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7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启蒙] 吴笑非先生:家庭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1 23:2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庭教育
一、不二。這不是說說心性,這是自家庭至於天下的社會結構。尊無二上家庭是統一的整體,無論感情還是意志,而不當被理解為分離的聯盟。家庭是各自明確本分,而不是契約或者縱情。繋辭: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坊記: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喪服四制: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
周禮大宰:建其正,立其貳,設其考,陳其殷,置其輔。
素問: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本草經: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
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注:尊不二矣。
案:夫義婦柔為典要。

二、規矩,禮,是非,判斷力,範式,模式,規律,確定性,排除投機或僥倖。
以下展開基本規矩。

三、尊尊、天道、天理、命、言,父道、師道、君道。
1、人需要權威,需要服從權威而得到的安全感。
2、命令,簡單明瞭,考核有方。
3、養德貴簡,是權威意識,在乎簡單明確的指導性發政處令,是規範性領域。而養體在日用,往往瑣碎,親而狎,是平等關係(正常狀態),是太多變動和隨時的領域,往往是原則的破壞者。所以二者難以集於一人。理想的分工,是父親把持原則,而母親聽取苦衷。這樣在孩子心中,原則絕無妥協,權威不容懷疑,而困惑委屈也有人訴說,足以信賴。最不幸的狀態,是父母相互拆臺,這會毀滅孩子的一切規範意識,讓他的世界觀支離破碎,充滿偶然與僥倖。或者說,母親可以安慰,但不得違背父親的權威。父親可以親昵,但不可犧牲自己的威嚴。

三、親親,地道,母性,人情,愛,生活,美好,樂易,體恤,理解,寬容。
1、母親,含弘光大,厚德載物。知其雄,守其雌。你通過佛法懂得清淨也好,通過理學懂得天理也好,通過基督教懂得謙卑和贖罪也好。我們過去不講什麽心法或者原理,但你應當做到。易曰在中饋,詩云:無匪無儀,唯酒食是議。
2、母性之關鍵在不得自專。在家教子則從夫,在外則從師傅。
3、如果說父道是命令,在母道是儀刑,是自己做到,和自己雖做到亦不加諸人,但令人默默感化,而做到。
4、如果父親是權威,母親則是益友。
只有權威和命令,會被壓垮。只有母性,則會漫漶不可收。前者塑造規矩,後者以柔韌。前者立大體,後者見細心。父性。權威、命令。使命感、責任感、行動力、毅力,一貫的,貫徹力。母性。順從、寬容。平常心、自然、平靜、耐心,多元的,消息的。前者成就規矩,後者保證柔韌。

四、男孩子要剛強。
家庭教育是爲了傳家。最現實的,也是養老。古典重男子,為傳家耳。但如果男子不教,則莫說傳家,養老都不可能。懦弱的男子是對付不了作為現代女性的媳婦的。這不是男人比女人不孝。如果男人有成就,他肯定更注重自己的家庭父母兄弟岳父岳母。但如果他無能,懦弱,連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了或者說滿足不了,那就別指望他養老了。
所以大家不要沉溺於聽話、可愛的男孩之類的幻想,要想想自己的後半生。
1、男子有權威和服從權威的意識,勇敢和因為勇敢而直率,和因為直率的擔當,是理所當然和值得表彰的美德。男子應給予簡單明確的指令,從而給予更多他自己探索的空間,我們只予以監督和考核即可。

五、女孩子要柔韌。
柔是遜順,韌是道義。我們不必擔心孩子學道義後會不會適應社會,而應當擔心能不能真的學會道義,不是文字的,而是行動的。懂得道義,就是確立自己的原則,就是自身尊嚴的高貴體現,那她就不會因為無知或誘惑而被人侵害。遜順,是說在不違背道義的情況下能夠體恤別人接納別人理解別人,能夠退一步海闊天空,有了這個能力,也不會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自己不受侵害,而又能處理好關係,則何愁不能適應?生男如狼,猶恐其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但古者女子的剛烈也是盡人皆知的。古人沒有什麽柔韌或女權的教育,但道義是教了的。
1、女子規矩意識較差,因此古人強調順從,有不得已的原因。女子容易有兩面性,所以大原則要明確,從小培養,細節方面不要糾纏,要相互信任。原則一定要有一致性。不要一方面不許早戀,另一方面有提供莫名其妙的書籍和過多的服裝。另外,一定要產生一種信任,就是即便你反對的,如果她坦然說來,也不要失去理智地發火。你應該充分表現出對這個錯誤的重視,但是一種寬容理性和懲前毖後的態度,體諒人的心態。否則她會越陷越深,而你充其量不知道而已。
2、對女孩,可以多一些選擇,多一些共同完成、討論、交流的任務。她們適合在平等互助的環境中學習。或者反過來,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增進其小團體的交流互助,從而把精力牽引到正事上來,女人容易陷入瑣碎的爭執當中。

六、男女有別
1、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今日即便不能做,也不能完全無意識。至少進入青春期之前,女孩應該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古者女子的閨房,父母無故不入其門,更別說同輩男孩。或者在今天,也不妨說,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上不承認男女之別,那麼在她的社會交往上,就別想要求什麽男女之別。因為如果你要立規矩,就必須內外一致。如果不一,你的孩子就絕不會守你的規矩(守了,只是因為善良或膽小,或未遇到足夠的誘惑)。
2、男女異行。最糟糕的是姐弟模式。須知子雖幼,猶是長子。應當教育幼子:將來你姐姐就靠你了。而不是處處要求姐姐照顧溺愛你的長子。這種倒錯,會造成男女的嚴重錯位。你的長女將難以適應社會,因為這樣的女子需要的只能是更剛強的丈夫。而你的長子會因為你女兒比母親更無原則的溺愛而不成器。兄妹關係要好許多。古代的兄弟關係是男性關係,並不能延伸至姐弟或兄妹。同樣父子關係也不可照搬為母子或母女關係,至少大家實際上都做不到。
3、今天固然不好講男女授受不親,但至少不應抱成一團。也許我們對姐弟甚至兄妹的親昵見怪不怪,或者,我們的女教師也是如此。但我希望大家意識到,至少,這會讓當事人覺得男女關係可以如此。所以,男女七八歲開始,至遲十三四歲開始,應當避免肢體接觸。父母老師亦當有此意識。
4、分別並不影響擇偶戀愛。戀愛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或曰他們總能找到空子表達。所以分別絕不會影響將來的戀愛,只是會給於一個更免受傷害的形式幫他們瞭解婚戀。如果孩子們從小有分別,則早戀也不至於十分可怕。因為害怕失去對方而投懷送抱,完全是一種誤解,或者愚蠢。如果你害怕失去,應該表白,而不是獻身。表白足以確定和建立責任(除非對方是浪蕩子),獻身只會得到鄙視或懷疑(除非對方不曾尊重過你)。
5、分別是否會產生逆反?如果教育得當,不會。如果要求瑣碎而實際鬆懈,那會的。分別是一種榮譽感: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懂得分別,我們不是禽獸。更是對自己負責,尤其女子。
6、分別是否與社會隔閡。如果您的孩子不是準備爲了應付職場而做必要的獻身,那不會的。大部份人還是正常的。
7、如果因此選擇單身如何?抱歉,這年頭便是縱欲的人也會選擇單身。這和分別無關,和社會的冷漠與男女性別倒錯有關。單身至少不比丁克家庭差,比離婚或外遇要好。
8、應當教育長子說:將來你姐靠你了。而不是教育女兒說:照顧好你弟弟。

七、倫序。
1、君、父、母、師,皆服喪三年,是最尊者。夫婦、祖父母、兄弟、朋友期,是其次。
2、祖父與父。古代強調以王父命辭父命。但這是命,而不是愛或溺愛。命是嚴肅的決斷,帶有權威和強制性。此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父母的日常教育的干涉並不合理。
3、長幼之序。八歲以上,長者優先,弟弟必須讓哥哥,小學生必須讓大學生。如果是姐弟或兄妹關係,依然以長幼為序。長者在得到後照顧幼者,叫做慈愛。幼者因為長者的賜予而心存感激,這叫恭敬。大讓小的結果是不懂事的總是得利,大家都不願長大,都希望繼續無知和推卸責任和裝嫩。正確的教育是:你大,就得負起責任。你小,所以沒你的分。榮譽和責任是相稱的。

五、替代。
1、父子不相責善。這是針對古典父親,而絕非現代父親的。只是說父親的權威應當帶有無為、信任的溫而厲的色彩。從禮制上,當兒子成人,尤其成家、服官政之後,就有了獨立的尊嚴。這是為父必須承認和尊重的,否則兒子的家庭將喪失秩序了。
2、如果父親做不到,要交給學校。父母必須自己首先信任和尊重學校,必須配合。如果現代家庭無法形成配合,可以將父親的角色讓渡給書院或私塾的老師。這需要老師和家長間的默契。
古者生子,有子師、慈母、保母。內則注:子師,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處者。
孔傳:傳: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徳義者。
文王世子: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徳行,而審喻之。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徳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
古者世子非父母所教誨,托之三公三少。然則道一而已。
在士庶人,則父正其德,母養其體。榖梁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就師學問無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譽不聞,友之罪也。名譽既聞,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司舉之,王者不用,王者之過也。卿大夫則立子師教德,慈母保母養體。天子諸侯又有師傅教誨而少保護身。

六、共同的(略偏重男子)。
0、簡單、一貫、信任。
1、使命感。不管說為君子,行善成佛,還是做紳士,共產主義接班人,做聖徒……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有一個超出世俗的信念。不如此,永遠是俗人。靈俗的差別,在於俗人器小,而有使命感的人看到的世界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
2、規矩。判斷力,是非觀,原則意識。然後人才能認識自己,進而發揮自己的潛能,進而本分,進而了脫生死,進而知天命。
3、受命、遜順。只學習是非(仁義)的理論,是不能形成規矩意識的。需要有接受命令的訓練。發佈命令的意義,是簡潔明確,沒有啰嗦,也不許懷疑。命令是指導,而不是包辦,是放給他自己,而不是耳提面命。命令是權威,是父親的角色。是判斷力的施行和行動力的考驗。人必須學會接受無條件、無理由的命令。如果命令不義,他可以爭諫,如果不能證明不義,那就要執行。沒有接受過父命的人,也不可能體會到天命。因為他不會有受命的概念。
4、責任感。在規矩、受命中養成。
5、行動力。不要沉溺幻想或飄飄然的道德自居。事情必須要做,還要高效,要乾淨俐落。
6、毅力。如果遇到困難,能夠堅持。
7、學習能力。行動力和毅力的由來。此處不指文本性學習。

七、具體的學業內容。
1、女子:
家務,如烹飪、女工。
中醫養生。養人的基礎。以上是技能,但不具備這個技能,就不可能成就道德。養人事親,是實實在在的能力,心曰敬人,但飯不精,茶不美,父母公婆夫子病而無所措手足,則雖曰養人,必勞而無功。若是技能嫺熟,則縱使一時心境不佳,不能婉容,而家人也不會介意,蓋該做到的都做到了,家人也就容易清心。當然,修養也是必須的,烹飪養生茶道醫療,都是為己,不是拿來數落別人的。從這個修養的角度講,大家最好不要把自己手頭的長項給予什麽道、覺的意義,這些不過是分內事而已。學泡茶,但不是茶道。學醫術,但不要談醫道。學烹飪,但不要說什麽治大國若烹小鮮。學灑掃,但不要說什麼我乾淨男人都是豬。寧可樸素,不要自伐。同樣,與人說話,多說技術性的,少談空泛的。
訓詁,經學方向的。繼承上面的精神,不要自稱什麽讀懂經典,能解釋詞義就够了(當然,我的要求實際很強,要求以鄭注為中心的訓詁,而不是隨便什麽字典小學)。最好的境界是為大家做字典,但不發表意見。別人眼中是一個個意見,你眼中是一個個字,和這一個個字的成住異滅、起承轉合。
2、男子:
經義。不是要求經學,但大義要明白,知道什麽是中國,什麽是華夏。
治事:現代性學科,擇愛好精進之。如果實在沒有,不懂,擇一愛好以精進之也可。

八、細節。
1、人與人間最好的狀態是信。信任是一個磨合過程。得到信任,大家相互輕鬆。要明白這一點,最好都守規矩。
2、有規矩,而不是順從。有持守,而不是適應社會。沒什麼適應不適應,只有孩子自己守不守自己。
3、順從要從自己做起。自己沒擺正位置,牝雞司晨,悖逆師長,則孩子憑什麽聽話?可以替代,但不能不正。
4、立簡單明確的規矩,而不是漫無邊際的所謂德行。從德行入手,而不是學習上苛求。孩子能孝,自然能順師長,自然能順長上。孩子樂學(自信樂觀),則自然懂得自己,適應得了要求。則沒有什麽不適應的。若不能孝又不能學,則必不合於人,不通於社會。
5、人生必有一精進的過程,有一番成功的經歷,有一番承受壓力的艱辛,才能有長進。不要心急,不要刻意。人有自己的節律,只有自己慢慢來,並在這過程中體驗人生。
6、不是大義所在的事,不要下定論,不要立名目。一旦產生某種概念或念頭,八成就會那樣了。但如果看淡,原本不必有什麽問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7-22 00:33:14 | 只看该作者
女子要德厚而不是顺从,女子的顺从是因为有厚德载物的气质,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将顺从变成对女子的要求。
男子要自强而不是刚强,自强不但强调强,更多的是强调勤奋,而刚强很显然缺少了甚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7-22 00:38:18 | 只看该作者
用规律开约束人的行为个思想,但是却约束不了人的心。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懂得这些规律但是能做的却很少。这种教育太表面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1-6 11:40:25 | 只看该作者
有些非常有用,受益了,先MARK,过会再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22 , Processed in 0.085219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