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863|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鸿林:国学熏陶自幼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 14:5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或许是因为我在教女儿的同时,开办了“哈里快乐英语角”,而且女儿的英语也确实出色,还加上我主张几门外语同时教幼儿,以致媒体报道以后,不少人批评我过于重外语而轻国语,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然而,事实上,我却更注重我们传统的国学。我反对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黄皮白里”的香蕉人——犹如一些海外华侨的后代,忘了汉语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只会说英语了。



2001年夏,女儿两岁时,已开始接触唐诗。不到半年,几十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女儿开始学古诗,并非我的刻意安排。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逛街,见到地毯上的书摊,女儿执意要买几本“花花书”,我只好给她挑了几本回家。其中便有一本叫《幼儿学唐诗》的,她喜爱得整天拿在手里,翻来翻去,——那上面的画确实不错,很吸引孩子。我也一时兴来,便就着这些画,编些故事给她讲解,又带着她一遍一遍看着字诵读。有了这个开头,女儿就经常缠着我“讲故事”——讲解和诵读古诗。我白天外出时,她又去找她妈妈“讲故事”。没几天,她已会自己“唱”那些古诗了,——有腔有调的,非常愉悦,也非常自豪。她那聪明可爱的样子着实赢得了我们父母发自内心的赞许,邻里也给她不少夸奖。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萌生了对她适时早教的想法,并开始注意早教的书籍资料。



2002年春夏间,她们母女俩从重庆出发,经上海、广州,先我而来到我的故乡海盐,总算能定居下来。按时下的常规做法,女儿便被送进了当地的幼儿园。当我于同年秋天回到海盐时,一是发现女儿经常生病,二是感到女儿害怕去幼儿园。偶尔有一天,检出那本辗转几千公里仍舍不得丢弃的《幼儿学唐诗》来,女儿望着那本书上的画,一脸的惘然,已然记不得几首了。这些导致我毅然下决心终止女儿去幼儿园,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改为一边教自己的女儿一边开办一个现代私塾——英语角。这回当然是颇为认真的,也做了相当的准备。



英语角于2003年四月下旬开张。女儿不久就告别幼儿园,改为每天在英语角上课。除了英语和稍后又开的日语,她还要学习音乐和绘画,并系统地开始学习国学。我的国学课注重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但实际上可分两部分,首先是读经,如一开始的《三字经》,以及现正在读的《论语》,其次便是古诗文和书法、国画。



谈到国学,我并不主张复古;尤其是对下一代,一定要教会他们向前看,看得越远越好。但往前走时,不时回顾一下,也属必要。何况文化不能隔断,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者,其精华,应得到传承。如失去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也就不成其为民族了。五四时期,反传统的呼声在当时背景下,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未必很科学。比如鲁迅,其革命性之坚决、思想之深邃、爱国和学问之伟大,都无可怀疑,但他却最反对叫人读古书。然而,离开古书,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底,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至于后来的反文化做法,那简直就要人们倒退到蒙昧的洪荒时代去。物极必反,经过文革的文化大扫荡,国人倒反省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是有这种反省的人未必很多,其程度也未必一样。我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自幼读点古书,受些国学熏陶,领略一下古代先贤大哲的思想风采,享受一下诗词文章和传统美术的美感和韵味,懂得一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恐怕是大有好处的。



我非常赞同让孩子自幼接触像《论语》这样的典籍。起初,幼儿在理解上会有不足,但让其背熟,并通过不断复习,逐渐深化,直至基本理解。让幼儿读经,可以不求甚解,但能熟读背诵,就建立了良好的基本功。绝不可忽视这种“童子功”,这将使其终生受用。从教育观点看,自幼接触传统文化精华的做法,也是直接与中学乃至大学的课程接轨。试想:文言诗文都不成问题,一般的白话文,自然是小菜一碟了。以前在旧私塾读几年书,学生都能阅读写作,但现在的小学生读了好几年,读写普遍有问题。我怀疑选用教材和教学方法恐怕有问题。比如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学拼音,还不如直接认读汉字。我教女儿学中文,就先不教拼音。我认为等女儿稍大,需要借助字典查阅生字时,再学就很容易,只需花几小时熟悉一下拼音即可。但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加起来至少要花两三年的时间去重点搞拼音,实在是浪费幼儿的宝贵时间,不足为训。再比如,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文,真正值得背诵记忆的东西并不多,那些类似青菜罗卜之类的儿歌等孩子长大了又有何用?背熟《三字经》,至少对中国的文史有了重要的基础知识,更何况熟读《论语》,除了识字,又可获得多少传统文化精华!两相权衡便知该如何取舍了。我国源远流长的蒙学,并非全无道理。



当然,谈到古代的人文经典,起初我有点担心小孩子会厌烦这些“之乎者也”。可是,我女儿却学得津津有味。先用约一年时间,学习《三字经》,然后改读《论语》。先是读,读得上口,我就讲解,讲完再读,读完再写。第二天先复习,再学新的。讲解很关键,要有故事,要有知识,也讲文字。他们听着觉得有趣、新鲜,所以也就喜欢。他们到底能否理解?理解多少?这就要看你的标准了。但有趣的是,我女儿经常会在说话中引用这些经典上的文字,——我真的很开心。这证明她是理解了,当然恐怕只是一部分,而且是从一个幼儿的角度去理解的。但这就够了。有一次,饭吃到半碗,她就想去玩,我们吆喝她,她理直气壮地说,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逗得我们直笑。



学诗文,她就更来劲。因为快到中秋节,我就选了一首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让她读。没想到中秋晚上看电视,恰好有文艺演唱,也唱这首词,我女儿也跟着唱,非常开心,还接连好几个晚上都要她妈妈跟她一起唱。好的诗文就真有那样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这首词一直脍炙人口。我就趁热打铁,又推出另一首苏东坡的词——《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女儿学完这首词,对她妈妈说,这首词写得“好凄凉”。我则告诉她,正因为苏东坡有这样早年丧妻的经历,才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通过这两首词,她记住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作家,懂得人世间的真情,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美妙。谁说小孩子不能理解古代的诗文经典呢?我看,主要的问题却是你是否会教吧!



过了中秋,很快就是重阳。于是,我选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让他们吟诵。当时,我几乎每天上午带女儿和其他的几个孩子到我们附近的绮园读书。当两三个孩子看到从绮园的池塘跳出来的青蛙,感到非常有趣时,我就教毛泽东的少年诗作《咏蛙》,他们喜欢得争相诵读:“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通过这首诗,他们知道了毛泽东,而且留下深切印象。绮园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我就教他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首诗。他们望着绮园的红枫叶觉得好奇,我就教他们杜牧的《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永远都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艺术的至高境界就在于自然,其实教书育人,也同此理。



约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女儿突然说,要写一首咏猫的诗,并仰头略作思索,便口占一首:

“独坐客厅如虎踞,

桌子底下养精神。

夜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老鼠敢作声?”



她当然没意识到这是在改毛泽东的诗,而且改得不错。我一听就叫好,并即刻让她用铅笔记下。一个5岁的孩子,改出的诗与毛泽东16岁作的原诗相比,并不逊色。从形象来说,还更有味道——猫不是比蛙更像“虎”吗?



回想起来,女儿能改出此诗,并非偶然。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小动物,我曾经给她买过两条狗三只猫。她特别喜爱猫,学猫的叫,模仿猫的一举一动。在她心目中,猫是她的最爱:能捉老鼠,可爱亲人,特别听她——“猫姐姐”(她的自号)——的话。内心有了真感情,就会自然地要求表达;吟唱往往是幼儿很自然的内心流露,多读一些古诗,自然也就会哼那么几句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化的熏陶就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怀着这种想法,听着孩子们在绮园的朗朗书声,我由衷感到欣慰:至少他们不会成为新一代不懂文化、缺乏个性、不会思想、了无情趣的愚民。







(2005.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12 19:53:04 | 只看该作者
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12 19:53:42 | 只看该作者
再问楼主,你女儿同时学几种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21:10:30 | 只看该作者
佳芮+-->引用:佳芮 再问楼主,你女儿同时学几种语言?
已学中、英、日,不久还将开始学法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2 23:50:24 | 只看该作者
同时教孩子多门语言!厉害,这也促进大脑发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12 23:59:10 | 只看该作者
优秀的母亲,造就优秀的孩子!想请教一下,我的同事说,如果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到孩子上小学时,就会"坐不住",没有纪律性,所以我决定在孩子三岁时送她去幼儿园,但同时也发现,很多同事的孩子交了钱之后,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家,因为孩子老是病,而且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是灌输教育.实在不知该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00:13:11 | 只看该作者
萌芽+-->引用:萌芽 同时教孩子多门语言!厉害,这也促进大脑发育啊。

语言学习是早教的核心,尤其是多种语言的学习,价值更高。确实对大脑发育有很大的促进。附上网上的一篇文章,很值得一读——

越早学二外越容易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1月11日 15:17:32  来源:新闻晚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科学家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说两种语言可以改变大脑结构。这一发现解释孩子比大人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的原因。他们研究发现,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语言区有更多的灰质,人们学习语言越早,大脑灰质区的面积越大。     伦敦学院神经学家安德里亚·迈克雷说:“相对于只说一种语言的人,能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区域的灰质增加了。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就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这一现象会非常明显,而大脑灰质区大小与对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系。”     研究结果还显示,35岁后学习另一种语言也能改变大脑结构,但这种改变不如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的人明显。迈克雷表示:“这说明早学语言比晚学好,因为在早期学习,大脑更容易通过改变结构来适应新语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能力逐渐减弱。”     迈克雷和他的研究小组利用大脑结构照片,对25个仅懂一种语言的人、25个在5岁以前就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的人以及33个在晚年能说两种语言的人进行研究,并比较了他们大脑灰质区的大小。研究中所有的志愿者不仅有相似的年龄和教育程度,其母语也都是英语。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资料显示,能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左下头骨皮层的灰质区比只掌握一种语言或在10到15岁之间才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的人的面积大。迈克雷说:“我通过观察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精通语言,因为灰质区变化越大,语言的熟练程度就越高。”   (杨科)(责任编辑:刘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13 01:00:1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大多数没有能力学习多种语言的家长来说,我觉得这种同时学习几种语言是不实际的。试问中国有几个家长同时懂几种语言?开发大脑,我宁愿用杜曼的方式,而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多种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13 11:42:07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已学中、英、日,不久还将开始学法语。
你懂这么多鸟语啊,俺普通话都不标准耶,算了,把孩子送你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13 12:47:0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国学熏陶自幼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8 , Processed in 0.09965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