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879|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美国的家庭学校与我国传统私塾散论 袁鸿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0 05:1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No.1,在各个方面都会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和研究了解的兴趣。国人日下大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认同“科教兴国”的作用,那么,美国的科教对当今美国国势的强盛,究竟起到何种作用,有何具体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题目,我有点害怕,先从小的做起吧。先谈教育,而且选一个小一点的题目:美国的家庭学校。我这样做,一则是自己的兴趣,二来也是想引起同好者的共同参与,所谓“抛砖引玉”也。 由于我的时间比较零星,所以,也只能一边了解,一边讨论,浅薄和错误自当难免,欢迎大家指教。是为开场白。 2 美国的家庭学校,也有译作“在家上学”,以有别于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在英文里作:home schooling, home education, home educating(children)等。能看英文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用这些词语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很多资料。美国的“家庭学校”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它是指适龄儿童少年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的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在社会融入这方面,家庭学校的学生似乎比学校学生在总体上也更胜一筹。所附赵立芹的文章对此略有提及。这方面美国近年来就有很多的研究和资料。比如有一位就以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名字叫:Larry Edward Shyers,他的论文是:Comparison of Social Adjustment Between Home and Traditrionally Schooled Students,长达299页。 有很多人对我的质疑,最集中的是如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社会融入问题。我曾说过,我的教育也有社会融入的内容,而且我相信,我可以做得不亚于现在的学校。美国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就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3 虽然,家庭学校在美国历史上应当早于近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但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家庭学校,一开始就是作为主流教育——现代学校体制的对立物而产生的,而且是作为一场基层的教育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掀起,迄今也仅半个世纪的时间。在1986年,估计约有20万的孩子在家学习。但到目前,已发展到约有200万,而且,其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近四五年来,每年以7%的速度在迅速递增。若单从速度来讲,家庭学校教育无疑已成为美国教育样式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块了。不仅如此,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模式,已开始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在提出现代私塾模式,可有益地作为我国现行主流学校教育模式的非主流补充时,既考虑到我国历史上私塾的传统价值,也曾拿美国的家庭学校作为现代观念的参照系。 纵观半个世纪来美国家庭教育运动的发展轨迹,确实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尤其是从总体上看,美国社会对这场运动,能够用一种民主、包容和务实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4 那么,为什么家庭学校能够成为气候呢?当然是因为学校令人失望。有观念上的问题,比如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的取向;有民族问题;但更多的是对学校制度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不能认同,对学校环境的担忧,家长们想给孩子提供一种比学校更适合于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有趣的是,根据最新对这些经过家庭教育至少七年以上的孩子,所作的具有社会统计学意义上的研究,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总体上家庭学校出来的孩子,在学业方面远比学校学生强。 5 在研究美国家庭学校时,我认为最突出的是美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包容精神。家庭学校在六十年代出现后,因为它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势必会遭到极大的反对。但它却在争论中发展起来,当它的实际效果逐渐显露出来后,社会舆论也就更为宽容。当初却也有争持不下而上法庭的案例。直到1993年,在全美国的所有五十个州,都确立了家庭学校为合法的法律,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我想,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个性的崇尚、自由精神所汇聚而成的那种务实、包容精神,是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得到验证的。 我们国人对于现今的教育,有那么多的不满。如果搞个投票,我想会有一亿以上的人会否定现在的教育体制。但是大家都会满足于骂骂娘而无所作为。确实,在中国要改变一点什么是太难了。其实,体制内解决不了的,完全可以从体制外去想办法。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告诉我们的一条最朴实的道理。在教育上,我们千家万户的父母,完全有能力来给孩子创造一种比现今教育更好的教育。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家庭学校和我们的传统私塾,对我们会有很重要的启示。 6 我也记得FM曾提到过美国的homeschooling,这个话题对我们颇有借鉴意义,希望FM加入讨论。FM因为担心不好解决孩子的社会化问题,不敢把孩子接回家来。但从美国的经验看,家庭教育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解决得更好,无非是因为家长充分重视,而且孩子离开学校后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直接地介入社会;而所谓学校,在理论上讲,除了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只能折射社会,并不影响离开学校的孩子直接地接触社会。我看现在的学校脱离社会的倾向日益严重,还不如毛时代的学校。对那些所谓的专家为我的孩子离开学校而担心其缺乏社会性,我从内心觉得他们是有点滑稽的。 7 确实,美国家庭学校的很多家长学历比较高,而且也有时间。但从很多个案看,有些父母并不是高学历的,也做不到完全全职。但他们有很好的氛围和支持系统。在同一个社区里,有几家孩子在一起学的,几个家长联合起来,分工合作。有关家庭学校的组织、网站、杂志、课程以及各种课程的家教老师等等,应有尽有。这就为很多家庭学校的进行给以了有效的支持。我在想,主要的问题还是观念。观念到位了,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8 无论是美国的家庭学校还是我国的传统私塾,能吸引人的另一重要性,就是他们的成本,都要远远低于学校教育。 据一美国研究家庭学校学者的说法,美国的家庭学校学生只花了大概十分之一学校学生的费用。因此,家庭学校运动的发展,倒使美国政府节省了教育开支。现在已有美国人提出,美国政府应该向实施家庭教育的家庭返还部分缴税。 至于私塾的成本远远低于现在的学校,似是不用证明的事实。钱的问题肯定是中国教育必须考虑的大问题。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无论如何是中国教育应当追求的。 9 我国几千年的私塾传统,到了新中国诞生,就被切断了。近年来似乎有人想要复兴它,但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又都只是与读经相联系,缺乏时代感和科学性,不理想。我提出现代私塾的观念,至少具有以下内涵:1,虽然可以传承传统蒙学的合理精华,也主张读点经,但反对照搬传统的私塾;2,教学内容无疑应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人文学科为主体;3,应当鲜明地倡导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宗旨,在学科基础较全面的平台上,积极倡导自主自由学习、研究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直接面对社会与实践;4,具有超前性。此帖由 huge57 在 2005-10-12 22:56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05:22:07 | 只看该作者
附录1
在家“上学”行不行?  

魏道培编译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家长拒绝把孩子送往学校;相反,他们纷纷从互联网上下载教材和软件,让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教育家们却担心,这种教育方式会使社会付出惨重代价。

  自从有了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关在家中自教自学,他们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和软件。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庭目前虽然很少,但却在迅速增加,甚至一些很有身份、地位的名人也这样做。一些家长认为,学校的教育效果远不及网上开办的学校。

  布丝曾是好莱坞的演员,她和丈夫6年前就决定,让他们14岁和7岁的两个儿子在互联网上学习,并且他们还在家中开办了自己的互联网学校并招有40名学生。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小学远不及网上学校。洛杉矶郊外有一个名叫金希的母亲,她拒绝把7岁、9岁和11岁的3个孩子送往学校读书,而是自己在家中为他们授课,然后根据孩子的爱好,让他们自己选择专业。学完小学课程后,这3个孩子就整天在野外捕捉昆虫,在家摆弄捕获的猎物,他们甚至建有数个自己的昆虫标本室。现在他们都可称为昆虫专家了。另一名叫乔易斯的母亲,10年前发现她的大孩子在学校惹祸后,就再也不让他上学了。她在家中无师自通地当了孩子的老师,除数学和音乐需聘请家教外,乔易斯一律自己给孩子上课。她说,"只有家长才知道孩子最需要学些什么。当然,家长不可能是全能冠军,但现在有互联网,有专业性很强的家庭教师,这些已向孩子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条件。"

  在历史上,乔治·华盛顿就是在父亲的农场里接受初级教育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是在白金汉宫内完成学业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仅上过几个月的学,他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是在家中完成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12岁就被逐出了学校,随后通过自学走上发明之路。

  1993年,父母自教自养的法案在美国50个州均获通过。从此,家长在家中承担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视为合法。如今,美国常年有150万儿童在家中接受教育。美国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有5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的效果比上传统的学校好。美国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认为,"如今,让孩子在家学习已为社会所认同。"有许多家长认为,现行的教学和教科书已远远落后于孩子发展的需要。

  此外,美国中小学发生的暴力事件有增无减,家长更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吸毒、酗酒、性犯罪和凶杀的影响。据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教育官员透露,家长主张孩子在家学习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在学校不"安全"。家长深信,他们对孩子因材施教的能力并不比学校的传统职业老师差。他们更倾向于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让他们自己在网上选择学习科目。

  数年前,美国的学校和老师还是很受人尊重的,而如今,几乎多数美国家长已拥有大学学历,他们把自身的命运与信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在学校发生的暴力、强奸等犯罪案件深恶痛绝,所以让孩子在家中学习更安全可靠,且更有效。

  但是,在家接受教育的趋势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同时,专家们却担心孩子可能会失去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的技能。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在三方面是成功的,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而这种合三为一的"家庭承包"式的做法必定带来诸多问题。许多教育家则认为,各个地方当局有责任把当地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一旦家庭教育失败,那么社会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在教育方面,任何一个家庭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做好教育工作。然而,许多家长却固执己见,他们认为家中的学习条件比学校更好。他们不但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让孩子轻轻松松地从因特网上获取知识,大量的教育软件完全可以填补家庭学习的不足。

  家庭学校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孩子坐在厨房里的饭桌旁读书,父亲或母亲一边做家务一边指导孩子,或是家庭教师为孩子授课。然后家人一起外出度假观赏大自然,甚至一起捕捉动物标本。在阿拉斯加州有这样一位15岁名叫凯特林的小女孩。她从来不到学校读书,可她在家中已学完中小学的全部课程,整天与一位生物学家一起研究秃鹰。据说,她通过秃鹰已了解了许多鸟类的生活习性,她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制作了许许多多的鸟类标本。她对记者说,"我在这里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时间上学。"不可否认,家庭学校可使孩子有尽早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根据孩子的家庭条件,他们有机会上舞台学习舞蹈,此外他们还可参加许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诸如科学、自然和历史等,与成人在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等。许多家庭学校还向公立学校求助,借用试验设备等。许多社区的学校的图书馆也向在家学习的学生开放。在美国一些州,一些学校专门为在家中学习的学生开放图书馆,在家学习的学生可以到学校去听课,甚至参加学校的活动。在华盛顿州和依阿华州的教育机构还专门为在家庭学习的学生和家长设立教育资源中心。在加州,许多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学校仅向学生提供教材和实验室,孩子在家中学习,在学校参加考试,学生每月上学一次,让老师检查其学习进度和质量。

  即使这样,专家仍担心孩子的学习,因为他们很难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为此,美国哈佛大学专门设立家庭学校学生入学监考制,以监督进入哈佛大学的家庭学生是否合格。哈佛大学家庭学校监督官员说,"10年前,如果新生没有中学的学历,我们肯定不会让其进入大学深造的,而现在我们看重的是新生的素质。"据调查,在美国,大约有20%的家长的教学素质超过了学校的老师,有8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学习和在学校学习具有同等效果。专家认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不同,在家庭中孩子与家长有着紧密的关系,却让孩子与社会隔离开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家长经常把孩子带出去参加诸如球赛之类的社会集体活动,那么就可避免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最终要走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当然可以让孩子免受不良的社会影响,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孩子也有可能会对家中的教育感到厌烦。对此,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谁是谁非尚难定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是否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能使他们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05:23:42 | 只看该作者
附录2
贴一篇网上找来的原文,能读英文的可以感受一下:


Homeschoolers get social as more families go non-public

By CAROLYN NORTON : The Herald-Sun
[url=mailto:cnorton@heraldsun.com">cnorton@heraldsun.com[/url]
Feb 17, 2005 : 11:06 pm ET







CHAPEL HILL -- Trash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homeschooling.




Forget the images of a small family sitting around a table, working out arithmetic problems. Toss out the thought of children whose only friends are their parents, brothers and sisters.




Today's homeschoolers say they are nothing like that.




The kids meet regularly with other students for classes and activities. They have extensive networks for support groups, sports and clubs.




"Most people don't home-school in a vacuum," says Julie Woessner, who has taught her two daughters from their house in Hillsborough for seven years. "eople have the notion that we're weirdos, sitting around a kitchen table. We're not."




Woessner and her husband decided to teach Mary, 15, and Grace, 12, after discovering Mary wasn't being challenged in her public school. She'd finish her work early, then sit, bored, as the other students caught up.




Then when Grace attended traditional school for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she learned to do "just enough work to get by," Woessner said. Grace wasn't interested in challenging herself, or learning more.




Once the Woessners began learning at home, they never looked back.




"The reality is, now we just don't move on until my kids get it," Woessner said of the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she gives her kids. "From our standpoint, if I were looking to put Grace in school, she'd be in seventh grade. But she'd be bored silly. She's just not designed to learn like that."




About 60,000 children across North Carolina are "not designed to learn like that" as members of 30,000 home-schooling families, according to 2003-04 data from the state's Division of Non-Public Education. That's up from 9,000 students just 10 years ago.




In Orange County alone, there were 263 home-schooling families last year. Durham had more than 500.




When families choose to home-school, they must register with the state and submit attendance records to the Division of Non-Public Education.




In 1984, when it was formed, the Christian Homeschool Association of Greater Durham was the only group of its kind, and had 35 families as members. Now, nearly 120 families belong.




And that means more classes, activiti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onnections with other families, said Ingrid Towey, the association's chairwoman.




"Sometimes I think I need to clear my social calendar," said Towey, who lives in Durham.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home-schooling, you could spend every day in the car going to see them."




Towey's three children, 10, 7 and 4, attend Bible study, art and history classes and sports. The kids take dance lessons and practice karate. The association itself offers monthly enrichment, a time of fellowship with activities and playtime for the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no, the Toweys' decision to home-school wasn't based solely on religion.




"I just thought it was the best thing for our children, to allow them to learn at their own pace," Towey said. "It allows them to bolster their weaknesses, and run with their strengths. Yet it very much feels like God has called us to home-school. He has enabled us to home-school."




But most families do home-school for religious reasons, more flexible academics or social concerns, said Hal Young, president of North Carolinians for Home Education.




"Most families, if you talk with them, will pick one as the main reason, but admit they've considered all of the above," Young said. "My wife and I are Evangelical Christians and want that to be reflected in our children's education, but we're definitely 'all of the above' in the fuller scheme of things."




More than two-thirds of home educators are involved in a state or local organization, or both, Young said.




"Home-schooling is an individual activity, but it's not solitary," he said. "The support is key."




Grace and Mary Woessner, meanwhile, play basketball on several teams, both with other home-schoolers and traditional students. They take French, and have studied biology and drama. They're learning speech and debate from their mom, who used to work as an attorney. She teaches a class on the subject to a group of home-schoolers.




When Mary became interested in Shakespeare, she and her friends studied his plays, even having a sleepover party where they performed a show for their parents in the morning.




The desire of home-schoolers to participate in group activities came into the public eye last winter, when Chapel Hill parent Inger Evans pleaded with the Chapel Hill-Carrboro school board to let her home-educated son play baseball on the McDougle Middle School team.




The board not only said no, but also strengthened its policy forbidding non-students from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lubs or other school activities.




At the time, district officials said non-students wouldn't be subject to the same rules as students, and allowing them to play could prevent enrolled students from having slots and take away from team spirit.




"Our first obligation ... is to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our school system," Superintendent Neil Pedersen said last spring.




As a general rule, school systems across the state do not allow home-schoole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based activities.




Because of such policies, North Carolinians for Home Education is working to develop its own leagues, said Nadine Woods, co-leader of the Chapel Hill Homeschoolers, a group of about 130 families. And families who want a special class or club they can't teach pull them together themselves, she added.




"Whenever a mom sees something she needs, she does it or finds it," said Woods, who home-schools her 17-year-old son. "There are a couple of moms who have classes organized. They have a literature class this year, and they have a speech and debate class, which is grea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05:26:13 | 只看该作者
附录3
谈到私塾,介绍一篇文章,也许能给不熟悉的朋友做点参考:

私塾教学方法的现代价值

华中师大教科院 熊贤君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私塾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过去,人们对于私塾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概否定,将其全部教学方法都归结为“死记硬背”“鞭笞体罚”等,否定其教学方法具有现代价值,这无疑有些以偏概全。私塾的历史悠久,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及传承发挥过较大的作用,对于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一、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私塾中一般没有干巴巴的道德说教,大都不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大谈什么道德理论,而是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具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之中,使学生既接受了文化知识,也受到了道德熏陶,做到知识、道德教育两相照顾。

 ?私塾的塾师大多意识到,如单独抽出整个单位的时间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而若将道德品质教育结合文化知识教学进行,则往往事半功倍。譬如,在讲授《四书》《五经》时,他们常常找机会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指出:“儒者,明体达用,讲求实学,不沾沾于辞章训诂,而独以风俗人心为己任。夫风俗之所以美,必由于教化,教化之所以兴,始于童蒙。”在介绍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时,趁机阐述自己的主张,说:“子与子言孝,弟与弟言悌,望而知其为义学中来也。”〔1〕据曾经就读于山西一所私塾的陈中老人回忆,他在刘法轲所办的私塾中读书时,先生常常结合课文讲读书为学,首当立志。陈中老人回忆说,先生教学中曾指出:“人惟患无志,有志者则无有不成。只要立下坚定弘毅的志向,不为利害、毁誉、苦乐所动,必能有所成就。若胸无大志,为利害流俗所移,必然做不成学问,办不成事情。”〔2〕陈中老人说,自束发读书以来,在众多老师之中,“惠我最深,影响最大者,则莫过于刘师法轲”。这说明刘法轲的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方法,使学生受惠无穷,终身不忘。据《晋中教育志》载,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榆次县褚村“退一步斋”私塾塾师针对日军侵华罪行给学生选讲《国殇》《正气歌》《过零丁洋》和戚继光平倭的故事及其诗词。又针对日伪政权在农村横征粮食之事,出《对倭寇征粮有感》的命题作文。山西寿阳县育才私塾塾师王成庵老先生向学生讲授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几千年辉煌历史,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播下反帝爱国的种子,让学生懂得我中华民族决不会灭亡,我炎黄子孙从不容外欺侮。他在讲授唐代骆宾王的名著《为徐敬业讨武 檄》一文中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时,慷慨激昂,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限于文章的本义,而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在当时的青年一代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火种。

 ?私塾这种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能够收到专门作道德品质教育报告所收不到的效果,这使得道德教育内容较充实,摒弃了苍白无力的说教。由于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水乳交融,分不清到底是在进行道德教育还是文化知识教育,从而使学生铭刻在心,成为终身恪守的信条。

  二、形成程序的书法教育方法

  旧时有“字写得好坏是读书人的脸面”之说,又因为科举考试很强调书法,所以私塾中对于书法十分重视。数百年的私塾书法教育,形成了一定程序,每一步达到了什么程度,才能往下一步进行,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

 ?私塾有蒙馆、经馆之分,蒙馆相当于破蒙的初等小学。蒙馆的一门重要课程便是习字,这是一门必修课程。塾师教授学生习字,有一个不可错乱的程序,学生必须依序进行,不可躐等,不可颠来倒去。第一步是描红、涂影。其字体笔画由简到繁,如“上大人,孔乙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因为这些字是红影本,故叫描红。这些字有木刻的,也有先生手写的,学生便在红底上填黑。经过一段时间,改用透摹法,即用黑笔写就的影本,放在里面,用一张素纸蒙在外面,透影摹写,字体略小于一寸见方。第二步是临帖。待描红、涂影有一定基础后,学生渐在字旁“脱手”复写小字。学生能够“脱手”自书,便进入临帖,其帖多以颜、柳、欧、苏法帖为主,小楷练习同时进行。田梅村在《蔡甸镇的私塾学堂》中说,临帖习字,寸楷是临赵孟 的福神观碑帖,行书临的是米南宫,小楷临的是吴玉芝的字帖。每天早晨各人要写楷字48个和1张行书。中午要写360个小字,晚上还要自己练习小楷,第二天交塾师审查,如不交,教师就用戒板打手心。〔3〕第三步是写“米”字格,或者写“圆格”纸。塾师安排这一程序,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安排字的笔画的能力,使之能控制字的大小,使框架结构合理,笔画肥瘦适当。第四步是在白纸上印好的方格里写。这一步比写“米”字格又要难一些,因为格子在纸的下面,若明若暗,控制字的大孝笔划的肥瘦有一定难度。这一步过了关,就可以脱格写字了。

 ?以上习字的四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都在塾师的监控之下。塾师强调习字一定要执笔端正,学生在习字时塾师常常用轻巧的脚步巡视,如有执笔不端正的,立即加以纠正,甚至要施以轻度惩罚。为了便于学生练习,并使之长进快,有的塾师还将偏旁部首相同和形近、音同等易混之字集中归类,作为习字教材。边习字,边辨析。学生习字时,塾师巡视辅导,对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习字要领和握笔、运笔、坐式、距离等习字姿势,均加以指点。学生学过的生字都必须照写或默写于大字行间,呈送塾师审阅。塾师对写字指导细致认真,要求十分严格,强调一定要一丝不苟。用打圈圈的办法评定优劣,以激发学生习字的兴趣。

 ?以前读过私塾的人,一般都有一手好字,这主要是因为其在私塾读书时受过严格训练。中华书法饮誉全球,与私塾严格遵循程序进行书法教育有关。毋庸讳言,我国年轻一代科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书法水平却急剧滑坡,有些名人连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单位都写不好,这与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很不适应。因此,借鉴私塾书法教育方法开展书法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大都体现了因材施教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才算实施了教育。私塾实施的是个别教育,个别教育与因材施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个别教育到因材施教只有一步之遥,有经验的塾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时,往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因材施教在私塾得到较充分的体现。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年龄不同,所学内容则各异,程度和难度也不同。5~9岁,所学的主要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字》《增广贤文》等。在这一年龄段中程度较高的,加读《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和珠算、记账等。年龄在10岁以上,且程度较高者,则授以《四书》《五经》试帖、制艺等科举考试的内容。对于初入塾者和已入塾有一段时间者所采取的教法也各不相同。对于初入学者常常是把学生叫到跟前,先生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教完一个段落,先生反复领读几遍,再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诵读,读熟后再到先生讲桌前背诵,背得烂熟,没有错漏,先生再教新的段落。对于入塾已有一段时间的学生,教学则注重对课文的讲解,对新课文“开讲”后,学生必须“回讲”,即复述塾师所讲授的内容。作文的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塾师对于学生的作文全收全改,批改十分仔细。常常将学生叫到前面来,进行面批,修改时运用连圈断句,对突出佳句加上连点的方法,标示精华或者创新肯定之点;篇篇都有眉批、总批,一一指出其问题之所在,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都有收获,批改后都有进步。这样做可以抓住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问题的要害,当面指正,学生可从中获取很大的教益。学生作文作诗时,塾师根据其生活经历和学业程度出题。对部分学生有时出对联,塾师出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为下一步作诗打下“对仗句”的基矗塾师所出的上联,均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程度稍低的学生,难度稍小;程度较高的学生,对上下联要费一番脑筋,既不至于使学生望而却步,能“跳一跳,摸得着”,也不至于使学生轻易得手,得不到锻炼。

 ?由于私塾里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少,塾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业程度、思想状况都比较了解,因而便于因材施教。所以,在私塾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塾师都能进行因材施教。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了进步,就在作业的批语中写下一些激励性的话;发现学生学习有一些退步,就思考其根由,设法补救;对于学生出现的某些偶发性事情,一些塾师还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求解决办法;对于学习有很大进步,家境又比较困难的学生,塾师还采取免交学费的办法,予以表扬鼓励。

 ?私塾实施个别教学,进行因材施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我们今天实行的是班级教学,一个班一般在50人左右,而且一般任课教师也不可能像塾师那样成天与学生泡在一起,但是,塾师进行因材施教时所采取的方法,应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批改作业,或是一起开展活动时,对不同学生应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独创精神,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既全面发展,又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及一技之长。

  四、颇具特色的作文教学

  由于私塾在学生作文方面重视八股文写作,因而我们以往对私塾作文教学中的某些具有现代价值的东西给全盘否定掉了。其实,私塾的作文教学颇有特色,形成了阶梯式的教学程序。?

  私塾在学生习作训练上,提出了词义并重的原则。塾师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了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辞章”与“义理”并重并举,从而使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处理。在词义并重原则基础上,私塾的作文教学形成了阶梯式的由低到高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是“开笔”。学生有了一定程度后,即进行习作练习,亦即进入“开笔”阶段。这一步是从所谓“属对”开始的。学生首先是通过学习《声律求蒙》之类的书籍来掌握词性,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在训练时,注意以“天”对“地”,以“水”对“山”,以“屋后”对“房前”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缀字、缀句,讲解诗词时着重讲虚实、平仄对字。弄清词性是为文作诗的基础,不过此关下一步教学就难以进行。

 ?第二步是习作短文。学生有了缀字缀句知识后,即开始学习短文的写作。所谓短文主要是指小段日记、纪实性的小文章。湖北《英山县教育志》记载,私塾的这一类短文训练大约每旬2篇;湖北《随州教育志》的记载大致相同,该州私塾“程度较高的学生,每5日进行1次‘会文期’写作训练,由先生命题,学生按规定时间(2~3小时)交卷”。清代石天基等撰写的《训蒙辑要》中记载,对于这一阶段的作文者“要看题思索”,“记文须选前辈文极简浅切当者,每日读两篇。作文之日,仿读过文法者出题,庶易引触”。这就是说,初学作文者,应以前人简明易懂的文章作范文,从此处入手熟悉文章的结构,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学作文时要找一根拐棍。塾师应令学生在动笔前“将通篇主意口说一遍”,这样才能够做到“无糊涂重复之弊”。塾师所出题目,应“极明浅易于发挥”。〔4〕

  第三步是为诗作文,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塾师便开始教其为诗作文,而且其要求要不断地提高,在鼓励其兴趣和信心的同时,要求精练和严谨。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腾出时间集中作文。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人生作文,须有数月发愤工夫,而后文章始得大进。盖平常作文,非不用力,然未用紧迫工夫,从心打透,故其获效自浅。必专一致功,连作文一二月,然后心窍开通,灵明焕发,文机增长,自有不可以常理论者。”他不仅主张要经常写,而且要集中攻关,这当然有一些机械死板,但是他所强调的在某一段时间多看多写,使写作方法达到比较娴熟的程度,这则是有道理的。还有一些塾师也强调为诗作文不要硬着头皮去写,要组织好实在的内容再动笔,否则就会无病呻吟,或胡乱连缀成篇。

 ?塾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摸索到了其他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如鼓励学生放手去写,待具备一定的条件后再收拢缰绳。王筠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足是跳咆嗥,不受羁绊”,以后再逐渐“加以衔辔”,“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5〕塾师在修改作文时,也摸索到了一些能使学生有长进的修改指导方法。张行简指出:“改初学诗文,改窜过多,失去本来面目,彼定无从捉摸。即有不合作法者,亦须因其文气顺之,而抑扬其词,明为指示,并附一拟作于后。”他强调不要改得过多,使学生“失去体面”,丧失作文信心,“改窜过多,阻其兴致,强者愤怒,弱者颓安,势必束高阁,而不加捉摸。我费苦心,彼仍隔膜,师弟之凿枘不相入也”。〔6〕这种尊重学生,激发学生首创精神的作文批改方法,是值得重视的。

 ?私塾当然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无一定计划,课程单一,全部课程由一位塾师“包打天下”,大部分教学内容陈腐脱离实际,作文大多为学写八股文,教学方法太注重背诵,体罚严重地存在,等等。但是私塾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这些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具有现代价值的。

——————————————

  注:

  〔1〕《河北省志》第76卷《教育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8页。

 ?〔2〕陈中:《安陆城关著名塾师杂记》,《安陆近现代文化教育》,湖北省安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年10月印行。

 ?〔3〕《湖北文史资料》第32期,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

 ?〔4〕[清]石天基:《训蒙辑要》卷二《学堂条规》。

 ?〔5〕[清]王筠:《教童子法》,《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6〕[清]张行简:《啸孙轩制艺文稿》所附《塾中琐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05:27:25 | 只看该作者
附录4
再推荐一篇有关私塾的文章——

现在的位置: 搜狐首页 -> 文化频道首页 -> 其它信息

复兴私塾
2004年09月28日13:33 作者:薛涌  来源:南方都市报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我要“揪”错】 【推荐】 【字体:大中小关闭

  如今中国的义务教育困顿,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穷困地区教师开不出工资,学校负债累累,即使是大城市的“贵族学校”,充其量也不过是个高考补习班,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全心全意地对付考试外,对知识的探求、对品德的培养,在教育中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教育改革并不是没有。有关部门一直在审视高考的内容和录取标准,地方上也兴起了教育券的试验。可惜,人们偏偏忘了中国最古老的教育体制:私塾。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大部分读书人是私塾而非政府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明清之际的科举考试败坏了读书的风气,耗尽了中国士人的创造力,但也有些学者针对时弊,通过私塾挑战僵化的正统,多少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些活力。没有私塾,我们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就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私塾规模小,费用低,课程灵活,对教育的普及功不可没。明清时期太湖上漂的大渔船上,也设有教室。可见比农民还不如的船民,虽没有定居的地方,但未与教育绝缘。清代以后,随着新式学校的兴起,私塾渐渐式微。但不少专家指出,在新式学校费用昂贵、缺乏资源保障的情况下,取消私塾反而降低了国民的识字率。

  笔者当然主张严格施行义务教育。然而,以中国之大,教育资金之短缺,义务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严格落实。即使是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公立学校体制完备,资金充足,私立学校也还是公立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补充。更有甚者,在美国,竟有200万学生,也就是适龄学生的二十五分之一,公立私立学校都不上,自己在家里上学,形成一个价值8.5亿美元的家庭教育市场。

  私塾的好处,是灵活、简单,可以随时补义务教育的漏洞。几个家庭凑起来,合请一个老师,或请一个合格的家长讲课,孩子就上学了。这不像建一个学校那样,需要惊官动府和大量的初期投资。如果教育券能够覆盖私塾的费用,对一个家庭而言,私塾的成本就更低了。更何况,当今中国正处于急剧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农村流动人口剧增。这些农村劳工,随着工作机会四处漂流,固定的学校不能跟着他们迁移,子女受教育处处受歧视。私塾则能够给这些人提供一个灵活的教育机会。

  私塾在精英教育中,就更是大有可为了。美国的家庭学校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满。不少家长因此放弃自己的职业,在家里教孩子,并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互联网的出现,又使这样的家庭教育如虎添翼。美国最近的调查表明,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在家里受中小学教育的人中,有75%修了大学课程,比全国同龄人的平均水平(46%)高出一截。有一个家庭,竟通过家庭教育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哈佛。第一所为受家庭教育的孩子开办的大学,也于2000年开张。

  目前的中国,穷孩子许多失学,富孩子白天上学,晚上还要花钱去补习班。私塾完全可以是另一种选择。私塾不受僵化的学校课程的束缚,可以专门教学生想学、家长想教的东西,许多大胆的教育哲学可以在私塾里试验。私塾如果普及,我们的教育不仅可以多元化,文化也会因此更有创造力。

  笔者希望看到的是,几个有能力但怀才不遇的大学毕业生或“海龟”,能够暂时放下高薪肥缺的美梦,靠自己的才学,为中国的私塾,开拓出一个硕大的市场。要知道,中国的发展,不能总是指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还要靠基层社会中这种草根式的创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3-10 07:26:04 | 只看该作者
私塾固然好,得要全社会的共识,这样师资才能有保证。否则只能是少数精英子女的课堂。如果能有您倡导的这种私塾,我第一个把田田送过去。放心啊。可是现在,我对她上幼儿园都心存疑虑。在家庭教育上如此上心的父母,并不一定能选择孩子将来的老师,这实在是一种无奈。我不完全同意卡尔。维特关于孩子和小朋友接触的理论,但是平心而论,如果没有特别懂教育的人在旁适时的指导,确实很难控制孩子的方向。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愿意开家庭私塾,这样我们的孩子有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07:36:56 | 只看该作者
附录5;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成果分析

  有研究显示,美国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中取得的成绩高于在传统学校学习的学生。如1997年,全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布莱恩经过研究发现,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在各科标准化测验中的平均成绩等于或高于80分。1999年,劳伦斯对全美国20000名家庭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家庭学校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中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有25%的家庭学校学生所学内容的难度高于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同龄人1~4个年级。


  随着在家上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人们不禁要问: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能进入大学吗?他们能找到工作吗?他们能融入社会吗?他们是好公民吗?他们幸福吗?为了解决这些疑问,2003年,在布莱恩的主持下,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对幼时接受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有7300多人接受了这一调查,其中有5000人至少有7年的在家上学经历,统计结果表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是成功的。


  对大多数的接收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家庭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是其全部教育的终结。年龄在18~24岁的、接收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有74%学习了大学水平的课程,而美国接受这一水平教育的普通民众为46%。


  因为每一个家庭学校都反映了每一个家庭的独特方面,家庭学校的“毕业生”也就可能从事丰富多样的工作,如农民、工人、家政人员、管理者、军人、个体经营者、专业人员(如画家、律师、医生等)、教师、技术人员等。在生活中,家庭学校的“毕业生”也能积极参与公众生活,融入社会。布莱恩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在接收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当中,有71%的人参与了社区服务活动,如社区教师志愿者、教堂的服务活动等;88%的人加入了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37%和50%。


  虽然在布莱恩和劳伦斯的调查研究中都对家庭学校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进行了比较,但我们很难据此说家庭学校教育比普通学校教育优越,因为两者的对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家庭学校是典型的一对一教育,而在美国的公立学校,每个班级大约有25~30名学生,而且学生的能力和背景差别较大;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中,父母全身心积极投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而公立或私立学校教育则没有这种现象;家庭学校可以轻易改变课程及其进度,而公立或私立学校则有确定的授课范围和顺序。


  研究人员表示,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家庭学校像普通学校一样完全能够胜任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成果是显著的。家长拥有多种多样的教育选择形式,公立或私立学校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家庭学校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引自赵立芹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附录6:
一个中国家庭学校的遭遇——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父母知音  (http://www.fmzy.com/bbs/index.asp)
--  亲子共读  (http://www.fmzy.com/bbs/list.asp?boardid=2)
----  “当代私塾”绝处逢生   (http://www.fmzy.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2655)



--  作者:大漠孤烟
--  发布时间:2003-11-21 22:24:32

--  “当代私塾”绝处逢生
      当代私塾只有半年的时间就遭政策封杀,这全在傅路江的意料之中。他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更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先行者,更是无所畏惧的。当他接到教育局勒令解散的通知时,非常冷静,随即召集全体家长开了一个会议。说道:“从此刻起,明德学校宣布解散。你们各自想各自的出路。但是我本人,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决不妥协!决不让步!!”第二天,他到了教育局,对社管科长说:“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明德整顿、查封,我完全同意,并积极作了配合。现在,明德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今天,我以一名家长的身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第11条第2款,为我女儿,正式向教育局提出在家自学申请,理由是,我和有关教育专家共同拟订了一套新型教育方案,我完全有能力让她在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所规定的所有课程,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所有标准,甚至超越之。”科长随即打开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并翻到了11条第2款,上面写到:“适龄儿童因为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入学或免予入学者,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申请延期入学或免予入学,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科长看完后对傅路江说:“可以,但你不能在这里申请,你应该到当地乡政府去申请。”傅路江说:“根据这一条,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为子女选择教育方式的权利,并且没有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科长说:“对”
     第二天8点种,教室还是那个教室,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学生还是那几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退出),朗朗的读经声又充满了那个美丽的院落。但不同的是,在法律上它已经不是一个学校了,这里,没有董事长、校长和主任,只有家长、老师和学生。它已经真正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私塾。
     傅路江解释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通过这件事,让孩子们体验到,人性的尊严,法律的尊严。让他们知道,在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们的父母,没有请客,没有送礼,没有找关系批条子,而是通过法律争取到了他们应有的权利。让他们懂得,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有尊严,有气节,而动物没有。要让他们做真正的人!
     什么是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3-10 08:56:46 | 只看该作者
TO:huge57
    You're something!!
   Thanks a lo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3-10 10:05:11 | 只看该作者
新加坡有一百多个孩子是这种homeschooling的方式在学习。
我们教会的牧师有三个孩子都是用这种方式在家学习,所以,即便父母因为工作关系四处搬迁,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
据我所知,美国有相关的教材售卖,分成不同的阶段,比较注重孩子的自学能力。新加坡的这些homeschooling的孩子每个星期有一到两天的一起聚会学习的时间,住靠近的孩子们有时候也在一起玩耍。
据说高年级的孩子,父母们有集体和学校联系,租用化学或者生物实验室,让孩子们有实践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20 , Processed in 0.10003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