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13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读书] 蔡朝阳: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与他推荐的书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8 07:2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本书】

  我不奢望改变世界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其实我自己更喜欢以自由看待教育这个词语。因为,我认为,教育的要义在于守护人的自由。而自由是需要习得的,不能想象在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下,可以培养出自由的个体。

   在自由的维度上,这一本教育吐槽集,不同于教师群体的多数专业著作。因为如果教育的根本目标有偏差,那么所有的有效教学无非是批量制作醉虾的劣酒。书中收录的多数是我2006年以来的有关教育的文字,自非微言大义,权作不平之鸣。一直以为,阅读可以抵抗荒诞,因为阅读带来自我启明;而言说亦可抵抗沉默,因为话语即力量所在。对于当下贫乏的基础教育,学院内或者媒体界的精英知识分子,其实很难确切知晓这个基础教育的机构是如何精密地运转的。而处于这些个流程之中的普通教师,则多数缺乏言说的能力。现在我恰好在基础教育之中,又恰好有一定的言说能力,因而常有一种责任在我的使命感。正如我在后记中所写,我从来不是一个奢望改变世界的人,仅是一个不想被世界改变的人,多年来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所幸我有键盘作为防身利器,得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一付之于文字。而借助这样的写作,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教育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得到了一种逐渐厘清的可能。因而,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对于教育中人而言,无非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已。

  【这一年】

  教育自觉时代的艰辛与幸福

  2012年,我虚岁40。我非常喜欢虚岁这个说法,因为令人想到年华虚度这个词。在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之前的那个夜晚,我在电脑前,盘点虚度40载的光阴。心想,即便第二天真是世界末日,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周有光先生把自己的一个文集,叫做《朝闻道集》。

   当然跟周先生比,我还年轻太多,但我理解周有光先生的意思。这样的盘点是有益的,我发现了自己在2012年的一个较大的思想变化。此前我写过一文,叫做《重新发现的任务》。意思是说,我之前的所有阅读思考,都应称之为前教育时代;只有理解到教育与我个体生命密不可分的纠合之后,才重新发现这一任务的艰巨与幸福,这是教育的自觉时代。

  这一年,我还写过另一篇文章,叫做《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将上述的两篇文章结合在一起,是我今年以来对教育的崭新理解。教育的无用,其一在于教育仅解决教育范畴之内的问题,而身为教育中人,却时常要面对一些超越教育范畴的问题,因而教育无能。其二,越是对教育有更深的理解,便越觉得儿童教育的重要,很多问题,在其表现出来之后,我们才会发现,根子在其童年。这是我今年一个巨大的认知的提升,也坚定了我要守护孩子童年的信念。其三,教育仅是一种柔弱的力量,不是匕首,不是投枪,不是律师的雄辩滔滔,可以立时废除恶法,但教育是用以改变未来中国的力量。在这个层面讲,教育看似柔弱,但其实最有力量。

  【这一代】

  我们是孩子的铺路石

  70后最幸运的一点,大概是有一个自由的青少年时代。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应试教育都还没有成为精致的暴政,尚有空间容孩子们悠游嬉戏。而当我们开始求知,恰好又碰上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思想启蒙,可以说,我们旁观了整个80年代的喧嚣与沉寂。

   启蒙之根,在80年代初期便已种下。因此,便可理解,为何我们会在90年代乃至2000年代继续如饥似渴地搜寻那些思想史上失踪者的蛛丝马迹,略有发现,便甘之如饴。这一点,还要感谢互联网,如果说启蒙之根是在80年代种下的,那么自我启蒙的完成,则要拜伟大的互联网之赐。

  如今我们年届四十了,尽管始终觉得尚未准备好,但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充盈着前所未有的能量。以前看许鞍华的电影《男人四十》,张学友演一个四十岁的语文教师,觉得好悲凉,到四十岁不如死了算了。如今年届四十,却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生活很琐碎,却是价值所依附并得以实现之所在,舍此无他。所以教育的出发点就在当下,就在日常生活。这是教育即生活的现代阐释。我经常想到一些致力于基础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无论是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还是做乡村图书馆的李英强,以及更多不能一一点名的朋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不悲壮,有理念,并享受自己的工作。当然我们知道,无论哪一代都是中间物。

  作为教师,其价值自然在于不断寻求自身的突破,而更重要者在于,教师须给孩子们以助力,以使其自由飞行,到更高更远更优美的境地。我们是中间物、是铺路石,而我们享受这个过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致敬词

   教育乃经天纬地之大事。有怎样的人,即有怎样的国家;想象更好的社会,需想象更好的人。因此,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只要人们对未来心怀希望,教育就是必要的乌托邦,转型社会尤须明澈此理,更好的制度与更好的人应是相互支撑。蔡朝阳先生为中学一线教师,他在自己的教育随笔里,对社会发展的关切,与对人本身成长的关切,彼此交织;对更好教育制度的期待,与对生命当下的尊重,彼此滋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诚恳而执着地追求自我启蒙、自我完善,则展现了人性积极的力量。

  我们致敬蔡朝阳,在教育被功利化与浮躁侵染的氛围中,他坚持以超越的视野看待教育;在很多人只顾察看教育中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时,他以独立的思考相抵抗,激励着自己迈向更深远的教育理想。一位对人之成长有着丰富经验又保持天真的教育者,实以动人的姿态,启明着我们对教育的认知。

转自新京报网: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13/01/10/243638.html

[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3-5-8 08:2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大大姑娘 + 2 + 2 记得有人推荐过他的博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8:25:0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书单

文学类



一、童话:世界可以如此美好



法国 圣埃克絮贝里《小王子》

美国 E.B.怀特《夏洛的网》

荷兰 凡·伊登《小约翰》

英国 巴里《彼得·潘》

西班牙 希梅内斯《小银和我》



二、传记:永远的人格典范

斯通《凡高传》

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人类群星闪耀时》

华姿《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

赵诚《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罗曼罗兰《巨人三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贤治《人间鲁迅》

甘地《甘地自传》



三、散文:如何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文学肖像》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上帝之子》

高尔泰《寻找家园》

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

徐晓《半生为人》

梭罗《瓦尔登湖》

李奥帕德《沙郡年纪》

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

刘亮程《风中的院门》

夏榆《白天遇见黑暗》





四、小说: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技艺



1、寻找一个前现代的中国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


2、我们当下的生存状况

胡发云《如焉》(《江南》2006年第1期)

杨显惠《夹边沟纪事》

尤凤伟《中国:1957

史铁生《命若琴弦》《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

韩少功《马桥词典》《爸爸爸》

阿城《棋王》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高行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

刘志钊《物质生活》

姜戎《狼图腾》


3、西方小说,从传统到现代派

雨果《悲惨世界》、《九三年》

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庄园》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凯鲁雅克《在路上》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卡尔维诺《尖脚猫游戏》《树上的男爵》

索而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癌症楼》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审判》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川端康成《依豆的舞女》、《雪国》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为了告别的聚会》等


思想历史类



一、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



戴安娜·拉维奇编 《美国读本》(上下册)

威廉·曼彻斯特 《光荣与梦想》

迪克斯坦的 《伊甸园之门》

苏珊·邓恩 《姊妹革命》

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带一本书去巴黎》《如彗星划过夜空》



二、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从晚清到五四:走向近代化的艰难

费振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系列)《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新中国三十年》《史学与文学》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史景迁《天安门》《天国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钟叔和《中国本身拥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实与神话》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2、言论史:傅国涌发明的一个词语

傅国涌:《笔底波澜——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李大同《冰点故事》



3、历史学是什么

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

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

汤因比《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谈话录》

布罗代尔《菲力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

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系列)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孔飞力《叫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黄河青山》《中国大历史》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



三、经济:经纶事务,兼济天下

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我们依然在仰望星空》

杨小凯《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地私有制与宪政共和的关系》《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秦晖《问题与主义》《传统十论》

阿玛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以自由看待发展》



四、在场的思想者

顾准《顾准文集》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书斋里的革命》

崔卫平《积极生活》《正义之前》

徐友渔《自由的言说》

傅国涌《金庸传》《偶像的黄昏》

萧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独钓寒江雪》《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谢泳《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思想的时代》

林贤治《自制的海图》、《娜拉:出走或归来》

摩罗《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

余杰《火与冰》

余世存《非常道》

王怡《载满鹅的火车》《不服从的江湖》

廖亦武《中国社会底层访谈录》

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陈丹青《退步集》《多余的素材》

殷海光《殷海光文集》

龙应台《野火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d83f6c0101c0hp.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10 + 10 谢谢啦,看书时间太少了
Martina-Mm + 10 + 10 所列书单,很有份量。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5-8 10:37:47 | 只看该作者
能将这些书全部读完,真的能成为圣贤。
但我说的读不是看,而是边读边思。
别人的书是别人的思想、看法,那只是花。能否传花授粉而结果,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5-9 20:53:14 | 只看该作者
特好的推荐,我正不知道让女儿看什么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5-9 22:00:56 | 只看该作者
就算是能读完这些书,就已很不错。
所列书单,很有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5-21 18:19:56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5-22 10:04:0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36 , Processed in 0.113763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