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确定卡通片呢,我觉得首先是迷恋原则,如果迷恋,则可以不考虑难度,i+5都可以。
如果只是一般的兴趣,则尽量选择适合教学的i+1
当然能找到高度迷恋的i+1最好。
而卡通最终能否成功,是和能否进入忘我状态分不开的。
我举出两个例子:
先举出我家例子,从0听力基础起步(不过此时有1500词汇,阅读了整个小学英语和朗文分级读物,还有TPR基础以及我和他说英语的基础),4个月就熟练复述大红狗,并且看完little bear 100多集,其中多数能复述!!效果非常的惊人。
最主要就是高度进入了状态,由于天气寒冷,外出不变,他又没上学前班,在家就拿卡通里的朋友当自己的朋友,一天到晚没完没了的听。典型的符合Compelling Input(忘我输入理论)。加上又有英语老师给辅导,帮助疏通。效果极佳。
其次,我在博客里面也给出了alsa的对冰雪奇缘的录音,我听了简直非常激动,可以当配音演员了。Alsa家同样进展神速,去年11月份才开始,今天3月25日。同时我对比,听了alsa在去年11月份的录音,听的粉猪,比这个冰雪的录音,差了很远。说明,alsa飞速的取得了进步。Alsa就是对冰雪超级迷恋。
类似的,我观察,凡是具备迷恋卡通,反复听的,几乎没有不好的。那么,什么程度算是迷恋呢?我举出几个表现:
1 必须是孩子自己积极主动的。
2 必须是大人不让听不行的。
3 反复看同一片子,电影,次数达到10次以上。
4 反复看同一片子,电影,时间达到半个月以上,我儿子有时候能持续一个月。
5 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兴趣没有丝毫的消减,而是越听越有趣。
6 我还能记得,我儿子在公交车上,全部忘记周围的世界,就是专心听他的小音箱,高度沉浸在他的世界中,当时我拍了照片,但是找不到了。
7 孩子本身对片子的内容,刻骨铭心。
8 我记得这样一个细节,我儿子听千与千寻,时长很长,自己几乎能全部复述,后来去海南玩,在大海边,海风吹过来,他还能联想千与千寻一个情节,在那自言自语。
李阳说说,疯狂英语,是不是也包含了忘我的含义呢?
接下来,我给大家找理论依据:
这是大师Krashen在2013年12月31日发表,是最新的认识。
An important conjecture is that listening to or reading compelling stories, watching compelling movies and having conversations with truly fascinating people is not simply another route, another option. It is possible that compelling input is not just optimal: It may be only way we truly acquire language.
References
一个重要的猜想是:听或读让人忘我的故事,看让人忘我的电影,和真正令人感兴趣的人进行交谈,这些不要被简单的认为是另一条路线或另一个选项。事实上很可能是,忘我输入,并不仅仅是一种优化的输入:忘我输入可能是唯一的真正习得语言的方式。
在文章的标题中,Krashen这样说:
忘我(不仅仅是有趣)输入假说
The Compelling (not just interesting) Input Hypothesis.
大师在讲到忘我的时候,举了flow的例子
但是,要获得理想的语言习得,兴趣可能还不足够。也许情况是这样的,输入不仅是有趣的,而且必须是令人着迷忘我的。忘我的意思是输入是如此有趣,以至于你忘记了它是另一种语言。这意味着你进入了flow (Csikszentmihalyi,1990) 状态。在flow状态中,对日常生活的关心,甚至连对自己的感觉都消失了-我们队时间的感觉改变了并且,除了活动本身有意义,别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了。当读者被阅读的书吸引进入忘我状态的时候,Flow就发生了。 (Nell, 1988) 或者在 "阅读区" (Atwell, 2007).
同时,大师也给出了个忘我输入的例子:
最近,Lao (Lao and Krashen, 2009)描述了Daniel的一个例子,他是个12岁男孩,8岁的时候从中国来到美国。Daniel的普通话的流利程度明显的减弱,尽管他父母不断努力。
他们送Daniel到一个传统中国文化的语言学校,但很明显,Daniel对普通话不感兴趣。让Lao博士吃惊的是,Daniel对参与夏季传统语言课程也没有热心,即便这课程包括了免费阅读。然后Lao博士给了Daniel几本中文书,让他带回家。其中一本是有插图的故事书“阿凡提的故事”。Daniel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有点超过他的理解程度。幸亏有插图的帮助并且他也能理解一些文字,Daniel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求着他的妈妈给他阅读。Lao听说到这件事后,她借给Daniel更多的阿凡提系列的书-连环画形式的。Daniel求着他的妈妈多读,每天两个到五个故事。Daniel太喜欢这个书了,以至于当他的妈妈给他读书,他都愿意去洗碗。这当然让Daniel和她的妈妈都非常愉快。Daniel的普通话明显改进了,但他自己并没意识到这点,并且他也不是刻意要改善普通话。他只是对故事本身非常感兴趣。忘我输入理论,也明确解释了,为什么自己选择的阅读典型的比安排的阅读更有效果。
这里例子中,Daniel甘愿去洗碗。
我以前给过卡通听力的若干技巧性建议,但是,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得说是今天这篇文章所能说明;和大师Krashen保持高度的一致。
此外,我再顺便讲几个问题:
1 在使孩子进入忘我状态,视频,好看的影片,比读书更加有利,所以我是比较支持lily先语后文,先从卡通着手的。
2 忘我,和一般的感兴趣,有截然不同。
如果是忘我,则任何难度,都不必考虑,可那你必须确定好了,是感兴趣,还是痴迷。就像区分你是热恋,还是感兴趣,这两种不同的感情状态。不要把兴趣,当迷恋。
3 如果仅是有兴趣,不是忘我,那可以选择容易吸收的,更有教育意义。
最后,我想说下,忘我也必须是有资本的。很难想象一个0基础的人,听阿拉伯语立刻就能忘我?这不可能,我家孩子的忘我,是建立在良好的准备(很多自然流派的会觉得缺乏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在独特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冬天,缺乏玩伴,拿动画片里的小伙伴当真实伙伴)而形成的极高效率。
我很难想象,没有前期的努力,他就能进入忘我欣赏卡通的境界。
目前来说,他是很容易“看进去”,这是因为能力提高了,但是在基础阶段,是比较辛苦些。
另外,很多卡通片的人,学的不温不火,始终不能再进一步,进入瓶颈期。
我觉得,根本原因,除了缺乏调整,还有很大原因,就是不能进入忘我状态。
别忘了,Krashen说的,也许是“唯一”的方法,并不只是高效的方法。
------------------------------
以下为关于Flow的解释,我觉得特别的有道理:
说道FLOW, 就将Csikszentmihalyi 的图贴过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
图的横坐标是能力坐标,纵坐标是资料等学习内容的挑战性。
坐标系被分成三个区域
1, Anxiety: 焦虑区 当能力不够,而任务的挑战性太高时,会产生非常大的焦虑感。
小孩子的表现是抵制,哭泣等强烈的焦虑感
2,FLOW Channel:FLOW 区(神庙说的忘我区)
3,Boredom:无聊区 当能力足够,而任务无任何的挑战性,就会产生无聊感。
这个FLOW 的忘我区是一个动态的区域,当孩子进入忘我区之后,他们的能力会在这个进行过程中不断的增强。为了保持能继续呆在FLOW里面,相对用的任务也需要适度提高。
就语言学习来说,要进入这个区域,我见到的几种情况:
1,是孩子有了一定的能力,同时资料和任务又正好适合他。这里孩子关注的不是英语这个语言,而是资料的难度适合,同时内容能让孩子高度的感兴趣,也就是入迷。
这里孩子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说是前期的积累。 就像楼主说的他们的积累,还有其他的人的听力的积累。这个时期不一定会在FLOW里。
2,是孩子零基础,而家长或是老师通过互动的方式(包括游戏,各种活动,对话。。。)完成原始积累。而家长和老师的方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入迷的活动(包括心理上的需要等)。这个时期也在FLOW里面。
所谓的FLOW,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就像是一根水管,进入之后,就可以很自然的流动,事情可以很自然很顺利的进行。 在1,和3 区域,都会因为各种阻碍,而流动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