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有感于“拿孩子当实验” 袁鸿林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3-18 13:15:56 | 只看该作者
>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拿孩子做试验
不要混淆了概念。

所反对的“拿孩子当试验”是反对那些听从某些广告骗子的所谓的自称是科学的或者自称是科学管不着的莫名其妙的教育方法的父母的行为。

作为普通的父母,可以说,我就是这么教孩子,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中,别人管不了。

作为盈利机构,鼓吹未经证实的教育方法非常有效是欺骗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3-22 12:15:27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3既然edu2008已经走了,而且是愤世嫉俗、非常决绝地走了,活该我们这些不该被拯救的家伙,只好自己来思索解答了。在教育上,有没有绝对的科学和真理?我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有学问?我也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的人格比我们伟大?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些教育家比我们更爱孩子?我更有点怀疑。 2005.3.13.
edu2008并没有走得很远,2008年之前肯定还会冒出来的。他在看,在等待厚积薄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3-23 20:46:49 | 只看该作者
拿未成年人做试验很不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15:00:14 | 只看该作者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拿未成年人做试验很不道德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试验是指什么。

但我们在讨论的是教育实验。我知道,被现在不少人认同,并被当作主流或正宗的如杜威、蒙台梭里等,当初也作为非主流的教育思潮办过实验学校。而且也是未经实证的。

现在我国的学校也隔若干年,就要来实验什么新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未经实证的。

他们拿的也多为未成年人。

我所争的只是:只要学校还在试验,教育者还在试验,那么家长也就同样具有这样的权利,如果说不是更多的话。

这里没有必要空喊口号,道德与否的空喊,除了虚伪与空白不会有更多其它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3-24 20: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22:05:37 | 只看该作者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1.先谈孩子的选折权:我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把她从幼儿园领回来,以及不再考虑进现在的学校,正是按孩子有权选择的角度作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问我,如果女儿以后改变想法,愿意进学校,我会如何处置。我的答复:那就让她去试一下,如果合适就留在哪里,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回来。

2.离开学校就一定不正常吗?请读一下我谈美国家庭学校的帖字:[原创]美国的家庭学校与我国传统私塾散论
(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pbbs...d=3102&id=25807)

3.不少父母送孩子去学校实在是一种无奈,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式肯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理论上讲,目前我国这样同一单调、缺乏个性的教育,如同用一个磨具生产标准件式的教育,才是既不科学也不道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3-24 22:41:47 | 只看该作者
我说孩子的选择权,指孩子长成之后选择生活形态的权利,而不是让幼儿来代替你行使选择教育方式的权力。在丰富的教育资源还远没有达到全社会共享的条件下,个性化的教育还只是个梦想,这不是买几个有名的课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你若不能在少儿时期给孩子各方面打一个完整的基础,她的可能性自然会受到局限。没有了选择的基础,选择权从何谈起?你一再谈到女儿“不适合”幼儿园,不适合“学校”的问题,其实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难道等孩子长大成人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会的时候,你还能再为她构筑一个“乌托邦”吗?所谓个性是建立于基础之上的,残缺、偏颇的教育不等于个性的教育。边缘化也不等同于多元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23:25:05 | 只看该作者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我说孩子的选择权,指孩子长成之后选择生活形态的权利,而不是让幼儿来代替你行使选择教育方式的权力。在丰富的教育资源还远没有达到全社会共享的条件下,个性化的教育还只是个梦想,这不是买几个有名的课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你若不能在少儿时期给孩子各方面打一个完整的基础,她的可能性自然会受到局限。没有了选择的基础,选择权从何谈起?你一再谈到女儿“不适合”幼儿园,不适合“学校”的问题,其实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难道等孩子长大成人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会的时候,你还能再为她构筑一个“乌托邦”吗?所谓个性是建立于基础之上的,残缺、偏颇的教育不等于个性的教育。边缘化也不等同于多元化。

1."孩子长成之后选择生活形态的权利",长成之后是多大?如果是成年以后的,不必讨论,法律已经赋予他权利;我认为即使幼儿或少年时期,也应当尊重他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逃避教育,而是有权利选择更好更有个性化的教育。

2.“其实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面看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在孩子心理发育还未能准备好时(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很大),并用强迫的方式使之适应,其结果就会扭曲幼儿的心理。

3.不去学校不等于基础差或知识残缺,更不等同于边缘化。美国的家庭教育已提供了最好的回答。根据美国的数据,家庭学校的孩子远比去学校的孩子更多地完成高等教育,而前者的社会参与程度反而比后者高,所谓边缘化的忧虑在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3-24 23:48:38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再说,选择权你是要先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的,当她还只有部分认知能力的时候,你让她来选择就是陷害她。

养孩子不是发豆芽,你那个心理发育是不应该在真空中进行的。

如果你提到的那个家庭学校的结论确凿,美国很快就会取消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不再浪费纳税人的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00:11:12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再说,选择权你是要先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的,当她还只有部分认知能力的时候,你让她来选择就是陷害她。”

——幼儿永远只有部分的认知能力,所以“给她一个完整的基础”更本无从谈起。
尊重的意思,就是在考虑了幼儿的倾向后,监护人应当进行理智的判断。并不是不负责任。

“养孩子不是发豆芽,你那个心理发育是不应该在真空中进行的。”

——你如果了解了我已采取的教育方式——现代私塾,我想你不会做出这种判断。

“如果你提到的那个家庭学校的结论确凿,美国很快就会取消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不再浪费纳税人的钱。”
——如果你多疑,如果能看英语,就用homeschooling在google上自己查了。但美国人不会取消他的中小学校,因为多样化更为合理吧。倒是有人已经提出给不去学校的家庭学校家庭给与退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36 , Processed in 0.12743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