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4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读书会] 推荐一本书: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20:0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为部分节录,有兴趣的同学请购买正版。建议大家组建读书活动,一起讨论这本书。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从2000年开始,普受国际社会重视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针对全球40余中学生,进行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注。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个国家、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原因就在于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本来大家连芬兰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一团接一团来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的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看来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肤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兰是如何办到的!?芬兰的教育成就始终被OECD高高举起,绝非侥幸与偶然。大家开始平心静气地思索,15岁的中学生要能达到良好的测试与评量成绩,需要从几岁开始“打基础”?若没有持续不断的良好教育,与老师长期、良性的启蒙与培养,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呢?2008年2月底,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写了一篇《什么原因使芬兰的孩子如此聪明?》,在报导中对于芬兰中学生的评比十分赞扬,让一向对教育非常自负的美国媒体和教育学者们,也都想试着寻找出芬兰教育如此均衡的原因。只是,当所有来到芬兰的考察者,发现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类似于大陆的快、实验班)、孩子满七岁才入学,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做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一一打破他们原先的看法,更加使他们好奇。其实在芬兰,青春期的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起,女生们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或挑染头发,所有青少年们该有的青涩、自我,芬兰孩子都有。但师长却任其自然发展,没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这些年,我也从芬兰孩子们的身上听到、看到,也了解到他们喜欢看的许许多多美国电影、电视影集,喜欢听的流行歌曲,以及在他们中间风靡的流行服饰、电玩、网络、email等等,都青春十足得跟得上世界最新潮流。然而,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和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逐,在芬兰却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在报导中,引述了一句OECD派驻巴黎官员史来瑟先生的话:“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不禁让我想起担任过30年小学老师的母亲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像极了工厂的大量制造。注:国际学生评量计划(The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是由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于1990年代末期开始,针对全球40余国的数十万名15岁中学生的数学、科学、及阅读等项目,进行持续、定期的国际性比较测试研究。PISA是由OECD会员国共同参与,但也开放给非会员国加入。这项规模庞大的国际评量,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次是2000年,共43国参与;第二次是2003年,共41国参与;第三次是2006年,共5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台湾是在第三次PISA评量时加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10 + 10 谢谢你了,谢谢你推荐的好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0:00:31 | 只看该作者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芬兰教育中另一项最可贵之处,就是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在学校不给教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老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鉴报告。

教育机构的官员们回答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

所谓的老师一样好,就是在其养成教育中,拥有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的教师,不仅拥有硕士学位,更在其教育领域学习中,发展出研究、教学与思考的多轨能力。他们相信评比与评分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扭曲与竞争,反而丧失了鼓励老师们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而且,每个班级、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尽相同,老师既然不能选择学生,就不需要强力去凸显自己的“教学成果”,再说,成果又如何能具体地被评估呢?

芬兰人还会反问:“请问,对老师做评比的意义何在?”

这样的逆向思考,从芬兰讲求平实、平等、高品质的教育师资培养角度来说,也的确是。因为如果真的要把老师们都拉去做比较,那还真是连起跑点都不一样的“不公平”!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拉普兰大学教育系附属实验学校校长瓦菈能(EijaValanne)博士跟我说,我不需要去管老师,老师的教学如有任何的问题,最后一定都会反应到我这里来。如果我们去管老师,所有的表面功夫,又有谁不会做呢?你要什么数据,人家就给什么。你一来,人家就做个标准模样给你看。可是那有意义吗?对学生有益处吗?对整体教育进展有帮助吗?

当主管教育行政的机关,不做起跑点不公平的评鉴,而给予参与教育的校长、老师、学生同等的学习成长机会与动力养成,一起依照全国教育核心课程纲要,自行订立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希望达成的效果,无形中反而更符合人性的平衡价值。

这个想法确实很芬兰,让习于评比的亚洲社会乃至美国教育体制,对于芬兰的表现和基本理念都相当惊艳。也为习惯于从小到大要求品学兼优、当第一名的社会,提供了不一样的北欧思维模式。

当整个社会从小到大都在“比”,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场成就等等无所不比,不管资源与人员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搅在一起地去比成效、打考核,丧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与互助,更让长期社会发展趋向狭窄的功利与恶质竞争。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现评核制度,仔细推敲其实处处有着明显的不公平。而芬兰的想法是,资源、对象、起跑点都不同,为什么要比?如何去比?放下起跑点不公平与评鉴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严和自我实践才会自然浮现!

可是,难道芬兰老师的教学成果和是否适任等等疑问,就没有任何的评估方式吗?有的,当然有!

老师一年之中会与校长一起讨论个好几回,老师不仅自行订出一整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还要规划下一阶段或明年的教学计划要如何达成,总结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成绩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满意或不满意?校长和老师一起以每个人不同的条件与情况去评估,这就是一种对自我期许的鼓励。老师们从实际教学状况、对现在与未来有所构思与规划,再加上回顾过去教学的讨论方式,让老师自己找到生涯规划的真谛,找到自我成长、策励的动力。

每隔一阵子,老师会收到不同意见与满意度数据,这些是让老师们对于校方、家长、学生等各方反应有全盘的了解与省思,也知道自己教学方法和内容会引起怎么样的效果与回响。而不是以单一的“甲等”、“乙等”来打考绩,或依照人数比例分配下的绩效考核,而出现总是被当做牺牲品的菜鸟,或总是轮到考绩垫底的倒霉鬼。

显然,芬兰体制评比老师的方式与评估孩子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评比孩子的模式是考试和分数制,对老师的评比也是绩效挂帅;最后,总是有老师和学生为了分数和考核不择手段,扭曲了多少原先对这份工作与学习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的老师和孩子们。

几年来,我曾经好几次询问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体制,一样的是以自我肯定、自订目标与标准的评估模式。凸显出标榜从起跑点去衡量的分数至上评判法,真是不经意间拿了同一把尺,去衡量每个不同的孩子、老师与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0:03:5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2007年入冬的11月间,我在约瓦斯曲莱大学教育主管学院与院长和一位资深研究学者聊了将近两个多小时。他们都分别当过几十年的中学老师,因此实务经验和教学理念都相当丰富。在谈话中,彼此交换的议题非常多,不过让我最动容的,莫过于话题谈到老师“自由度”与“被尊重”程度的时候……“如果教育体制对老师们有评比、考核的话,那会是种什么情形?”我问起。“我们可以向你保证,那芬兰的教师必定集体罢工!大家不干了!”想不到,这两位发髻泛白的资深教育人士,竟是如此斩钉截铁,摇着头很酷地大声说道。“真的吗?为什么呢?”我惊讶的问。“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教师的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他们中气十足、异口同声地说着。接着两位教授此起彼落地述说着,他们当年在教学时,所想的都是如何善待学生,怎样教导才对学生最有益处,从来不是为了要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他们压根没想过要“争第一”、“抢第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尽其所能地去教导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如此而已。”他们平心静气说了这段话,但其字字句句,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坎中。我低头简略地写了下来,其实是为了稍稍掩饰我已动容的湿润眼眶。“那当国际评比成绩出来后,芬兰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你们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呢?”我定神之后接着问。“不瞒你说,我们吓了一大跳!”“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为了要得第一才如此施行教育理念的。”“几十年来,我们就是一直单纯地希望,把事情做好!”他们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回,我反而听得好开怀,因为每次与别人晤谈,当遇到对方愿意将个人心坎深处的想法与我分享,在那瞬间冲出唇齿之间时,总是最让我感动与欢喜的。毕竟,那种让人澎湃心潮的话,对我而言,比所有的统计数据与数据显示,更贴进人性与事物的真实层面。这两位学者,略带腼腆,却又诚挚谈论教育理念与心中感受之际,让我觉得何其荣幸!在最是灰暗的十一月天,却感受到人性中的“纯”与“善”。这份追求事务的真与善,以及坚持价值核心,让我上了一堂课!也让我愿意将自己的既成观念与习惯认知,逐渐换成以他们的角度与文化背景去思考教育的基本面到底何在。重视过程胜于结果,其实,这很芬兰。芬兰人多半认定,如果过程很扎实、良好,那结果一定差不到哪儿去!因为过程的规范与制度,可长可久的设计、执行,要远比一味的追逐短期成效或只求第一,对每个人的人生与整体社会,更显得重要、有意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0:08:45 | 只看该作者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英文是怎么教的?_陈之华

英文是怎么教的? 有一回,朋友问:“你知道吗?我们去参观一所小学校,问老师到底学生怎么学英文,你们如何教英文?老师竟然说她不知道!” 嗯,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观察与说法。 很多事物,对某些人来说,理所当然,只要平平实实的去做就对了,并不会特别去思索为什么会如此。而教学效果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以既定模式持续教导着,不需要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教,会产生什么效果。直到某些局外人问起,才一语惊醒梦中人,而一时之间答不上话。其实这很正常,更何况芬兰老师本来就可能没想过自己有什么特别秘诀! 我又想起,有一回台湾媒体来访,在学校访问行程之后跟我说,她问起学校的英文老师:“请问你们英文怎样教的?”老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回答:“就是这样教!”其实,我们一定都渴望听到什么秘诀与诀窍,最好来个一二三必胜法,或是如何在五天内学好英文等等。但是,芬兰教育体系的语言教学之所以成功,不是方便面式的一蹴可就,而是经历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大演进与长期变革。 曾经,芬兰的英语教学,是以文法、字辞和翻译为主,学生学习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生活需求,不仅过于着重读与写,还忽略了一般最常需要使用到的口语演练,也未着重于学生对整体外语生活环境的认识与听力训练,无法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达到接触语言信息的效果。 芬兰的教育改革,对于语言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绝对是最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改革的方向打破了以往过于着重文法、语辞的记诵方式,而改以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听说的演练,再配合读与写。 当然,师资培训的方式与教育,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与心态,持续的师资在职训练,另外再配合教科书出版商随之调整取材与编辑方向。从教育政策、教学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师训练等,整体共同良善循环的改变,花上不少时间与精力;但确定方向后,努力走下去,就走出芬兰在英文及其外语运用能力上的一片天。 此外,芬兰不论最大的国营电视台YLE,或民营电台的各种外国电视影片、影集等,都不会专门配上芬兰发音,而是原音播出,同时打上芬兰文字幕;不仅让芬兰的孩童与青少年可以在观赏电视时,听到道地的外国语音,更能看到与学到芬兰文字。 这项外国影片不配芬兰语的决策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但最后决定性因素是考虑国家人口少,要为几十部,甚至上百部电视影片、影集配音的成本,实在太高,不符影视经营成本效益。 所以除了少数针对幼儿和儿童趣味性的影片外,各类进口的外国电视节目、影集与电影都维持原音,再配上芬兰字幕。来芬兰考察、采访的专家学者与媒体,都认为这项决策对于芬兰近几十年来不同世代的外语学习,辅助效果非常大。 当然,更多人认为网络与电玩的兴起,以及国际化的因素,加上英语使用已遍及全球,对于芬兰这几年新生代的语言学习,也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启发。多次参访中,我看到现阶段芬兰学校的英语上课方式,综合了CD或录音带的使用、聆听故事、齐声朗读、游戏设计、话剧演出、唱歌练习、分组讨论、与相互对话等。来芬兰的头两年,自己曾在赫尔辛基大学上了好一阵子的芬兰语课程。学了一两期之后,就跃跃欲试想要练习自己的芬兰文,所以看到女儿们在音乐学院里,或是看到在上游泳课的芬兰孩子们,我就心痒的用芬兰文问:“你几岁啊?” 他们一边想,一边扳起可爱的小手指头,算了算之后,竟都以英文回答我:“Ten!” 或是:“Twelve!” 我十分惊讶,又很开心。后来我想,这些没上补习班去学英文的孩子们,只有在学校的课程或日常生活中的电视、电玩、电影中学了一点,却能将所学很自然的运用上,真是不简单! 很可能老师跟孩子说,碰到外国人,别忘了说英文喔!看来,老师的适当启迪和正确鼓励,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我终于抓住了一个机会和台湾友人说:“其实当芬兰人老实的回答说,某某科目就这样教时,这不就很芬兰吗?” 一来,他们多半不认为自己教学方法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因为教学理念本来就是很符合人性的自然学习,而不是记诵式的压力。二来,如果正好遇到一个木讷、较不擅长对外解说的标准芬兰性格老师,大家能期待他或她一时三刻间,就能对一项或许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侃侃而谈出个道理来吗? 谈不出来,不是不知道。芬兰或许还真不清楚为什么平实的教书,也会被视为拥有什么惊世绝学咧? 很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通常不会是日常必须思考的范畴或是认为别人会感兴趣的问题;对芬兰老师或甚至一般学生来说,日常上学、上课间都已经再习惯不过的教学与互动模式,或许压根都没去深入想过其中隐含了哪一些大道理。 不过,如果遇到一位很国际化,或有比较多向外人解释、说明经验的芬兰人,或是年轻一辈活泼开朗的芬兰人,那一定会有不同的答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0:12:50 | 只看该作者
家长会一窝蜂去选学校吗? 在国际化、全球化喊得震天价响的今天,当芬兰普遍把外语学习看成与世界接轨的基本工具时代,到底芬兰的家庭与父母,会不会一窝蜂地非要孩子们去就读所谓的外语或是双语学校呢? 我在参访土库市一所中小学时,遇上两位家长,她们的穿着打扮,是非常普通而典型的“正港、本土”芬兰味,不像许多在海外旅居多年的芬兰人那样多彩、有型,反而显得家常的朴实。 一位妈妈家长有点腼腆但很笃实地说,因为我的两个孩子在许多学科上都需要特殊辅导,想去念双语并行的学校,那是不切实际,对孩子在基础教育上的扎根并不好。为孩子选择学校,有时必须看看自己孩子的能力与需求,不能强求。 另一位家里没有电视的妈妈说,儿子的学业表现不错,热爱阅读,她乐意让孩子去这样的学校试试,只是她先生不愿意。我蛮好奇地问为什么,她笑笑地说,因为他先生认为,母语毕竟是基础,根基要先打稳。 我很讶异地听到这样再平实不过的见解。这几年我已经体会到,芬兰的家长们并不会一窝蜂的抢着为子女们去争取进入双语或外语学校等等,追根究底说来,实在是因为芬兰的基础教育和外语教育本身就足够好。因为基础教育的平等、均衡,以及各地方投注的教学资源相当,大家才不需要“被迫”额外花钱去补习许多学科和外语,而可以放心在一般学校和外、双语学校之间,进行理性而平实的选择。 有一回,我没头没脑的问小女儿的老师海蒂说:“赫尔辛基市政府开设了这种IB英语教学课程,难道不怕家长会一窝蜂的想把子女送进来吗?” 海蒂觉得这好像不是问题似的回答说:“如果在芬兰出生长大的孩子,母语是芬兰文,我们都认为,最好的选择就是离住家最近的社区学校。政府所加设的外语,或双语类型的学校,是给那些自小有接触其它语言,或是随着父母在海内外搬迁的孩子就读,因为他们自小开始或在海外时,就已接触了英语或是其它语文。所以搬到或是回到芬兰,最合理的学校选择,就应该是以偏重在原先所读的语言,或是双语学校才对。” 不论是跟着父母因工作必须前来芬兰就读,或是常在国际社会搬迁来去的家庭,这些学生时代就常进出国际的孩子,能够在返回芬兰,就读时,不会产生太大的母语课业压力,又能兼顾原有的外语程度,这可以让移居回芬兰的父母们,或从外国来芬兰工作的“候鸟族”,找到更有说服力的安居乐业选择。因此,给有需要的孩子们,是芬兰政府设立双语或外语学校的基本概念。 而对于一般母语为芬兰文,在学校小三就已经开始上英文或其它外语,不必要再特别找寻另外的英文教学环境,芬兰的学制和教学水准,已经让大部分的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进基础教育体制。至于那些不论是长年旅居国外的芬兰孩子,或是其它国家移居芬兰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不断的变迁生活之中,反而应该要有一种持续学习的基础语言。 海蒂和多数的芬兰人,说到了最平实的教育着眼点。 芬兰教育界为了赫尔辛基的快速国际化,以及希望吸引更多外籍专业人才到来,所以在近几年,有计划性的在原有芬兰学校里,开设外语或双语班课程。这让更多的外国公司、机构、国际组织、研究人员、教授、学者等等,愿意短期内携家带眷来到芬兰,更让那些在海外工作的芬兰人,在合约届满或调派回国的时候,乐意将子女们带回国来就读,依照子女的语言使用情况来选择进入一般芬兰学校还是进入以双语教学为主的班级。 小女儿就读的中小学,校长是一位年岁不高、思虑敏锐的女士。我始终记得她饶富深意,却又再自然平实不过的说。 “就算这些芬兰孩子们只能回来个三年五载都好!他们回到了芬兰母国,也都接受到本国教育的内涵,不论是以芬兰文,还是英文,或是芬、英双轨来教,都一样的会在他们心灵里,播下芬兰文化的种子,不是吗?” 的确,只要有机会回到母国,即便是短暂的,都是一种文化与家乡情怀的播种;唯有对自己文化与国家深具信心的民族,才会拥有如此开放、宽广的心灵,和如此有弹性的教育方式与语文教育政策。 海蒂说道:“如果孩子一直都是在国外的英语系学习环境里受教,那当然就应该在回到芬兰之后,选择有双语教学的学校或班级,这样可以尽量兼顾到原有英文的教育基础,又能在一定时间内,让孩子们接受到最适量的芬兰本国教材。当然,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国内长大,母语芬兰文应该还是最根本的,家长也需要针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学校的外语教学效果,再来决定是不是要考虑另外选择双语环境。” 校长也说了相同的理念:“我们不希望那些在海外多年的青少年,在一回到芬兰之后,就必须面对一个纯芬兰语的教学环境,被迫在基本语言环境里深受煎熬,阻碍他们发挥原先所学的能力。青少年是成长中最苦涩的年龄,实在不要再加添他们不必要的环境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1-7 11:07: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有时间去找找这本书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1-19 10:39:44 | 只看该作者
看得眼睛累了, 这个应该给我们的教育部门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15 16:31: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9-11 08:34:01 | 只看该作者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9-18 19:15:3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个感觉是社会的教育体系改革类的书籍,大环境问题,家庭教育中应用的到吗?
[发帖际遇]: anita_july 接到新儿教神秘人物的邀请,收到了旅游经费 4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54 , Processed in 0.093028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