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9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起老早底小晨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4 06:4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起老早底小晨光。。。


---------
想起老早底小晨光。。。

众所周知,中国城市与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如上海十里洋场,仍处处可看到农业的遗迹,尤在过年这个大节上,过年时节正是农闲时光,自然可以有大量时间和精力得以投入。着力表现的是对宗族亲情美好未来的期盼,再加上现代都会的细节,从而形成十分独特的海派年俗。
可以说老上海的“年气”,最早在农历十一月下旬,随着住家裁缝的到来而开始来了。老上海只要是小康以上的人家,一年将尽之时,一家老少总要添一点四季新衣,旧衣服也要放放改改,旧的丝绵袄裤要翻翻添添,因此都会请个住家裁缝十天半月的比较划算。
因为成天在内宅与女眷打交道,故住家裁缝大多是女性,也有个别是半老头子。他们不会做时装只会做中装。他们与东家相熟相知有很深的交情,一天两餐好菜好饭招待,还要准备好茶好烟,铺板一搭,花花绿绿的衣料往上一堆,左邻右里有事没事也会过来凑凑热闹聊聊天,喜气自然就来了。
老上海年俗,吃年夜饭时就要穿上过年的新衣,如是花团锦簇煞是好看。上海人说起来海派,但穿衣之道还是十分严谨,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子穿裤装仍是不能进出大场面的。过年期间,再开放再出格的女子都要穿旗袍,因为天气寒冷,所穿的旗袍其实是棉袍,为了显示身体曲线往往翻一层薄薄的丝绵,也有用骆驼绒做衬里,面料则丰俭由人,最大路的是织锦缎,讲究一点的有獐绒、天鹅绒,更有手工绣花串珠……下配绣花鞋,时髦点的就是玻璃丝袜高跟鞋。
>
> 外出拜年时再加一件皮草,双手在皮草暖筒里一捂,三轮车上一坐,千娇百媚,也是上海大都会的一道风景。一般小市民披件海虎绒大衣也不算太失面子,而这些量体定做的旗袍都出自住家裁缝之手。当时的上海时装名店如鸿翔只做西式服装,从来不做旗袍,定制旗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
>
> 上海先生很早就告别长衫,唯独过年那几天大家都共同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穿中装。特别是在祭祖仪式和社团及公司团拜会上,再时尚的上海先生,也是长衫马褂:蓝长衫黑马褂,是中国绅士的礼服。
>
> 一些在洋行服务的先生对这一传统做了大胆改革:内里是笔挺的西装裤,西式衬衣羊毛衫,外罩一件薄花呢长衫,下配锃亮的皮鞋,头戴呢帽,再松松地围一条羊毛围巾,这种海派中式打扮真让男士有一种玉树临风倜傥潇洒的风采,既传统又时尚,很受当年白领先生们的欢迎。无论如何,在老上海过年一身西装革履会让人背后笑话,寿头寿脑的。























[ 本帖最后由 guojin 于 2013-4-14 11:3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6:43:23 | 只看该作者

想起老早底小晨光

> 腊月下旬,各家的厨房开始忙碌起来,朝北的窗檐下吊着自制的风鸡腊肉咸肉……看上去既油腻又不雅观,但实实在在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圣诞树,标志着对一个丰盛富足的“年”的期待。
>
> 上海人家的厨房也是年气的发源地,左邻右舍都喜欢在厨房里交流如何发海参,做糟肉……连孩子们有事没事的也都喜欢往厨房里钻,因为这时候总能捞到点好吃的。说起来,旧时的厨房哪比得上今天的敞亮美观,但那份油盐酱醋炒出来的生活气息今天已很难寻觅。
>
> 收送年礼是上海人家过年的一件大事,慎重而且是早早计划好的。以前的人际关系比较单一,以宗族世交为主,主要表示一份情谊。一般以四式礼为主,可以是整只火腿,男女衣料各一段,再加两瓶洋酒,或者听装糖果饼与干货海味,反正中西结合互相搭配,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但火腿是年礼中必不可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6:44:32 | 只看该作者

想起老早底小晨光

> 年礼并不一定很贵重,但送的方式一定要很有诚意。如家中有男佣人,必要由男佣人亲自送上门,没有男佣的也要请相熟的看弄堂或附近相熟店铺的小伙计,反正要男性下人,不知出典何在。可能因为就是女佣也不大方便出门抛头露面的关系吧。不过他们也不是白跑一趟,收礼的都会打赏他们,也是一笔外快。
> 海派过年的待客点心都是精致而又吃不饱的:与银洋一样大小的枣饼,比一根手指略宽的春卷,小巧晶莹的鸽蛋圆子,等等。不知道的说上海人小气,其实是因为过年,大家都吃得年饱,你不弄得精致点,客人怎么能吃得下。
>
> 最怀念过年时的元宝茶,这些细瓷茶具多半是妈妈或者外婆祖母的陪嫁,只有过年时才拿出来用一次,平时都被小心地收放好的。所谓元宝茶,其实是一杯茶配两枚檀香橄榄(青果),一枚顶在杯盖上,一枚放在杯盘上。从来跟父母去拜年自己没有享用过一份独立的元宝茶,直到后来我上高中时去拜年才享受到一份独立的元宝茶。遗憾的是,“文革”破四旧把元宝茶也破掉了,至今上海人家过年元宝茶敬客之风已十分罕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6:45:34 | 只看该作者

想起老早底小晨光

>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笔者还过着四世同堂乾坤两房共二十来口人的大家庭生活,曾祖母时年九十六岁,整个大家庭过年的琐碎细节全靠祖母和伯祖母两妯娌打理。说来好笑,祖母是洋学校出生,伯祖母却是斗大的字也不识一个,却有商有量地把个年节打理得红红火火。
>
> 最开心的是年夜饭后扑扑满满的两桌人还不散,一起包汤圆做春卷,最后还一起扎锡箔。曾祖母也兴致很高,一直陪着我们。年轻人听老人讲老话,大有“白发宫女话天宝”之感,我的许多关于老上海的故事应该就是那段生活的积累。
>
> 大年夜大人们还推牌九、打麻将,还有摇骰子,一年就这么一次开禁,图个热闹。如此半夜十二点一过,大家分批向曾祖母拜年,又互道恭喜。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夜成为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时代在进步,不适合今天节奏的肯定会被淘汰。无奈之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忠实地记录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6:47:11 | 只看该作者

想起老早底小晨光栗子飘香

栗子飘香
上海本地是不产栗子的,但上海人都有深切的栗子情结,比如糖炒栗子。古诗“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中的灌香糖就是现今的糖炒栗子。据史载,早在辽代(公元916年-1125年),皇室便有专门的栗园和专门烹制糖炒栗子的人。
>
> 每逢深秋季节,上海街头的食品店就会架起一口巨型漆黑的生铁大镬,里面是黑漆漆的砂粒,令栗子在炒制过程中受热均匀。身强力壮的师傅提起一把大铲不停爆炒,这可是累活,一般要二三十分钟才能将栗子炒熟。
>
> 名为糖炒栗子,当然里面有砂糖,除了令口感焦甜外,还可避免栗子黏上砂粒。糖炒栗子最不需要广告,它的香味就是最好的广告,阴冷秋风一起,鼻子闻到糖炒栗子的香味,两条腿就会中了魔似的过去。一包滚烫的糖炒栗子捧在手,踏着一地的落叶往家走的时候,心里的幸福指数也会突然升高。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6:48:16 | 只看该作者

栗子飘香

> 遗憾的是,而今劳动力贵了,以机械操作代替人工,一堆冷冰冰的糖炒栗子堆在玻璃柜里,就像孤儿院里等着领养的孩子,全然没有记忆中那种热旺香甜的感觉。记得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陆小曼围着羊毛披肩,当街买了一包滚烫的糖炒栗子送进嘴里,一片黄叶落下,那小小一个镜头竟令我久久难忘。
>
> 栗子有很多种吃法,每当桂花飘香时,以前家里就会烧桂花栗子羹吃。桂花栗子羹好吃,但剥生栗子是一个很吃力的活,先要将栗子肉放在温水里浸,然后撕掉表面那层衣,而且要撕得很干净,否则会有涩味。其实生栗子也十分好吃,生脆甘香,我喜欢边剥边吃。后来看到梁实秋写的《雅舍谈吃》中也提到,“杭州西湖烟霞岭下翁家山的桂花是出名的,而桂花盛放之时栗子也上市了。因此,桂花栗子羹成了这一带小店的招牌佳品。”我才知道,这一道甜食是源自杭州的。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6:49:08 | 只看该作者

栗子飘香

栗子鸡是上海人家饭桌上的一道常见菜。据我婆婆说,栗子鸡最难烧的地方在于栗子要焖得酥而不烂。这就叫功夫。据说秘诀在于栗子先要放在油里浸泡,再煮酥就不会破相。还有八宝鸭,象征着丰盛吉祥、阖家团圆,一般是上海人八月半或年夜饭上的主角。虽然八宝鸭里有糯米、香菇、火腿、莲子种种,但如若缺少了栗子,就会缺少一种糯嫩甘甜的口感,可谓相差甚远。
>
> 上海人挥之不去的栗子情结除了糖炒栗子外,还有栗子蛋糕。说到栗子蛋糕,《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袭人差老宋妈妈给史湘云送两个盒子,一个是鲜果,一个就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我想这就是中国的栗子蛋糕。
>
> 海派的许多西点,其实并不是国外传来的,而是上海的西点师傅采用本地的食材,结合本地人的口味,或者在传统工艺上注入西方元素而成。比如出名的栗子蛋糕,它曾经是凯司令的招牌产品。凯司令创始于上世纪30年代,就是张爱玲《色戒》中的女主角在这里坐立不安地等待她的秘密小组暗杀对象老易来接她的那家西餐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6:51:31 | 只看该作者

栗子飘香

合资开办,其中一位凌阿毛原是天津起士林的西饼师。天津栗子出名,却不出栗子蛋糕。凌阿毛来到上海后,不知怎么灵机一动,创造出了口味佳美的栗子蛋糕,从而成为凯司令的招牌产品。因为栗子可以做成栗子酱,因此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吃到栗子蛋糕。凌阿毛的儿子也得到父亲的真传,可惜,“文革”十年,这位栗子蛋糕高手自杀了,幸好他还有徒弟,令这一拳头产品在凯司令得以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4-14 10:51:43 | 只看该作者
老上海格情调,越来越么嘞。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guojin + 2 + 2 谢谢参与!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4-14 11:26:36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糖炒栗子,喜欢上海的这种小情调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guojin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2:41 , Processed in 0.19927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