是教育部长,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孩子的教育做主。

家长背后的功课
说不过分重视成绩,不是说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因为学校教育的“偏食”,现在的家长要做更多功课才能保证孩子全面发展。家长的背后功课,主要就是给学校教育纠偏。比如,我们要鼓励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创造创新,让孩子知道很多问题有开放的答案,知道怎样理性客观地评判;我们启发孩子想更多个解决方法,尝试各种路径,而不只是满足于答对;我们引导孩子听从好奇心的指引,学会寻找资源、寻求帮助,享受探索的乐趣……

培养学业之外的关注点
想专门强调这一点,就是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有学校学业之外的兴趣点、关注点。孩子在小学时,可以在课余兴趣方面广泛探索、尝试。在初中时期,最好能有让他为之着迷的兴趣点、关注点。这可以是体育运动、才艺、某一类书籍的阅读、某种社会活动,或者哪怕算不上什么爱好,只是对某个领域特有的持续关注。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很重视这些,大一些了,就开始有顾虑,怕孩子投入过多时间,影响学业。其实我想,只要家长引导孩子把握好尺度、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管理好自己时间,那么这个课外的兴趣点就是利大于弊的。它不仅是对学业的补充,它还会对学业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它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孩子会更乐观、更自信,因为学业成绩不是他的全部,他在此之外还别有洞天,有更多的支点。一个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憧憬的小孩,他的抗挫折能力也更强,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就自卑、厌世。
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把孩子与未来相连接的通道——它可能通向孩子未来生活的快乐、职业选择、使命与追求。
美国青少年常常会在家里的车库中鼓捣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乐队、科学实验。很多我们熟悉的大公司、大品牌都是在卑微的车库中萌芽的:苹果、Google、Youtube……数不胜数。前些天听说一位12岁的美国少年,曾尝试在自家车库里搭建核反应堆。14岁时,他成功制造出一个迷你核聚变反应堆,堪称全球最年轻的核物理学家。
所以我们在关注成绩和作业的同时,别忘了给孩子留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车库”。

对孩子的品德、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很多家长提出的具体问题,我想都可以放到这个题目下面来。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家长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不仅是在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在对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
比如,孩子说不喜欢哪位老师,也因此不喜欢那个科目,我们可以就此跟孩子多聊,了解为什么不喜欢。然后我们具体跟孩子分析,怎样对别人尊重与包容,怎样接受差异。对于别人不好的做法,我们怎样去理解,可以做什么。我们教给孩子分清事物的界限,理清原因和结果,教他要对自己负责,不把责任推诿到外界因素上。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去主动出击,扩大自己获取资源的范围,转化甚至利用逆境。我们让孩子体验到,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你是有主动权的,你不是受害者——当你能积极去学好那一科时,或许老师开始喜欢你,或许你也因此开始喜欢那个老师了。
比如,孩子淘气,老师总是当众批评孩子,搞得孩子开始自卑。我们一方面通过家庭的教育,丰富孩子视野、扩展他的能力,这样给他自信,帮他有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教给孩子怎样让自己的个性有合理的表现,照顾到老师的要求、环境的规则、对他人的尊重。同时,跟老师做正面的、建设性的沟通,让老师更全面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的其他侧面,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提高逆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跟老师意见不一致时,怎样沟通?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既是在坚持原则,同时又是以最大的善意在与人沟通。让孩子明白,很多人有问题行为,是因为他缺乏了解,并且心理能量匮乏,要想改变对方,恶语相向不是好办法,有效的办法是:给他的心理油罐加油,并且给他更多信息,增进了解。教给孩子,多换位思考,才能明白对方的难处和动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与各科成绩相比,这些随时发生的,关于品德、能力的教育,其实更重要,这里不再赘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6:17:36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回复几个问题:

女儿三年级,很爱阅读,我也总以为读书破万卷自然下笔如有神,可事实不是这样,我一直在让她自由发展写作能力和辅导作文技巧的问题上纠结。

好几位朋友问作文问题。我想小孩写作文,主要取决于这三方面:1,平时的阅读。大量阅读能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也能让孩子学到更多更精彩的语言表达方式。2,思考。家长平时常跟孩子沟通,沟通内容可以是书里的、时事社会现象、生活中的小事,通过深度沟通,提高孩子思考能力。3,自由写作的练习。通常小孩最初会觉得没话可写,家长可以给孩子出一些好玩的小问题、小情境,激发他的思考。

其实,孩子脑子里满满的都是各种奇妙的小想法呢,绝不是空洞无物的,只是常常这些想法被关在里面,仿佛它们都不够合格,不可以被放到纸面上一样。我们大人要给孩子发放这个许可,并且教给孩子怎样去给这些想法整理、归类、延伸、提炼,最后写下来。

这些都要从小处练起。最初每天写一两句,逐渐增加。我们可以给孩子各种方式去练习,比如给她一个漂亮的小本,随时写;也可以给她开个微博,有转发有评论,孩子能不爱写吗?

至于学校的作文作业或考试,有时问题不一定在孩子和家长这头。如果二者冲突太大,我会以真正的写作练习为主。因为我相信,如果孩子平时常练习自由写作,从长期效果来看,学校的作文也会成绩不错。为了眼下的成绩而损害孩子写作的兴趣,就太不划算。



孩子写完作业不愿检查,最常见的错误是粗心。语文写字总丢笔画。已经四年级了。数学成绩很好,作文比较弱,是不是可以忽略他的文科,以后向理科生发展?

可以鼓励孩子在数学方面多探索,但是文科现在不能忽略,因为即便将来学理科、从事理科工作,文字理解表达能力也很重要。

很多家长问怎样让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习惯。这个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在的作业中重复、记忆、抄写性质的内容过多,这是否科学合理,有待商榷,而这必然暴露出更多粗心的问题。过去说过,在对儿童的英语教学中,简单的错误,教师不予纠正是正确的做法,这些小错误随着能力的提高,会自动得到改正。国外老师在小学生的写作作业中,对于拼写错误也不是每错必纠,比较宽容。简而言之,粗心的错误是难免的,纠正是逐渐来的。

其次,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如果作业难度和量都过大,那么他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理解、应付完成上,这样自然就顾不上细心检查。所以家长要对情况具体分析,找到真正原因。

我想更关键的是,训练孩子对待事情有认真的态度。我们做一件事情,要认真把它做好,做完自己满意,有成就感,对它负责,不敷衍应付。这种态度是随时在生活中得到熏陶和培养的。如果平时有了这种态度,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这样去对待写作业。

其实小孩是最细心的,他们对于自己在乎的事情,比大人细心多了,他们比大人更追求完美。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同这件事情,愿意把它做好。



有没有必要陪着孩子完成作业?有没有必要在孩子做完作业后帮他检查作业?

家长尽量放手,告诉孩子有问题和困难,随时提供适当的援助,但是这是他自己的任务。家长要暗中监督,如果情况很糟,就要出手营救,尽量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扶上马送一程,然后再放手。所以这是个弹性的过程,以放手为目的。



写作业的时候不能集中精力,不到十分钟就得起来晃悠一会儿,喝口水看一眼电视啥的,没办法,他妈妈又给他报了个写作业的班,晚上吃完饭到老师家去写作业。

人都有这种惰性,我写文章也写两句看一眼微博。办法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想,放到老师那里就完全错失了培养孩子的机会。家长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想办法,比如,规定写完多少量,起来活动一次,并且逐渐把这个量慢慢增加;把各种干扰因素拿掉;摆上闹表,增加监督手段;最后奖励自己一件更大的好事……

这个定力的提高一定是逐渐的过程,并且,对于孩子来说,过高的要求不现实。

其实效果最好的,是让孩子完成作业以后,他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作业任务遥遥无期,并且他没有什么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可以盼着,那么他就只有在磨蹭的过程中消费一点随时的小乐趣了。



关于作业再多说两句。现在或许一些作业不够合理,需要家长酌情决定。但是在这种大氛围下,家长一定注意不要把作业给妖魔化。我们要跟孩子随时聊一聊作业的事情,不是监督审查,而是聊天,问问孩子的真实感受,同时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爸妈很在乎,他要努力去做好。对于合理的作业,我真心觉得完成之后是有成就感的,作业上付出的努力是有用的。

通过写作业,让孩子体验到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是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逆商,让他变得更坚强更有韧性。家长自己对待作业的这种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孩子会从中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8 16:3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淡云清518 于 2013-6-28 16:51 编辑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考试前他老爸在看《巨人捕手杰克》,被孩子看到了,吵着也要看,答应他考完试让他看。今天就看了这部片子。
巨人捕手杰克》改编自英国童话故事《杰克与豆蔓》,讲述年轻农夫杰克前往巨人国拯救公主的故事。杰克,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他无意之中开启了一扇通往巨人世界的大门。随后,一场巨人的战争接着来袭。巨人曾经被认为是那种只在传说中存在的怪物,可是却实实在在地来到了人类的世界之中。巨人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世界被人类抢走了,他们要把这个本属于自己的世界给抢夺回来。影片将童话故事变为集动作、冒险为一身的暗黑中世纪奇幻大作,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农夫杰克被派往巨人国  拯救公主的故事。据说杰克是个农夫的儿子,生活在亚瑟王时代。他既勇敢又聪明。而杰克(尼古拉斯·霍尔特Nicholas Hoult 饰)为了阻挡巨人的脚步也被迫加入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为了国家和人民,以及勇敢的伊莎贝尔公主(艾莉诺·汤姆林森EleanorTomlinson 饰)对于自己的青睐,杰克必须直面他一度认为只存在于传奇中,不可阻挡的对手,而他自己最终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成为了巨人们的领袖。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放逐之后,这些巨人第一次重回大地,他们誓要夺回失去的领土。而杰克(尼古拉斯·霍尔特 Nicholas Hoult 饰),以及勇敢的伊莎贝尔公主(艾莉诺·汤姆林森 Eleanor Tomlinson 饰)如何来抵御他们呢?生长魔豆是如何在杰克的手中化作威力无比的武器,而他自己最终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1]
个人觉得还是挺恐怖,不是很喜欢。

英文朗读:《FROG  AND TOAD  TOGETHER》的《THE  KITE 》
英文听力:《Famous Five》
中文阅读:《大英百科全书》第一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28 , Processed in 0.083177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