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818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读书会] 《游戏力》,有人和我一起读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7 18:0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在看《游戏力》这本书,不知道有没有喜欢的家长,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吧!抓点介绍过来: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劳伦斯.科恩(Lawrence J.Cohen,Ph.D.) 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 科 恩博士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Golden Lamp Award)的《小尼克家庭杂志》(Nick Jr.Family Magazine)及《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个人网站:www.playfulparenting.com

目录 ······

目 录 序 前言 第1章 游戏力育儿方式的价值 第2章 加入孩子的世界 第3章 建立联结 第4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 第5章 跟着笑声的脚步 第6章 学会打闹 第7章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第8章 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第9章 跟随孩子 第10章 主导孩子 (在必要时) 第11章 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 第12章 迎接情绪的暴风雨(孩子的和父母的) 第13章 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 第14章 解决手足相争 第15章 为我们自己充电 译后记以上内容来自豆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8:19:37 | 只看该作者

先转一个博客:《游戏力》李岩专讲

天天妈妈曾经分享过一个她的案例:受《游戏力》的启发,使我能够在比较忙的时 候还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有一次儿子在搭积木时,他搭了很久,既有停车场,又有宫殿。当时的我在做饭,他进行一段时间后总是要我看一看,原来遇到类 似情况,如果我只是“哼哼哈哈”的话,儿子会说我心不在焉。这次的我采用了游戏力中的方法,用很认真的口气说:“宫殿的餐厅在什么地方?一会我的菜可要端 进去了。”他听了很兴奋,赶紧给我指出什么地方是餐厅。当我做好一个菜时,就绕到他搭积木的地方假装上菜。当他的爸爸进门后,我拉他到一边大概说了一下情 况,他也觉得很有趣,于是问天天说:“我的车没地方停了,请问停车场在什么地方?”儿子马上指给他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互动而已,但我觉得孩子玩的似乎更 起劲儿了。也没有了往日的抱怨:“妈妈,你们总是不陪我玩儿!” 上面说的是一些小游戏的应用。[/color] 下面继续的这个问题,相信群里也有很多人比较关注。 前几天,在微博中,看到这样一条内容。妈妈看到孩子摔倒了,没有上前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这位妈妈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网 友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这位妈妈,认为孩子如果不经受一点挫折,就会养成对大人的依赖,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比哭几次来得重要。并且这一派的网友,都提到了 一点——本来孩子没有哭,大人去搀扶了,安慰了,他反而大哭起来,这不是小题大做吗?[/color]
摔倒了要不要扶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很多家长在意的就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孩子如果哭闹不止,我们就会焦虑于孩子是否太脆弱,我们的呵护会不会 不利于他的成长。那么下面,我们将孩子摔倒后产生的几种情况进行一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巧妙的处理。首先要看孩子摔倒后是什么表现。 1、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回这样,摔糊涂了,不明白刚才怎么回事。这个时候你只要确定他没有摔得很厉害,就不用过去,他这是在自己处理呢!接下来,如果他自己站起来了,那你就不需要特别做什么,让它自然过去。 2、如果他抬起头,迷茫地看着大人,这说明他不太明白这件事,并且在寻求你的回应,希望从你的眼神里找到答案。这时候,你可以轻松地说:“哟!宝贝摔一跤 了!”然后问问他:“摔疼没?要不要妈妈扶你?”你不加上这句也可以,关键是你要用轻松的心态,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会儿就会过 去。可同时你也不能忽略他当下的感受。 当你细心地去捕捉他的感受时,会发现,“不哭但看着妈妈”的这种表现,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刚才说的“他有点晕,没太明白”,还有一种是“妈妈,能帮我一下吗?”当孩子发出第二种信号时,妈妈是应该去把他抱起来的。 现场讲座的时候,经常会有家长问:“总是抱他起来,会不会影响他将来的独立性和抗挫折的能力呢?我观察到,身边一些经常被鼓励着“自己站起来”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独立性确实比较强。” 我们只要自问一下下面这句话——孩子表现出来的独立,是基于“眼前这事没什么,我可以克服”,还是“反正求助也没用,那就只能自己面对”呢?就可以有更深入的一步思考了。 安妮转播员(84091652)2012-6-814:01:12 前者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后者则是要避免的。关于独立性,或者说力量感的培养,我想引用《游戏力》里的一句话:放手,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随叫随到。也就是说,力量感或者独立性的培养,不能建立在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联结的基础上。否则会给将来留下隐患。 说到隐患,我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一次现场直播的电视采访中,被采访人说,“提到童年我只记得一件事。我被社区里的3个小恶霸追着打,我拼尽全力跑到 家门口,这时候妈妈把门锁住说,‘你像一个男人一样打回去’。”这个电视采访是在监狱里做的,而被采访人是被警方追捕了7年的连环杀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独立,并且依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难的本能,父母不需要过于刻意地培养。比如,通过无视孩子的求助,通过冷漠是把孩子的力量感培养出 来了,但这个力量是我们所期望的吗?我们当中,为什么有的人成了甘地,有的人却成了希特勒?这两个人是两种力量的极端代表,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联 结”这个根,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走向对抗的方向,而不是合作。 我们这一代父母有太多的焦虑,因此很难对孩子有足够的自信,总是希望通过很多表面现象来证明“我的孩子,行!”,当心里没有那么多焦虑时,会很容易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并不完全反对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做法,我反对的是逼着孩子站起来。比如摔跤后哭得唏哩哗啦,妈妈却站在一旁对他说:“自己站起来”。也就是说,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帮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开始没有哭,越是关注却越哭的厉害,认为是孩子在撒娇或者找茬儿。泪水是装出来的。正是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他实际上在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就是需要妈妈来安慰我! 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哭不是为了这一次的疼痛或惊吓,那么倾听他的泪水是不是就容易了些? 安妮转播员(84091652)2012-6-814:13:24 记住,孩子的泪水永远都是真实的,他想确认妈妈是不是关注和爱护他,得到确认之后,孩子常常会把一个小小的擦伤当做一次释放的机会,爆发出来的委屈可能是 他们一整天甚至一整周积累起来的。游戏的力量也罢,阅读的力量也罢,实质是一样的,就是关注孩子的内心。知道是自己心烦才打孩子的,说明已经认识到问题根 本了 继续:我们给与孩子的回应会让孩子知道:我摔疼了,吓一跳了,或者心里有害怕、委屈了,我可以大哭,妈妈会来安慰我,我能从妈妈的态度里感觉到这没什么大 不了的,一会儿就过去了。”这也是孩子找到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的过程。刚才我们说到的内容,都涉及到了“联结”这个概念。那么下面这个话题会谈到 “联结”。自己家的孩子有没有过分离焦虑,大家都是如何处理的?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和妈妈分离的滋味。同样的,也没有一个孩子从未品尝过分离的焦虑。虽然, 这是成长路上必定要经历的一站,但这并不表示妈妈可以忽视它给孩子留下的负面感受。许多方法都疏解孩子因分离产生的焦虑,而游戏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选择, 尤其是当孩子主动发起游戏,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时!我们还是通过游戏来进入孩子的“小人国”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慢慢热衷于假想游戏,如果你用心倾听的话, 总能从里面听出一些孩子的心事。 比如,当一个孩子拖着行李箱,有点愤愤然地嚷嚷着要出差时,可能是在表达他对于分离的不满和疑惑,“妈妈离开我,我很伤心”,“妈妈出差去了,她还会回来 吗?要多久才回来呢?”,“妈妈为什么要走呢?是不喜欢我吗?”最终,妈妈当然回来了,但当初分离一刻的感受却留在了心里,于是出于处理情绪的本能,孩子 想重演一遍当时的场景,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他主动离开妈妈。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5:10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1:44 既然,孩子最担心的是:妈妈会不会抛下我?那么,在陪孩子玩这个游戏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他确认:妈妈永远不会和你分开!因此,在游戏中,不管孩子多 “无情”地坚持抛下我们,我们都要“死乞白赖”地黏着他,他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总之,把我们的不舍和黏人,尽可能夸张地表演出来。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4:52 游戏,补足欠下孩子的亲密联结 联结,是缓解分离焦虑的良方。那究竟哪些事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联结呢?更多的恐怕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孩子说“妈妈抱抱我”,你立刻抱起他,说“太 好了,真喜欢抱宝贝”,孩子“贪心”地要求你再读一本图画书时,你欢欣鼓舞地答应……仿佛你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在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亲密时间,而你的 享受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认可,和最深的联结。 可是,你总有不得已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所以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难免出现疏漏。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8:23 女儿两岁八个月。前几天她突然挎着她的兔子包包,对爸爸说:“我要去上班了,你在家乖乖的哦。”又说:“我要出差了,等着给你带好礼物回来。”看见爸爸有点茫然,她安慰道:“我争取早点回来吧。” 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显得很强硬、很严肃,一副“不容置疑”的样子。我知道她在模仿我,在表达跟我们分离的不满!可是事出突然,我们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应该怎样接着她的游戏玩下去呢? 大家在家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场景?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6:21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18:11 有人曾将有过这样一个问题,针对这个案例我们设计了游戏方案 游戏方案:“我能偷偷跟着你吗?” 大人可以接着孩子的话说:“啊?你准备出门多久啊?那我得多想你啊!对了,我能不能跟你一起去呢?不让我跟着?那我悄悄跟着你。哼!我偷偷收拾行李箱,我 不告诉你。我买不到机票,就是变成小鸟也要跟在你身边!你走到哪,我飞到哪。”游戏过程中,你可以接着观察一下孩子的细微表现,如果这个游戏已经足够让孩 子满意当然好,但你还可以留心一下,孩子有没有这个需求:这回我要把你扔下,让你也伤心一回,看你难过的样子。 逃家小兔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好的绘本,不了解孩子心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游戏力》李岩专讲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1:15 我们继续——如果有的话,你就尽可能地表现出难过吧,甚至说:“我会一直坐在这里等你回来,我哭啊哭啊,等你回来我才会开心。”让孩子的“报复”得逞,会让一颗积压了情绪的心,找到平衡。关于这个游戏,自设了三点疑问,不知是不是能够回答大家心底的疑问。 疑问一:游戏方案中,有一部分是怂恿孩子的报复心理,这不会对他将来的品德带来负面影响吗? 孩子在之前不得已的分离中,有了被抛弃、被伤害的愤怒,如果这是孩子发起游戏的主要原因,那么就应该置换角色,让他处于强者位置,把亲密的人“扔掉”,让他们痛哭、难过。 看看后面的内容能否回答到你的问题《游戏力》李岩专讲 这样本能式的报复心理,是人之常情,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只是平衡一下他内心的不愉快,疏解他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和成人世界的伦理道德没有关系。他 也不会因此变成一个爱报复的孩子,一个心理健康、没有累积太多负面情绪的孩子,在了解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后,是可以很容易遵守的。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8:22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4:55 疑问二:游戏时,可不可以给孩子做个正面榜样呢?比如我很愉快地跟他挥挥手,说:“拜拜,祝你旅途愉快!” 首先,我们要读懂孩子的行为,弄清楚他究竟在表达什么。 确实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拖着一个小箱子,很开心地说:“妈妈,我要去迪斯尼了,拜拜!”这时候,你的回应可以是:“好吧,我会想你的,祝你开心。”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愿望。 但上面案例中的小女孩,显然不是这种心情。如果你因为没有读懂孩子的意思,而用牛头不对马嘴的方式回应他,他立刻会露出无聊、无奈的表情。而且这会给孩子 一种感觉:妈妈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这种感觉,虽然孩子无法用语言描述,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孩子也不再用游戏这种“幼稚”的方式表达感受时,他的感 觉会变成另一种:反正妈妈也不知道我要什么,说了也白说,不要自找没趣了!这也是一些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因为父母根本听不懂。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29:53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7:28 如果你明明懂了孩子,却因为想给孩子正面榜样,让他今后也学着“愉快”地跟你说再见,而故意给他这个反应,那么这等于是变相给孩子讲道理。而这个讲道理的过程中,是否又有指责的意味呢?指责孩子不够独立,不能懂事地跟妈妈再见,所以,妈妈现在就来给你做一个正确的示范。 因此,再平静地给孩子讲道理都会被孩子解读为:1.你听不懂我的语言。2.我又错了,你又在说我不对。这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32:01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28:33 疑问三:一定要用游戏的方法吗?我用共情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伤心”,不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吗? 对于小龄的孩子,可能反应不过来你在说什么,他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和感觉发起游戏,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自己因为分离产生的情绪。 另一方面,我们来试着体会一下这两种方式的细微差别。如果是共情,妈妈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和你分开,也很伤心、很内疚。”如果是游戏,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陪孩子玩,但在玩的过程中传递了几个正面信息: 1.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否则妈妈怎么可能这样玩,这样用行动呼应你的感受?夸张的游戏,本来就是全程渗透着理解的,和孩子没有联结的人,不可能玩这种游戏。 2.你也可以是强者,可以把妈妈扔了,让妈妈哇哇大哭。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33:30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30:44 3.更重要也是更潜移默化的信息传递:生活中的小挫折不可避免,但也都没关系。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游戏都在传递的一个信号。因为你只有在乐 观、幽默的状态下,才可能自然地,用游戏的方式处理问题。而这也是和共情的一大区别,妈妈知道孩子难过,孩子也知道妈妈内疚,这样一种气氛,相对来说,是 比较消沉的。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用乐观一点、无所谓一点的态度看待挫折时,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呢?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32:27 还有一篇文章,作为这个问题的补充材料。对于分离焦虑,大家很多是在孩子入园时遇到的。 跟大家分享一些游戏力解决入园时的问题。 《入园准备与过渡——用游戏力缓解分离焦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21a960100rglw.html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39:16 我想总结一下:游戏力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基于的是: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我决定于你合作。健康的自信是包括这两项的。 安妮转播员(84091652)14:43:26 特聘游戏力李岩<info@123parenting.org>14:40:43 或者说:我可以与你对抗。最终我们是希望孩子发展出社会合作能力,这个能力前提是要有基础的 所以最先向大家发出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希望孩子自主还是听话。”其实可以在前面的内容中找到答案? 孩子在早年,由于生理成长、神经发育的特点,他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处于非黑即白的阶段,还不能够像成人这样分析事情的两面性。因此在他的成长经验中,要么造成他心里认为他是一个能自主的人,要么造成他认为他只是一个事事听从别人的人。
特聘游戏力李岩<[url=mailto:info@123parenting.org">info@123parenting.org[/url]>
14:45:05 今天因为是第一次讨论,比较散的讲了一些方法和背后的道理, 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更多的进一步讨论更深入的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f47c401015rpo.html希望能和这里的朋友一起,探讨怎样与孩子发展出有爱的互动。良好的亲子相处方式,也会让我们育儿路上的每一天,都走得更轻松,而不会一遇问题就手足无措,或者勃然大怒。[/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4:06:53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很喜欢玩游戏,这是一贯的。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不陪他玩,他可以自己一个人设计游戏,嘴里念念有词,左右手互搏,突然欢呼一声,甚至把游戏的结果用纸笔记录下来。我要是肯陪他玩呢?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为了迁就我,连加减法、词语接龙他都肯干的。这本书开头,第一章的标题是“游戏力育儿方式的价值”。我以为我很知道这个价值。但反思过去的两天,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价值的理解其实还远远不够。读完这一章,我给自己的问题是: [b]回顾这两天的时间,孩子要求过几次想和我一起玩游戏?我答应他了吗?如果没有,我为什么不答应?如果答应了,效果如何? [/b][/color]我粗略的数了数,前一天时间安排非常紧凑,根本不可能玩游戏,所以孩子没有要求过,当天呢,孩子大概要求了5次,被我随口回绝了两次,答应了3次——记不住了的不算。我没答应的两次,大概原因都是自己在上网或者做家事,不愿意过多的搅和在孩子的游戏里。记录一下答应他的三次。第一次,孩子在跟我聊中文书。我问到“窥视”的意思,他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吧。于是他飞快的从废纸篓里掏出三张纸分别丢在地上,告诉我说废纸篓是篱笆,一张纸是水面,一张纸是鸭子的饭,一张纸是草和泥。他安排我做鸭子,他自己做狗。然后他提示我去吃鸭子的饭,然后到水上去游泳,再去吃草。然后他这只蹲在篱笆后面的狗呢,见我走去草地了,就冲到鸭子的饭那里猛吃了起来。然后他一边收拾,一边告诉我,窥视的意思就是有目的的悄悄的注视。第二次,我们走路去吃晚餐,刚下楼,孩子就要求和我比赛跑步。他设定距离,发令起跑,箭一样的冲了出去,气喘吁吁的跑到终点,发现自己赢了,大乐!第三次,还是在吃晚餐的途中,要求跟我玩词语接龙的游戏。成语接龙我们还玩不了,但两个字的词语还是可以玩的。当我说到“空空如也”的时候,他惊喜得差点跳了起来,因为这个词他们最近刚刚默写过。还有晚餐归来,孩子要求在楼下散散步。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聊天,看看天上的圆月亮。孩子被我怂恿,一时兴起,又顺着花台的边沿上飞快的跑起来,玩“动”平衡。一次不成功,两次也不太成功,孩子又来回跑了好几趟。我只管给他加油,听他又喘又笑的,真开心!——不过这个算不算孩子的主动游戏,我就不好说了。但前面的3次,都是孩子主动提出来的,而且玩得兴致勃勃,极为投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5:06:41 | 只看该作者

书摘:

游戏力——基于游戏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游戏力”源于游戏,但其内涵要比游戏更为丰富。我们成人常常觉得,现实生活中早就没有游戏的空间了。 [b][color=Blue]孩子为什么游戏?[/color] [/b]无论何时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的随意出入。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孩子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儿童不仅学习相互争吵,也学习和谐相处。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28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听起来好像很不错的。搜出来看两章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1-28 17:26:1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认为游戏很好, 可惜我自己比较木呐, 不太能和孩子玩得那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1-29 08:3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游戏力》,有人和我一起读吗?

看了前面的介绍,感觉很好的一本书。孩子玩的时候总是要喊我们看,可我们总是有各种借口推脱.......汗,以后要多和孩子一起。 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游戏力”源于游戏,但其内涵要比游戏更为丰富。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1-29 10:07:14 | 只看该作者
想读,可我我没搜到电子版的,那几个大网站也没有卖的。楼主能提供一下电子版的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读书人 + 1 + 1 没有电子版,我在当当网买的。链接回复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8:54:35 | 只看该作者
抱歉,我没有找到电子版,买的实体书: 买书链接(论坛入口):[url=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php?from=P-132766&;ad_type=10&sys_id=1&backurl=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1063336">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php?from=P-132766&;ad_type=10&sys_id=1&backurl=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1063336[/url] [ 本帖最后由 读书人 于 2012-12-1 07: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1 11:28:22 | 只看该作者
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看大人要怎么参与才能发挥出更强大的游戏力。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7 , Processed in 0.083605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