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婴幼儿成长的设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7 13:0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关于婴幼儿成长的设想

人生百年,而智力开发则是从婴幼儿开始,等到十二三岁的少年时代几乎就终止了。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了一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语言,动作,思维等。剩下的就是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让孩子能动地认识这个世界和改造这个世界了。笔者以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亲身经历为背景,以婴幼儿对所有新鲜事物的新奇感和好学精神为保证,对所有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问题作如下设想:
一、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用点滴的艰辛从婴幼儿开始去开发孩子的智力;用见缝插针的方式去丰富和积累孩子的语言;以表率的力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优秀的人文素质----勤劳、善良、善于独立思考和勇于追求,防止其依赖性和脆弱性的养成。
事实证明,孩子只要能说话开始,就可以教识字了,哪怕一次只能说两三个字;孩子从能说话开始,就可以背诵现存的词语、成语、甚至诗词名言了,当然他们还不会理解。孩子学习说话的阶段,单位时间里记住的单字和词语的数量是惊人的,是他们今后的一生都难以达到的,而千千万万的家长却忽视了自己身边的神童,悄悄放走了可贵的机会,也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出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一切知识和习惯都来源于身边的环境,尤其是对父母及家人的言行举止的模仿。而这些模仿很快就形成了他们自己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标准,从而渐渐形成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巨人和矮子,仁人志士和混账恶棍都是上一代人们的杰作。许多罪犯,其真正的罪魁祸首还不在他们自己,而在我们上一代人给了他们什么。虽然作父母、作亲友、作老师的比起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同语,但却可以为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婴幼儿尽可能的培养面对社会的能力,从而让他们一走入社会,就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至于盲目涉险。“昔孟母、择邻处”,几千年来,传说中的神童,志士,领导风潮的帝王将相,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超时代生活的见证。这些人中,许多都是与婴幼儿时期的影响分开的。
二、具体措施:
(一)
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基础,是方向;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还是东方文明的典范。每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其思维、行止、生活方式、为人准则,甚至衣食住行的许多细节都有中华文化的烙印。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也是多元的:有自己的儒、道文化及天文、地理及人文科学,也有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等文化,还有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里也是皎皎者,博大精深且深入灵魂。而在我们周围,形成体系的新型文化还没有形成。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惹人瞩目的东西,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很难断定其生命力和正确性,大多停留在模仿和试行中。
比如,最简单的文化分子----语言的学习。如果我们学不好母语,我们就很难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而凭外语要问津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就难了。作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工具。千千万万人学习外语,有几个是以研究外国文化为目的呢?许多人学习外语,除了交流,恐怕就是装装洋而已。
学习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孩子优良人文素质的唯一选择。汉字是象形文字,汉字组成的词语,不仅是概念,在长期运用和演变中,还凝聚了许多弦外之音,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本身就包含了人文教学在其中了。同时,传统文化中遗存下来的大量经典、名言、几乎都饱含人文的精华。
(二)
语言的丰富积累,是孩子一切美好的开始。语言是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我们如何去读懂那些前人留下来的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献,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从而丰富我们自己的灵魂?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我们自己的表达就不会清楚明白,又如何更好地说服别人,带动别人?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我们又将如何去进行缜密地思维,并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述我们的正确观点、思想和技巧?总之,如果没有良好语言基础,一切希望都不可能。没有良好语言基础的人,很难说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一切成功的卫士。生活和学习看似简单,而实际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课题。时间有限,健康也有限,做事情的条件更有限,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条理性和规律性,就可能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健康,甚至浪费机会;学习也一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锲而不舍的过程,是一个归纳总结化为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快乐享受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就很难达到后面的两个过程,你就可能半途而废或者永远不能入门。在教育婴幼儿学习的时候,同样要极端地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
语言学习的具体方法。
1、
完成识字任务:从一岁半开始,每天坚持认识三个字(孩子可以轻松完成),孩子五岁就能完成《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千五百歌汉子任务;
2、
背诵成语和经典诗文、名言、格言。。。。这些文字几乎都是汉语中的语言精华。不仅文辞优美,还蕴藏着丰富高尚的人文思想,是培养孩子人文素质的起码途经。同时,经验证明:由于古文的文字精炼,背诵古文,比背诵现代文容易。
(五)
要求孩子一起做家务,做手工,拆装玩具,书法画画。。。。。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还能增强实践和动手能力。
(六)
外语和其他技能的学习,除了特殊的专门训练外,都可以放在娱乐和休息中去了解和练习。
(七)
与孩子经常接触的家里人、保姆、教师,尤其是父母,必须做好表率,尽量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喜怒哀乐。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导师陪伴在身边,形成一个良好的村长氛围。
总之,培养一代人不容易。培养孩子是一种艰辛的劳动,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它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人的兴衰成败。同时,也是对所有父母,所有教师,所有社会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更好的警醒我们自己。
真正负责人的父母都应该而且一定会去这样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2-20 16:10:45 | 只看该作者

家庭教育有没有规律性?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在一家一户完全封闭的环境下完成“人化”过程的,所以家庭教育一直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当人们在叙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或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时,由于选材不同,和使用语言能力的差异,使得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方法已经面目全非了。当人们应用听到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发现并不好用,并不能像人家那样把孩子培养成才。那么,我们能否找到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方法,而且谁都能使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才呢?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家庭教育规律。本书将揭示这个重大的规律。
    本书的形成有三个来源:
    一、并非平凡的故事
    多年来,我从没有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好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热销,以及关于《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传奇故事,促动我反思回忆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通过回忆与反思,我吃惊地发现,我的父母尽管没有很高的文化,也没有明晰的理论指导,更没有清楚明确的教育理念,却凭借直觉无意识地把事情做对了。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他们竟然在没有人指导而仅凭自己朴素的想法,便把那些教育大师们所教导的事情给做对了,这才有了一家六个孩子,出了五个大学生、三个博士的故事。
    我1961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当我驾着回忆之舟,在记忆的海洋中搜寻时,发现童年留给我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蓝天白云下的嬉戏,草原上的追逐,夜晚的情歌已经是远景镜头;而父母教育我们兄弟姐妹的情景却象昨天发生的一样,每一件事都生动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能随口说出30个以上父母在教育我们兄弟姐妹时发生的故事。
    我父亲是一个诚实与聪明的人。在我们周围,诚实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不难找,但把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有些难能可贵了。我父亲大概应属于难能可贵之列吧。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性情温和却有原则的人,我从没有见过父亲发火,但却从未敢违抗过他的意志。当然他也从没有强迫我及弟弟妹妹们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父亲总是平等地和我们讲话,而且认真看着我们的眼睛听我们说话。这在那个年代是少有的。父亲的这种做法,培植了我们的平等意识,但却又使我们不敢造次。他从不打骂孩子,有问题总是跟孩子讲道理。对于我们那个落后地区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一点就更稀奇了。当时他的同事们就很奇怪,他一不打二不骂,他是凭什么把我们这一帮孩子管好的呢?并且还个个在学校里是尖子学生?如果你问他,他也说不太清楚。他会简单地告诉你:“对孩子不能打皮骂滑了,有话要好好说。”父亲是他工作单位的中心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他的朋友到我家吃饭,父亲总是当着朋友的面,适当地表扬我们,而在那个时代的通行做法——“人前教子,人后教妻”。由于在大人面前受到父母的表扬,所以我就得更加努力学习。
    我母亲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在我成年之后,我跟母亲开玩笑说:“我觉得你是一个纯感性的人,理性程序被删除了。”在我印象中,我母亲就是为了爱孩子而存在的。她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母亲的观念中,她的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她总是对我们说:“你是绝对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好的。”我经常与母亲打嘴仗:“你怎么知道我聪明不聪明?跟谁比较的?你说我是最好的,根据是什么?我看别人家的孩子也不错哇!”这时母亲就表现出纯感性的典型特点,她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只是说:“我就是这么认为,我知道我是对的。”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确认,奠定了我最初的自我价值,使我知道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我母亲喜欢我,因此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安全感。
    我母亲几乎是凭直觉做事的人的典型,我好象没有母亲用抽象理性讲道理的记忆。她总是用直观的例子并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她的看法。我母亲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我老爷去世早,被迫失学,所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我记不清多少次听母亲讲她没能念书的伤心故事,每次她含着眼泪讲完故事,我都会激动不已,从内心里觉得能读书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所以就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事实上,正是母亲的这些故事,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关于学习的大道理所起的作用。
    我母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要是她出生在有条件并且会教育的家庭,她一定会成为一个歌唱家。我记得小时侯,我们经常围坐在她身边,听她给我们唱歌,像《蓝蓝天上白云飘》、《康定情歌》、《敖包相会》、《二郎山》等等都是那时侯听母亲唱的。后来我回忆自己童年,觉得是那样的美好,实际多数是指母亲带给我们的欢乐。这对养成我们兄弟姐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回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从不同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我似乎都能从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找到因果联系。多年来,我一直对“学习”这件事痴心不改,觉得只要学习就是没浪费时间,就是成长,就是收获,就感到快乐。总结起来,这种价值观及情感反应模式的形成,与我童年的家庭氛围和文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我母亲没能念完书的遗憾,以及我父亲因文化太浅而导致他很多的无奈,这就使我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崇尚读书。读书好坏成为我家里衡量人行为的第一价值观。我这里说的是真正体现在人们行为及情感活动中的价值,不是人们嘴上说的而实际上并不是按其行为也没有引起情绪反应的那些所谓的价值。所幸的是,我父母虽然绝对笃信读书的价值,却没有强迫我们读书。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感动”我们,鼓励我们好好读书,长大能有所出息。他们在家里创造了一种崇尚读书的氛围,并用读书的好坏来评价每个孩子的行为,与此同时创造了另一个平等的环境,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逼孩子做任何事。这在今天看来,就太难能可贵了,简直就是奇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人就太少了,那是个读书无用论的时代;而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不强迫孩子学习的人几乎找不到。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所以家长强迫着孩子做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1980年考入大学,进入了我早已向往的学校——吉林大学。我上大学这件事,对我弟弟妹妹的最大作用,是发现考大学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要知道,在我的家乡,在我之前,从没有人是靠自己努力凭自己能力进入大学的,我是家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因此,弟弟妹妹们对上大学有了充足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弟弟妹妹就陆续考上了大学,而我们三兄弟陆续都完成了博士学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2-21 16:40:13 | 只看该作者
我看有很多的只是美丽设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8:49 , Processed in 0.07528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