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王光荣、施永兴、潘毅慧主编的《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践》总结了上海市闸北区中医药服务的经验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的具体做法。本书分6篇32章。第一篇介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及进展;第二篇论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政策和管理;第三篇介绍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式与功能转换;第四篇介绍社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与技能;第五篇重点介绍中医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第六篇介绍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科学研究,为从事中医预防保健学术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书末附录中有7个附件,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中医预防服务的文件作了介绍。
《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践》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可供从事中医药学术理论工作者、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人员、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尤其适用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局者以及工作在第一线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和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一、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人口中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超过9亿人,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资料,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平均亚健康率达到64%,其中北京75.31%,上海73.94%,广州73.41%。《中国企业家》杂志调查显示 我国企业家有91%的人处于“过劳”状态,31%的人患有肠胃消化系统疾病,28%的人记忆力下降,26%的人失眠,23%的人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21%的人吸烟和饮酒过量。国家“九五”攻关完成的研究表明 在健康和疾病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
因此,全民健康社会的建立,需要我们切实纠正重治轻防的问题. 中医药信息化需要引导国民把维护自身健康状态作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围绕以创造健康和预防疫病为中心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中医、中药、健身、保健、足疗、健康饮食、体育、旅游和文化活动在内的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在健康维护方面,我国具有任何国家没有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积累,中医不仅在几千年人类繁衍和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160多个国家都已经应用中医和针灸,我国境外从业人员已超过30万人。日本把《中医学概论》列入全国80所专业和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从2006年起作为日本临床医生考试内容之一,2008年后纳入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美国将中医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将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医学体系对待。世界上已有8个国家立法赋予中医合法的医学地位。可以说,中医的辨证施治、系统调理、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医疗的最高境界。中药作为生物制药的几千年积累,也成为世界研究生物制药的宝库。而在我国中医中药的地位很低,长期以来西医对中医排斥,去年2万多人签名取消中医,使这种排斥达到极端形式。
人们对健康和预防保健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正深入人心,社会对中医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逐步开展,人们呼唤质量更高、价格低廉、服务多样、方便快捷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1.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日益增多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正在成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中医医院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的形式多样、数量增加、水平提高。加强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的平台建设,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专门的保健中心,部分中医医院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部分中医医院将中医预防保健和中医医疗工作有机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在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许多医院在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面多年进行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欢迎。
在社区中,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开展中医医疗服务转向同时注重开展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据抽样调查,在预防方面,有53%高血压病管理病例运用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到70%。不少地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所在,成为社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
2.中医预防保健产业蓬勃发展 以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指导下的保健产业和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开发了种类繁多的中医保健品和保健食品,以中医预防保健理念为指导或将中医预防保健理念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健康管理模式,也正逐渐兴起。
3.其他机构开展的预防保健服务较丰富 社会上许多非医疗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在中医预防保健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保健服务。据统计,目前全国经过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较多,主要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等预防保健服务,服务人群较广,服务量也较大。另据残联统计,目前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9000家,遍布各个地区和城乡,向人们提供保健按摩服务。
4.从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人员增多 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开设了预防保健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批预防保健人员。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增加保健按摩师和足部按摩师职业,并制定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经过培训认定的人员数量众多。据统计,在盲人保健按摩机构中,有从业人员8万余人。
在看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生机无限,正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1)服务网络不健全。目前独立设置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比较缺乏;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尚未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的服务功能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深入。(2)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的内涵不明确,构建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政策不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人员技能鉴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等中医预防保健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预防保健机构不够。(3)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未能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机结合,虽然有少数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但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甚至在有些地方存在服务混乱现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选择不同的服务方法和模式,内容应包括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等各项服务。服务的方法为具有中医特色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包括情志调摄、四季养生、膳食调养、药物调理、导引、针灸、按摩、熏蒸、沐足等.
中医学、西医学、数理、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学者,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研制出多种性能各异的脉象仪( 脉象仪) ,有 MX-3C 型、MX-811 型、ZM-III 型、MXY-1 型、BYS-14 型四导脉象仪、MTYA 型脉图仪、YGJ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整合脉象仪功能)等。其区别主要在于传感器及脉象识别技术,有多种固态和液态的传感器,如铍青铜悬臂梁式传感器、液态汞式传感器、硅杯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式传感器等。其中压力传感器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经常使用的探测手段,同时也是最符合中医师诊脉习惯的重要诊脉方式。中医师用手指进行“举按寻”等活动,一方面探测患者的脉搏,一方面也是使用医生手指外加力量迫使患者寸口桡动脉进行强迫运动,通过改变桡动脉的运动,探测运动中的桡动脉的变化,获取更多的信息。
舌象仪包括舌质和舌苔的各种表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舌质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人体的正常舌象为淡红色、薄白苔,即舌质淡红而鲜明润泽,柔软灵活,运功自如,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其下有根。舌苔和舌质的异常变化构成病理舌象。
中医电子病历属于电子病历的一部分,是数字化的中医医疗服务的工作记录,包括了传统中医诊断的数字化信息、中医治疗数字化信息等。借助于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中医医疗记录,取代
手写纸张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中医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
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中医临床信息资源;具有主动性、完整和正确、知识关联、及时获取等特征。
《 中医治未病》内容简介: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