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顾】1970-1979:七十年代人的集体画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3 15:5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青年》的主持人说:70年代这些年轻人正好现在都是20岁到30岁之间,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年轻的生力军。他们敢于放弃已有的东西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有很强烈的目标感和成功的渴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年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他们能够容忍很多的生活方式。很长时间以来,已经有很多人从媒体上、从网络、从电视上、从广播里喋喋不休地告诉我们70年代人是怎样的一代人。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物质的、他们是充满个体户的、他们是飘的一代。“团代”一词好像是专为70年代人所属,在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当中也许70年代出生 的人正在利用自己的团队建立一种机关报的秩序,建立自己滑翔的速度跟飞翔的方向。  七十年代人的集体画像  <font color="blue"> ●[1970年生]   因为踩到了一点尾巴,所以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说不上喜欢,也不是特别讨厌。接受理想化的东西多一点,对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充满向往;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和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上中学时女排“六连冠”,对女排里的姑娘们的名字非常熟悉,找女朋友喜欢梳着梁艳一样马尾辫的纯情女生;没见过很有风韵的女明星,崇拜的影星是巩俐,因为巩俐的身上有乡下女孩的纯朴劲儿;不少人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开始被后来者尊敬地称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儿育女的主力,在街道大妈们的视线里出现的机会最多。  <font color="blue"> ●[1971年生]   他们是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上的小学,后来被改唱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把它交到妈妈手里边”;《少林寺》热播,引起习武热,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后来一些人开了武校;女的挺喜欢冯程程,对许文强爱得要命;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但穿着多喜欢中山服,后来很多人戴许文强的礼帽和白围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这个习惯后来影响了之后两年出生的人;对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津津乐道;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钱钟书式的幽默成为时尚,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言必提老山英雄,唱《血染的风采》。  <font color="blue"> ●[1972年生]   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开始在他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不仅经常提到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在作文里经常引用张海迪的例子;万元户开始受到重视,也是很多人的奋斗目标,但现在他们好多人早不止这个数了;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一些因超生而被罚款的孩子经常起“李二百”或“苏三白”这样的名字;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知道了苏芮;大学时已经有一批人到商业的海洋里邀游,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29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很多人还唱着《单身情歌》寻找另一半。  <font color="blue"> ●[1973年生]   他们有的小时还受一些苦,农村的孩子肯定对苞米面大饼子记忆犹新;只能从图书馆或者父母的嘴里知道“文革”了,对父辈们不用花票钱就可走遍全国的大串联羡慕不已;最狂热“追星族”终于产生了,不过他们追的星现在差不多都已退隐江湖,他们对陈小春之流根本不感冒;在他们十四五岁的时候“霹雳舞”开始流行,很多人因为舞跳得好而成为小女生理想的男朋友;保送上大学的情况开始增多,大学毕业时就业越来越难,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人选择了考研;现在他们大概研究生毕业了,但好的工作还是不好找。  <font color="blue"> ●[1974年生]   一个苹果分两半,吃了奶糖留糖纸,过年穿新衣服;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他们好像是最后一批文学青年,因为搞文学而受到女孩子的青睐;每个人都有崭新的红领巾,比裤子干净得多;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不成和冲击世界杯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大学周围的小酒馆开始成为一景;男孩子大都对军事感兴趣,看过《军事世界》一类的杂志,对军用飞机和舰艇的事了如指掌;国内的原创流行歌曲开始有一片天地,但很幼稚,一般被当作幽默来说;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找不到孙少平那样的女朋友尤其感叹。  <font color="blue">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喊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口号,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车间主任;中学时候对国际国内的事很了解,因为考试时要遇到“时事政治题”,也因而看过《半月谈》;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很多男生的抽屉里都有外省长发女孩子的照片;早恋成了父母和老师的心头大患,个别的早恋者已经组成家庭,但多数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了;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开始流行;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font color="blue"> ●[1976年生]   金庸是他们最普及的科目,对翁美玲的黄蓉形象津津乐道。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致使计算机在今天如此火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每个人都在毕业留念册上写过无数忧伤的诗句;日本的卡通人物开始流行,樱桃小丸子和美国的小老鼠一样受到欢迎;对港台明星的追逐呈白热化,小虎队已经呈老态,黄家驹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早逝;师范类高楼受欢迎,好找工作成为考生最优先考虑的内容;也该结婚了,但多数根本不予考虑,“快乐的王老五”式的单身汉生活成为时髦。  <font color="blue">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仍然向往着四个现代化的蓝图,黑板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是他们的口号;连环画越来越少,名人的少年时代全被《灌篮高手》取代,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生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绢之类的书。家长特别紧张,因为孩子太难管了,你说他早恋,他说其实是代沟;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大城市的户口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漂着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说是等待机会。  <font color="blue">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压岁钱到他们这时候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一笔数额了,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因为他们手里有足够的钱买到远方的车票;小学的时候开始吃到麦当劳了,中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咆吧、蹦迪,在幽暗的光线里抽烟喝酒摆出做作的深沉;琼瑶在他们这里受到了怀疑,因为他们喜欢的是卫慧;而对中国足球队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只喜欢酷哥张玉宁和英国人贝克汉姆。  <font color="blue"> ●[1979年生]   从小喝可口可乐,嚼绿箭口香糖,逃课看飞人乔丹太空大灌篮;追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在五星级宾馆的门口等一晚上,就为了看一眼任贤齐;课余时间他们是最忙的,校外的网吧总是不容易占位子,因为太多的学生想上网聊天;笔友成了历史文物了,现在时髦的是交网友,网恋成了父母恐惧的新的洪水猛兽;读的书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喜欢的名人是痞子蔡。  心灵的密码  ●丁磊(网易的CEO):为了兴趣而工作,为了享受而活着  财富过了一定的数字,过了一定的量以后,就是一个数字的概念了。  当我在27岁的时候已经看到100万美金的合同卖软件,其实那时候是很惊喜的。我大学毕业4年就能赚到一个公司,靠一个创办的公司。几个人就可以赚到那么多的钱,到后来我就觉得这个几百万和上亿都没什么差别。  ●丁薇(歌手):音乐是我的生命  很多人都说音乐是我的生命,音乐是我的生活。我觉得音乐一定不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没有音乐我也能活着,但是活得怎么样我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一定没有那么多色彩。音乐在我的生活里占了很大一个比重,我是一个很喜欢音乐的人,我没事就会听音乐。然后我又是一个用音乐去记录自己情感的人。所以说如果没有音乐的话,我可能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不得不去做我自己认为很枯燥的工作的人。但就是因为音乐,我才能够去实现了一些我自己的梦想。我觉得70年代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代。  ●撒贝宁(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我们会舍弃和继承  比如说哪一天万一我的女朋友出点车祸或是失去一条腿,或者是失去健康了,或者没有办法像现在这样快乐地生活,如果我跟她结婚的话可能要照顾她一辈子,这样的情况下我会跟她分开吗?我觉得我可能会分开。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70年代的人也许都从父辈身上继承到了这一点,那就是怎么把手中的时间抓住,一种对生命的渴望。还有一些美好的传统道德。我认为70年代的人是渴望交流的一代,不仅仅是横向的,更应该的是纵向的交流,比如说,我们跟历史的交流,这种精神上的沟通,可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甚至对国家、对我们的后代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袁鸿(话剧制作人)只有3分钱也要做话剧  有一次在一个戏剧研讨会上,有一个导演说,你既然只有3万块钱、30万块钱你就不要搞戏了。我说我只有3分钱也要做话剧。因为我觉得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是要很乐观地去面对它。我一直就很卑微,像我现在逛商场,或者在人流比较多的街头,我就觉得挺手足无措的,我好像不太适应。但有的时候我很适应,人很多的时候,比如说观众挤满了剧场,我特别适应,人潮汹涌的时候能适应。  <font color="orangered"> 对七十年代人的看法   关于70代人的讨论,早在上个世纪就被众多媒体书籍涉足“追捧”,1998年,《作家》推出“70年代人专辑”,一批新人喧闹地进入各种报刊的版面。“生于70年代”的话题一直延续到2001年4月,电视湘军(湖南卫视)“新青年”的导演们将演播室移师北京,找到他们的访谈对象,他们中间有互联网的年轻CEO、歌手、茶馆老板、话剧制作人、主编、电视主持人、知名撰稿人等,此节目后被编成《湖南卫视新青年系列丛书》。虽然我们不能从这连续几期的访谈中读到70年代人的全部,但70年代人的所富含的时代气息却是扑面而来。  后来,《南风窗》、《城市画报》也做了相关报道,这时,70年代出生的人被形象地喻作“断裂的一代”,断裂就断裂吧,反正是社会多元化的产物,70年代的朋友处事不惊。  最近,一篇写70年代人的文章却激起了千层浪,网上论贴“铺天盖地”,这篇文章名叫《不和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说他们断裂好,还是别的也好,但不能把他们说成是不宜交朋友的对象。  我们怎么不是你的朋友?  还是先看看作者是怎么“惹怒”70年代人的:  "本性上我还算是个比较随和的人。在我交际的朋友圈中,有年近花甲的长者,有四十不惑的企业家,也有刚届而立的书生,唯独没有70年代出生的新人类。这同年龄没有关系,主要是我对70年代出生的人的做派心存狐疑。比如我也上网,但我一听到70年代生的人把调制解调器昵称为"猫",就起一身鸡皮疙瘩。……在我眼中,70年代生的人不断地制造一些新名词,比如"酷",比如"炫",就像他们中的前卫人物,往往有鼻环,有彩色头发,有顶到脑门的一副墨镜,有看小品也板着脸不笑的表情。他们这样一来把自己弄得很神秘,其实骨子里什么也没有,只会听流行的声音,跟着时髦走。"  马上,一位网友写文表述--  我是中规中矩的七十年代人  我是72年生的,93年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已经7年了,属于前七十年代的人。我觉得,在自己的身上,并没有所谓的李先生口中的七十年代人的问题。我在外企就业,参加女子俱乐部,有三个“死党”,其中一个是73年生,一个是68年生,一个是82年生。而且我有一个忘年交,1922年生,我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她老人家已经82岁了,我们非常和睦。我和我的丈夫,婆婆相处得也很好。可能由于我从小在姥姥身边,所以我不喜欢所谓的前卫和新潮,我生活得中规中矩,从小到现在,一直是好学生,优秀工作者,不断被提职和加薪。我虽然没有和父母生活,父母也没有对我有过养育之情,但我仍然每年给他们近万元,尽量帮助他们。我的亲戚和同事、朋友,如果有困难,我也会尽力援助。说老实话,我经常觉得自己生活得很累,但我愿意为别人奉献,并从中得到快乐。看到别人由于我的帮助,能够露出笑脸,对我来讲,是最大的回报。这不,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和她老公闹别扭,我还拖着四个月的身孕去劝说,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他们总算没有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出乱子。  飘一代  这位网友作者行文朴素自然,与那些满口“酷”语的网友相比,真实中见可爱。关于此文衍生问题的探讨,本文在此不过多发言。《新视听》杂志有一个栏目“漂一代”,而《新周刊》杂志则力推“漂一代”的概念,湖南卫视《新青年》这样界定“漂一代”:  “从90年代初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年深化,社会方方面面都已发生巨大的变革,70年代出生的人中,投身社会的先遣队正当其时地赫然形成。他们是最年轻的一批社会生活实践者,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伴随着社会的改工程,客观上就决定了他们成年后投身社会的生存形态必然不同于以往父辈的。他们被称为‘飘一代’”,作为一个特定名词的所属群体,他们有着极为鲜明的生存特征,表现在诸如谋职、恋爱、婚姻等抽象的价值和具体的行为细节中。他们无疑具有‘飘’的某种形态,在行为上,或远离故土,放弃原有的工作,像漂泊者一样在异域他乡寻找生活的乐土;或仍在同一个城市,却频繁地跳槽,体验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工作。在观念上,他们一改传统的求稳求定,而求变求新。他们努力摆脱父辈的束缚、传统的压力,去尝试开创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正是以观念、行为的特立独行而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2-4 00:07:1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怎么没有我那个年代的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0:54 , Processed in 0.30802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