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2 18:26:00)
如果问你对孩子有暴力行为吗,大多数家长会否认。我也这样认为,可是有一件小事多少年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那是雯雯一岁半时。
有一天,我正在卫生间洗衣服,突然听见 “啪”的一声,原来雯雯把洗脸架弄倒了,脸盆掉了下来,我扭过头严厉地看着雯雯。小雯雯看到妈妈犀利的眼光,一脸紧张的样子,小嘴闭得紧紧的,两只小手扭着抱在胸前,低着头,我说“怎么搞的,不要你动你非要动”,雯雯小嘴已经瘪了,如果我再多说一句雯雯就会哭起来。看着雯雯紧张的样子,想想没有什么玩的东西,雯雯不玩脸盆架玩什么呢,于是我抱起雯雯,亲着雯雯的小脸,拿出几本书和一盒铅笔,让雯雯坐在小板凳上玩去了。
这件事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虽然当时我已感觉到自己处理的不当,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我愠怒的眼神和雯雯由于害怕而扭曲的小脸让我现在想起来都汗颜。
大概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有时候是暴力的,感觉“暴力”这个词是与战争、打打杀杀等跟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联系起来,更不会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家人、朋友间日常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有人问我,打过孩子没有,我可以非常坚定地说,雯雯从小到大,我从没有动过一根手指头,但这是不是就证明我没有暴力行为呢?
当我接触并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后,我才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一种生活语言》(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of Life)这本书告诉人们什么是暴力,什么是非暴力,它敲响了我的“无知”。
马歇尔·卢森堡写这本书起始与两个问题:从童年开始,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后来,他借助已有的文化传统,提出了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说: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一般人以为暴力是针对躯体上的外在行为而造成的对他人或自己的伤害。例如,厮打、咬人,用工具伤人、杀人等。事实上这是冰山一角,而且只是浮在海面上的那些很明显部分。而另有一种暴力时时刻刻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它造成人们的内伤——情绪上的伤害,被马哈马. 甘地称为“被动暴力”。这种暴力在人们的内在激起强烈的负向情绪,时间久了,这种被动暴力产生的愤怒才引发躯体暴力。可以说,躯体的暴力是“被动暴力”产生的结果。
由此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太多时候我们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亲人对孩子产生暴力,上面我谈到的那个经历就是典型的“被动暴力”。
有好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故意要这样,而多数时候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自己潜意识的一些东西在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被动暴力”包含心理和精神的不同层次,生活中这种暴力方式有代表性的就是:责骂、讽刺、不理睬、冷漠、逃避、攻击、说谎、溺爱等,这些都可以引起一个人的情绪伤害,而这种伤害的积压与压抑就产生了暴力。比如曾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马连杀4个同学,直接起因是与同学打麻将发生口角,而深层的原因是同学们的嘲笑、讥讽和瞧不起激怒了马加爵长期积累的自卑,激起了他的杀机,屈辱的经历使他想报复,报复更是一种暴力。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那一个人多多少少没有受到暴力的影响,我们又有那一个人不是施暴者。这种“被动暴力”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时时发生,例子俯拾皆是。
我有个朋友,一直抱怨儿子这不行那不行,和儿子关系很紧张,只要她开口讲话,儿子就会不耐烦,有时儿子会为一点小事拍桌子、摔椅子。深究原因,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成长在“被动暴力”的环境中。儿子小时候百般溺爱,说一不二,长大后,遇到任何问题,不管儿子在哪里,这位母亲都会千里迢迢赶去“救火”,这位妈妈的口头禅是:他做得了吗?他会吗?哪怕是买一件小东西,妈妈都要亲自代办,儿子做的再好,妈妈都不满意。
长期以往,这位已经二十多岁的儿子内心积累了太多的不自信、太多的不被理解,在人际关系上也有诸多障碍,他“内心有一座隐藏的火山”,容易情绪激动,紧张焦虑,固执己见,也容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这些表现,就是长期在“被动暴力”环境下的结果。
还有一位同事,女儿不愿意和妈妈多说一句话,我到这位同事家玩,发现只要女儿讲话,这位当妈妈的基本没有听完一句完整的话,就开始指责孩子,我在旁边提醒她,等孩子讲完后再说吧,她说,什麽呀,根本不是她说的那样………。
这样的沟通态度,毫无疑问没有哪个孩子愿意与妈妈再多说一句话。
这种“被动暴力”时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自以为“爱”而导致的伤害中。
下面的话我们也许不陌生,都是典型的“被动暴力”语言,也是被网络公认的如何毁掉自己的孩子的王牌语录,括弧里是孩子们自己批注的。
1、我们是为你好(这句我听着就恶心)
2、父母是不会害你的(这句也恶心)
3、放屁!
4、听大人的话没亏吃(没当上)
5、你这孩子怎么这样?
6、你怎么这样对父母说话?
7、滚!
8、还不是为你吗?!
9、你以为你有多大本事?! 12、要不是为了你,早就怎么怎么样了!(你去啊,谁拦着你了,是我让你那么做的吗,为什么要怪在我身上?奇怪,他们自己做的决定,却要别人帮他们负责任。)
13、你看谁谁谁都怎么怎么样了!你看看你!(我还没说你看看别人老妈呢,你咋不跟人家父母比?别人鼓励孩子的时候你怎么做的!)
14、谁让当初不听我的,你活该!(这是我妈经典语言,我妈认为我们家所有的不好都是因为我引起的,我要为我们家负责,我说那我的不幸谁负责?她说“你-活-该!”)
15、你看,今年因为你又花了多少钱。(谁家不花钱,以前我姥姥没给你花钱是吧,自己家人也要算帐,我真觉得这一代人自私到极致了,大概文革把他们都弄变态了)
这些精神上的暴力远比肉体的伤害更令人痛苦,只是我们做家长的无知,不知还自以为知,把自己当做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权威。
愠怒的眼神是对孩子的暴力,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暴力……,这是我二十多年后才懂得的道理,也是为什么潜意识里我对这件“小事”难以放下、难以释怀的原因。
虽然这件事情过去了好多年,女儿已不记得,我还是愿意对女儿说,孩子,对不起,妈妈伤害你了,请原谅妈妈的无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6dd4e0100v78v.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