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观察能力
1843年暮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从离英国伦敦10多公里的一个名叫唐恩的小镇里,走出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在开满了粉红色花朵的三叶草田里,他时而俯下观察,时而凝眉沉思。从三叶草结籽的多少到蜜蜂的传粉,从蜜蜂窝的破坏到老鼠的生存,从老鼠的繁殖到猫的数量,深入的观察和推理联想使他发现:在三叶草、土蜂、老鼠和猫这几种看来根本毫不相干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原来还存在着一物能限制另一物的生存和发展这样有趣而又复杂的关系。青年人就这样观察和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结合他之前5年环球旅行的观察记录,终于写出了《物种起源》等伟大著作。这个青年人就是达尔文,世界进化论学说的奠基人。
在回答崇拜者关于成功的秘诀的提问时,这位博物学大师谦虚地说:“我既没有什么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观察是人们有意识、有计划地获取外界信息的感知过程。它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组成部分。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对自然界的观察,离不开对社会上各种人、各种事物的观察。正是在观察中,人们得到各种知识、智慧,进而获得发现、发明和创造。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着观察者获得信息和成果的大小。我当教师时曾经有这样的发现:同是春游归来,有的孩子能模仿几句鸟叫,能说出樱花有几瓣花瓣,颜色有哪几种;有的则除了吃了一袋食物,什么也没收获。观察能力的差别在某些方面就拉开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把儿子培养成天才的卡尔·威特说得好:“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还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婴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他们一般喜欢观察活动的、有声音的、颜色鲜艳的物体;同时往往只会注意大的、比较明显的部分,而对细小的、稍显隐蔽的东西则不会注意到。而且他们一般观察东西都是凭兴趣,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
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他的观察兴趣。应注意选择观察内容和事物,要新奇、充满情趣,同时又不能太复杂,不能脱离儿童的实际。应多选择与他们经历相符合的,为他们的知识水平所能接受的观察内容。譬如可以选择从孩子感兴趣的小蚂蚁、小蝌蚪开始。
逐步告诉孩子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是必要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表到内部,既找事物的相同点,也找不同点,把握细节,注意顺序。观察的过程中家长耐心的、恰当的引导也有必要。观察之前,可以告诉他观察的目的、重点、要注意的地方;之中可以告诉他适当做记录,提醒一些关键点,给他提问,引导他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渐渐地学会分析、比较、思考。一旦孩子良好的观察方法变成了习惯,他的观察能力就水到渠成。
根据我的原始记录,我曾经在女儿4岁多时从五个方面(或是五种办法)去训练她的观察能力,其中几个是用游戏的形式。一是大人从一个封闭的大盒子里同时拿出几样女儿事先不知道的东西在她面前停留5秒左右,然后迅速放回盒子里面。之后考问她刚才的几样东西是什么。(这一办法可以同时训练她的记忆力)二是大人在她面前表演几个连贯的简单动作(中间包含几处小孩子难以发觉的细微之处),之后请她重复。三是带她到大自然中,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讲讲观察的方法,指出事物的隐蔽和细微之处。四是画几样残缺不全的物体,请她指出来。五是告诉她学会分析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此外,我还买来了专门的智力能力训练的书籍,按章操作,开展了以“对比观察”、“观察找图”、“找相同”、“找不同”、“找多余”为名称的训练。……
(文章选自:《成才主道是家庭——北大女孩培养记录》,湖南科技出版社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