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怎么觉得昨天高考作文题这么垃圾呢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6-9 11:10: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6-9 10:59 发表

从这个题目来看,您是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所谓的沙子,就像蚂蚁一样,每粒沙子都有不同的,棱角,形状,大小,作为“人”来看分辨不出,也不想去分辨,作为沙子,他们知道。

而作为沙滩上的那个要 ...


分辨和认可,不是一个概念。

我也可以这个故事再改一下。

砂石和珍珠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去参观珍珠生产,在车间里遇到一位老工人。老工人抓起一把珍珠扔在珍珠堆里,问:“你能找到吗?”这位年轻人说不能。老工人又抓起一颗砂石放在珍珠堆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只有做砂石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10 + 10 哈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4:26: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3-6-9 11:10 发表


分辨和认可,不是一个概念。

我也可以这个故事再改一下。

砂石和珍珠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去参观珍珠生产,在车间里遇到一位老工人。老工人抓起一把珍珠扔在珍珠堆里,问: ...


说得非常准确,能否分辨出来,和能否认可,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却把他混淆在一起。

所以说那个故事很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6-9 16:47: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helenminliang</i> 于 2013-6-9 10:59 发表


从这个题目来看,您是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所谓的沙子,就像蚂蚁一样,每粒沙子都有不同的,棱角,形状,大小,作为“人”来看分辨不出,也不想去分辨,作为沙子,他们知道。

而作为沙滩上的那个要 ...


我们反感的是这段文字想传递的价值观,他们认为这段文字本身就狗屁不通,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6-9 23:06:01 | 只看该作者
“作文、古文、周树人”,现在的语文教法,真的是在抹杀孩子们的灵性,怎能让孩子们不怕“作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6-10 00:49:07 | 只看该作者
看到鼠兄开贴让大家说说看法,忍不住,也上来说上两句。网络中转载呈现的辽宁作文题目的具体内容其实在网上已经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了,很难判定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才是完整的,因为许多都是媒体或网站根据学生的描述概括的。庆幸的是大体内容是相差无几的,唯有最后一句出入比较大。

1,“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吗?”
2,“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3,年轻人还是感觉很疑惑:“难道只有成为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
4,年轻人陷入了沉思,回答说:“难道只有我成为珍珠时才会有人注意到我吗?”
5,还有一个锦州中学的学生在贴吧中写到:“我清晰的记得有这么一句: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网上的好像都是根据学生描述概括的”

根据鼠兄一楼的贴子和已掌握的信息我把辽宁作文题目的具体内容尝试着还原一下,看看大家又会怎么看,是“垃圾”还是“别出心裁”?

版本1:有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于是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这位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难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版本2:有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于是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这位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难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还是感觉很疑惑:“难道只有沙子成为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

版本3:有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他心情非常低落,因为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是总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于是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人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这位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难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陷入了沉思,回答说:“难道只有我成为珍珠时才会有人注意到我吗?”

对于以上三个版本的材料大家又会更容易接受哪一个呢
我想不论是哪个版本,出考题的人很可能仅仅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考查学生们是否能夠准确无误的抓住命题的所在,从自已的角度来把观点阐述清楚,至于学生最后是选做沙子或是珍珠已经并不重要了。
版本1,2,3我认为从珍珠或沙子的角度立意均可
版本1,我认为可以从出类拔萃,努力使己出众,或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等方面立意
版本2,可以体现平凡如沙,亦能伟大,聚沙可以成塔,积水可以成渊,一切浩大都离不了细微
版本3,可既做珍珠也做沙粒,两方面综合辨证谈。
较之版本2,3版本1对于学生立意更难一点,如果抓不住“珍珠”与“沙子间的必然联系,想写好这样一篇立论文章还是有点难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6-10 05:5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vag 于 2013-6-10 00:49 发表
看到鼠兄开贴让大家说说看法,忍不住,也上来说上两句。网络中转载呈现的辽宁作文题目的具体内容其实在网上已经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了,很难判定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才是完整的,因为许多都是媒体或网站根据学生 ...

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不好意思,最近有点忙,所以我可能断章取义了。

看到“别人的认可”这几个字,我脑子里就开始闪红灯。
一个人活着的目标,如果仅仅是“别人的认可”,而不是“自己内心的标准”,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几十年前的历史不容易评说,咱就说远一点的,二战期间的德国和日本吧。
当整个国家都陷入疯狂的时候,“别人的认可”可以让人不再有人性,仅以他人的判断、国家的法律为准绳,而做出各种“别人认可”,而违背真理、正义、良心的事情。

也许我看帖不仔细,如有误解,请指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77498139 + 3 + 3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8:13: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vag 于 2013-6-10 00:49 发表
看到鼠兄开贴让大家说说看法,忍不住,也上来说上两句。网络中转载呈现的辽宁作文题目的具体内容其实在网上已经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了,很难判定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才是完整的,因为许多都是媒体或网站根据学生 ...


非常谢谢你,你说的很准确。高考完以后,基本都是记者们通过采访考生,还原原题,所以有很多版本,我写这个帖子的时候,依据的是新浪教育的版本。

目前新浪教育的已经更正了,目前是:

2013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
  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我已经核对了原卷的扫描件,这个版本是准确的。

看来前面的评论,是误打了。

按照现在这个版本,基本这个作文还好了。

前面评议的时候,主要针对两点,第一故事给了一个结论,但那个结论是不合乎逻辑的。第二,价值观取向有问题。

按照目前这个准确版本,老者的话里,用的是“忽视”这个词,逻辑上基本说得过去,老者的问题是用忽视去解释承认和尊重问题,不过这不是故事的结论,是可以评述的,整体上是可以的。

第二点,目前这个版本没有给结论,是发散的,因此不会限制考生的发挥空间,因此也不存在价值导向问题了。

总体说,这个版本是篇不错的作文题目了。

我前面确实打歪了,出手太早了,但如果是早期哪个版本,我自认不会打错。

再次谢谢你,非常喜欢你指出的这些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77498139 + 3 + 3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8:32:51 | 只看该作者
为慎重起见,再次查阅了一遍我点评过的作文,感觉其他几个目前尚未有大的变化。但在网上均未看到原考卷的扫描件呢

同时看到一篇关于江西那个题目的小笑话,放在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中午在考场附近的小餐馆吃饭,听到两个考生聊天。
A:刚才有个xx告诉我鲁迅姓周!笑死我了! 周迅是个演员好吗?笑死我了!真想一板砖拍死他!
B:嗯,鲁迅原名李大钊,浙江周树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8:4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ieno 于 2013-6-10 05:50 发表



不好意思,最近有点忙,所以我可能断章取义了。

看到“别人的认可”这几个字,我脑子里就开始闪红灯。
一个人活着的目标,如果仅仅是“别人的认可”,而不是“自己内心的标准”,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 ...


我赞成这个说法。

人活着,离不开周围这个社会,所以要试图自己的行为,不要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

但自己的事情未必就非要被别人认可,更不可以作为自己活着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6-10 13:51:54 | 只看该作者
26,27楼的贴子一并回复了
其实从网络上出现林林总总,各式各样学生转述考题作文内容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考题的理解是百花齐放的,而我想说的是“输入”与“输出”。
相对于“输入”来讲“输出”更能体现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又真正的懂得了什么。这就好比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一样,有的孩子就像一个杯子,装进去什么倒出来的还是什么,原封不动;而有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像是一块海棉,什么都吸收,当挤出来时有的东西还被弄脏了许多;还有一些孩子则不然,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像是淘金的采矿者一样,去粗取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2 , Processed in 0.086103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