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0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转(周弘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7 10:5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老师在谈他的教育经验时,常会谈到自己身上其他股肉不发达,唯有大拇指的肌肉很

发达。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他身边,他的大拇指总在她眼前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义。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用食指指责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

傻瓜,咋这么笨啊?

  孩子出了问题,有了过错,周老师总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问“我怎么了”,而许多

家长往往数落孩子的不足,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过失的。

  其实如果来谈孩子有错,更多地应从家长身上寻找原因,如孩子的自私,冷漠大多与家

长的溺爱有关;孩子攻击性强,也与家长不民主的教育方式一脉相承的。

  当然,我们提出家长的责任,也是为了孩子。

  有太多因父母的无端惩罚而失去欢乐的孩子;有太多因学业过重而不会玩的孩子;有太

多缺乏赏识而眼睛睛凝无光的孩子……。我的心在流泪。如果家长少一份过失,孩子则多一

份幸福和快乐。

  本章写作特点:前半部分重在分析,摆出现象,分析后果,让家长恍然醒悟,后半部分

就孩子的常见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可展开,多举实例。

  一、 悲观的思维方式,急功近利的心态。

  至所以提出“赏识”这个概念,从国民的劣根性来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压抑不太久了

,等级的观念根深蒂固。个体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权威的决定,使个体的心理总是处于脆弱状

态,心态容易失衡。因此,当国家足球队的教练米卢一开始提出的“享受生活”,享受足球

的观念时,大多数人包话队员都斥之以鼻,不屑以顾,认为不符合国情。但一年半后,当中

国队四战积分10分出线在望时,范志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四年前

我们的实力其实比现在更强,状态比现在更好,但我们仍然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心态,

米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中国队球员都变得轻松自信心”。

  有位家长说,孩子的观念源于家长,而家长的观念则源于社会。社会的现实,浮躁的心

态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数不尽的担忧。但社会大环境我们一时无法改变,我们先从自

己做起,因为我们要对自己孩子负责。

  1、 认为孩子“不行”。

  脆弱的心理导致心态扭曲,总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中国家长害怕孩子骄傲,优点不说

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总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于是指责、抱怨、贬低像一团乌云笼

罩在孩子身上。周老师提出“家长目光像阳光照到那里那里亮”。

  教育应给人带来幸福,如果教育使孩子认为自己“不行”,孩子能有幸福吗?

  2、 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

  中国家长见孩子的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考了多少分?”高分则喜形于色,

低分则愁眉苦脸,家长的思维方式:学习好→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于是,他们替孩子

做他们能做的一切。中国出了好多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不知带皮鸡蛋怎么吃,不知道怎

样与同伴玩耍的孩子,因为他们只会做一件事—学习。

  学习潜力的发展只是孩子发展的一个方向,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能力都

是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条件。

  人的各方面能力只有平衡发展,才会起到互相促进作用。其它能力也迁移促进学习能力

的发展。

  3、 盲目攀比,心态失衡。

   不是不能比,而是怎么比,最可怕的是不承认差异,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长

处相比,比到最后,孩子一无是处,孩子怎么努力在家长眼里都不如别人。

  盲目攀比造成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心态也失衡,孩子的自信也失去。

  4、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

  二、 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谈中国的家长不爱孩子,没人服气,但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前提是

了解孩子,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现在不少父母关注的焦点仅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内心,忽视孩子的

精神需求,导致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


  孩子成长有其自然规律,身体、生理发展如此,心理发展也是如此。其实,家长与孩子

相处时间长,家庭做为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最想与家长说心里话,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

如果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缺乏沟通、专制等问题。

  1、 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软弱、蛮恨,毫无责任感。家长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剥夺了孩子对人

生的正常体验、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父母的羽翼不可能一辈子都

呵护着孩子,孩子终究要独自搏击长空。

  溺爱表面上满足了需求,可实际上是用爱“淹没”了孩子,结果使孩子受害。周老师提

出了“豆腐嘴,刀子心”,有原则有情感,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要适当收敛自己的舔犊之

情。
 
  2、 过重的精神压力、过重的精神负担。

  现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一代,所受到的重视和关注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另一方面这一代

失去了我们童年所拥有自由和欢乐,因为家长的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孩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

  压力过大会造成孩子情绪的不稳定,严重焦虑、学习困难、恐惧、性格孤僻等等。这对

孩子的人格发展有负面的影响。

  周老师对学生的报告题目就是“孩子别怕”,目的就是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天生我才必
有用,最后一名也自豪。

  对于优秀学生,承载了家长的厚望,一举一动都有要符合优秀生的风范,于是在个方面

都要争取表现突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他们害怕时的为了维持居高难下的境地,全力以

赴,长期焦虑。好不累,坏不坠。

  3、 不许失败,限制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

  只许进不许退,成绩稍有波动家长就紧张万分,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这种要求本身就

是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一个人如果要有所作为,就得永远与失败和错误相伴,没有缺点的孩子就没有优点。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不成熟,忽冷忽热,有时会无缘无故的高兴,又无缘无故的忧伤。家长如

果一律给予训斥或限制,就会使孩子失去心里依托,既忧郁又不敢言,无法表达造成了心理

压抑对心理健康有损害。

  孩子情绪不好,家长不必过分在意,情绪的消退也需要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调

整自己。

  三、 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

  从婴儿呱呱坠地时谈起,地上就多了可爱的生命。周老师面对耳聋的女儿时,心里想到

是做中国的“大岛茂”,生命是最可贵,最美好的。世上还有比生命和爱更可贵吗?他发誓

用自己沸腾的父爱为婷婷打开有声世界的路。为此,谱写了中国人本主义的美好篇章。在中

国大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父亲。

  婷婷现在长大成人了,我们问周老师,期待怎样的回报,他说:“我现在已经赚了。”


愕然,惊讶。

  因为我当初只想婷婷能开口说话,现在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又去美国读学位,我感到很

满足了。

  生命值得敬畏,不管是健全还是残障,周老师为女儿付出感天动地的爱,负起崇高的责任。


  1、 把孩子做为发泄对象。

  拿孩子发泄是教育无能的表现,南京有的家长在打孩子时会说,“孩子是我的,想怎么

就怎么。”街上路上打架会有人管,老子打儿子却少有人理会。

  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不是家长的附属,发泄的家长极易造成孩子恐惧,而恐惧使孩子
胆怯 、懦弱、不敢进取。 其中的原因有家长自身的童年经历,社会压力、缺乏教育方法、
自卑性。

   家长应提高民主意识,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制能力。

  2、 爱面子,以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

   讲面子是中国的一大特点,但凡事物极必反,在教育上出现的现象是中国家长爱孩子

,更爱面子。成功家长拿孩子做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失败家长

则不宽容孩子,强烈的补偿心理会使他们把孩子当成生命的最后赌注。

  家长教育孩子应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孩子只是孩子,还不能承载过重的压力,孩子学习动机是发自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悦

,而不是为父母而学,否则出现的后果就是,有的孩子生怕辜负了父母的愿望而忧心忡忡;

有的孩子因压力过大无法承受而厌学。

  家长应明了,孩子报答父母的真诚愿望是孩子长大后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和尊敬,而

不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

  3、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集中精力在扮演社会角色而忽略家中角色;一种是追求

自我快乐而不管孩子造成的失职。

  前者是困扰许多家长的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对孩子责任之间的关系?

家长安展事业,提升自我,如何有许多精力来教育孩子。

  为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看法是孩子既然生下来了,就理应对之负责,周老师很

好地调和了两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一定需要整段的时间,

重在严传身教。塑造孩子的人生观、思品、做人等等,而且孩子的成长并不要求家长时时事

事都守在身边。正如植树种上一棵树,你老守着它,也没必要,但适时的保养不可或缺。在

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升学考试、青春期、遇到挫折等,家长多一份关注。

  对于后者,家长的行为是放弃教育,简直在犯罪,这样的家长大多自身心理发展不够成

熟,既无社会责任感又无家长的责任感,等到孩子出了问题,就追悔莫及了。

  四、缺乏学习,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

  周老师的一生有四个梦想,其中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梦想—家长合格证。现在各行

各业都要上岗证,也就是教育孩子无需培训。结婚有了孩子,便成了家长,教育有自身的规

律,合格的家长才会培养合格的孩子,所以不学习怎样做合格的家长,造成孩子身体发展,

心理健康,智力发展损害,这是家长严重的失职。

  父母子女的血缘联系是一条亲情的纽带,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哀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处来。”句画出一幅中国特有的叶落归根的论理。亲情是一份

思念,一份关爱,一份血浓于水的吸引力。也正因为这份情感的所具有的不可越越的力理有

进会有一份无奈,一份喟叹,一份不可言喻的侵蚀力。于是就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

育有了明显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私有性和随意性。

  因此,家长的教育目标一般就是笼统的,教育计划也只能是大致的发展提纲,教育内容

基本上依据家长自身素质,以及对教育的理解水平而定。教育的评判完全是分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长大


。孩子的许多品质和素质就是在家长随意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家庭教育最大不足也在于“随心所欲”,唯一的改变方式是家长学习,学习,再

学习,掌握家庭教育规律,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

  1、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简单,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不注意借签他人经

验,教育后果一定不佳。

  我的父母怎样教我,我就怎么对待孩子。时代的发展已日新月异,可家长的观念却几十

年不变,这样沟通不上务必形成巨大的落差。它的表现形式有这样几种。

  用“是”与“非”标准去判断孩子,把孩子分为“好”与“坏”。而周老师认为每个孩

子都是好孩子,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认为孩子应该“怎样”,盲目订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发展速度有快

有慢,周老师提出“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和“跳一跳,够得着”的观念。

  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要么自我,要么充满暴力倾向,家庭教育气氛融洽,少有

温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家长缺乏学习的结果,受益者都是孩子。

  家长也尝到教子无方的苦果,“逼”的方式不行,改用“求”,这不但效果不好,还给

孩子留下“无敌”的印象。

  2、欲速则不达,事与原违。

  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家长的眼光也变了,逐渐遗失了

曾经拥有的宝藏,取而代之的是望子成龙心态下的贪。贪婪导致家长急功近利,采取违反生

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不行”也让你“行”,强求一得,于是孩子痛

苦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家长都知道,让庄稼茁壮成长要改变土壤的环境,没有哪位家长

会去拔高庄稼,那样看上去庄稼长高了,但生命很快也就枯萎了。

  孩子成长令天下父母心驰神往,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家长勤于学习,就能少走弯

路,孩子成才就会理想的多。

  3、 缺乏表达。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更多的是诽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不在

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为什么孩子觉得家长“烦”,因为家长喋喋不休的语言,家长要学会说话简短,长篇大

论并不适合家庭的日常交流,很重要的一点,孩子的灵感和良好的体验在家长的唠叼中消逝

的无影无踪。

  周老师提出了家长的四种表达方式:口头、书面、肢体、形体。口头不如书面,书面不

如肢体,肢体不如形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3-10-19 17:14:40 | 只看该作者

动漫音乐之2(最爱宇轩).

不错,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10-19 17:15:5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篇精彩的文章:一个台湾人的爱国演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10-22 14:11:37 | 只看该作者

求阶梯英语种子

现在父母是望子成龙,可自己的教育方式确实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10-25 16:21:42 | 只看该作者

请教

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6 15:22:01 | 只看该作者

请问那里有《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1-3岁方案》?

对我很有触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47 , Processed in 0.10638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