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儿水中游》文/郝广才 图/朱里安诺[意] 格林咕噜熊绘本
在看《鱼儿水中游》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惠施和庄子争论某些事情。仔细想来很多时候,我们都和惠施一样,
总想给事情分出对错,或是强调哪种才更好。然后,再把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孩子,让他们按照我们自以为是人生经验的
模式去生活。
别说你没有这样做过哦。我想,很多孩子们都听过这样的话:你看谁谁多听话,你怎么就不能老实会儿呢;看,谁
家的孩子成绩多好,老师多喜欢,学学人家啊;隔壁家的孩子又得奖了,你也去上几个兴趣班,培养点爱好……
在成人的世界中,成材和不成材,大多数时候,有着明显的界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标准。但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绝
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制定标准的往往是人们的思想,而人和人在思想和立场上都各有不同,这种情况下,人们所给出的
标准,免不了会有所偏倚。那么,我们有怎能说自己的标准是绝对正确的呢?

怎样才叫成材?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听话,考取好的学校,或是琴棋书画有所精通,这便是成材。反之,则是平庸
甚至是顽劣。就像《鱼儿水中游》故事中,庄子的朋友惠施觉得自己庭院里的那棵树歪七扭八,不能用来做东西,一点儿
用都没有,所以这棵树不成材。但这棵树给松鼠和小鸟提供了住的地方,在夏季为人们送来荫凉。对这些动物和人而言,
这棵树绝对是意义非凡。我们又怎么能只凭个人的喜好和需要来说它的是否成材呢。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优点,就像大树上新长的树枝。这些个性和优点只有在合适的条件和氛围下,才能
得到激发。我们只需要观察,在生长的过程中,哪些枝桠成长得更自然、茁壮,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和
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能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用个人的标准去衡
量,甚至是强行使孩子改变,其结果势必如咕噜熊绘本《鱼儿水中游》中讲述的不会用刀的屠夫一样,用坏了自己的刀,
切出的肉也零零碎碎,带着骨头渣子。

书中庄子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讲道理哪儿有输赢?有用好还是没用好?要看情况,超越有用没用才是智慧啊!”
有些时候,待人,包括孩子和周围的人,多一分宽容,就是为他们多营造一份发展的空间。空间越大,对他们而言,发展
的方向就越多,能走出的距离也就越远。此时,我们心中的成材不成材的标准,也就显得有些滑稽了。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享受到很多东西,是富足的一代。可是,有多少人又能体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
的世界,心中有多少的无奈和恐惧。如何让他们在芜杂之中找到一条通幽之径,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便
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来源:咕噜熊亲子共读网 咕噜熊蜗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