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媛媛妈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前人经验的学习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09:44 | 只看该作者
西方的一些学者研究说,每一个人最高可以影响到240人。西方有个学者,他是根据自己每次去参加人家的结婚喜宴、参加人家的丧礼,通过统计学统计,发现最高的场基本都是200人左右。所以他估计了一下,一个人最高的能量场——心里面所释放的能量场,能够影响240人左右。

我们从他的研究里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心,如果说他心的光明,他无私,他爱别人的心,这个能量场释放开来,辐射开来,范围大,那么他的朋友肯定很多。同样的原理,对我们的内脏,同样也能产生照明的作用。除了心以外,其它的五臟六腑三焦,你都可以把它们照亮。如果能够真正照亮了自己的五臟六腑,那么健康也就能够保持了。


这个“德”,我们前边已经提到了,就是十种善行、四项准则,都要求能一心做到。这个“德”字,繁体的“德”,在国内说是繁体,在台湾说是正体。实际上这个“德”字,我们把握住了以后,基本上特别适用于现代,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但现在代人心已经乱了,要从一心去做到十种善行,恪守四项准则,并且为他人多做贡献。为别人去奉献,不要单纯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这样也就能得到多助。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如果能确立起来,整个社会就和谐了,身体内部就和谐了,你的家庭也会和谐。你看现在很多家庭在闹矛盾。矛盾在哪里呢?那不都在失德了吗?没有善行,没有原则,没有为他人着想,当丈夫的不替妻子着想,当妻子的不替丈夫着想。国内的这些情况我遇到特别多,在网上苦恼的人都写信给我,求教怎么解决,我觉得我也懒得解决。为什么呢?人们的心里面太缺这些东西了。只知道伸手要,到了棺材里面还要把手伸出来,争取把最后一枚钢币攥在手心里才算安稳。而没有想到自己要施舍出去,没有这个爱,没有这个仁,没有这个善,那么矛盾就难以解决。这个“善”和“德”,是我们必须要去遵守和做到的,我们才能够去获得真正的健康。当然,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再继续来详细谈。
      “親民”这个问题,这个“親”字,《说文解字》中说:“親,至也。从见,亲声。”“親”有爱、近、准确、真切等义。“親”在此处,所指的是仁爱、慈爱、博爱。“親”生于仁德,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生出親爱之心。修持仁德,是親爱、親近众生的基础。“民”,《说文解字》中说:“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民也就是众生,不分贵贱善恶的民众。

《黄帝四经》当中,也谈到了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这个兄huang不要做兄长解啊)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这是《黄帝四经》里边所存在的关于这个“亲民”的概念,阐述得非常详细。《大学》里边,只纲领性地提出一定要“亲民”。


所谓“亲民”到底是什么呢?那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是设身处地的责任心,是换位思考,是老子所说的“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不就是我们做人的一个标准么。特别是执政者,倘若老是想着自己如何如何爬得高,踩着别人的肩头往上爬,那就不是“亲民”,你就没有任何的政绩,你的政绩搞出来都是豆腐渣工程,都是牺牲了百姓的利益而建造的垫脚石。古代所说的“亲民”,就是一个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决民众的疾苦,帮助别人解脱于困境当中。


所以说,《大学》里边的教导当中,把它作为一个原则提出来,我觉得无论对于道学人士还是儒学人士,还是我们现代教育,从小培养,建立这种“亲民”思想,以民为本的概念确立起来以后,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止於至善”,也是这样。《说文解字》曰:“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止,有根基、达到之义,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至善”。

这个“止”,也就是德一。符合这个德,就可以说修到位了,把握住了。这个“至善”,就是上善,也就是完美的善、无私的善。大公无私,仁爱众生,唯德是行的十种品行,那就是至善。

总体分析起来,“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上善”,其根本是指心修十善之心,就是要具有十善心。


忠孝心,要忠于国家民族,孝敬父母长辈。

     “好善心”,那就是见人之危,能够扶持、帮助;见物之危,能够救活解脱。要具有“慈悲心”的善性,要视天下人乃至昆虫、走兽、草木与己同体,爱护惜之,不残不杀。还有“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就是十善心、十善行的具体内容。

这十个内容,我们要把它们把握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去修持它,哪一方面不够,就修哪一个环节。而且,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德”。


老子在他的五千言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唯德辩证法”,心一定要处在这个道的“○”里面,而用这个“一”、这个“德”来分析和鉴别人和事物。所以,我在国内出版了一本书,里面谈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实际上跟马克思的思想完全是可以融合的,水乳交融地包容了这种思想,只不过老子思想范围更广、更博大精深而已。


老子是运用“唯德辩证法”的高手,他在五千言当中,用这个“德”来驾驭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生命内环境当中的众多生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他都是用这个“德”来进行一种非常驾轻就熟、以简驭繁的阐释。



“德”中,还包含了四项准则。我们古代文化强调,要想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就得遵守“非德勿言”,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说;“非德勿听”,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听;“非德勿视”,不符合道德的东西不要去看;“非德勿行”,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做,不要去办。相反,现在整个社会,包括整个世界都滑到道德底线这个区域中来了。可以说,非德的行为、现象比比皆是。如果说没有一个原则去制约,没有这样四个行为准则去制约,人很难走上正路。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当中特别典型。像国内有些青年人,一些大学生跟我说,平时自己对一些坏东西并没有什么敏感性,结果网上的黄色网页一打开,就把自己身体弄垮了,连学业都不能维持下去。你说,现在这些非道性的东西、非德性的东西是多么凶啊。




但是,如果说我们在早期教育当中,让这些孩子们都能够知道和掌握这些原则,知道这些东西会对我身体造成伤害,对我的学业会造成摧毁,他就无形当中设立了一道安全线,并不见得一定要在网络上去建立一个防火网,每个人自己建立自己的道德防火网、防火墙,那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实际上,这个“修德”关键是落实到每个人自己内心当中去,要落实到教育每个人的心灵当中去,那么才能真正起到这个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10:36 | 只看该作者
道学修身十六次第
      《大学》后面这一段,实际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次第关系,整个修身次第都在这里。而且,最后交待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天子和老百姓,无论地位多高的人,统统都离不开这个,都是要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乱了的话,而末治者,否矣。这个pǐ”不读fǒu”,这是易经里面的否卦不通、否塞不通,是指这个意思,那就是根本没办法行得通。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指出了最后都要落实到这个修身上面。
但是,后世的改良儒学认为是八目,实际上是十六次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列了一个图。
      实际上,如果从这个图上来看黄老孔学这个修身教育次第论的纲要——三纲十六目,就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古代教育的高明之处。实际上,左面这一半主要是对成人的教育而已,对社会教育而已。
立志发愿,实现明明德于天下,而志于以德治国,而志于以德齐家者,唯以修身为基础,修之身,其德乃真,方可达成。
      每个人要想确立明明德于天下这样的誓愿,想确立这样的志气,那就要从下面这个地方开始,从格物开始,而不是立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指体之于物而知身。婴幼儿慧性未闭,容易隐现同步地观察到德能化生长养万物和万物生长成灭的根本变化规律,了解自身生命的隐现双重结构的实相。
      这里,他们把这个字改成了字,使德天下变成了平天下。实际不应该是这样去做,而是首先应该沉下来,静下心来,进行修持是自己的身。
      要想知天下也好,要想平天下也好,结果却连这个的原则也都没把握住,那怎么去平天下呢?对不对?一味奢谈要挤进国家领导人这个圈子里面去论治国,但实际却是连家里甚至都呆不下去,连单位里也混不好,却那么大口气说自己,那还不如自己把握住修身这个关键。
首先要去正心,把心调正。心正了以后,建立自己忠诚的信念、信仰、道德的信念、道德的信仰,建立对民族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这个时候,再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这里所讲的,不是解剖学上的心脏,而是心脏的场性。《黄帝内经?灵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心中含有意识思识无为识三种识性。其中的意识,就是后天逐步形成的阴我心识,在格物致知诚意的基础上,才比较容易将私心和欲望调整到符合德性规范允许的阈值之内,确立正识正见。
      “致知,这每一个字的用意它都是不同的。《说文解字》曰:致,送诣也。”“致知,是指全面而系统地用格物所获的理论和方法,确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使后天意识的形成,规范在以道德为准则的正知。如《易经 ·象下传》所言:“君子以致命遂志。”致知而致命,以道德修身,达到和实现德治心、身、性、命的高尚志愿。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讲解得很详细,大家以后可以通过文字再看一看。
然后,在这个“格物”过程当中,建立起一个“物格”的状态、转换。要转换到什么程度呢?要关起门来修身,要从体内的实践和身外的社会实践、家庭实践、工作实践中高度重视这个“格物”。通过这个“格物”,能够达到“物格”。什么叫“物格”呢?就是一切有相的和无相的、有质无形和有质有形的物质,都要把握住它的客观规律,那才叫“格物”。

这个“格”字,古代本义指的是一棵树生得比较长的那个枝条。就像我们现代人看事物一样也是这样,走到公园里去看一棵树,肯定首先观察到的是它的枝条,而不会马上盯到树根里面去看,并且也不会直接去看树干。就是说,摆在最前面的、最浅显的就是枝条,是我们最容易发现的。从表往里面去进行研究,这实际上是高度符合西方后来提出的逻辑推理。对不对?演绎归纳,可惜我们自己没弄好,我们后来自己僵化了,不提“格物”,就直接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可以说,从明代以后教育就走在一个错误路线上,自己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根性文化教育理念都丢弃了,非常可惜。

实际上,如果说我们把“格”字这个关键点把握住,从“格物”到“物格”,用于教育工作,指导每个人都切切实实贯彻执行,那么我们国家,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社会精神风貌,还是经济建设风貌,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敢和中国相媲美。就会像十六世纪以前一样,远远地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只有他们学习的份儿。可惜,我们从八百年前开始就已经开始丢失了这个“格物”,走错了路。在教育方面,走错了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11:28 | 只看该作者

就像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西方教育,再来比较一下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孩子现在可怜呀,都成了书呆子,他们一天到晚就知道数理化,自己动手的能力完全没有,那怎么去“格物”呀?把他们丢在一个岛上,在进行少年生存演练的时候,日本的孩子都能自理,都能生存。可是我们的孩子呢,都哭着叫妈妈,找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生活该怎么自理。这说明,我们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不是在培养每一个孩子“格物致知”的这样一种能力,更谈不上“知至”。

实际上,在古代教育方面,这个“格”,它有法式、标准、规格、品格、格调,《礼记?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而且,“格”还含有“纠正”、“匡正”的含义。如,“格非”,指清除错误、邪僻的谬论和思想;“格心”,指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指匡正时弊,纠正时弊。这些内容都是“格”的范畴。

在古代“修之身”这个层次当中,也存在“格于物而知身”,我观察这个物体就会联想到自己身体里面,体会到这个人与物之间的同频感应是什么。现在,我们很多人的感应能力都很差;但是,我们所接触的西方人当中,他们的这个情形却是相反的,他们的“格物”感应能力比我们中国人还要敏感。第一次见面,他跟你握手的瞬间,就能知道你可交不可交,比我们东方人表现得更为敏感得多。这种情况,你说奇怪吧?其实也不奇怪。我没到美国亲自去体验这种情况,不知道美国这方面的情况怎么样。但是,我感到整个西方属金,金五行属肺,肺又主皮毛。所以,生活在西方的人敏感都是天然的,天生水平就那么高,这是大地赐予的生物功能。

我们中国在中土,它在场性上面,处在一个“中”的方位上,并不是说它位置绝对是中央,不是那个意思,那是封建社会错误理解这个问题,所以盲目贡高我慢,结果被西方列强打得屁滚尿流。

实际上,在我们这个“修之身”的层次上,不仅要知道这个“气”、这个“能量”,而且还要知道自己的“神”,要知道自己的“虚”,要知道自己的“道”。这样一个修身次第,是走在一个高层次的内容和过程。

《大学》,不仅仅是把这个内容包涵在其中,而且把其它的内容都包括在里面。
在“修身”这个次第顺序上,作为成年人为什么一定要从《大学》里面所提及的这样一个层面上进行修炼?为什么要从头开始,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离道失德了,整个社会离道失德了,家庭教育离道失德了,社会教育也同样离道失德了,把握不住这个“明明德”,来管理天下、治理天下,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治理,只有在把握住“修身”的前提下,去“正心”、“诚意”、“致知”,然后在这个“格物”上下功夫,使你的品格具有五德的品格,这就是“格物”。五德的品格,是指仁、义、礼、智、信。

对事物的认识,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无论是推理还是实验证伪等方面,你都能够分析出,都能够认识事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我们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就感悟了这个“物”的规律。“物格”,就是要掌握任何物质的客观规律——符合德的客观规律,它不离开德。

可以说,整个这个调节过程,就是以德修身,以德正心,以德诚意,以德致知,以德格物,然后就达到了物
知其德者,知至其德一,使自己后天的认知能够认知到事物的根上面去。任何事物的“根”是什么呢?任何事物的“根”归到基础上就是“一”,最后是个“○”。那个“虚”里面的东西,我们没办法去知道,但是归到德性上面来,归到德的品格上面来,都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知至”,就是指的这个“一”,一定要归到它的根上面来,归到这个出发点上面来。就像一条河流,总要归到它的源头当中去。
      “诚”,《说文解字》曰:“诚,信也。”“诚”,是信德深厚的表现,也就是用诚信道德的心来规范意识行为。人体内八识中,意识系统指挥着眼、耳、鼻、舌、身五显根。这五显根的活动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后天意识是否诚信道德。

这个“意诚”,应该是与众多的生命相同步。你的信念、你的意识,要具备这个诚信的品格。在这个范畴之上,在符合德性、符合善性这个基础之上,来认识周围的一切,这个心就自然“正”了,心里面的光明就自然产生了。

如果真正把这几个环节把握住了,那么你的身也就修好了,也就处在无为而为地“修身”了,你的家也就不治而治了,你的国也就不治而治了,一家子人也就齐心合德了,那么天下也就自然平静、太平了,长治久安也就自然产生。而且,这一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为而治的过程。无为而为。

这次,我特别把这个“无”字重点解一下。这个“无”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从这个竹简小篆“
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连接两横的这一撇是出头的,整个五千言当中,用的都是这个“无”字。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个“十六次第”的时候,要注意到这里。

这个就是把握成年人16岁过后,禀性当中的坏东西,社会、家庭、单位当中染上的习性,全部都已经堆积起来,没有一个打扫过程,没有一个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的自我调节过程,没有这么一个自我调节过程,那就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三个阶段教育的次第,要以德育为原则,保护孩子先天性慧,慧智双运,由“物格”而“知至”、“意诚”、“心正”。顺应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顺应先天向后天的转化,而不失先天性慧,慧与智同运,不离德道,虚实相通,“明明德”而自然“身修”。既顺应其中的规律转化,先天与后天同步而成,德居中位,则以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则家齐,修之国则国治,修之天下则天下平。

对于我们的小孩,从胎婴养虚、幼儿教育,到十六岁的教育,如果说我们的教育理念真正能够从“物格”开始教育起,那就会非常省力,因为他的后天知识还没有形成,按照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使他们保持一种“见素抱朴,少思而寡欲”的状态,那么他们的“身修”可以说在无为的过程当中就能完成。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培养品德极高、智慧极强的现代型人才。他们的出现,对于“家齐、国治、天下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研究黄帝学说、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就深深地感到:这整个修身过程,就是一个“德一”、“守一”过程,就是一个方法论的次第论。虽然后来在道学里面,逐步地淡化了,用其它的理论取代了,但是从《大学》的本意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个清晰的脉络。而且,这个次第的形成跟道学的原理也是完全相通的。

就是说,任何事物是在虚当中生成,虚生神,神生气,气生形,气再产生有质有相的物质。形生气塞,等任何有质有形——眼睛看得到的物质形成以后,这个气就局限、封闭、滞塞在这个形体里面,耗光就完了。尽管我们人体生命还有个优点,可以自己主动把自己的窗户,把门也打开,那这个气塞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因为古人是穷通这个“塞之端”,对于这个“塞”,对这个堵塞研究得非常细致,破了这个迷。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个“否之理”,也解析得非常清楚,所以就掌握了生命再造之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格物”方法。

修身“格物”,共有五个层次:格于物,而知“身”;格于身,而知“炁”;格于炁,而知“神”;格于神,而知“虚”;格于虚,而归“道”。
通过“格物”而达到“物格”,这是中国根文化的特点。非常厉害,研究自己的生命,都研究到细胞里,研究到DNA里。就像前边讲座中我所提到的,实际上老子在2500年前,他就看到了DNA的结构,命名DNA的双螺旋,一个叫“朴”,一个叫“素”,早就给它命名了。

不仅只是命名,而且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这个DNA中的中轴,这个DNA中间不是有个中轴么?你们学生物的看到的DNA模型,中间需要一根铁杆子撑着它,实际上的确是有一根无形的能量轴在里面。老子早就发现了它的存在。所以,古代提出了: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然后才能达到一种“虚实相通,实为大同”的境界,虚和实真正相通了。

现代的科学走到了XYZ座标的极限,回过头来再研究看不到的这个XYZ座标,也走到了一个圆满状态。两者相通了,结合在一起了。那个时候,就是“虚实相通,是为大同”境界了。而且,这些过程它是“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

虽然分了很多类,但是这个气是相同的,这个神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这个虚是无处不在的。不要因为有了实体,就认为里面我们进不去,像人的三腔——胪脑腔、胸腔、腹腔,它们里面都有空腔,这里面的能量都可以振动起来。古人们运用这个空,就达到了一个“虚中生有”,积聚能量而再造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生理的一些特点。

在16岁之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掌握好胎婴、幼儿和少年时代三阶段的教育,运用上面所说的后八目,直接进行教育和培养最好。但是对我们成人来说,就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要把整个十六个次第全部把握住,才能过度到产生这样的效果。而且,要立足当下,从现在就要做起,只有把这十六个次第牢牢地把握住了,那么“修身”才能说进入了比较好的境界和状态中。

而且,这个“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实际上跟老子下面这段话是不谋而合。老子在他的《德道经》里,说得很清楚: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都没有离开这个“德”字,跟“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那就完全是一个思想脉络出来的,所以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研究,那么我们对修身的次第和认识自己生命真相的过程,也就比较容易把握正确的方法。

十六岁以后的成年人,由于后天意识已经牢固地形成,早已经远离自己的先天内环境,性慧基因早已尘封于后天智识的覆盖之下,与七岁之前的先天状态非常遥远。由于已经错过了人生早期的珍贵教育期,现代成人修身的基础次第,那就必须遵循“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先后教育与实践的次第,由后天重新寻找自己的先天和复返于先天的过程,补回这一系统教育工程,才能顺利地进入修身阶段之中。否则,轻率地在“心未正”、“意未诚”、“知未至”、“物未格”的背景下,直接侈谈修身,以及在“格物”中妄行修身,也就必然百无一成,或者陷入邪径,难以自拔。

现在成人的修真,由于后天智识已经牢固地形成了,那就得从后天智识的校正做起。现在,我们已经用惯了大脑,要有一个“去脑从心”的过程,别以经验思维判断为第一位,因为我们后天堆积的知识都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有的拿过来可以用,有的根本不能用。你大脑里装得越多,反而垃圾越多。正确的知识常常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所以就需要去脑而从心。当从了心以后,心里面有个阴我,还有阳我。阴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是损害自己的。阳我判断是正确的,当然要服从自己的阳我,扶生阳我产生正念正识,进一步在心里面确立以后,才能有真正的明心而见性。明心见性,性就是比较高级的阶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13:31 | 只看该作者
这两份资料说是的为何要读《大学》
但里面的意思我并不太了解。只知《大学》是一本教人怎样修习道德的入门之著作,是引领人们修养德性复归于道的理论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3-22 09:21:17 | 只看该作者
盖完我们的小楼,又来您这儿取经了,不客气了,从您这儿拿走了许多好东西,谢谢媛媛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02: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ujunhua1972 于 2013-3-22 09:21 发表
盖完我们的小楼,又来您这儿取经了,不客气了,从您这儿拿走了许多好东西,谢谢媛媛妈分享

不客气,互相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3-27 16:36:04 | 只看该作者
媛妈,读了你的帖子从当当买了陈琴的《经典即人生》正在读,真的不错,从中能学到一些

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方法,看了1/3了,觉得自己和人家的差距太远了,不过我在努力中,只是

孩子的时间不等人啊,一晃一年级就要过去了,争取开拓一个在家教育的方法,有时间再去

网上搜一下周弘教师的视频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0:1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7 liujunhua1972 的帖子

是啊,时间真不等人,要早有认知,就从胎教开始了。呵~

坚持每天做一点点~

[ 本帖最后由 媛媛妈2008 于 2013-3-28 10: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54: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学习方法不错,好好学习下。

想起儿子小时候数数的事情,在这里说一说,或许对大家也有启发?对6岁以前的孩子,应该是很好的锻炼注意力、对数字敏感的方法吧,又很简单好操作,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不一定很专业哦~

1、从孩子能数数开始,就每天当玩一样让孩子拿着实物数数,什么东西都行,到一定程度后,也就是会数了,不用拿实物比量了,就逐渐往大了数,比如数到100000000(一亿),今天数到100,第二天接着数,一次以10分钟为宜,这样很锻炼孩子的耐烦心,一个人要想数学到高中大学还好,不但要聪明,还要有耐烦心的。

2、每次数完后,在纸上记一下数到哪里了,下次接着再数,一直数到一亿,然后再倒着数,一直数到1或0,然后再从头数,就这样重复十次左右,孩子对数就很敏感了,并且加1减1的加减法就会了。

3、两个数两个数地数,0、2、4、6、。。。。。。。也一直数到1亿,然后倒着数,再回到0,这样数十次。

4、以此类推,三个数地数、四个数地数。。。。。一直到九个数。在这其间,三个数、四个数、五个数非常锻炼孩子的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及对数的敏感,六、八、九分别是三、四、三的倍数,数到这时让孩子用倍数想问题,这样就让孩子感性地会运算乘法了,但是可能孩子还不知道乘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没有关系。七比较难一些,您可以教孩子加三加四或加五加二,总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脑力会很强,每一个都是十次(正数倒数都十次,就是二十次)。

5、这样数到九,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千万不要着急,一定要跟孩子玩着数(数学是要玩着学的,语文是不能的,是要平静的),数错了不要紧,让孩子慢慢来,要允许孩子犯错。错了以后您不但不要严肃,还要觉得好玩,只让孩子自己想想再数正确就行了,能这样数下来,数字的运算能力就已经很强了。

6、如果有时间,而且孩子已经很熟练了,可以接着往下,10个数、11个数、一直到100个、1000个、总之可以每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锻炼一下玩一下,这样等孩子学九九乘法表,进行四则运算时就会很快学好,经过很少的训练就会精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4-27 11:31:01 | 只看该作者
又来媛妈这儿取经了,,不错,女儿上一年级了,我觉得也可以用。

[ 本帖最后由 liujunhua1972 于 2013-4-27 11: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媛媛妈2008 + 1 + 1 ^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7 , Processed in 0.258663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