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5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你对孩子暴力了吗——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被动暴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4 19:0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11-22 18:26:00)


    如果问你对孩子有暴力行为吗,大多数家长会否认。我也这样认为,可是有一件小事多少年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那是雯雯一岁半时。
有一天,我正在卫生间洗衣服,突然听见 “啪”的一声,原来雯雯把洗脸架弄倒了,脸盆掉了下来,我扭过头严厉地看着雯雯。小雯雯看到妈妈犀利的眼光,一脸紧张的样子,小嘴闭得紧紧的,两只小手扭着抱在胸前,低着头,我说“怎么搞的,不要你动你非要动”,雯雯小嘴已经瘪了,如果我再多说一句雯雯就会哭起来。看着雯雯紧张的样子,想想没有什么玩的东西,雯雯不玩脸盆架玩什么呢,于是我抱起雯雯,亲着雯雯的小脸,拿出几本书和一盒铅笔,让雯雯坐在小板凳上玩去了。

   这件事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虽然当时我已感觉到自己处理的不当,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我愠怒的眼神和雯雯由于害怕而扭曲的小脸让我现在想起来都汗颜。
  大概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有时候是暴力的,感觉暴力这个词是与战争、打打杀杀等跟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联系起来,更不会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家人、朋友间日常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有人问我,打过孩子没有,我可以非常坚定地说,雯雯从小到大,我从没有动过一根手指头,但这是不是就证明我没有暴力行为呢?
当我接触并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后,我才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一种生活语言》(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of Life)这本书告诉人们什么是暴力,什么是非暴力,它敲响了我的“无知”
马歇尔·卢森堡写这本书起始与两个问题:从童年开始,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后来,他借助已有的文化传统,提出了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说: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一般人以为暴力是针对躯体上的外在行为而造成的对他人或自己的伤害。例如,厮打、咬人,用工具伤人、杀人等。事实上这是冰山一角,而且只是浮在海面上的那些很明显部分。而另有一种暴力时时刻刻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它造成人们的内伤——情绪上的伤害,被马哈马. 甘地称为被动暴力。这种暴力在人们的内在激起强烈的负向情绪,时间久了,这种被动暴力产生的愤怒才引发躯体暴力。可以说,躯体的暴力是“被动暴力”产生的结果。
由此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太多时候我们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亲人对孩子产生暴力,上面我谈到的那个经历就是典型的“被动暴力”。
有好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故意要这样,而多数时候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就是自己潜意识的一些东西在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被动暴力包含心理和精神的不同层次,生活中这种暴力方式有代表性的就是:责骂、讽刺、不理睬、冷漠、逃避、攻击、说谎、溺爱等,这些都可以引起一个人的情绪伤害,而这种伤害的积压与压抑就产生了暴力。比如曾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马连杀4个同学,直接起因是与同学打麻将发生口角,而深层的原因是同学们的嘲笑、讥讽和瞧不起激怒了马加爵长期积累的自卑,激起了他的杀机,屈辱的经历使他想报复,报复更是一种暴力。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那一个人多多少少没有受到暴力的影响,我们又有那一个人不是施暴者。这种“被动暴力”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时时发生,例子俯拾皆是。
我有个朋友,一直抱怨儿子这不行那不行,和儿子关系很紧张,只要她开口讲话,儿子就会不耐烦,有时儿子会为一点小事拍桌子、摔椅子。深究原因,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成长在“被动暴力”的环境中。儿子小时候百般溺爱,说一不二,长大后,遇到任何问题,不管儿子在哪里,这位母亲都会千里迢迢赶去“救火”,这位妈妈的口头禅是:他做得了吗?他会吗?哪怕是买一件小东西,妈妈都要亲自代办,儿子做的再好,妈妈都不满意。
  长期以往,这位已经二十多岁的儿子内心积累了太多的不自信、太多的不被理解,在人际关系上也有诸多障碍,他“内心有一座隐藏的火山”,容易情绪激动,紧张焦虑,固执己见,也容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这些表现,就是长期在“被动暴力”环境下的结果。
  还有一位同事,女儿不愿意和妈妈多说一句话,我到这位同事家玩,发现只要女儿讲话,这位当妈妈的基本没有听完一句完整的话,就开始指责孩子,我在旁边提醒她,等孩子讲完后再说吧,她说,什麽呀,根本不是她说的那样………。
   这样的沟通态度,毫无疑问没有哪个孩子愿意与妈妈再多说一句话。

这种“被动暴力”时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自以为“爱”而导致的伤害中。
下面的话我们也许不陌生,都是典型的“被动暴力”语言,也是被网络公认的如何毁掉自己的孩子的王牌语录,括弧里是孩子们自己批注的。
1、我们是为你好(这句我听着就恶心)
2
、父母是不会害你的(这句也恶心)
3
、放屁!
4
、听大人的话没亏吃(没当上)
5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
6
、你怎么这样对父母说话?
7
、滚!
8
还不是为你吗?!
9
你以为你有多大本事?!
10、小孩子懂什么!   
11
、去去去!
12、要不是为了你,早就怎么怎么样了!(你去啊,谁拦着你了,是我让你那么做的吗,为什么要怪在我身上?奇怪,他们自己做的决定,却要别人帮他们负责任。)
13
、你看谁谁谁都怎么怎么样了!你看看你!(我还没说你看看别人老妈呢,你咋不跟人家父母比?别人鼓励孩子的时候你怎么做的!)
14
、谁让当初不听我的,你活该!(这是我妈经典语言,我妈认为我们家所有的不好都是因为我引起的,我要为我们家负责,我说那我的不幸谁负责?她说“你--该!”)
15
、你看,今年因为你又花了多少钱。(谁家不花钱,以前我姥姥没给你花钱是吧,自己家人也要算帐,我真觉得这一代人自私到极致了,大概文革把他们都弄变态了)
这些精神上的暴力远比肉体的伤害更令人痛苦,只是我们做家长的无知,不知还自以为知,把自己当做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权威。

愠怒的眼神是对孩子的暴力,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暴力……,这是我二十多年后才懂得的道理,也是为什么潜意识里我对这件“小事”难以放下、难以释怀的原因。
虽然这件事情过去了好多年,女儿已不记得,我还是愿意对女儿说,孩子,对不起,妈妈伤害你了,请原谅妈妈的无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6dd4e0100v78v.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12-26 08:13:3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文章我心里真的好难过,看看我们以爱之名对孩子做了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9-4 11:41:4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转贴一个读书笔记:

  这本书和《谈话的力量》一样,都很实用,《谈话的力量》侧重语言的表达技巧,而这本书则更侧重于挖掘语言背后双方所蕴含的情感与期望。
  
  ※ ※ ※ ※ ※ ※ ※ ※ ※
  非暴力沟通模型: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愤怒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诚实地表达自己后,提出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举例:一位母亲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XX,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明确地请求)
  
  ※ ※ ※ ※ ※ ※ ※ ※ ※
  
  1 区分观察与评论:社会心理学中有一条阿伦森第一定律: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描述观察而不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论,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观察与评论的差别:
  
  (1)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评论:你太大方了。
  观察:当我看到你把吃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2)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对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评论:她无法完成工作。
  观察: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
  
  (3) 把预测当作事实:
  评论: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
  观察: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4) 缺乏依据:
  评论: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观察: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5) 评价他人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评论: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观察:在过去五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6) 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评论:索菲长得很丑
  观察: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 ※ ※ ※ ※ ※ ※ ※ ※
  
  2 区分感受与想法
  简单地说,表达感受就是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而非一些想法,一般来说,使用”我觉得“”我被XX”等词语常常就是表达想法,通过以下例子可以简单地理解:
  
  感受:我很伤心
  想法:我觉得我被抛弃了
  
  ※ ※ ※ ※ ※ ※ ※ ※ ※
  
  3 挖掘感受的来源:某种需要和期待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得时候,可以选择责备自己或责备他人,但很少有人从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和期望来考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 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4 表达请求,区分请求与命令
  
  *使用一些具体的行为来表达请求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语句来确认对方是否明白我们的请求,甚至要求对方对我们的请求进行复述(很需要技巧,慎用)
  *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通过以下例子来加深对请求的理解:
  
  不是明确的请求:我希望你不要再喝酒了。
  明确的请求:你是否可以告诉我,喝酒可以满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别的方式可以满足那些需要
  
  ※ ※ ※ ※ ※ ※ ※ ※ ※
  
  5 学会倾听:
  倾听的第一步,是留意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说教,以下一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找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第二步,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步,给他人反馈,可以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很考验说话的技巧,用不好就成了心理咨询师了),可以通过以下技巧帮助理解:
  
  你说的是什么事情?
  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吗?(加入猜测)
  
  第四步 保持关注,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认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最后,如果我们的痛苦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不妨试试以下步骤: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 ※ ※ ※ ※ ※ ※ ※ ※
  一些道理、技巧: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打断比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像被人当作负担。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来代替 “不得不”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动;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体会自己的需要;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当我们要惩罚别的时候,不妨问问“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就会发现惩罚其实是很难实现我们的目的的。
  *表达感激的时候,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 ※ ※ ※ ※ ※ ※ ※ ※
  
  最后,说说文化差异,这个沟通应该是通用的,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希望被理解、重视等。但是中国人普遍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存在这方面的误解,一个典型的误解就是我们将对方的表达方式(语气)当成表达本身,而不去考虑说话的内容和说话者的感受与需要,所以我们要克服第一反应,先冷静下来,再做进一步分析。
  
  读完这本书,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好的沟通者无非就是遵守真诚、宽以待人、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重要等几条简单的规则,再加上一些适当的语言表达技巧。技巧可以修炼,但天性很难克服,所以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实践无数个微小的动作来改变自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076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4:09 , Processed in 0.14001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