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好文——《虎父多犬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4 06: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虎父多犬子》
作者:李维榕(Wai-Yung Lee Ph. D)。
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社会工作硕士、临床心理学博士,闻名国际的结构派家族治疗创始人米纽庆的唯一华人入室弟子,也是纽约家庭研究会的家庭治疗教授,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总监。
曾与米纽庆合著《Master Family Therapy》,中文著作有《家庭舞蹈》系列。
自1999年2010年8月,作为《父母必读》杂志“家庭万花筒”栏目的专栏作者,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
她写的三本《家庭故事》心理随笔在中国大陆出版。

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是错的。
其实,虎父多犬子,越成功的父亲,越有养败家子的可能。
何以如此?却是人人答案不同。

潜意识恋母杀父

根据传统的弗洛依德学说,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种“恋母杀父”情意结,要从母亲心中取代父亲的地位。试看几岁大的男孩子,最喜欢玩的总是杀人游戏。当然,这个过程是发生在潜意识中的。有人说美国是一个杀父的民族,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既然要胜过父亲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可以想像一个在父亲阴影下过活的人有多苦恼。生在平庸之家还好,倒霉的是偏偏有个虎父,要青出于蓝,实在难之又难。

人是最最复杂的动物。成功杀父的人不免充满了犯罪感,像希腊神话里的伊底帕斯,一辈子在旷野漂流,责怪自己有眼无珠。杀不了父的人,却又充满失败感,无法建立自我形象。单是这一个结,就造就了西方社会古往今来不少文学、艺术作品。

传统观念:望子成龙

幸好中国人的家庭环境及价值观念与西方不同,大部分儿子都不用与父亲争夺在母亲心中的位置。因为从出生开始,他们就已经牢牢地坐上母亲心中的皇位。虎父也好,犬父也好,哪有与儿子争位的余地?!

但是,望子成龙,是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撇开那父母子三人交错不清的关系,单看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要求,那种有形及无形的压力,意志稍弱的男孩都会不胜负荷。

人的关系总是相辅相成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有虎一般的父亲,就自然有虫一般的儿子。强大的父亲往往会为儿子制造一个保护性强大的环境,温室的植物不能应付室外的世界,一出门就会撞得头崩额裂,产生各种基于自卑及自大心态冲击而成的心理病。

虎父犬子又一例

我见过一位成功的虎父,他率领着整个家庭王国来见我,独不见他惟一的儿子。原来,这位长在大富之家的青年,竟因为偷窃而被捕下狱。

哀伤的父亲问:“他要什么就有什么,因何要做这种傻事?”

父亲不知,儿子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最缺乏的是一种成功的感觉。

父亲回顾自己大半生,困难重重,但是没有任何困境不是被顺利地冲破,他说:“我不知道‘难’字怎样写的!”儿子却刚好相反。他的半生平凡得完全没有故事,没有一宗事可以令父亲满意:读书不成功;恋爱不成功;帮父亲打理业务不成功;到最后,连偷窃都不成功。

父亲为了儿子的事,不能眠,不能食,抚心自问:“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事?”

我对他说:“不是做错事的问题,只是你只知道成功的滋味,而你的儿子却只有失败的感觉。”

虎父与犬子的道理,其实就是这般简单。

但是这种父子关系引起的情绪却是有如江河大瀑,深远而不受控制,没有逻辑可言。

最可悲的是父亲痛子之余,最常引用的句子都是有关自己的面子问题。

“他沦落至此,叫我怎样见人?”
“我的面子给他全部丢尽!”
“他怎能做出这种羞家之事?”

这种言辞,无意把儿子当做点缀门面的饰物,全部扼杀了他的自我存在价值。

且看中国历代古老皇朝,父赐子死,子哪有抗辨的余地?如果说美国人具有杀父心态,中国人则可以说是个“杀子”的民族。

矛盾心理不知不觉

一个人的本身价值既然如此不足道,当然也没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种种堕落行径,可能是灵之深处的一种求助信息,也可能是极度愤怒的一种报复。想想看,有什么比犬子羞家,更能令虎父失威的事?

当然,这种种心理学上的假设,只是一种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去解释个人行为,是真是假无从证实。加上这种矛盾的过程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即是说,一切心理问题都在不知不觉,又怎能分辨真假?

只是古今中外,留存着数不尽的父子斗,他们的故事,不是父杀子就是子杀父。在那血腥的肉搏战中,你死我活的敌人却是同出一脉。中国古代的政坛,在权利的斗争中,甚至把儿子剁成肉酱,煮成汤。

这些好象是属于创作小说的描写,其实在现实生活里仍然不断地发生。现代的父亲,往往不自觉地用话语或用眼神,把儿子“咀嚼”得体无完肤。

在瑞典名导演I -伯格曼的电影里,神与父亲总是以同样的姿态出现。神的沉默,也就是父亲的沉默。原来伯格曼童年时,父亲对他最大的惩罚就是不理睬他。父亲的不言不语,是儿子一生中的一个大结。

根据心理学家A -米勒的理论,希特勒的暴行,大部分是基于幼童时与父亲之间矛盾关系的一种发泄。

因此,做儿子难,做父亲更难。

做父亲的话多不成,沉默不成,生个虎子也不成。因为人是活在关系里的动物,而细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绝对没有十全十美这一回事。

有一位作家说过,他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是儿子长大后也要当作家,写一本有关父子关系的书,令自己毫无招架的余地。

犬子由虎父一手做成

事实上,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确对孩子具有无限影响力。父亲能否接纳孩子的无知,给予足够空间让孩子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求孩子尽责,却不一定以自己的榜样为榜样,以自己的准则为准则,父亲能否不以孩子的成败当做自己的成败,尊重孩子是个有思想有感觉的独立体,并不只是你的骨肉;父亲能否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从孩子身上学习,而不是永远做个训话的老师。以上种种是建立父子关系的基本要求。

只是知易行难,尤其是虎父辈的长者,自己本领太强,无法了解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如此不济事,却又偏偏不听教。痛心之余,不但不会帮助儿子发挥潜质,甚至会把本来资质不坏的孩子,压迫至毛病百出,不能成长。

儿子碰上这样的虎父,更是千万要自救。如果不能冲出这种紧扣着的关系牢笼,一辈子就会变成无法自拔的缩头龟。

生活是一门常学常新的艺术,有时候父母一个简单的方法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那些会生活、懂生活的父母,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给孩子希望的机会,而父母宽容的笑脸是孩子一生努力进取的希望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06:14:47 | 只看该作者

顺便送上李子勋的评论文章:父与子的平衡

父与子的平衡,李子勋老师评论《虎父多犬子》。

读李维榕老师的《家庭万花筒》和《家庭舞蹈》两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之一,就是这《虎父多犬子》。作为临床心理治疗师,我们经常关注家庭内部的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状态决定了孩子发展中的动力。

我喜欢把家庭看做是一种“游戏”,如果规则太多太严,游戏一定不好玩,孩子就易于发展出一种事事不如人的受挫感。很多父母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多大的孩子对多大的挫折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总以为“严师”一定出“高徒”,到头来挫伤了孩子也失败了自己。聪明的父母需要有意在孩子面前装傻示弱,让他从小就知道自己重要知道自己重要的人才会珍重自己,才会发展得好。

要读懂这篇文章,需要花些力气。“美国人具有杀父心态,中国人则可以说是个‘杀子’的民族”,这只代表着一种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西方的孩子青春期后会逐渐地离家,寻求自我的发展。父母亲比较关心孩子的独立能力,注重养,所以很多事从小就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东方人比较重亲情,孩子长大后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父母分离。不少结婚后的子女仍和父母同住,正面看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孝心,侧面看却是一种彼此的心理依赖。东方的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行和对错,注重教。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在发展心理学的立场上,西方孩子的个性从小得到张扬,东方孩子的个性较多地受到压抑。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父胜过子,子胜过父是一种循环现象。家庭中有了一个虎父,很难再有龙子,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国外有些心理学专家研究了许多精英家庭,发现这些家庭中有一种代代相传的压力或“债务”,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每隔几代人就会出一个天之骄子。如果我们来研究中国的大家族,也会发现对此曾被社会打倒的人的后代们,有些人现在正好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这就是存在中的平衡和变化中的和谐,知道了这一点,你还有多少烦恼需要子女来承继呢?不妨持一颗平常心来做父母,看子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5:00 , Processed in 0.090484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