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78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7 09: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转一个今天看到的微信:

《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错阳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前不久,一位中国人不知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这封信,读后在网页上留言说:“中国民间有一句古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报应感到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因为‘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
结语: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对这个说法,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09:32:39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早晨看到微信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此前在语文园地看到的一个帖子:关于马克·吐温《爱德华·米尔斯和乔治·本顿的故事》的请教

爱德华·米尔斯和乔治·本顿的故事

这两个人之间原本关系是很疏远的。。。大约是隔着七代的表兄弟,或是诸如此类的亲戚关系。他们还是婴儿时就双双成了孤儿,被布朗特夫妇收养下来。布朗特 夫妇无儿无女,很快就很喜欢他们了。布朗特夫妇总是念叨着:“只要纯洁、诚实、冷静、勤劳,多替别人着想,一生的成功就有把握”在他们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之前,他们已经听了几千次了;他们还不会做祷告的时候,就能默诵这句话了;这句话还被用油漆写在育婴室的门上,是他们最先学会念的字。这句话注定了会成为爱 德华·米尔斯一辈子坚定不移的信条。布朗特夫妇偶尔也会换几个字说道:“要纯洁、诚实、冷静、勤劳、体贴,你们就不会缺少朋友。”


米尔斯这孩子对身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安慰。当他想吃糖而得不到时,他愿听大人讲道理,没有糖也心满意足。而当本顿这孩子想要糖时,他就哭个不停,非等要到糖才停止。米尔斯这孩子爱护玩具;而本顿这孩子老是很快就把他的玩具弄坏了,然后就吵个不休,为了息事宁人,大人们就哄着小爱德华把玩具让给他。


当孩子们稍稍长大一点,乔吉(乔治的昵称)在这一方面就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他不爱惜自己的衣服;因此他就常常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爱迪(爱德华的昵称)却没有这个福分。这两个孩子飞快地长大。爱迪让人越来越安心,而乔吉却让人越来越担心。


每次只要爱迪有什么想法,只要对他这么说就足够了。“我宁愿你别干那个”。。。这是说游泳、滑冰、野餐、摘浆果、看马戏以及孩子们都乐意干的其他事情。


但是对乔吉说什么也不管用;他想干什么,别人就得迁就他,否则就会蛮干起来。因此,很自然的,没有孩子能像他那样有那么多机会去游泳、滑冰、摘浆果,或是其他什么事情;没有孩子能玩得像他那么痛快。慈仁的布朗特夫妇不允许孩子们在夏天的晚上九点钟以后还在外面玩耍;九点钟他们就被安排上床去睡觉;爱迪老老实实地睡下去,但是乔治常常快到十点钟时还由窗户里悄悄地溜出去,一直高高兴兴地玩到深夜。看来似乎不可能让乔吉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是布朗特夫妇最后却用苹果和石弹笼络住了他,让他呆在家里。善良的布朗特夫妇枉费心机地花掉他们所有时间和精力,企图约束乔吉;他们还眼中含着感激的泪水说道,爱迪不需要他们怎么操心,因为他是那么善良,那么体贴人意,各方面都那么优秀。


这两个孩子渐渐地都长大了,可以工作了,于是他们都被送去学手艺:爱德华是出于自愿的;而对乔治却又是哄劝又是收买,他才肯去。爱德华工作很卖力,又忠心耿耿,也不再成为善良的布朗特夫妇的负担了;他们都称赞他,他的老板也称赞他;但是乔治却跑掉了,布朗特夫妇花了钱又费了神才把他找到弄了回来。不久他又一次跑了——这让布朗特夫妇又花了更多的钱费了更多的神。他第三次又跑了。。。还偷了一些小东西随身带着。这又让布朗特夫妇花了更多钱费了更多神,除此之外,他们费了很大劲才说服那个老板,让他不再追究乔治的偷盗行为。


爱德华一直干得四平八稳,后来他终于和他的师傅合伙经营那个生意。乔治却没有起色,他总是让那两位年迈的恩人慈爱的心中充满烦恼,还让他们手头不得空闲,千方百计地想法防止他毁灭。爱德华从小便对主日学校、辩论会、教会募捐团体、戒烟组织、反对渎神的团体以及其他这类事情很感兴趣;成人后,他就是教堂和戒酒会里的一个沉默寡言而又踏实可靠的帮手,对一切扶助别人的活动都热心赞助。这并不曾被人传为美谈,也没有引起人注意——因为这只是他“自然的本性”。


最后,那两位老人终于死了。遗嘱声明他们对爱德华感到衷心的自豪,却把他们那份小小的财产留给乔治。。。因为他“需要它”;相反,“由于天意庇护甚多”,爱德华并不需要它。不过那笔财产留给乔治却有相应的条件:他必须用这笔钱把与爱德华合伙经营生意的同伴的那部分生意顶过来;否则它就必须送给一个名叫囚犯之友的慈善组织。这两位老人还留下了一封信,在信里他们请求他们亲爱的儿子爱德华代替他们照看乔治,就像他们曾经干过的那样帮助他庇护他。


爱德华很孝敬地顺从了,乔治成了他生意上的合伙人。不过他倒不是一个物有所值的合伙人,他早已染上喝酒的恶习;现在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常常烂醉如泥的醉鬼,他的皮肤和眼睛都把这个令人不快的事实显露无遗。
爱德华向一位甜蜜的、好心肠的姑娘求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彼此都很爱对方,而且——但是正在这段时候,乔治开始苦苦哀求地追求她,后来她哭着跑去找爱德华,对他说她面前崇高而神圣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她不能让她自己的私欲妨碍这种责任,她必须嫁给“可怜的乔治”并“使他改过自新”。这定会使她伤心欲碎,她也知道会这样,还有其他一类事情;但是责任就是责任。因此她嫁给了乔治,爱德华的心也差点碎了,就像她自己的心一样。不过,爱德华还是挺过来了,娶了另一个姑娘——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姑娘。



两个家庭里都有了小孩。玛丽竭尽全力地帮助她丈夫改邪归正,但是这个工程实在太浩大了。乔治继续好酒贪杯,渐渐地他开始痛苦地虐待起她和小孩来了。一大帮子人都尽力帮助着乔治。。。实际上,他们一直就这样干着——但是他只是平静地把他们的努力帮助当作他应得的和他们的义务,却压根儿就不改变他自己的行为。不久之后,他又添了一个恶习。。那就是偷偷地去赌博。他已经债台高筑;他借钱都是用商号的信用作担保的,而且做得非常诡秘,他一直这么干了很久,都瞒得很成功,直到一天早上执法官来没收了店铺,这兄弟俩就发现他们已经一贫如洗了。


生活一下子变得很艰难,而且越来越恶劣。爱德华把家搬到一个顶楼上,整天在街上东奔西窜,想找工作。他苦苦寻求,但是实在是找不到机会。他很吃惊地看到这么快他的脸就变得不受欢迎了;他又吃惊又难过地看到人家以前对他的关怀这么快就减退并消失了。尽管如此,他还得找工作;因此他就忍气吞声,拼命地钻门路。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用木斗子往梯子上搬砖头的工作,这也让他谢天谢地;但是自此以后,就没有人认识他或关心他的什么事了。他没有能力给他所属的各种道德团体按时缴纳会费,因此看到自己遭到除名的耻辱时,他也只能忍受着心中的剧痛。


然而爱德华越是迅速地从公众的见闻和兴趣圈子里消失,乔治却越是迅速地在这个圈子升了起来。一天早上,有人发现他躺在阴沟里,衣衫褴褛,酩酊大醉。一位妇女戒酒救济会的会员把他捞了出来,照顾他,给他募捐了一笔款子,让他清醒了整整一个星期,还给他找到了一个职位。报纸上还登了这件事的经过。


这样一来,公众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这个可怜的家伙身上,于是就来了一大帮子人,对他又是扶持又是鼓励,帮助他改过自新。后来他又倒下了。。。倒在阴沟里;大伙都为他又是伤心又是惋惜。但是高尚的姐妹们又一次救了他。她们把他洗得干干净净,给他东西吃,听他那悔恨交加、哀婉动人的说话声,她们还又给他找到一个职位。关于这件事情的详细报导也发表了,全镇人都为这位着了酒杯的迷而又力求解脱的可怜的犯戒者再度走上正路而大洒欢欣的眼泪。人们举办了一个很大规模的戒酒复活会,在几篇令人振奋的演说辞之后,主席以动人的语调说道:“我们现在就要请戒酒的朋友们签字保证;我想马上就会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在座的诸位当中很少有人能看了不掉眼泪的。”经过一阵意味深长的沉寂之后,由戒酒救济会一队系着红腰带的妇女们伴送着,乔治·本顿走上讲台,在保证书上签了名。空中响起雷鸣一样的掌声,大家高兴得哭了起来。会议结束时,人人都和这位戒酒会的新成员握手;第二天他的工资就提高了;他成了镇上人的谈资,成了它的英雄。这件事的经过又在报上发表了。


乔治·本顿很有规律地每三个月就躺到阴沟一次。但是每次都有人忠心耿耿地把他救起,对他下一番功夫,还给他找到好职位。后来,他被送到全国各地去做演讲,作为一个改过自新的醉汉,他获得了很多听众,起了很大作用。


在家乡,他颇孚众望,很有信用。。。在他清醒的间歇。。。因此他居然能用一位首要公民的名义从银行里提走一笔巨款。大伙给施法当局施加了很大压力,从这次冒名提款的后果中挽救他,而且部分地成功了。。。他仅被“拘留”两年。一年期满时,那些仁慈的人们不倦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于是他口袋里带着免罪证从监狱里出来了,囚犯之友社特地在门口迎接他,给他提供了一个职位,一笔可观的收入,其他许多仁慈的人们都来给他出主意,鼓励他,帮助他。爱德华·米尔斯有一次走投无路时曾到囚犯之友社去谋职,但是人家一问“你当过囚犯吗?”,就随便把他打发了。


当这一切事情发生时,爱德华·米尔斯一直悄悄地在逆境中奋斗。他还是穷,但是他在一家银行里做出纳员,受人尊敬又受人信任,而且有一笔稳定的工资,还够用。乔治·本顿从来没有找过他,也从没有听说他打探过他的消息。后来乔治常常离开镇上,一出去很久都不回来;于是就有关于他在干坏事的说法,但并不确定。


一个冬天晚上,几个蒙面强盗闯入了那个银行,发现只有爱德华·米尔斯一个人在那里。他们要他说出开暗锁的方法,以便他们把保险柜打开。他拒绝了。他们威胁着要他的命。他说老板信任他,他就不能背叛他。如果迫不得已,他可以死。但只要他活着,他就必须忠心;他不会屈服说出开暗锁的方法的。强盗就要了他的命。


侦探抓住了罪犯,主犯之一却是乔治·本顿。


死者的寡妇和孤儿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全国所有报纸一致要求全国所有银行凑集一笔数目可观的款子,一则为表彰那个被谋杀的出纳员的忠诚与英勇,再则为资助他那已失去经济来源的家人。结果却只募得一大堆硬币,有五百多元——全国每家银行平均捐出了八点三厘钱。出纳员自己供职的那家银行却是如此来表明它的感激之情,它竟然想设法表明(但是可耻地失败了)这位无与伦比的仆人的账目有点不清白,说他是自己用大头棒敲破脑袋自杀又逃避审查和惩罚的。


乔治·本顿被传受审。于是大家似乎忘了死者的寡妇和孤儿,只顾为可怜的乔治担心了。为了救他,凡是金钱和势力能够做的,都已经做了,但最终全都无效;他被判了死刑。马上州长就被各种减刑和免刑的请求团团包围了,他们中有眼泪汪汪的年轻少女,有悲不自胜的老姑娘,有动人哀怜的寡妇代表团,还有一群群令人感动的孤儿。但是,统统无效,州长。。。这一次。。。不会屈服。


现在乔治·本顿信了教。这个让人快乐的消息立即传遍各处。从那时开始,他的牢房里就总是挤满了姑娘们和妇女们,还有鲜花;那里整天有人祷告,唱圣诗,做感恩祈祷,讲道和哭泣从不间断,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偶尔会有五分钟间歇。


这类事情一直继续下去,直到他来到绞架前,乔治·本顿戴着黑帽子,在那个地方所能产出的最慈祥最善良的一群眼泪汪汪的观众面前,得意洋洋地回了老家。好长一段时间,他的坟墓上天天都有鲜花,墓石上刻着这样一句碑文:“为善而战,终获成功”。碑上还刻了一只向上指着的手。


那个勇敢的出纳员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要纯洁、诚实、冷静、勤劳、体贴,你就永远不会……”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碑文到这儿就完了,但是它就是这样的。据说,那个出纳员的家人现在生活非常窘困;可是那没关系;一些很有眼光的人不愿让他那么勇敢而真实的行为湮没无闻,已经筹集了四万两千块钱.....用来建了一座纪念他的教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4-17 10:23:16 | 只看该作者
这种现象很普遍的,家庭里、公司里、社会上哪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会吵的人得到的好处多

自己总是想:只要问心无愧,心安就好。

至于孩子,自然是教她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后她的人生,她的缘分,一切看她自己的福分吧。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3-4-17 10: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4-17 10:34:39 | 只看该作者
虽然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读读上面马克吐温的小说,让我们选择,无论是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自己或者他/她成为谁呢?爱德华还是乔顿?当然,绝大多数人会说两个都不想,但如果必须二者居其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4-17 11:35: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13-4-17 10:34 发表
虽然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读读上面马克吐温的小说,让我们选择,无论是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自己或者他/她成为谁呢?爱德华还是乔顿?当然,绝大多数人会说两个都不想,但如果必须二者居其一呢?


如果二者必选其一,我想选爱德华的应该是绝大多数吧?反正,我选择宁肯自己吃亏,也绝不做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4-17 12:46:0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声明的是,我从来不喜欢读这类恶俗的“文摘”体的文字,这类文字由国内以前比较红火的一份杂志所采用,无非是摘编一些小故事,让读者读了有所感悟。由于这个大众原本是不爱动脑子的一个群体,因此当年哪个杂志卖的很红火。

其实这类故事,除了说编故事的人编了个吸引人的故事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

比如前一个故事,你只要想一想,任何一个基督教徒回答那个孩子都很容易:是妈妈没给你奖励,而不是上帝。

后一个故事似乎我在别的帖子里评论过吧,不多说了。

还是愿意简单说一下东西方人的信仰差距。

国人从历史上说,是多神崇拜的,他们信仰比较功利,那就是现世报,所以你可以看到无数的人去各种庙烧香,求子、求才,那个神仙不实现我的愿望,去你妈的,老子不信你了,我去拜别的神仙。所以到现代的国人也都逃不出这个框框,我养育了孩子你,你就要听我的话,以后你还要回报我,养我的老。所以就有养儿、养女合不合算,亲情完全交易化了。

后来有了佛教,佛教讲因果相报,讲轮回,所以就比较容易的被国人接受和同化了,现在的佛教基本就是中国的佛教而不是原本的佛教了。所以本土化的佛教也就开始烧香还愿了,当然他的轮回也超出了现世报的圈子,不过除了一些白话小说宣扬外,愿意相信的并不多,顶多是给自己的后代积福,最后希望的还是自己死之前可以享受到。

基督教则是只能信仰上帝,虽然有原罪说,但基本不是因果相报的宗教,你是穷还是富,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你需要的就是经常的去赎罪,但并不会得到直接的回报的。

这些差距也就造成了各自爱好的不同,比如上述故事,我估计中国人知道的远远要比外国人多得多。也没准还是中国人自己编出来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可以去考证一下,到底有没有英文原版的这个故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4-17 13:52:38 | 只看该作者
后面那个故事,实在是很“意林”,我们是不看的,用编造的,或者是巧得不能再巧故事来讲似是而非的道理。

说起行善,上帝,我一直觉得上帝是在人的心里的,你行善,为了得到好报,那就不叫行善,而是在做投资,投入你认为的“善”,希望将来收获“报”,是在做生意,终于你那个“上帝”是否会给你的投资回报,天晓得。

行善,是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我去做了,心里会很舒服,以后想起这件事情不会后悔,不纠结。做完,享受了之后的心情舒畅,就是你的“上帝”给你的回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4-17 14:49:56 | 只看该作者
爱德华·米尔斯和乔治·本顿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真实的。即便不是真事,在生活中我们也一定经常见到类似的情形。
   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两个人完全的互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14:5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4-17 12:46 发表
首先声明的是,我从来不喜欢读这类恶俗的“文摘”体的文字,这类文字由国内以前比较红火的一份杂志所采用,无非是摘编一些小故事,让读者读了有所感悟。由于这个大众原本是不爱动脑子的一个群体,因此当年哪个杂 ...


因为后者是文学作品,所以这个故事不能当作完全写实的故事来看,但也不能说,它就不真实。
它应该是抽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真实糅合起来,然后将其极端化,再写出来的。所以如果你想在生活里找到类似的场景,一幕一幕应有尽有。而我们阅读的人要怎么做呢?当然是读了之后有自己的判断,当自己遇到不那么极端的例子的时候,就见微知著的有自己的选择,就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4-17 15:02:55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里,最孝顺的孩子,往往是小时候被父母虐待最厉害的那个。父母最宠的那个,往往都是不孝子。道理其实和爱德华他们两个很相近。

我提醒大家,这些故事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2:04 , Processed in 0.10432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