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帖】??教?w??和?砷l的干?_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19 17: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雷久南博士 演講

九十三(2004)年六月雷久南博士到台灣北中南作了四場演講,來台期間並與教育界人士會談,其中談到電腦教學在兒童教育的角色,雷博士提出現代人資訊越來越多,不過針對電磁波對人體電磁場的影響卻不甚明瞭,雷博士不是以應該怎樣防電腦輻射著眼,反以當今頗受肯定的魯道夫教學理念︵註︶檢視電腦對兒童發育的不利影響。她的見解與當今潮流大異其趣,不過細思電腦盛行之暗奈覀兪侨绾纬砷L的,又覺得頗有道理。堪為天下父母及教育方針訂定者細細參考。﹂

魯道夫教育理念  堪為借鏡

一般在魯道夫的教育系統,孩子在十四歲以前是不碰電腦的,也不看電視。因為通常幼兒腦細胞之形成最快速的是出生後頭兩年,七歲時則大部分已形成,在這段時候,電視、電腦會干擾腦細胞的正常發展。所以他們在教育的設計上,會觀察人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過程中,需要不同的刺激,之後即使教育性的電視教學也是少量的。

他們特別強調身、心、靈的整體教育,要訓練一個最好的科學家,不能在很早期的時候就灌輸專業知識,必須先訓練孩子怎麼思維、觀察,然後從觀察中得到認知而解決問題。譬如要教孩子植物時,不是拿植物給孩子們看,而是帶孩子到植物生長的環境中觀察植物。又比如花之所以是那種顏色,也許是因為土地中某種的礦物質較多,讓孩子了解植物是不能和它生長的環境脫節的。孩子的觀察能力一旦訓練好之後,他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思維的能力。

所以,魯道夫的教育方式與一般的教育系統完全不一樣,他們沒有教科書,孩子們自己編寫教科書,一切都盡量與實際的生活及大自然有關。孩子們學地理,一定教他們從自己的家畫起,然後再畫到整個居家環境,讓孩子了解地圖是和實際生活有連貫的。教數學時,則藉著肢體的全身邉觼韺W數學,所以孩子們上學非常開心。\r
美國北加州的魯道夫史丹勒學院曾與當地的一些學校做過研究調查:有些較貧窮地區的學校,孩子們常逃學,於是學校改變引導的方式,早上就從唱歌、跳舞等肢體邉又泻秃⒆酉硎茼嵚桑?灰?幌伦庸噍敽⒆犹?嘀?R,藉著拍打遊戲的方式,讓他有呼吸的空間。這些逃學的孩子經過這些課程的帶動之後,都不再缺課,因為學校實在太好玩了。孩子們在很小時,老師就帶孩子認識食物,從種植、收成、一直到最後煮成湯的過程,麵包是如何做成等等,教學緊密的與生活連結,是非常落實的。\r
那麼在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成績和其他學校比起來怎樣呢?德國魯道夫的學校最多,他們考大學是要經過全國性的聯招,而魯道夫系統出來的孩子,升學率最高。他們畢業以後,關懷社會及關懷環境的心比較強,也比較具有溫暖的心,而且選擇職業,大多以服務性的行業為主。所以這些孩子在學業上面是可以和其他學校的孩子競爭的。

肉體氣體星芒體  別揠苗助長

事實上,這一種教育學理是有根據的,從人的身、心、靈成長次第來看,七年一個階段,分肉體、氣體、星芒體以及意識體四個階段。教育必須針對孩子的需要及階段,給予適當的設計,絕不能硬生生地透支孩子後來的能力。肉體先誕生,氣體則在七歲才誕生,所以孩子在七歲以前,氣體還很弱,此一時段要保住他的氣體,不適合用太多腦力,如果此時透支他的氣體,等於透支他肉體形成之能量,那麼就會傷到他的老年的能量,這就是為什麼通常天才都早夭!

台灣曾有個天才兒童,到美國學音樂,後來手指頭變僵硬,無法彈鋼琴,最後連走路都沒辦法,這是因為太早透支他的氣體,導致肢體硬化。哈佛有位十幾歲就畢業的天才,三十多歲時也是全身僵硬。所以魯道夫史丹勒早就說過:﹁千萬不能太早動用孩子的能量,因為那會影響他的未來。﹂

氣體的強弱可以透過光譜儀呈現出來,讓孩子坐在電腦前面時做肌肉測試,光譜儀顯示他的氣會減低;換言之,電腦教學有礙氣體的發育,不適合小學時期。七至十四歲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刻,應讓孩子學習對老師產生一種恭敬的心,孩子經過這種訓練之後,將來在各方面也才能生起恭敬的心,而在老年時,也能產生一種回饋的心。

星芒體是十四歲時誕生,那是我們的情感、情緒體,它能受到顏色的滋養,而我們很多情感上的記憶都在星芒體,小孩情感的變化也是在這個時候,這也就是所謂的青春期。同樣一個人,和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互動,或是與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互動所產生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現在很多孩子很冷漠,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常與機器互動。所以未來的人,大部分的趨勢是冷漠,腦子充滿了知識,但卻無法關懷周遭的人;具備很多知識不代表有智慧或能了解事情!

電磁波作祟  干擾人體的磁場

生物電磁先趨羅伯.貝克︵Robert Becker︶博士原是研究低等動物∣蠑螈的再生能力。他由此一實驗確認電磁波對植物、動物及各種生物都有影響,並觀察到電磁波對人的影響,進而對人體的電磁場做深入的研究。他在所寫的︽軀體電︾︵Body Electric︶這本書中,提到人體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生物電磁場,比如心臟的心電圖及腦波我們可以看得到,我們身體的咦鳓啾热绻趋郎?L︶,是受著生物電的支配。\r
我們身體中有兩處可以接收宇宙的訊息,一個接收光,知道白天是亮的,晚上則是暗的;另一個地方則可接收地球之磁波,松果腺就有接收地球磁場之作用。因為地球的磁場,日夜有差異性,所以人腦的咦饕矔?虼硕?腥找沟牟顒e,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都與磁場有關。當環境中的電磁波強過地球的電磁波,我們身體中的松果腺就沒辦法接收到宇宙的訊息而產生運作,現代人在這兩個地方都受到干擾,所以很多人日夜顛倒,生活完全亂了秩序。

在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很多讀者向貝克博士反應他們的經驗,起先他認為是讀者過分緊張,因為有些人向他反應:﹁我得搬到一個很遠、沒有電的國家。﹂後來發現像這種對電敏感的人愈來愈多。我有個朋友,他只要站在電梯前就會全身發抖;有些人甚至要躲到加州北部一個很鄉下的地方才能存活,也就是說他們曾過度暴露在電磁波下,全身的保衛系統已經垮了。像這種情形,雖然不是已經嚴重到呈現病態,但在生活上可說是殘障了。而且因為它干擾了我們所有的內分泌,最後就會造成癌症。

癌症疼痛怪病  電磁波無形殺手

我最近接到三個父母從加拿大多倫多打來的電話,他們的孩子都得了白血病,因為孩子上學就坐在電腦前面。有些孩子可能無所謂,但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敏感,在這種情形下,電腦無疑是個致命傷。有個小孩,一歲多就得了白血病,問他們是否曾經用過手機這一類的東西,他們回說:﹁因為做生意很忙,所以他的小孩從早到晚就在看電視。﹂

因此,我們一定要考慮到,當我們把磁波送出去給那麼多人後,也許大部分人都沒事,但有些人對磁波則是相當敏感的。這些比較敏感的孩子,要不就是變成電磁敏感,要不就是得癌症,情緒低落或是過動。我們的腎上腺系統是抗壓力的,而任何的電或電磁波都會造成它的一種不自覺的壓力反應,所以長期下來,腎上腺系統會受到壓抑或者崩潰,造成機能降低或情緒的波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器官還沒發展完成,因而對外來的干擾也最敏感。在美國Santa Barbara有個學校,他們發覺校內學童得癌症的比例偏高,最後發現是學校旁有個高壓變電所,孩子都受到了電的傷害。那麼,什麼情況下才算是安全呢?一般研究上超過千分之一高斯︵電流的計數單位︶,就會有明顯的負面干擾,而事實上比較細微的干擾在千分之一高斯以下,就已經可以感受到了,特別是受過傷的人。

我有次在舊金山演講時,因為坐位離外邊的電線桿較接近,測了一下磁波是百分之一高斯,當時不知道,後來我覺得全身很痛,痛了大約四至五個鐘頭,左半身持續痛了大約三個星期。這次經驗終於讓我了解現代人會這裡痛、那裡痛的滋味了。受傷之後,家裡有些地方雖然測不出有什麼電磁波,但經過有電的地方時,受傷處就會有痛的感覺,儼然已變成了測量器。所以有些孩子,他本身的氣場比較弱的話,雖然處在電磁波不到千分之一高斯的地方,仍會很敏感。

電磁波強環境中  不利文思少創意

另一方面,處在電磁場比較高的環境中,人會比較沒有靈感和創造力;小孩若在一個電磁波比較強的環境下成長,那麼勢必沒有什麼創造力。我有個難忘的經驗,有一次住在一個大約有千分之一高斯的房子六個月,房子的旁邊有個高電流線,其實也不過是千分之一或二高斯而已,但我卻被害慘了。人極度疲倦,文章也寫不出來,勉強跑到公園寫,但寫出來的文章品質也不好。通常我們講一個地方的文化,不是只說數字,或是其他產品,還包括了藝術、詩詞及其他有創造性的東西。

從另一方面來說,魯道夫的模式滿好用的。這個教育系統在挑選老師時相當嚴格,老師之心念、各方面都必須是全能的。老師和學生在一起,即使不開口,但在無形中已把孩子帶動提升了。所以教育是不能用機器來代替的,就像母親餵奶,她不僅是供給肉體的營養,母奶裡邊還有人的特質,還有愛,這才是最實際的東西。

美國有一個叫Bob的農夫,他說要做一個好農人,最重要的事是每天花十分之一的時間對植物發出善意的感受,連植物的生長,都會對善意的感受有回應,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你也可以把兩株植物,分別放在電腦和有溫情的人旁邊,看看哪一盆長得好。植物也有它的氣體,比如說有些植物,你看他好像長得很好,吃進了肚子,並沒有帶給你健康,反而帶來了一身病,為什麼呢?因為土地沒氣,植物也沒氣,人吃進去也不會有氣。聽說有個森林區,人只要住進去,病就好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大自然沒遭受到破壞,植物也沒被破壞,你置身其中,自然就被修護了。

腦波測試見真章  批判對立β波

這些例子,事實上是可以用具體的心電圖或腦波來呈現。孩子十四歲以前,大都屬於 α 波,大人則較多 β 波。 α 波的頻率在 8∣10 Hz,它是非常平和、欣賞別人的波,波長和大地所釋放出來的波相同,如果有創傷要自我康復,必須要維持在 α 波。經常玩電腦的孩子的大多屬於 β 波,它的頻率為 55∣60 Hz,偏向批判、對立的波,不利於自我康復。現代人為何晚上常睡不好?還有一些孩子白天接觸了電腦,晚上也睡不好,因為腦波受到刺激調高了,比較難以進入睡眠的狀況。依據史丹勒的說法是,我們睡覺時,星芒體、自我意識體和我們的肉體及氣體是分開的,這樣的話,我們的氣體才不會受到干擾,而此時星芒體則可以到宇宙中去充電,這也就是為何通常一般人在睡醒後都很開心,因為被充電了。

開發良性的電腦  減少污染有前瞻

因目前電腦之電磁波大多採用微波,這很傷人。之所以採用微波是因為便宜,可嘗試設計比較接近人體的磁波,例如紅外線或其他磁波。由於現在的無線電波相當傷人,台灣若能真正發展不傷人的無線電腦,方才真正具有效益,對環境、對自己及經濟的發展都好。

美國有一家Synergy公司,是一個良心企業,在設廠時,即考慮到不破壞土地。他們先把不適合的植物移走,儘量種植耐旱植物,清潔劑則是採用無污染的材料,照明的燈採用經過時才亮的設備,選擇之材料則是具有高能量的,且採用風力發電,各方面都考慮得很週全。雖然成本高了一點,但因很多人都想找良心企業,所以他們的成長率高過同行。就長遠來說,其他同行還是沒法生存下去,因為人一旦生病時,一定就會去尋找對身體有利的東西,一般的東西就不可能用了,因為這些都是短暫的經濟,就經濟的考量上應是採用永續的經濟,而只有不傷人的產品,才能永續經營。



附註:

魯道夫.史丹勒博士︵Dr.Rudolf Steiner,1861-1925︶出生於奧地利,他認為教育應該結合人類生命本質,依孩子身、心、靈三個不同階段的成長,老師協助在身體、情感、精神三個層次的成熟,透過藝術、建築、農業、醫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教育,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自一九一九年,史丹勒博士協助企業家Emil Molt在德國的Stuttgart創辦了第一所學校﹁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此後他的教育理念蔚為風潮。至今在全球已有五十多國,六百四十多所華德福學校︵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制︶,一千零八十七所的幼稚園、托兒所,以及六十個師訓及研究機構。

這個教育系統依青少年身心成熟的狀態而有不同的重點:

身體的成熟:零至七歲的兒童要發展的是肉體與意志力,在父母所提供溫暖、安全、自然美好的環境和規律生活中,孩子的身體得以健康的成長,建立起探索世界的基礎能力。

情感的成熟:七至十四歲強調心靈、情感與創造性的想像空間。這個階段需要一個足以產生長久信賴與敬仰的權威,藉由藝術化的教學,引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需求,使孩子具備自信、興趣和對生命安全感的滿足。在這樣的心理基礎下,孩子能在互相幫助的動手學習過程中,培養同情、容忍、合作與對社會的情感與愛。

精神的成熟:十四至二十一歲的青少年期,重點在於精神與思想的啟發。人的青少年時期是生命力活躍、情感充沛的反抗年代,是個人判斷力和獨立思考意識發展的時刻,老師透過朋友般的良好師生互動方式,引發青少年對世界與人類文明更進一步的興趣和探索。



声明: 无意中看到,不代表我的观点,但觉得大家可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2-19 17:13:58 | 只看该作者
你的繁体字看得俺难受,我转成了简体。

雷久南博士 演讲

九十三(2004)年六月雷久南博士到台湾北中南作了四场演讲,来台期间并与教育界人士会谈,其中谈到计算机教学在儿童教育的角色,雷博士提出现代人信息越来越多,不过针对电磁波对人体电磁场的影响却不甚明了,雷博士不是以应该怎样防计算机辐射着眼,反以当今颇受肯定的鲁道夫教学理念︵注︶检视计算机对儿童发育的不利影响。她的见解与当今潮流大异其趣,不过细思计算机盛行之前的我们是如何成长的,又觉得颇有道理。堪为天下父母及教育方针订定者细细参考。﹂

鲁道夫教育理念 堪为借镜

一般在鲁道夫的教育系统,孩子在十四岁以前是不碰计算机的,也不看电视。因为通常幼儿脑细胞之形成最快速的是出生后头两年,七岁时则大部分已形成,在这段时候,电视、计算机会干扰脑细胞的正常发展。所以他们在教育的设计上,会观察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刺激,之后即使教育性的电视教学也是少量的。

他们特别强调身、心、灵的整体教育,要训练一个最好的科学家,不能在很早期的时候就灌输专业知识,必须先训练孩子怎么思维、观察,然后从观察中得到认知而解决问题。譬如要教孩子植物时,不是拿植物给孩子们看,而是带孩子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又比如花之所以是那种颜色,也许是因为土地中某种的矿物质较多,让孩子了解植物是不能和它生长的环境脱节的。孩子的观察能力一旦训练好之后,他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思维的能力。

所以,鲁道夫的教育方式与一般的教育系统完全不一样,他们没有教科书,孩子们自己编写教科书,一切都尽量与实际的生活及大自然有关。孩子们学地理,一定教他们从自己的家画起,然后再画到整个居家环境,让孩子了解地图是和实际生活有连贯的。教数学时,则借着肢体的全身运动来学数学,所以孩子们上学非常开心。

美国北加州的鲁道夫史丹勒学院曾与当地的一些学校做过研究调查:有些较贫穷地区的学校,孩子们常逃学,于是学校改变引导的方式,早上就从唱歌、跳舞等肢体运动中和孩子享受韵律,不要一下子灌输孩子太多知识,借着拍打游戏的方式,让他有呼吸的空间。这些逃学的孩子经过这些课程的带动之后,都不再缺课,因为学校实在太好玩了。孩子们在很小时,老师就带孩子认识食物,从种植、收成、一直到最后煮成汤的过程,面包是如何做成等等,教学紧密的与生活连结,是非常落实的。

那么在这种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成绩和其它学校比起来怎样呢?德国鲁道夫的学校最多,他们考大学是要经过全国性的联招,而鲁道夫系统出来的孩子,升学率最高。他们毕业以后,关怀社会及关怀环境的心比较强,也比较具有温暖的心,而且选择职业,大多以服务性的行业为主。所以这些孩子在学业上面是可以和其它学校的孩子竞争的。

肉体气体星芒体 别揠苗助长

事实上,这一种教育学理是有根据的,从人的身、心、灵成长次第来看,七年一个阶段,分肉体、气体、星芒体以及意识体四个阶段。教育必须针对孩子的需要及阶段,给予适当的设计,绝不能硬生生地透支孩子后来的能力。肉体先诞生,气体则在七岁才诞生,所以孩子在七岁以前,气体还很弱,此一时段要保住他的气体,不适合用太多脑力,如果此时透支他的气体,等于透支他肉体形成之能量,那么就会伤到他的老年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天才都早夭!

台湾曾有个天才儿童,到美国学音乐,后来手指头变僵硬,无法弹钢琴,最后连走路都没办法,这是因为太早透支他的气体,导致肢体硬化。哈佛有位十几岁就毕业的天才,三十多岁时也是全身僵硬。所以鲁道夫史丹勒早就说过:﹁千万不能太早动用孩子的能量,因为那会影响他的未来。﹂

气体的强弱可以透过光谱仪呈现出来,让孩子坐在计算机前面时做肌肉测试,光谱仪显示他的气会减低;换言之,计算机教学有碍气体的发育,不适合小学时期。七至十四岁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刻,应让孩子学习对老师产生一种恭敬的心,孩子经过这种训练之后,将来在各方面也才能生起恭敬的心,而在老年时,也能产生一种回馈的心。

星芒体是十四岁时诞生,那是我们的情感、情绪体,它能受到颜色的滋养,而我们很多情感上的记忆都在星芒体,小孩情感的变化也是在这个时候,这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同样一个人,和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互动,或是与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互动所产生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孩子很冷漠,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常与机器互动。所以未来的人,大部分的趋势是冷漠,脑子充满了知识,但却无法关怀周遭的人;具备很多知识不代表有智能或能了解事情!

电磁波作祟 干扰人体的磁场

生物电磁先趋罗伯.贝克︵Robert Becker︶博士原是研究低等动物∣蝾螈的再生能力。他由此一实验确认电磁波对植物、动物及各种生物都有影响,并观察到电磁波对人的影响,进而对人体的电磁场做深入的研究。他在所写的︽躯体电︾︵Body Electric︶这本书中,提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生物电磁场,比如心脏的心电图及脑波我们可以看得到,我们身体的运作︵比如骨骼生长︶,是受着生物电的支配。

我们身体中有两处可以接收宇宙的讯息,一个接收光,知道白天是亮的,晚上则是暗的;另一个地方则可接收地球之磁波,松果腺就有接收地球磁场之作用。因为地球的磁场,日夜有差异性,所以人脑的运作也会因此而有日夜的差别,贺尔蒙的分泌等等也都与磁场有关。当环境中的电磁波强过地球的电磁波,我们身体中的松果腺就没办法接收到宇宙的讯息而产生运作,现代人在这两个地方都受到干扰,所以很多人日夜颠倒,生活完全乱了秩序。

在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很多读者向贝克博士反应他们的经验,起先他认为是读者过分紧张,因为有些人向他反应:﹁我得搬到一个很远、没有电的国家。﹂后来发现像这种对电敏感的人愈来愈多。我有个朋友,他只要站在电梯前就会全身发抖;有些人甚至要躲到加州北部一个很乡下的地方才能存活,也就是说他们曾过度暴露在电磁波下,全身的保卫系统已经垮了。像这种情形,虽然不是已经严重到呈现病态,但在生活上可说是残障了。而且因为它干扰了我们所有的内分泌,最后就会造成癌症。

癌症疼痛怪病 电磁波无形杀手

我最近接到三个父母从加拿大多伦多打来的电话,他们的孩子都得了白血病,因为孩子上学就坐在计算机前面。有些孩子可能无所谓,但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敏感,在这种情形下,计算机无疑是个致命伤。有个小孩,一岁多就得了白血病,问他们是否曾经用过手机这一类的东西,他们回说:﹁因为做生意很忙,所以他的小孩从早到晚就在看电视。﹂

因此,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当我们把磁波送出去给那么多人后,也许大部分人都没事,但有些人对磁波则是相当敏感的。这些比较敏感的孩子,要不就是变成电磁敏感,要不就是得癌症,情绪低落或是过动。我们的肾上腺系统是抗压力的,而任何的电或电磁波都会造成它的一种不自觉的压力反应,所以长期下来,肾上腺系统会受到压抑或者崩溃,造成机能降低或情绪的波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器官还没发展完成,因而对外来的干扰也最敏感。在美国Santa Barbara有个学校,他们发觉校内学童得癌症的比例偏高,最后发现是学校旁有个高压变电所,孩子都受到了电的伤害。那么,什么情况下才算是安全呢?一般研究上超过千分之一高斯︵电流的计数单位︶,就会有明显的负面干扰,而事实上比较细微的干扰在千分之一高斯以下,就已经可以感受到了,特别是受过伤的人。

我有次在旧金山演讲时,因为坐位离外边的电线杆较接近,测了一下磁波是百分之一高斯,当时不知道,后来我觉得全身很痛,痛了大约四至五个钟头,左半身持续痛了大约三个星期。这次经验终于让我了解现代人会这里痛、那里痛的滋味了。受伤之后,家里有些地方虽然测不出有什么电磁波,但经过有电的地方时,受伤处就会有痛的感觉,俨然已变成了测量器。所以有些孩子,他本身的气场比较弱的话,虽然处在电磁波不到千分之一高斯的地方,仍会很敏感。

电磁波强环境中 不利文思少创意

另一方面,处在电磁场比较高的环境中,人会比较没有灵感和创造力;小孩若在一个电磁波比较强的环境下成长,那么势必没有什么创造力。我有个难忘的经验,有一次住在一个大约有千分之一高斯的房子六个月,房子的旁边有个高电流线,其实也不过是千分之一或二高斯而已,但我却被害惨了。人极度疲倦,文章也写不出来,勉强跑到公园写,但写出来的文章品质也不好。通常我们讲一个地方的文化,不是只说数字,或是其它产品,还包括了艺术、诗词及其它有创造性的东西。

从另一方面来说,鲁道夫的模式满好用的。这个教育系统在挑选老师时相当严格,老师之心念、各方面都必须是全能的。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即使不开口,但在无形中已把孩子带动提升了。所以教育是不能用机器来代替的,就像母亲喂奶,她不仅是供给肉体的营养,母奶里边还有人的特质,还有爱,这才是最实际的东西。

美国有一个叫Bob的农夫,他说要做一个好农人,最重要的事是每天花十分之一的时间对植物发出善意的感受,连植物的生长,都会对善意的感受有响应,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你也可以把两株植物,分别放在计算机和有温情的人旁边,看看哪一盆长得好。植物也有它的气体,比如说有些植物,你看他好象长得很好,吃进了肚子,并没有带给你健康,反而带来了一身病,为什么呢?因为土地没气,植物也没气,人吃进去也不会有气。听说有个森林区,人只要住进去,病就好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自然没遭受到破坏,植物也没被破坏,你置身其中,自然就被修护了。

脑波测试见真章 批判对立β波

这些例子,事实上是可以用具体的心电图或脑波来呈现。孩子十四岁以前,大都属于 α 波,大人则较多 β 波。 α 波的频率在 8∣10 Hz,它是非常平和、欣赏别人的波,波长和大地所释放出来的波相同,如果有创伤要自我康复,必须要维持在 α 波。经常玩计算机的孩子的大多属于 β 波,它的频率为 55∣60 Hz,偏向批判、对立的波,不利于自我康复。现代人为何晚上常睡不好?还有一些孩子白天接触了计算机,晚上也睡不好,因为脑波受到刺激调高了,比较难以进入睡眠的状况。依据史丹勒的说法是,我们睡觉时,星芒体、自我意识体和我们的肉体及气体是分开的,这样的话,我们的气体才不会受到干扰,而此时星芒体则可以到宇宙中去充电,这也就是为何通常一般人在睡醒后都很开心,因为被充电了。

开发良性的计算机 减少污染有前瞻

因目前计算机之电磁波大多采用微波,这很伤人。之所以采用微波是因为便宜,可尝试设计比较接近人体的磁波,例如红外线或其它磁波。由于现在的无线电波相当伤人,台湾若能真正发展不伤人的无线计算机,方才真正具有效益,对环境、对自己及经济的发展都好。

美国有一家Synergy公司,是一个良心企业,在设厂时,即考虑到不破坏土地。他们先把不适合的植物移走,尽量种植耐旱植物,清洁剂则是采用无污染的材料,照明的灯采用经过时才亮的设备,选择之材料则是具有高能量的,且采用风力发电,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全。虽然成本高了一点,但因很多人都想找良心企业,所以他们的成长率高过同行。就长远来说,其它同行还是没法生存下去,因为人一旦生病时,一定就会去寻找对身体有利的东西,一般的东西就不可能用了,因为这些都是短暂的经济,就经济的考量上应是采用永续的经济,而只有不伤人的产品,才能永续经营。



附注:

鲁道夫.史丹勒博士︵Dr.Rudolf Steiner,1861-1925︶出生于奥地利,他认为教育应该结合人类生命本质,依孩子身、心、灵三个不同阶段的成长,老师协助在身体、情感、精神三个层次的成熟,透过艺术、建筑、农业、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教育,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自一九一九年,史丹勒博士协助企业家Emil Molt在德国的Stuttgart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此后他的教育理念蔚为风潮。至今在全球已有五十多国,六百四十多所华德福学校︵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一千零八十七所的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六十个师训及研究机构。

这个教育系统依青少年身心成熟的状态而有不同的重点:

身体的成熟:零至七岁的儿童要发展的是肉体与意志力,在父母所提供温暖、安全、自然美好的环境和规律生活中,孩子的身体得以健康的成长,建立起探索世界的基础能力。

情感的成熟:七至十四岁强调心灵、情感与创造性的想象空间。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足以产生长久信赖与敬仰的权威,藉由艺术化的教学,引发孩子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孩子具备自信、兴趣和对生命安全感的满足。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下,孩子能在互相帮助的动手学习过程中,培养同情、容忍、合作与对社会的情感与爱。

精神的成熟:十四至二十一岁的青少年期,重点在于精神与思想的启发。人的青少年时期是生命力活跃、情感充沛的反抗年代,是个人判断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发展的时刻,老师透过朋友般的良好师生互动方式,引发青少年对世界与人类文明更进一步的兴趣和探索。



声明: 无意中看到,不代表我的观点,但觉得大家可以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22:21 , Processed in 0.07698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