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启蒙] 90岁老人陈以鸿先生接受采访的录音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 12:1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8月陈以鸿老师及女儿在北京接受采访录音(整理者北京立馨老师)
陈以鸿先生出生于1922年,自幼跟随堂兄读家塾,后考入公立小学,开始接受当时的正统教育
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在汪伪政府接管交大后,离开交大,考入私立国学专科高校--无锡国专。
是为文理兼修的大家。
笔者有幸于壬辰年夏,参加了陈老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进行的免费的面授,陈老以九十岁高龄,为推广好的美的读书调子,不辞辛苦,从上海远道至京,实为我们年轻人的学习榜样。
在听陈老接受电台主持人采访录音时,听到很多于我们今天教学很有裨益的内容,于是边听边记录下来,笔者才疏学浅,难免有记录失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问陈老的女儿:来北京,母亲,弟弟放心吗
陈老女儿:我们都支持,因为爸爸喜欢
陈老自述:普通的小学
之前,我的一个堂哥哥的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过去也有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去
虚岁4岁到虚岁7岁
三百千 四书没读完
我就上学校了
全部都是教的这些古老的东西就是个识字教育
内容是不懂的,就背,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也不讲过去是这样的
1923年因为识字了,就差个算数没学过,请了个小学老师,上学前突击培训了下算数,考上二年级。
1929年入读小学二年级
1934年初中
1937年初中毕业,碰上抗战从江阴逃难到上海
我父亲在上海工作,我母亲带姐姐妹妹四个孩子,路上逃了7个月
1938年3月到沪,暑假过后上高中
1941年读交大,我读的是工科,电机工程系。
大学也就读一年国文,就是白话文逐步减少,到高中全部是文言文
不光是上海交大如此,像样的大学入学考试都是考文言文的
所以当时的学生这点基本功是有的。
如果这样顺利的下去我不会对过文太多早已
我 读时候,1920年,唐先生到无锡创办了无锡国专
抗战时期内迁到广西,唐校长水土不服回到上海,一直到90多岁去世
于是抗战时期,有桂校,沪校两个无锡国专,无锡反而是没有的。
交大把老校长请来,每星期给学生演讲一次
一般是两个小时,一般讲理学,宋朝朱熹,王阳明
理学,怎么做人,爱国,思想品德,人格方面的教育
另一半讲吟诵
我记不清楚了,我读私塾之前,先生可能也有他们的调子
到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全部是古文了。我以前学的是江阴调,但是没有唐调好听。
只要是老先生教古文,都有调子的,认识唐校长以前,我们江阴有江阴调。听到唐校长读以后,我觉得特别好听,我就喜欢上了
我也没想到去学他,就是听。
抗战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交大,国专就是在租界办学。
上海沦陷,孤岛,租界,在英法的保护之下。啊还有些相当的自由
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后,情况变了,日美之间战争了,美国从中立也变成了日本的敌国了,日本人也进入租界了,租界和非租界一样了
1942年以后,交大被汪精卫伪政府接管了,不再属于重庆国民政府管辖了。
无锡国专是私立学校,不存在接管的问题,我们师生面临一个抉择,是否留在伪政府管辖下的交大学习?于是我也离开了上海交大电机系,当时是45人,读到毕业的一半不到
如果不愿意在上海读,唯一一条出路就是到重庆,我爱人39年考进的,本来应该43年毕业,当时已经读到财务管理系大三,后来她就到重庆,路上耽搁一段时间,所以44年毕业,留校当助教,45年回到上海。后来我也是交大助教,于是和我爱人认识。
我不愿到重庆,只好在家自修,父亲说停学不好,建议我去无锡国专,我就正式成了唐校长的正式学生,42到45年正式开始跟随唐校长学吟诵。无锡国专的国学是地道的国学,和一般大学里的中文系不一样,要读古老的经书,写字,诗词,对联,散文,骈文,韵文 ,都是文言文
国学方面的是很丰富的。
45年我从大二读起,48年毕业
1+3+3   41年到48 年

我在交大以科技工作为主
助教,科技翻译,翻译一些科技书,编辑 ,交大学报,到退休职称是编审
我不是教师岗位的,教授,我是编审
这时我的工作
业余把无锡国专学到的东西作为爱好,研究,消遣也好
包括吟诵我始终没有放弃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0:10 , Processed in 0.14135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