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96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洋媳妇的经验是先进理念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7 12: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很多家长一提起国外的家庭教育总是一脸的羡慕,感觉是那样先进。但真的是这样呢?我在《探寻美国家庭教育的真相》这篇博文中已经做了探讨。最近看《超级保姆》,发现国外的孩子也很让人崩溃。其实就像我们看周围的孩子,总感觉人家的孩子好像那样让人省心......
    有一篇在QQ空间广为传播的强悍日志:《一位中国婆婆的自述:洋媳妇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转载量达到68万。网友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赞赏,其中一位:写的很好,全国人民都要学…
      因为影响大,如果有不合理的理念,其毒害也自然大。所以,批判地吸收是需要的。
    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我们需要学习吸收国外家庭教育理论、实践的优秀成果,但是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难的,也有极其丰富的案例,如果能把中国家庭教育做好,那么可能会在这个领域做出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
      通读这篇文章,洋媳妇的某些做法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但是某些作法很需要探讨,甚至有很大的问题。



【一位中国婆婆的自述】

  小孙子Toby已经3岁了。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Susan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每天早上,Toby醒来后,Susan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
  Toby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Toby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袜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
  有一次Toby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Susan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Toby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Susan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Toby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
  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Susan说:「妈妈,Lily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
  Lily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
  Susan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
  Toby,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
  从那以后,Toby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读初中要寄宿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维尼: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袜子、鞋,自己体验结果来纠正,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的能力,这些是不错的,需要我们中国家长学习。

     不过这些最好从2、3岁就开始培养。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有些依赖的习惯,改变起来可能要慢慢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时不要指望孩子能马上改变。
     其实大多数中国家长已经注意这个问题了,十年前类似的报道就已经让我们的家长羡慕了,也想像国外家长那样做,但是有的执行起来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老人的因素,孩子自身的特点)而难以执行,此时有的家长会逼迫孩子去做,从而引起孩子发脾气、对抗,影响了亲子关系,搞得大家都不开心。
      我的观点是早早培养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培养得不顺利也没关系,不着急,慢慢来,不要太勉强。参考博文:《孩子的独立性,不用急》,《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必急

  ★不吃就饿着

  一天中午,Toby闹情绪,不肯吃饭。Susan说了他几句,愤怒的小Toby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
  Susan看着Toby,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
  Toby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
  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Susan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Toby特别爱吃中国菜,
  一定是Susan觉得Toby中午没好好吃饭,
  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Toby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
  Toby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Toby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
  Susan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
  Toby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
  「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Susan毫不心软。
  我心疼了,想替Toby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
  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Toby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Susan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
  我相信,下一次,Toby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临睡前,我和Susan一起去向Toby道晚安。
  Toby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
  Susan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
  Toby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
  「当然可以。」Susan温柔地回答。
  Toby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Toby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
  每当看到Toby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脸上粘的都是食物时,我就想起外孙女。
  她像Toby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屁股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买一个玩具……

    维尼:不吃就饿着,这是一个解决孩子吃饭难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不过,实践起来有时也不总是有效。有时即使孩子饿了,吃的也不多。

     而且“饿”最好是顺其自然的方式,不想吃就不吃,洋妈妈这种想吃也不给吃的方式就有些过火了。洋妈妈和Toby的约定实际是不平等条约,三岁的孩子不大懂得到明天早上什么都不能吃的含义,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结果妈妈就以说话要算数为借口,惩罚孩子一直也不能吃饭。
       其实洋媳妇用到的惩罚,是育儿之中的糟粕。我看到的美国最经典的育儿书中,都是坚决反对惩罚的。包括《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无条件养育》。很多家长可能对这个洋媳妇佩服得五体投地,却不知膜拜的却是糟粕。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天,我们带Toby去公园玩。很快,Toby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厨房游戏。塑胶小锅、小铲子、小盘子、小碗摆了一地。
  忽然,淘气的Toby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孩儿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另一个女孩儿年纪更小一些,见此情形,也被吓得大哭起来。大概Toby没想到会有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Susan走上前,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敲到Toby的头上,Toby没防备,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Susan问Toby:「疼吗?下次还这样吗?”
  Toby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
  我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维尼:这算是什么好办法?孩子打别人,可能是觉得好玩,可能是因为不会合理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因为不会处理情绪。不管原因,只去让孩子体验结果。这其实是饱受诟病的行为主义的教育方式,不是什么先进理念。
   

  ★建立社交能力

  Toby的舅舅送了他一辆浅蓝色的小自行车,Toby非常喜欢,当成宝贝,不许别人碰。
  临居小姑娘Lily是Toby的好朋友,央求Toby好几次,要骑他的小车,Toby都没答应。
  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时,Lily趁Toby不注意,偷偷骑上小车,扬长而去。
  Toby发现后,气愤地跑来向Susan告狀。
  Susan正和几个孩子的母亲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着说:「你们的事情自己解決,妈妈可管不了。」
  Toby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Lily骑着小车回来了。Toby看到Lily,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抢过了小车。Lily坐在地上大哭起来。Susan抱起Lily,安抚了她一会儿。很快,Lily就和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Toby自己骑了会儿车,觉得有些无聊,看到那几个孩子玩得那么高兴,他想加入,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Susan身边,嘟囔道:「妈妈,我想跟Lily他们一起玩。」
  Susan不动声色地说:「那你自己去找他们啦!」
  「妈妈,你陪我一起去。」Toby恳求道。
  「那可不行,刚才是你把Lily弄哭的,现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Toby骑着小车慢慢靠近Lily,快到她身边时,又掉头回來。来回好几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Toby和Lily又笑逐颜开,闹成了一团。


    维尼:让孩子自己处理和小朋友的矛盾,这个是不错的,孩子可能在探索之中学会不少东西。不过,我觉得家长适当的建议和辅助也是可以的就像我们成人的成长,需要自己探索,也需要向书籍、导师学习,也需要来自朋友的忠告和建议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两条腿走路。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Susan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
  家里来了客人,Toby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
  Susan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Toby置若罔闻。
  最后,Toby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Toby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
  还得意地光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
  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
  Susan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Toby,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
  Toby不愿意,又哭又闹。
  
Susan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
  听到Toby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來。Toby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是Susan的事。」
  过了一会儿,Toby不哭了,他在贮藏里大大声喊:「妈妈,我错了。」

  Susan站在门外,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我知道。」
  Susan打开门,Toby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维尼:这种禁闭,正式的名称是:TIME OUT的方式,很多主流育儿专家在英美的主流媒体都推荐。
    但我觉得并不值得推荐,孩子不按照父母的方式来,就关禁闭,任凭孩子哭天喊地也不理睬,有些不大人道。国内有的幼儿园和小学其实也在采用这种方法,把孩子关在一个小屋子里,结果孩子很恐惧,都因此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当然,有的TIME OUT会温和有些,可能只是一个角落,不是单独关禁闭。
     这种坚定的态度可能是当今西方教育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最近看英国育儿节目《超级保姆》,其中理念之一就是:和善而坚定。态度是不错的,和善,温和,不发脾气。但是确实太坚定了,孩子不肯吃蔬菜,超级保姆建议父母要坚定,不吃就不准干别的,所以孩子就在那里哭闹,哭了一两个小时,最终孩子饿着肚子睡觉了。(据说后来孩子逐渐比较乖了。)这一类和善而坚定的理念遍及这个节目。
    后来我研究了一下《正面管教》中的和善而坚定,好像更有人情味,不是《超级保姆》中的这种让人于心不忍的执行方式。
     
       

  Toby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
  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來,我和Toby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Toby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來更多别的問題。
  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題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Toby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Toby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Toby想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給他吗?」
  Susan想想,说:「你们这次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不知道Toby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Toby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
  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维尼:家人在孩子尽量保持一致,这个当然也不错。不过如果是错误的一致,还不如争论呢。我建议:《父母在孩子面前可以不一致》,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现生活的真相。


  虽然Susan对Toby如此严格,Toby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想到很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
  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題上,
  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你还有机会,快去把这篇文章念给长辈们听!留着慢慢学吧…


     维尼:这里的理念有些确实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但是否都照搬学习,我看未必吧。其中的有些理念在西方也是被反对,颇有争议的。
        外国的月亮不都是圆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5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8-10 21:29:55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很喜欢《正面管教》!

好文,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8-11 20:12:34 | 只看该作者
不管理念还是方法应该都不存在外国的月亮更圆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贴篇有关美国中学的文章:


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学生,美国中学何去何从

译者:撒不隆冬 原作者:Thomas Friedman
发表时间:2013-04-16浏览量:1028评论数:0挑错数:0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中负责协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Schiercher团队,和来自于美国成就组织(American Achieves)的Schnur团队近日联合完成了一项涉及105个美国中学的试点项目。归功于此,今秋起,美国各中学只需通过在www.americaachieves.org网站上注册,即可登陆一项新的评估系统来比照世界一流学校的学生测评成绩。类似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该系统亦侧重测试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技巧以及数学、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成就组织(American Achieves)上周发布了名为“是中产阶级学生,还是中等生?”的报告中介绍了该项试点研究项目。报告基于2009年的国际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结果,比较了美国出身中产阶级的学生与全球其他社会经济背景与之相似的同龄学生。
坏消息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学生被他们的海外同龄人甩开了一大截。报告中提到,“许多人认为,贫困的学生拖累了美国学生的总体分数。“但是,当把每个国家分成4个社会经济等级后,可以发现美国的中产阶级学生,与部分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不仅落后于那些与他们等级相同的,甚至逊色于那些等级远低于他们的学生。研究表明,在处于社会经济第二等级的学生(多数来自中产阶级上层)中,美国学生在数学方面明显落后于24个国家的学生,在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15个国家的学生;而在处于社会经济第三等级的学生中(多数来自中产阶级下层),美国学生在数学上落后31个国家的学生,在科学上落后于25个。
尽管如此,Schunr认为研究结果也存在好的方面,“这是首次我们通过纪实数据发现美国确实拥有数所领先国际水平的学校, 比如,实行无筛选性招生的北图森基础中学(BASIS Tucson North)。该学校招收的来自亚利桑那州经济状况中等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平均水平;报告中也提到,位于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的,同样采取无筛选招生的三所学校基本超过了所有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的伍德森中学,在阅读能力考核上仅次于上海,领先全球其他任何地区平均水平。
   该研究暴露了另外一个问题,即部分的美国中学存在“自欺”现象:“一所和伍德森高中所招收的学生背景相似的中学,其学生的数学成绩落后于全球29个国家平均水平,但是在当地的学校 “成绩责任制”考评(主要依据当地测评标准)中获得了A等的成绩。“
   保罗.班布里克是纽瓦克北星学院的常务董事。该学院实际上是一个由9所接收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特许学校组成的“杰出学校”组织。北星也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其教学水平列居世界前十。保罗在采访中谈到,我们也有州立测试和全国性的SAT测试,但是却没有一项符合国际标准的测试。这个项目给了我们良好的契机,让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衡量自己的教学水平,鞭策我们去培养那些不仅在自己的国家,甚至在全球任何场所都能立足的学生。令他倍受鼓舞的是:上海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学生在PISA中的测评表现,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的美国学生。这给了他一个向着“达到国际水平的目标”前进的范例。
   费尔法克斯地区教育主管杰克.戴尔补充道,“本次的试点项目,一共收到了近157页的反馈意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PISA的评估结果反映了在校的学生是否能应用已学的数学、科学知识以及所掌握的阅读技巧来解决21世纪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地的一个校长对杰克说,“这可不是依据你定的弗吉尼亚测评标准组织的考试。“
   那些表现优异的学校的秘密是什么呢?事实上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试点研究我们发现,一流的学校有一流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他们坚信任何学生都能创造奇迹。调查显示,“他们费尽周折地寻找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奉献精神,并且不断提升自我的优秀教师;他们依据科学数据和透明公开地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课业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软技能’,即按时完成任务,承受挫折,持之以恒,克己守时等能力;他们倡导了‘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教学方式。
   Schunr依据调查报告作出了总结,“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所有的研究数据,会发现美国的教育水平并没有出现滑坡,事实上,反而进步了一点,但我们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学生需要取得成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进步幅度已经跟不上这种要求提升的速度了。那些认为美国教育已经失败的评价是不正确的;那些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够好的评价亦有失偏颇。真相是,美国拥有领先全球的基础教育(K-12)学校,只是数量还不够多。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82181/35738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9-6 11:21:1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谁能够说自己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22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维尼",我认为她(他)没有孩子,或没有复杂的家庭关系(有4个老人等).

看到了楼主的博客,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的确没有在美国当过家长".

楼主的评论都是理论的或者知道一点的旁观者.
就像我站在老婆的旁边说她炒菜的问题,其实我不会做饭.

[ 本帖最后由 tombaba 于 2013-9-22 13: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29 12:45:22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蛮赞成养媳妇的教育理念的,不能太娇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3:22 , Processed in 0.083443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