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0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暴力文化与文化暴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5 10:4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人种了几千年的桃子,他不给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像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美国律师本顿在法庭上就是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    暴力文化与文化暴力   佚名        暴力与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暴力在文化中的姿态如何?又何谓暴力文化?等等这些话题,已被社会道德家、教育家、文化研究机构、司法部门等讨论了许多年,一直没有停过,可谓"老生常谈"。然而,社会暴力事件却依然发生,尤其是青少年的暴力施行,犯罪势头上窜,乃至暴力犯罪低龄化等现象不断浮升,让人忧虑和心痛。   不妨看看如下一些近来发生的沉痛的事实吧:不久前,陕西城固县发生了一起恶性致人死亡事件,3名初中男生竟将一名女乞丐毒打凌辱致死;成都某中专学校发生一起一位年仅16岁曾多次获奖学金的少年,被7个同窗持续长达一年殴打和侮辱而最终成为"低能儿";成都另一所中专学校曾发生过十几个女生以查"小偷"为名,长时间"审讯"室友,逼其以跳楼来洗刷"罪名"的恶性事件;再来看一则报道:某派出所查处一起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涉嫌此案的薛某年仅13岁,先后作案11起,盗窃物品价值人民币3000元。薛某在接受民警问话时显得格外镇定,语出惊人:我还未满16岁,法律规定16岁才够逮的,我怕什么!等我长到16岁我就洗手不干了……如此令人震惊的暴力事件,如此令人痛心的犯罪行为,真让人悲哀!在我个人看来,中国的青少年遭受暴力文化的毒害,以及暴力文化肆行的倾向,并不亚于一些西方暴力泛滥的国家(尽管他们的暴力行为多与枪支有关),因而,必要的管制和打击,该到了"纸上谈兵"之外付诸行动的重之又重的时候了!   可以说,暴力文化毒瘤不断腐害青少年,青少年暴力思想倾向不断滋生,是当前我国暴力文化恶意滋长的主要原因和特征。一方面是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孩子"推销"种种暴力文化。   首先,是影视节目中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当前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过多的分类,有的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有人曾经这样形容:电影、电视中打打杀杀、血肉横飞的场面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一些异常逼真、有着残忍杀人过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为卖点向青少年推销。更不可理喻的是,一些家庭在观看暴力影片时,遇到一些十分可怖的暴力场面时,却不对孩子加以限制和适当引导,从而让他们可能从中学到了一些自认为是"正确"的"暴力观"。比如说,在观看一些战争或者警匪影片时,之于正义和非正义的"杀斗",一些家长就不懂得适当及时教育孩子,而让其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多么的危险和无知呀。要知道,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分辨是非能力较差,而模仿力却是极强的,往往模仿影片中的"英雄"而大显身手施行暴力,就是犯罪的根源。   其次,是网上暴力文化的传播。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网络的负面文化影响。大家容易看到,"网络文化在借助计算机网络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把境外大量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的思想文化信息传输进来的同时,也夹带进了许多西方的暴力文化信息。如各种负载境内外暴力文化特质的影碟、暴力新闻、乃至有人在网上公然"教授"的如何制造炸弹、如何实施各种暴力犯罪等,这些通过网络有声色传输的暴力信息,无疑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象这样的批击,早几年就有人指出了)。据说曾有人统计过,在因特网上流动的非教育信息,就有70%涉及到暴力。由此可以想象,一个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不清,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青少年,因之受到的侵害与诱导是多么的危险呵。其二是电子游戏。毋庸置疑,"当前流行的绝大多数电子游戏其内容都充斥着种种暴力成份。在游戏中,青少年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让自我个体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着真实的屠杀快感"(有人在报刊说痛心疾首如是说)。而这种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参与暴力的游戏,就可能使一些"武力解决问题"的"暴力"思想,潜移默化地侵蚀青少年的事物判断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暴力价值判断"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少年的品质之中并定型,从而,被自认为"不违法"的"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反映,成为犯罪事实。有人说了这样一段话让人深思:"这些网络暴力游戏,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的错误观念中"。由此可见,沉迷游戏的青少年就是这些暴力游戏文化的牺牲品。   再次,是"文化暴力"的毒害。比如说,一些文学作品和一些报刊杂志就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情节描写,如武侠小说、侦探破案小说等,即使是一些名著也包含着相当多的"暴力"情节,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暴力"除妖,《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结拜兄弟四处打杀,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刀枪战场交锋等。不少孩子就是将作品中的"大侠"、"英雄"作为自己的偶像,而这些"大侠"、"英雄"有时候偏有着"动辄杀人"的"鲜明性格"。倘若家长不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肆意对"英雄崇拜"的义气歪曲模仿,这对青少年成长是有害无益的,甚至还可能因之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精神动力。有大量的事例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的精神动力就是出于所谓的"英雄崇拜"。这种"英雄崇拜"的结果就是,"一些青少年,常常会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做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的悲剧发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暴力文化的盛行,以及青少年所遭受毒害,学校和家长是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当前"德育与法制"的教育缺失,是暴力文化流行的"罪魁祸首"。"教育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有人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的确,"现代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其爱心教育都显得是那么缺乏"。事实表明,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仅用对其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局部关注代替亲情的爱心教育,这是教育所不足之处。如今当务之急,就是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让他们真正懂得对人、对社会充满爱心。这不单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还是一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心,家长要做到履行好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做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德育法制教育工作",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给咱们的孩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记得1999年7月21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和杰拉尔曾率领56位社会名流,向好莱坞发出"控制不良文化流毒,救救美国孩子"的疾呼。当年,鲁迅先生也曾向腐朽封建社会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而今,不知笔者的这篇小文章,能否再次为"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却暴力文化泛滥的社会,敲响必要的警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10:45:09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强化孩子“以暴制暴”的意识,有的家长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新华网重庆6月27日报道说,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       孩子“以暴制暴”,一方面是孩子曾经经受过“强者”的欺侮,或者曾经目睹过弱者被打的场面,被伤害的心灵仍然有难以抹去的阴影;而根本的一方面是这些孩子受到其家长及社会的反向教育,从内心深处产生和滋长了“打要还手,骂要还口”的不良法则,加重了孩子形成和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以强者为榜样,以弱肉强食为目标的心理。孩子“以暴制暴”的土壤一旦渐趋肥沃,孩子们“以暴制暴”的的心理也就渐趋成熟。       “人之初,性本善”。回过头来看,我们大人们小时候被打和打人的事情,有几个人还能记忆犹新,有几个人还能记恨在心?孩子们之间有什么误会,或者互相打打闹闹,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只要不是经常性和习惯性的恶劣问题,在没有任何人的调解和说服下,有时候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这样的情况和事情,我们大人们都经历过、体会过,虽然有些不理解,但是却都是笃信不疑的。       那么,我们大人为什么要在孩子们中间插上一手,因孩子们的事情过分当真而出谋划策呢?原因很简单,是对孩子的宠爱,是因为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一点儿苦,受一点儿罪。家长的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增强防范意识,但是,由于掌握尺度和标准的偏差,以及互联网上暴力游戏等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们在自我心目中形成了“以暴制暴”的念头。       孩子们的“以暴制暴”倾向 ,也许在他们的年龄段只能算是一种病态,还不能看到明显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有害之处,但是,黑社会“黑吃黑”的惯用手法,我们成人不是没有听说过。其实,他们二者几乎同出一辙,不能不引起警惕。       作为家长,除了不要教导孩子使用暴力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寻找处理和化解人与人之矛盾的方法,让孩子和平相处,以理服人。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更要研究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对可能诱发青少年暴力的新事物,要积极采取措施,清除孩子“以暴制暴”的土壤,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15 12:03:3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楼主可真够快的啊!
我说一点,面向儿童的影视题材应该有明确的道德和伦理规则,比如迪斯尼的儿童动画创作在对孩子的影响上必须符合正义,向上,积极,阳光的条件。当然他们是由美国定义价值观定义的。
《大闹天空》是一部经典的好片子,他基本上是五四思潮的延续,带有那代人对无政府主义的痴迷,给孩子看不合适,小孩子看不到后边的什么自由,解放什么的。他们看到的就是破坏和无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13:31:26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呵呵,楼主可真够快的啊!我说一点,面向儿童的影视题材应该有明确的道德和伦理规则,比如迪斯尼的儿童动画创作在对孩子的影响上必须符合正义,向上,积极,阳光的条件。当然他们是由美国定义价值观定义的。《大闹天空》是一部经典的好片子,他基本上是五四思潮的延续,带有那代人对无政府主义的痴迷,给孩子看不合适,小孩子看不到后边的什么自由,解放什么的。他们看到的就是破坏和无序。
西游记类的东西我目前是不给儿子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15 14:42: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提醒的好,暴力文化现在很泛滥(除了暴力,还有色情等有害文化),在我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经常能感觉到“现代文化”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让你哭笑不得!!!

但被美国律师本顿描述的“孙猴子”那只是他的一面之词,他只看到孙悟空的玩劣,没看到孙悟空的惩恶扬善、济世扶贫的优点,也没看到猴子收敛玩性,成为菩萨的过程。他以此借口说别人有暴力倾向,更不具说服力。

但现在这些派生出的恶性文化是让人防不胜防,所以,给孩子看东西应该严格的筛选,比如《樱桃小丸子》就不能给孩子看,成人的成分太多。

呵呵,支持优秀文化,抵制恶性文化,支持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3-15 16:50:4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论题非常好!看到暴力两个字,插一句嘴。就在两天前,这边德州休斯顿市的一个4岁男孩,从他的妈妈的手提包中拿出手枪,打死了自己的两岁的弟弟。据说事情发生在两个孩子的一次小争执之后。那4岁男孩在打倒了弟弟之后觉得奇怪,怎么弟弟半天没反应。。。据该母亲替自己辩解说,自己把手枪放在手提包里是因为最近所住公寓隔壁刚受抢劫,为安全而备枪的。孩子的母亲将被起诉。且不论这个母亲因为忽视枪的保管如何该受责备和惩罚,一个四岁的男孩在刚刚完成一些基本的发育,能够用手玩玩具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枪的使用,这里必然和孩子的早期教育和环境相关,也和电视暴力有关。枪,是成年人的武器还是玩具?男孩子该不该玩这类玩具?这里面似乎不直接涉及楼主说的国内的内容,算是捣乱吧。   http://www.chron.com/cs/CDA/ssistory.mpl/front/3084621这里是儿童心理学家对此事件的分析。其中包括了儿童问题,教育问题,社会和文化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3-15 18:19:23 | 只看该作者
哦,孩子都天性要强,男孩子爱耍刀枪几乎是本能,那又如何让孩子认识暴力呢,这个早晚要明确的,咱不讲,他也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比如大到坏蛋的暴力、英雄/警察的暴力、家长的“暴力”……孩子不听话,家长有时也就会武力解决的 :),小到幼儿园、学校里的打架。再个给孩子讲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时,又必然要说到要面对可能的暴力和如何对付坏人。况且这社会治安也没个好,学校暴力也不少,如有孩子在学校欺负同学、打后还敲诈钱物等,一般谁能管啊,这个处理和化解家长也作不了,谁也不愿孩子受伤害,我还是想让孩子学点暴力(武术/散打),有一定的防卫能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3-15 18:31:34 | 只看该作者
二哥+-->引用:二哥 哦,孩子都天性要强,男孩子爱耍刀枪几乎是本能,那又如何让孩子认识暴力呢,这个早晚要明确的,咱不讲,他也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比如大到坏蛋的暴力、英雄/警察的暴力、家长的“暴力”……孩子不听话,家长有时也就会武力解决的 :),小到幼儿园、学校里的打架。再个给孩子讲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时,又必然要说到要面对可能的暴力和如何对付坏人。况且这社会治安也没个好,学校暴力也不少,如有孩子在学校欺负同学、打后还敲诈钱物等,一般谁能管啊,这个处理和化解家长也作不了,谁也不愿孩子受伤害,我还是想让孩子学点暴力(武术/散打),有一定的防卫能力呢。
我自己理解的暴力更多是一种心理倾向,就是那种伤害以及侵犯的倾向。强悍的体魄不能算暴力的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3-15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从暴力文化中学会暴力,这是有点不正常的,好的家庭教育应该从暴力文化中学会正义感。如不能从坏事中引导子女走向好的方面,那么,电脑也会成了危险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14 14:22:2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说《西游记》,对于《西游记》我小时候想看,也曾经试着看过几次,但没有一次看完的,每次都想哭。为孙悟空愤愤不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6 , Processed in 0.08269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