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鼠兄开贴让大家说说看法,忍不住,也上来说上两句。网络中转载呈现的辽宁作文题目的具体内容其实在网上已经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了,很难判定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才是完整的,因为许多都是媒体或网站根据学生的描述概括的。庆幸的是大体内容是相差无几的,唯有最后一句出入比较大。
1,“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吗?”
2,“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3,年轻人还是感觉很疑惑:“难道只有成为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
4,年轻人陷入了沉思,回答说:“难道只有我成为珍珠时才会有人注意到我吗?”
5,还有一个锦州中学的学生在贴吧中写到:“我清晰的记得有这么一句: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网上的好像都是根据学生描述概括的”
根据鼠兄一楼的贴子和已掌握的信息我把辽宁作文题目的具体内容尝试着还原一下,看看大家又会怎么看,是“垃圾”还是“别出心裁”?
版本1:有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于是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这位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难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版本2:有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于是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这位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难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还是感觉很疑惑:“难道只有沙子成为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
版本3:有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于是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这位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难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陷入了沉思,回答说:“难道只有我成为珍珠时才会有人注意到我吗?”
对于以上三个版本的材料大家又会更容易接受哪一个呢
我想不论是哪个版本,出考题的人很可能仅仅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考查学生们是否能夠准确无误的抓住命题的所在,从自已的角度来把观点阐述清楚,至于学生最后是选做沙子或是珍珠已经并不重要了。
版本1,2,3我认为从珍珠或沙子的角度立意均可
版本1,我认为可以从出类拔萃,努力使己出众,或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等方面立意
版本2,可以体现平凡如沙,亦能伟大,聚沙可以成塔,积水可以成渊,一切浩大都离不了细微
版本3,可既做珍珠也做沙粒,两方面综合辨证谈。
较之版本2,3版本1对于学生立意更难一点,如果抓不住“珍珠”与“沙子间的必然联系,想写好这样一篇立论文章还是有点难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