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大家眼里看起来深奥、神秘,其实理解透了,是非常简洁的。我争取结合相关的博文,把家庭教育中有用的心理学理念说个通透。 这些观点主要是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把心理学的好东西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没有多少现成资料可以借鉴,算是我个人创立的一个符合中国教育国情的“家庭教育心理学”体系,我把它暂时叫做“维尼家庭教育心理学”吧。虽然经过了大量实践的检验,但是难免偏颇,请大家指正。 这也是第一次,我把“维尼家庭教育心理学”做一个全面的阐述。 目前比较热门的家庭系统排列、萨提亚家庭治疗、沙盘游戏等个人认为晦涩难懂,难以掌握(更主要的是,我初步了解之后,觉得不欣赏,就没有深入学习这些理论,可以说还不懂 ),我今天说的都是极其简洁的原理,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
一、认知疗法:改变家长和孩子情绪、性格的核武器 认知疗法的原理非常简洁:人的情绪不是由事情,而是由对事情的认知决定的。所以,改变了对于事情的认知,就改变了情绪。 咨询的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家长控制生气、发火效果很好。 简单地说,孩子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故意使坏、捣乱。我们要做的是去理解孩子,找到孩子行为的原因,去想相应的办法。理解了孩子,就改变了我们以前对孩子行为的认知,也就不生气了。 一个例子:
妈妈:女儿的百分数应用题一直没学得很清楚,每次作业总有错题出现,做过的题重复出错,看来的确是没有掌握。于是我带她到一位数学老师那里请教。没想到,在那里,人家竟然什么都不会了,做题也不思考,胡乱做。老师悄悄告诉我:这孩子数学好像很不开窍呀? 我知道并不是这样的,于是认为她是不专注,可能是想和奶奶家的一个小孩子玩耍(不合理认知一),于是我就很生气。觉得:我们这么远这么晚跑过来请教别人,你竟然一点不认真(不合理认知二)。生气了(两个认知导致的情绪),训了她。
维尼:是不是她去那里紧张? (看来第一个认知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不符)
维尼:我觉得她不是捣乱、不知好歹,还是有原因的。你觉得她捣乱,不好好学,不争气,肯定生气了,想控制也控制不住。所以,我们要去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
她这样有些像传说中的“大脑空白一片”。过于想表现自己,也会有压力;不想表现得差,也会有压力。
妈妈:还是您说的对,可能就是“过于想表现自己,也会有压力”。
您这样一说,我这会有点明白了。
我孩子就是这样,比如,她轮滑很不错,一次,我们市上拍城市风光片,老师让他们去表演,结果她一上去先摔了两跤,大跌眼镜。她可能也想表现自己,所以紧张,所以大脑空白一片,看起来什么都不会,好像一点儿也不开窍一样。(理解了孩子表现失常的原因,改变了对此事的认知)
维尼 :所以,你不应该责怪她,她不由自主。
妈妈:紧张,想表现的更好,结果弄巧成拙,其实大人有时候也这样。 (想想自己是否也是这样----读懂孩子秘诀)
另外,我这会儿想起,那个老师把题型归了5类讲给她听,她也可能一时间不能接受这样的讲解,所以也因此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而紧张。 经过这样的分析,妈妈改变了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认知,能理解孩子了,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相信她就不会生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