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3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启蒙] 读经家长必看的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3 06: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haiyinzi01.blog.163.com/blog/static/18596016620128124228993/ 海印蒙学百问千答之二十七————只有古小学才能开发经典中的智慧  
2012-09-12 17:19:28|  分类: 蒙学教育百问千答 |  标签:
|字号
大中小
[url=]订阅[/url]



汉字的认识,从甲骨文、金文、籀文、篆书,这些基本都属于古小学的范围,古小学的汉字教学,跟隶书之后的强记汉字法,效果是天渊之别。
古小学启发式汉字认知的实践表明:
五岁开始教古小学,智商达到115,
四岁开始教古小学,智商达到125,
三岁开始教古小学,智商达到130以上,
两岁开始教古小学,智商达到140以上,
一岁之前开始教古小学,智商达到150以上,
胎教开始教古小学,智商达到160以上。
这个数据可以经过实践获取。
孩子越小,汉字越好教,汉字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提高智商的文字,在幼儿身上错过教汉字的时期,会失去最有效的提升智商的方式。世界上流行的各种所谓的幼儿智力开发,跟古小学相比,那是远远没有可比性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迷茫在教育专家的话语中,我们眼睁睁看着埋没了一个个优秀的人才。
孩子并不是白纸,孩子天生就是先天的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联通天地人物。最适合孩子思维养成的教育方式,除古小学之外,恐怕难找到这么好的了。
一个孩子,才八个月大,还不会说话,只会嗯、呀等。老师拿“鼻”的卡片给他看,他看了卡片然后就指自己的鼻子;再拿“眼”的卡片,他就指着眼睛,给他看篆书的“手”,则摇摇小手,看“脚”,则动动脚,虽然才八个月大还不会说话,但是就能认字了,第一步的汉字,就这么容易教。海印教了一年汉字的孩子,我反过头来再给他们讲汉字的演变,他们都很有兴趣,有一天,我直接把甲金篆隶大字典给孩子们用,几个孩子看的热火朝天,争论汉字的由来,于是我受到启发,干脆直接让他们画甲骨文、金文、篆书,结果孩子画的兴趣盎然,那哪里是字,就是在画画,我问他们,你们知道几样画的变化吗?孩子们有些迟疑,大概是不知道怎么说,我问休息的休怎么说,结果他们一起说是一个人靠着木休息,有个粗心的孩子说,“不是木,是本。”孩子们群起攻之,“不是本是木!”孩子天生喜欢涂鸦,我索性让他们画汉字,结果令我吃惊,竟然他们的画字比我的还好看。我终于明白,原来,只要把汉字当象形的绘画启蒙,并不是一定要教楷书才认得,相反,越复杂的甲骨文、金文、篆书,他们比我们更敏感,孩子们甚至超过老师的观察力,能够洞察不同字体之间的演变,于是他们对汉字的兴趣更加盎然,真是出乎意料!
自海印提出古小学的教育,有些私塾接受了我的观念,认了字的孩子,马上就让他们去读四书。实际上,这是成人的所谓直接读最经典的思维在作怪。王财贵老师说读三百千不如读唐诗宋词,读唐诗宋词不如读四书五经,最后都不如读论语,也有人说不如直接读道德经。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合乎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方式,我并不是说不读经,只是不能以这种方式教没有文字基础的孩子读经。
海印说从认字到读经,这都是古人一贯的教育。我们可以作个实验,一个孩子直接读论语、一个孩子直接读老子、一个孩子直接读唐诗、一个孩子直接读千字文三字经,结果你就发现,愿意接受读书、喜欢读书的程度,正好是按照先三百千、唐诗、四书这个顺序,那些没认字的孩子读四书,渐渐枯燥厌烦,他的生命不能接受,他就反经典。海印十六年来看过太多的例子,作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们都在给孩子灌输文化经典,可是不是我们灌输的方法就对了呢?王财贵教授说,小时候不读经典,大了就没有机会读,这个话是对的,但是绝对不是粗暴地忽略了儿童先天后天思维养成的客观规律。
没错,为了全民都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全部的教育一开始就是灌输四书,这个想想可以,可是我们还得尊重儿童的天性,这并不是说儿童天生记忆力好就一味灌输背诵,我们总要照顾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孩子的学问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先天思维变成后天思维,儿童毕竟有个思维养成的过程,因此,所谓开发智慧,就是用最好的办法,在儿童先天变后天思维养成的过程中,给予最恰当的方法,才能真的达到目的。
人参再好,能直解给孩子吃吗?
了解孩子思维养成的过程,找寻我们传统中最高明的办法,结果发现原本就很简单,就是学会两千年来我们都遗忘了的古小学方式教孩子,用孩子天地人物的启蒙,来开启经典认知的智慧。
所以海印说,解经必先解字,解字就能解经,解字必先识字,识字必先六书。
成人学习,必须是理解后记忆,不理解的东西,怎么都记不起来;幼儿则是先记忆后理解,先记起来再慢慢去理解。成人是先部分再整体,儿童是先整体再部分。这个道理,成了读经者的理论说辞,于是乎大力推广他们的理念。
实际上,在现实的教学中,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口号。我们常说:“儿童有儿童的理解,所以不必去理解。”这个话是个不实际的话,儿童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理解?
找寻这个问题的关键,恐怕只能到道家寻找答案。
对成人来说,儿童的理解不能称之为理解,因为理解是后天人为的思维,对语儿童那种先天的纯真的思维,我们只能用“悟性”来说明。
老子曰:“复归婴儿”,婴儿的悟性是天然的,比较合符道的自然,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感通的悟性,孩子可以不理解什么是父亲、母亲,但是孩子可以直接感知哪个是父亲母亲,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觉的智慧”,道家叫这个是观慧,道家说观玄关一窍,天门开兮,全在观感。因此儿童的学习智慧是先天智慧,不是后天理解。也许,不了解道家的人,不知道复归婴儿的意义的人,永远都会迷失在后天成人的思维境界,也正因为此,我们就用后天的成人思维的经典,去灌输给幼儿经典,儿童是用感知来学习的,真要用经典教育幼儿,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你自己本身就是经典,老子说“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只有你证道了,才能处处不用言语把道传递给幼儿,我们谁能做到呢?
为什么孩子认字就会喜欢三百千、千家诗、唐诗,而不是先喜欢经典呢?很简单,我们读经典的时候,用后天人为的思维,缺乏实证的境界,因而我们教不了经典,所以我们要有小学功夫,小学功夫是干啥呢?通过文字来启发悟性!
真教孩子,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悟性,用生命中感悟的超越了后天思维的感觉来教育。一个老祖母,抱着一个婴儿唱儿歌,她把生命的爱的真诚,全部灌注在儿歌中,孩子感受到的是透过文字与歌声,传达给他的那种生命的绽放!
古小学所谓文字、音韵、训诂,这三者一步步成长,学会观察产生悟性,经由悟性发生感通,感通就是歌唱,歌唱就是诗教,所以认字以后就是韵文,这个韵文,三百千也罢,唐诗宋词也好,只要你有感应,信手唱来,你表达的都是超越文字表面的悟性,你就跟儿童相通了。
要培养诗教的情怀,必须要从文字中,找到孩子的悟性。诗教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悟性,这不就是文字的延伸吗?
用优美的文字、优美的诗篇、优美的心灵,去承载贯彻天地人物的经典,这不是我们需要的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这实在算不上必读文章。近乎江湖行走之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9-13 16:05:58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主,古小学在哪?

认真看完了这贴子,有认同感,我家孩子现在五周岁多了,二岁多接触 到经典,觉得挺好,可三年多过去了,也没有系统的过,找不到方法,因为自己不懂,孩子还老爱问,育心的方法,我又坚持不了,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8: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paisley

回paisley
好久不来论坛,真的是十分想念你。
必读的文章是我自己的看法,我有权利讲出来。就像其他版主的观点我虽然不认同但是也很尊重他们,关于这篇文章,读者读不读,观点认不认同,每个人都可以评判。因我德国学园里的三个小朋友在海印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短期培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八岁的小朋友原来只有三百字的识字量两个星期就识字三千多,五岁的小朋友原来100识字量,一个半月识字也两千多了,书也能读了。大的那个,现在读书经过字课的学习,简单的古文可以自己读懂,可喜的是3500字的遗忘率很低。所以我很认同海印的教学,也想把好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个人喜欢,个人的感情因素往往会阻碍一个人的判断力,这个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提醒自己的,时刻告诫自己要客观事实求实对人对己客观负责地说话。
但是这个短信很不像我原来认识的那个乐意助人,友好善良,有见识的paisley说出的话,怀疑是被别人滥用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2 , Processed in 0.13304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