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大姑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我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8-2 10:44:09 | 只看该作者
那啥

我也不开贴了,回头我也在此跟贴写吧

点评

你写的东西呢?被哈林吃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3 12: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8-2 11:2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8-2 11:34 编辑

《七个心理寓言》书中P16页:对“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质疑
这个特别有感触,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咋就做不到这一点呢。在生活中,我做到的,也希望别人做到,看到与自己的期待有很大差异的行为,我就会不舒服,于是就埋怨自己:为啥不能体谅别人呢?

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表现在于经常嘲笑自己,但不觉得自己行为不能容忍了,再看别人,也觉得能接受了。

但是,很多时候,还是有不能接受的地方,咱不能啥都不在乎了。

很喜欢最后这一句:自我实现者,一方面嫉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报以深深的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8-2 11:4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8-2 11:58 编辑

《七个心理寓言》书中P34页:写到一个女人判断别人说的话是否正确,居然采用自己的“身体是否抖动”来判断。这很快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改变,从心开始》,这本书是SH版推荐的,这本书中的心理治疗医生,他和病人其中一个沟通用的方法就是“肌肉测试”,我一直在想想这个进行测试的小小的可随身携带的是什么仪器。这大概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吧?挺好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8-2 12:06:30 | 只看该作者
《七个心理寓言》书中P118页:虽然我认可书中的例子中的优秀男孩的确做得过分,可是我不大认可他的那句认为优秀人很自卑的话,写这些的时候又再去仔细看看,应该是我误会了,他只是说这个优秀的男孩子自卑,因为自卑,所以追求优秀。

关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和希拉里的分析,觉得挺扯的,除非以后看到他们的传记啥的描写,再调整想法。

心理医生会很敏感地发现身边人的一点点心理疾病,就好像医生觉得你其中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你就是病人一般,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有点小问题,还没到病的程度。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大大姑娘 + 2 没错,尽信书不如无书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8-7 13:11:47 | 只看该作者
自从买了Kindle以后,最开心的好像是我,去三亚的时候捧着看了本The Giver,小美去了夏令营后,我就一直看。在这里说说。
一天晚上睡不着,起来,看《假如明天来临》,好久不看小说了,看到这书的名字好像挺好,结果开始看了之后,发现是一本典型的美国畅销小说,但是开始了,还是看下去吧,后来发现还是看不下去,估计已经看了大半了,也没翻完,就删掉了。全书就是美女,监狱罪犯,性,金钱,犯罪。不值得看。

一直想看英文版的《动物庄园》,看了几页停了,没动力,毕竟看着比较累。某天晚上,拿起Kindle,看那本不质量不怎么好的《动物庄园》边看边笑,写得太讽刺了,一个个场景都能和现实中的国家和人物对上号,最佩服的是,这本书是43,44年写的,最后猪和人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了,简直就是预言后面的事情啊。看完之后觉得无奈,因为把人比喻成了动物,很多无可救药的人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一直觉得人是有灵性的动物,至少是可以教化的,可是,当作者把他们当做动物写了之后,你就把他们的一生定位了,不再抱有希望。一个国家,也就陷入了这样的命运轮回,真的是很悲凉的感觉。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8-7 13:28:25 | 只看该作者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99妹妹也看过的,听说好多次这本书了,人家下在PAD里的也有,就是没去看,觉得有点功利的味道。昨晚没事,找本书出来,吃着饼干牛奶,空调房看着书,享受。

看这书的时候,描写的好些下意识的动作我以前都有感觉,也会对我的判断起作用,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为书中的举例好些是和他断案有关,导致我一直联想我国的这类人的行为,有点不舒服。学到一点,人的这些动作是由我们的边缘大脑控制的,是本能,所以是很难用理智去控制的,即使控制,有经验的人也是能看出其中的不协调的感觉。

另外一个想法是,电影演员一定要看这本书,或者去学习类似的课程,身体语言丰富了,演技会更加好,逼真。就像前几天看的电影《世贸大厦》,尼古拉斯凯奇演的警察,在听到建筑物崩裂坍塌的声音之后一瞬间的冻结反应,就是导演充分利用(不管是不是有理论指导)这个本能拍摄的瞬间。

点评

你可能是认为小小比我家小美大,我就该比你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3 13:23
奇怪,为什么我总觉得你比我小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3 12: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9:46:22 | 只看该作者
你好厉害,居然看起原版书了。我本想试着看Gone with wind,实在看不下去。
不过没有用Kindle,倒是可以再做一次尝试哈。

《假如明天来临》,是我高中时代看过的书,还记得作者是西德尼·谢尔顿,他写了一系列这样的书。
好像有不少电影是根据他的书改编的,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2:3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大姑娘 于 2013-11-13 12:35 编辑

读了黑夜里的眼睛推荐的书《教育过程》,感想很多。
再记录一下吧。引号所引用的部分摘自原文内容。
==========================================================================
时间:1959年
地点:美国伍兹霍尔
人物:美国全国科学院(顶尖的学科专家+心理学家+教育资深人士,一起讨论并参与教材、教具与测试办法的准备工作。)
值得关注的一个词:国防教育法
事件:
结合人的大脑生长特点和学科的合式的逻辑或公理顺序,“顺其自然”地教育人。
不是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让人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结构之上(这里着重提到的是知识结构,而不是知识点),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好像书中没有明确提及。
我的分析,这种教育如果说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以下两点:
限制一:大脑生长的不确定性
限制二:知识结构的不确定性

“根据可借以推断出论据的那些原理和观念来组织论据,是降低人类记忆丧失速率的唯一的已知方法。”
也就是说,互相关联的理解性的记忆,才是容易保留的记忆。

那么,古人在小时候背会的四书五经,如果在理解之前就忘记了,那么之前背的功夫完全就是白费的吗?
如果是因为用了吟诵的方式,使孩子记住了某种音律、抑扬顿挫的感觉,而不是内容,是不是也是一种收获?
这种收获对未来的成人有用吗?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用吗?

“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比如:一个苹果切两半,每一半再切两半,依次类推——极限——微积分
概念,应当在孩子已经对现象有了足够的理解基础之上提出。比如“函数”。
先有具体运算的实践,再介绍必要的形式论。
这里的着重点是必要,很多教师的重点是要孩子记住各种各样的定理定义和术语,但不重视孩子是否会灵活应用。
从这方面看,政治课是极为失败的教学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反常的毁灭性的教育。
小学的科学课倒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惜学校和老师对科学课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卢梭的《爱弥儿》中有类似论述,教孩子从身边的事物中进行观察学习并总结提炼出通用的公式公理。

关于直觉性思维(不经过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方式)的问题:
是否详尽的解题步骤会损害直觉性思维的发展?直觉性思维是否容易受到艺术形式的影响?尤其是音乐?
“在教学上强调知识的结构或连结性,能促进直觉思维。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供他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果。”
“猜想的代价——这类思维需要在努力试解难题过程中有甘愿犯真正错误的精神。凡是动摇的和缺乏自信的人,也许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区分直觉的错误与无知的错误。”
鼓励孩子用不同方法来解题,而不是指定唯一的正确答案,无疑会帮助孩子更多地使用直觉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矛盾:从整体的结构的角度来学习&与见微知著的方法如何统一?

点评

你好牛啊,看得这么快,那个扫描的PDF,你是怎么引用的啊?自己打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3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11-13 13:46:57 | 只看该作者
大大姑娘 发表于 2013-11-13 12:32
读了黑夜里的眼睛推荐的书《教育过程》,感想很多。
再记录一下吧。引号所引用的部分摘自原文内容。
==== ...

这书我下了怎么打不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12:56:48 | 只看该作者
天行妈 发表于 2013-11-13 13:46
这书我下了怎么打不开?

现在能打开了吗?
我的PDF发给你会更打不开的,因为公司把所有的图纸和PDF文件都自动加密。
发送出去之前要找领导解密才行。

点评

在家里的好打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5 13: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2:19 , Processed in 0.082405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