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8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十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8 06:1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十法
摘    要: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最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发育不完善,消化功能较差,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营养需求量高,胃肠负担较重,喂养难以掌握,稍有不慎,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造成脾胃受损,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关键词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十法。
小儿腹泻一证较为常见。病因常为多食瓜果、生冷、油腻及不消化食物;或因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使肠胃受到影响;或者脾胃素虚弱导致小肠受盛、大肠传导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风寒暑湿食是其致病外因,湿是基本病因,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内因则关连脾肝肾,而以脾为关键,肝之疏泄太过,肾之温煦不及,无不通过脾,《景岳全书・泄泻》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亦谓:“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明确指出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主要病理因素为湿,发病关键在于脾虚湿盛。故泄泻的治疗当以运脾祛湿为原则。临床上常见有伤食泻、寒泻、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型等几种不同的腹泻。一般急性多实,治以祛邪为主,或燥湿,或分利,或温散,或清化,或消导,或调气;慢性多虚实互见,寒热错杂,须谨审病机,细查寒热虚实,注意相互联系及转化,或健脾,或益气,或温肾,或升提,或固涩。临床治疗小儿腹泻十法,介绍如下:
治疗十法
1   解表散寒止泻法
           解表法在泄泻治疗中的应用,是用治外感泄泻兼夹表证的治疗方法。它针对感受外邪入侵,如寒、湿、暑、热束于肌表而又导致脾胃受病之泌别失司,水谷并入大肠而成之泄泻证,一则疏散表邪,使在表之邪气速从表解,及时减轻病势,防止外邪继续内传之变;再则使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利于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恢复,意同治痢之“逆流挽舟”。故南宋张从正《儒门事亲》一书中,列专篇《凡在表者皆可汗式》指出:“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并认为飨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脉见浮大而长,身表微热者,都可用“汗法”治愈。
因此本法适用于腹泻因感受风寒,脾胃运化失司,症见腹泻清稀,多带泡沫,臭气不甚,腹痛肠鸣,食少脘闷,多伴有恶寒发热,咳嗽流涕,舌苔白腻,脉浮,或指纹浮红之患者。治当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浊而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为藿香、苏叶、白芷、桔梗、川朴、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方中藿香、苏叶、白芷、桔梗外散风寒,内化湿浊,配伍川朴、半夏、陈皮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燥湿健脾,理气和中;甘草调合诸药。若表证显著,加荆芥、防风、羌活。伴咳嗽者加麻黄、杏仁;呕吐频剧者加生姜、竹茹、草豆蔻;夹暑湿热者加香薷、佩兰、豆卷;脘腹胀痛者加枳壳、大腹皮、木香。全方体现了解表祛邪,化湿和中,使表邪得解而里气因和,攘外安内,脾胃升降得司,则泄泻自解。另外,小儿急性腹泻祛湿勿忘健脾,祛湿是治疗急性腹泻的主要方法,但因湿是在脾运失常的情况下致泻的,故单纯祛湿,则湿祛而脾运不复,仍难治愈腹泻,应用茯苓、白术之健脾化湿,则可加速脾运的恢复,为治急性腹泻之要法。
2    清热利湿止泻法
清热利湿法以寒凉之药清解里热。“热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蒸,犹当溽暑伊郁之时,而商飚飒然倏动,则炎火高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热邪内迫,清阳不升,大肠传导失司,下利臭秽,需用苦寒之品清泄里热。适用于感受湿热,交注下迫,传化失常所致腹泻。症见腹泻如注,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可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常用药为煨葛根、黄芩、黄连、野麻草、马齿苋、茯苓、泽泻、车前草、厚朴花、六一散。方中葛根外解肌表之邪,内清阳明之热,并升发脾胃清阳而止泻升津,使表解里和;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坚阴止利;车前草、苦参清热除湿,利水止泻;厚朴花、茯苓、猪苓、泽泻以健脾祛湿。野麻草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止血、止泄;六一散清热利湿止泻;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如腹痛者,加炒白芍药、广木香以缓急止痛;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夹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如热重于湿加生石膏、白头翁、黄柏;湿重于热者加苍术;薏苡仁、猪苓;湿热并重者加茵陈、栀子、白豆蔻;泻下频数者加儿茶、椿皮根;便夹脓血者加秦皮、地榆、槐花;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石榴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野麻草具有较好的抗菌、止血作用,且临床应用不会引起滑肠便稀。
3    消积导滞止泻法
          消积导滞止泻法即疏理气机,消积化滞。 “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无积不成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等均可以导致泄泻,此时可使用通利的方法化积止利。故此法适用于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乳食不化所致腹泻。症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浊,脉滑有力,或指纹紫滞。可运用保和丸加减,常用药为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壳。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解郁清热; 呕吐甚者加厚朴、生姜、竹茹;兼表证者加藿香、紫苏;脾胃虚弱者加苍术、淮山药、薏苡仁。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通因通用,用枳实导滞丸,用大黄、枳实推荡积滞,使邪去则正自安
4    利水行气止泻法
     利水行气止泻法   即利水渗湿而止泻。“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隘,不忧巨浸。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惟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本法适用于感受水湿之邪,气机阻滞所致腹泻。症见泻下如水,无臭味,小便短小,身重神萎,腹痛腹胀,脘闷食少,舌苔白腻,脉缓,或指纹不显方用胃苓汤加减,常用药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苍术、厚朴、薏苡仁、盐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方中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苍术燥湿健脾,降浊和胃;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行气化滞,醒脾和胃;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桂枝温通助气化。如水湿壅盛而肿甚者,加大腹皮、桑白皮以行气利水;表证明显,可加麻黄、苏叶以解表宣肺;寒湿重而兼形寒肢冷者,桂枝易肉桂,加干姜、吴茱萸以温寒散湿。热邪甚者加黄芩、白芍;食滞者加山楂、枳实;久泻者加党参、黄芪、升麻;滑泄不禁者加肉蔻、诃子。另外,前人有开支河之法,即利小便以止泻。湿盛者始宜之。若津液大伤,舌燥如砂者,虽小便短涩,亦忌分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6:26:13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十法续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十法续

5    健脾化湿止泻法
     健脾化湿即燥脾,燥能胜湿而止泻。    “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湿邪内生,若不燥湿培土,则湿邪缠绵难去,故健脾燥湿实为治本之法。故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所致腹泻。症见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红。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常用药为人参、茯苓、白术、淮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桔梗、砂仁、大枣。方中人参善补脾胃之气;白术补气兼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山药益气补脾; 莲子肉补脾涩肠;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利湿;桔梗宣开肺气,通利水道,并载诸药上行而成培土生金之功;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和胃;大枣煎汤调药,补益脾胃。若脾胃虚寒甚者加炮姜、制附子;气陷脱肛,大便坠胀者加炙黄芪、炙升麻;胃阴不足者去人参,加太子参、玉竹、白芍;久泻不止者加煨石榴皮、乌梅炭等;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咯痰色白量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6    益气升提止泻法
           益气升提即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病,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胃气注 迫,引起脾气下陷,用升提的药,使胃气上升,则泄泻可止。本法适用于久泻不愈,气虚下陷,清气不升所致腹泻。症见面色白或萎黄,气短乏力,手足欠温,唇淡便稀,夹有不消化乳食,甚至完谷不化,舌淡嫩,苔白滑,脉沉无力,或指纹淡。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人参、茯苓、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当归、炙甘草。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补气健脾;升麻、柴胡轻清升散,升举下陷之清阳。气虚日久,常损及血,故配伍当归养血和营;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故可配伍陈皮调理气机;久泻不愈,加莲子肉、肉豆蔻等,以增强涩肠止泻之功;如兼有头痛者,轻者加蔓荆子,重者加川芎,以助升阳止痛之力;兼有腹痛者,加白芍药以缓急止痛;发热心烦较甚者,加黄柏、生地黄等以泻下焦之阴火;若外感风寒,兼恶寒头痛者,加苏叶、防风等以扶正祛邪。
7     温补脾肾止泻法
     温肾即少火生气,温肾暖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经曰:寒者温之是也。”肾主二便,为封藏之本,内寄命火真阳,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失健运,大肠失固,故应温肾暖脾,涩肠止泻。本法适用于脾肾阳虚,水谷不化所致腹泻。症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寐时露晴,舌淡苔白,脉微细,或指纹淡。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常用药为附子、补骨脂、吴茱萸、干姜、肉豆蔻、人参、白术、五味子、甘草。方中补骨脂辛苦而温,补肾助阳,温脾止泻,犹善补命门之火以散寒邪;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吴茱萸辛热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固涩以助止泻;干姜附子大辛大热,温脾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性味甘温,补气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脱肛者加黄芪、炙升麻;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腹中冷痛者加丁香。
8    调理肝脾止泻法
            甘能缓中,急者缓之。“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泻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在治疗脾虚肝强之痛泻时可运用此法。本法适用于肝脾不和,肝木乘脾所致腹泻。症见腹泻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腹胀腹痛,痛则作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色绿,带泡沫,面色青黄,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或指纹青。方选痛泻要方加味抑肝扶脾,缓急止痛药用防风、白芍、陈皮、炒白术、茯苓、蝉衣、钩藤。方中白术甘苦而温,补脾燥湿以扶土虚;白芍药苦、酸、甘、微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兼敛脾阴,于土中泻木;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防风专入肝脾,疏脾升阳,助白术祛湿止泻,合白芍药使其敛而勿过,疏泻复常。夹热者加黄芩、黄连、野麻草;夹湿者加藿香、薏苡仁、厚朴;湿疹者加苍术、地肤子、白藓皮;脾虚者加党参、淮山药;肝郁胁胀者加柴胡、佛手。又者,若是久泻属湿疹性,在婴幼儿腹泻,其特点是腹泻兼有湿疹,病情迁延,反复难愈。此类患者,属于脾虚兼有湿热,单用参、苓、术、草之益气健脾,而不祛除湿热,往往无济于事,应加用夏枯草、白鲜皮等清利湿热之品,使湿祛而泻止。   
9    收涩固肠止泻法
            收涩固肠止泻即用酸收之法,酸能收敛,涩肠止泻。“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泻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泄泻日久,往往导致统摄无能,精气耗散而不收,见滑脱不禁,当以涩肠止泻为主,辅以温补脾肾。本法适用于泄泻日久,中气不足所致腹泻。症见大便长年稀溏,面色白,身倦乏力、四肢不温,脱肛,舌淡苔白,细弱,或指纹淡。方选真人养脏汤加减应用。药用罂粟壳、肉豆蔻、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方中重用罂粟壳,罂粟壳性酸涩而能固脱止泻;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肉桂辛热益火壮阳,温肾暖脾,以消散阴寒邪气;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补中;当归、白芍药养血和血;木香芳香醒脾,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如中气下陷而兼脱肛坠下者,可加黄芪、升麻、柴胡;脾肾虚寒较甚,而见洞泻无度,完谷不化者,可加炮附子、干姜、补骨脂。
10    养阴生津止泻法
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以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且小儿泄泻病情较重时,利下过度,易于损伤阴津。故本法适用于泻下无度,阴津受损所致腹泻。症见泻下不止,体瘦口干,啼哭无泪,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小便短少,舌绛无津或起芒刺,脉细数无力,或指纹淡红。方选玉液汤加减,药用生黄芪、淮山药、知母、五味子、天花粉、罂栗壳、乌梅、沙参。方中黄芪、山药益气滋阴,补脾固肾;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润燥止渴;沙参养阴;罂粟壳配伍乌梅二者均味酸性涩, 有敛肠止泻之功, 相伍为用;且乌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五味子酸收,固肾生津,不使水液急于下趋。
湿热泄泻伤阴而余邪未尽者去罂栗壳加黄连、白头翁;夹食积者去罂栗壳、乌梅加鸡内金、麦谷芽;若泻下无度者加金樱子、煨石榴皮、荷叶;口渴甚者加芦根、甘草;不思饮食者加苍白术、木瓜、薏苡仁、扁豆。
      暴泻伤阴不宜腻补 , 暴泻每易伤阴,当出现口干、肤燥、溲短、泪少、舌苔剥落等伤阴脱水症状时,宜选用乌梅、石斛以生津,而不宜应用地黄以养阴,因腻补药可造成水湿失运,加重脾胃负担而使病情加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9-8 15:35:01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9-8 20:34:00 | 只看该作者
很棒的資料, 感謝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9-8 21:45:40 | 只看该作者
听一贵州朋友说的土法,治疗小儿腹泻,用萝卜缨子煮水喝,我没实验过。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9-10 12:17:3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用的资料
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07:06 , Processed in 0.083599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