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ah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贴图】震撼全世界的照片(极品)

 关闭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20:11:20 | 只看该作者
这到底是什么?虾的侧影,意味着照片拍自水底,但羽毛、种子和枯叶又让人想到秋天和空气。  都松在暗指基本成分和季节,然而,他又把更为广泛的意义注入各种事物的感觉和欣赏它们的感受之中。都松是日本屈指可数的摄影家,以好几部民族主题的著作而知名,这些著作有《日本》(1967),《冲绳》(1969)和《啊,新宿》(1969)。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他还报道过广岛和长崎核辐射的作用。除重大题材外,他还注意本片中这样的表现,他把物品随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你禁不住要伸出手去摸一摸。这就是说,他倾心注意的,在于经常被人忽视的事物间的联系,在于人们欣赏它们的时候时间的放慢。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5A.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爱情,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然而爱情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有些内涵只可会意,难以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体验,难以用形象来描绘。作为平面构图艺术的摄影,如何用画面去展现爱情,如何用形象去赞颂爱情,是一个很值得摄影家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国摄影家李森林拍摄的《人间》,用新颖简洁的艺术构图,含蓄自然的形象语言,把人世界甜蜜的爱、男女间浓浓的情,简洁而含蓄地展现了出来。  《人间》的画面很简洁,一男一女的背影,用一黑一白的强烈对比布满了画面,一黑一白的两只胳膊,交叉在背上,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手间竖起一朵鲜红的花,映衬在白色背影上,显得十分耀眼夺目。画面上没有亲吻,但让人感到比亲吻更甜蜜;画面上不见紧紧的拥抱,但让人感到比拥抱更热烈;画面上没有温馨的抚慰,但让人感到比抚慰更柔情……摄影家用简洁去表现复杂,用对比来展示内涵,新颖的构思,平实的画面,自然的描绘,来与观赏者作心灵上的沟通,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去感受、去遐想……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色彩配置上的大胆和鲜明。作品的主色调是黑白两色,宛如一幅黑白照片,十分简单,略显呆板单调,然而一朵鲜红的花朵却打破了呆板,增强了活力,确实不愧为点睛之笔。流行歌曲中有“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多表示深沉的爱、永恒的情,而《人间》中的这朵红花却胜过那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少胜多,深刻地展示出了爱情不仅深沉、永恒,而且十分纯洁、健康。   这幅作品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中获得了最佳形式奖,并在不少报刊上刊登。我觉得,《人间》获最佳形式奖确实当之无愧,但更应该获得最佳内涵奖,因为这幅作品的形式简洁不是目的,而实质和主题是用简洁自然来揭示爱情中那种难以言表的耐人寻味的丰富蕴含。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5B.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这个人的假肢靠在桌子上,近旁是一把水壶,还消磨时光。  他的肖像最初见于1986年9月号的《美国地理》杂志,同时刊发的一篇关于波兰最后一些犹大人的生活状况的文章,是摄影家的妻子花了5年时间精心写成的。托马祖斯基似乎是要指出,这些人在物质方面被界定得如此明白,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承认这些波兰犹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重要的。<font color="#0054d2">--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5C.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德国人的捷克劳工》 作者:布雷斯劳-特买吉,兹登奈克   布雷斯劳某招待所里,一个征来的捷克新兵在休息。象征德国当局的希特勒目不转睛地监视着他。捷克人显然筋疲力尽,可是他帽徽上的鹰却展翅欲飞,似有嘲讽之意。1942年,已经在布拉格确立地位的摄影家特买吉被征到布雷斯劳为德军当劳工。他在那儿呆到1944年,其间冒险犯难,偷拍了许多照片,展示了劳工的生活。这些照片于1945年年底结集出版,书名为《精神空虚ABC》。他的照片显示劳工们打扑克、睡觉、休息、逛“外国人专用”的窑子。所有照片都是在室内拍的,光线是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样就强调了调子的延续性,让人体会到劳工们度日如年的感觉。后来,特买吉为布拉格国有剧院作摄影工作,专拍芭蕾舞和民间舞的演出照。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5D.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20:15:30 | 只看该作者
玛图希卡[美]纽约 1993年  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女神般的圣洁中有一块骇人的疤痕。玛图希卡在她的自恼罩姓故镜氖前┲⒌牟锌帷⑴蕴谷幻娑约膊〉囊庵玖Α5?9岁的美国多媒体艺术家玛图希卡,在1991年被告知自己已患乳腺癌时,她就勇敢地决定要用她自己的艺术方式,来增加公众对这种在妇女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了解。同时她还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命运,让社会对妇女在这种疾病中所受的打击产生更深的理解。在做完乳房摘除手术的一年后她为自己专门设计了一套展示自己残缺身体的礼服,穿上它自拍了这幅照片。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乳腺癌虽是最常见的疾病,但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似乎总在回避谈论它。如今,一位妇女用如此坦然的态度公开了她本人因病造成的缺陷,使许多人第一次真正目睹乳腺癌对妇女身体和命运的打击。   她优雅袒露的形象令人吃惊,她的缺损令人揪心,而她坦然面对缺损所焕发的生命之美,更令人震动。在照片公布后,美国各地用于乳腺癌治疗研究的赞助和经费明显增多,许多割除乳房的妇女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这张照片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关于癌症,女性以及身体之美的政治声明。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5E.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安特尼·科罗威尔[意]意大利 1975年  有时摄影师会向我们提供我们自身可能发生的某一变形象征。安特尼·科罗威尔这样做了。在他的这幅作品里,一个令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肥胖巨人躺在一张圆形大床上。意大利男子科列力奥已经有很多年不能离开这张床了。他干脆让人将自己的房子打开一面窗,向游人展览自己的身体以养活自己。他大约重300公斤——因为站不起来,他目前没有准确的体重数字。  当人们在窗户外面定睛观看这一大堆肥肉时,这真让他们禁不住惊叫起来,他们难以置信。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5F.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苏珊.温丝特[美]纽约 1997年  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0.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  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万美元的酬金。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补治。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20:20:34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  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美国)托马斯1928年  谋杀和被处死是人类社会中恐怖与残忍的事件。有谋杀就有“杀人偿命”的惩罚。人们不愿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又都希望看到当时的情景。  1928年1月12日,美国妇女罗丝由于谋杀亲夫与同谋犯格雷一同被判处上电椅处死。《纽约每日新闻》的执行编辑们不满足于用文字报道死刑的情况,认为公众有权利看到实际情况的照片。但是,美国同世界各国一样,许多牵扯政治、军事、法律的事件,就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规定:不许拍照!结果他们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决定用一架微型照相机,系在记者的脚踝上,这样可以通过监狱看守的搜身。在刑前一个月,《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托马斯被借到纽约,因为当地记者和监狱官都不认得他,行动不易被识破。托马斯住在旅馆里,用一架改装的微型照相机进行练习,一根长长的快门线从裤腿里往上结在胸前,拍摄时,把裤脚稍稍提起,便可露出镜头。  终于等到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托马斯混在记者群里进入到监狱。罗丝被带上电椅,捆上了皮带,第一次通电,她震动了一下,托马斯及时拍了下来。第二次、第三次通电,只要电流一通,他都偷偷地揿动快门。   事后他飞快地赶回报社冲洗。因为曝光时间长,影像有些模糊,但是,正好从中看到人被电击的恐怖情景。照片被用整版篇幅刊登在《纽约每日新闻版》上,通栏大标题是“死亡”!当时,这张照片震动了整个美国,全国上下议论纷纷。  做历史的见证人,不给任何重要事件留下历史的空白。这是新闻摄影师的使命。这幅照片的拍摄与发表就是明证。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6.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美国)玛格丽特.怀特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的局势动荡不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彼此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断。再加上殖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导致血腥的厮杀此伏彼起,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  怀特在长达3年的印巴采访中,记录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斗争中的流血事件。拍摄了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  这幅人物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当时灾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内心痛苦的缩影;苦难无边而又无可奈何。无言的紧闭的嘴唇,逼视的无望的双眼,都令人感到内心的哀怨与走出苦难的企盼。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8.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美国)马克.吕布 1967年  美国侵越的战争,越打越难缠。美国气急败坏,决定与南越军队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四百多所大学因抗议活动而罢课。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  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动的政治家们为了自己及其集团的利益,屡屡惹是生非,使得世界战乱不断,不得安宁。血气方刚的学生,有知识、有见解、有骨气、有热情,在各个国家都是保卫和平的中坚力量。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9.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20:23:20 | 只看该作者
亚当斯的作品令人感到胸怀博大、心态平静、构图工整、结像清晰。  在静静的画面中,似乎有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在轰响,有诗人浑厚的声音在低吟高唱。  亚当斯是大自然的歌者,是用黑白影调歌赞大自然的抒情诗人。亚当斯自踏入纯粹主义摄影的门槛之日起,他就把目光凝聚在物体的光影、色调、质地、肌理上,以大相机、大底片、硬镜头、小光圈为主要手段,追求影调丰富,影纹清晰的画面表现,使摄影从根本上跳出了画意摄影的困囿。而更为重要的是,亚当斯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精神的主导,使他的作品具有表现情感、表现心灵的巨大魅力。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A.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美国)大卫.伯内特 1984年  在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使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十岁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出于生命本能的需要,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着。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作品的强大感染力正在于此。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B.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二战期间,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地上,纳粹建立了几十座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维辛死亡营,那里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要杀死1200名受难者。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D.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我国摄影家张轶拍摄的《初梦人生》清晰范围很小,从前景数起只有第三个婴儿的影像是清晰的,而其余均是虚糊影像,确像是在睡梦中的景物,正好符合了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选择了长景深,孩子们都是清晰的影像,那将是另一种意境了。  初生婴儿,均在襁褓之中甜蜜地酣睡着,确是人生初梦,要表现这样的场景画面,当然是短景深为最佳选择。现在我们从画面上看,作者在拍摄时,为求短景深效果,不仅选择了大光圈,使景深短下来,而且选择了长焦距镜头,因为长焦镜头不仅可使景深浅短,同时还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接近,使前后景物距离缩短,具有压缩空间感的本领,画面上婴儿与婴儿紧紧挤靠在一起,就是长焦镜头所起的作用。再看画面表现效果,这幅作品摄距也不会很远,因为在婴儿室内,房间不会很大,画面只取了婴儿们的头部,摄距如果远了,画面场景不会这么小。大光圈+长焦镜头+近摄距,决定了《初梦人生》短景深的艺术表现效果。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6E.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20:26:40 | 只看该作者
沙漠女神》摄/迪杰.帝兹达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70.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安第斯山的孩子.库斯克(1954年摄于秘鲁)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7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人类的千年史,都是靠口传与文字。自从摄影术发明后,人们试图用图像来记录,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告知历史事件的状况。  由于小型相机和快速胶片的问世,二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照片作为证明。摄影师们说:“要做历史见证人,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每个事件,大都有许多记者,拍摄了许多照片,而经过公众的认可和时间的冲刷,最后只会留下少量的作为历史的凭证。  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之战”是欧洲战场的一场关键之役,英、法、美三国盟军联合偷袭登陆,逼使德国法西斯从此转攻为守,最后彻底失败。卡帕当时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拍摄了战士武装泅渡的激战场面。动荡虚晃的画面恰好表现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情景。  <img src="http://bbs.dzwww.com/forum/upfiles/00009D7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2-27 21:20:43 | 只看该作者
照片在哪里?怎么才能欣赏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06 , Processed in 0.07282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