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并非所有错误后面都是恶意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3 14:2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刚从超市出来的母女,母亲手上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一瓶酱油和其他食物。这个约5-6岁的女孩非要帮助妈妈提,妈妈不让并说有易碎的东西。但孩子执拗要拿,其结果酱油瓶还真是摔破了!
  
  于是,这个妈妈充满预言的批评就劈头盖脸的过来了:“看,我说不让你拿,可你偏要拿,结果摔碎了吧?你这孩子,我说的你怎么就不听?今天晚上不允许你吃冰激凌了。”而那个女孩噙着眼泪,歪过头看着窗外,一句话也没有说。唉,可怜的孩子和缺乏教育理念妈妈!一次好心带来的错误,再进行严厉批评后,会使孩子极度退缩。参见《
拧孩子我问什么都闭嘴不答!》。
  
  是孩子,都会犯错误,孩子的成长史也可以说是孩子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犯错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可能仅次于食物的补充。也正是如此,孩子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吸取教训,在直接经验的引导下,完成其初步的人生学习。从儿童教育上来讲,当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孩子第一次犯某种错误,父母确实需要指出并让孩子改正。参见《
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
  
  因此,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孩子某个行为的结果,造成了物品或财产的“损失”就批评孩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父母的一种惯性思维,这在成人的世界里,还算有一定的道理(也不完全的,大家想想为什么),那是因为正常成人有思维、有逻辑判断和一定应对处理能力。但这对孩子的错误而言,却有很大问题的。参见《
父母要抛弃自己的思维惯性》。
  
  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事先和孩子进行了约定,是可以进行对应的惩罚和批评。但是,惩罚和批评的教育目的,不是针对错误行为结果的,也不是针对父母的情绪,而是要孩子记住“错误”。这也就是说,是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犯的错误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并从中吸取教训尽可能避免下次再犯!
  
  所以,孩子做了“错事”后,父母一定要在事发当时控制住自己情绪,不能意气用事,仅凭物质损失的程度作为处罚和批评的标准,而是要充分挖掘孩子做“错事”的动机。否则,家长的批评和惩罚,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很多错误观念和负面影响。例如,孩子帮助母亲拿酱油瓶,结果摔碎,这不是错误,而只是孩子能力问题。参见《
12招密技让父母不再唠叨》。
  
  对于5-8岁的幼儿,他们受其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孩子对行为做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来考虑对错或严重程度,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父母往往采取以物质被损坏的程度,以及孩子对他人的各种损害,来判断孩子错误的性质和严重等级,使孩子依照其直接生活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参见《
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假设吃饭前,孩子非要帮助你拿一摞碗,你拧不过孩子就让他拿,结果孩子一不小心全摔碎了。此时,你会如何处理?再假设一下,吃完饭孩子拿着一根棍子在餐厅玩,你让孩子小心别碰到东西,结果孩子一不小心打碎桌边的一个碗,或者是孩子恰好打到你端着一摞碗的手,使碗掉在地上全碎了。此时,你会如何处理?
  
  孩子判断自己是否犯错和错误的严重性,是通过父母的指责或惩罚,以及家长当时的情绪、态度强度来判断的。根据一般的统计和调查,绝大多数孩子会认为摔碎碗多的孩子,犯了更严重的错误,这就是孩子通过父母对行为结果的反应,加上自己以往的直接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父母没有考虑动机,他们自然也不会去考虑行为动机。
  
  当孩子拿着棍子打碎家里的物件,无论其数量、价值,父母往往都能较正确处理,孩子也可从训斥、惩罚中得到对应的直接经验认知,未来再犯的几率也就较小,这也是属于一种界线的培养。如果父母因为孩子打碎的物件不值钱,而不向孩子说明为什么错了,那必然导致孩子以后依然再犯类似错误。若那时再进行教育,会混淆孩子对错误的认知。参见《
巧立孩子界线的十条军规》。
  
  其实,当孩子想帮助家长做某事而出现不好的结果,如拿碗都摔碎了,家长就此批评和惩罚孩子,是有很多问题在里面的。如果孩子事先有请求,则父母是自己没有界线的问题,特别是知道孩子还不具备一定能力的时候。家长答应孩子去拿一摞碗,你就是认为孩子已经具备某种能力,父母授权就要相信孩子和承担对应的后果,不管结果是好还是坏。
  
  父母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当孩子善意来帮忙,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进行安排,可以稍微超出一点。比如,让孩子一次拿1-2个碗。这样,对孩子既有挑战性,也尽可能避免“出事”。若加上父母正确引导,还能使孩子掌握新的技能。但孩子未经允许就帮助拿碗而摔碎了,此时父母一定要表示孩子是善意的,鼓励他继续做下去并教孩子正确的拿碗法。参见《
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适应孩子的节奏》。
  
  当孩子的“善意”能得到成人的理解和肯定,他们就能学会家长对行为动机的判断,能用正面的、积极的眼光去自己评价“错误”行为结果。所以,孩子出于善意“闯祸”,千万不要急于批评和惩罚,要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善意,说明这样的结果也是他们不想看到的。同时,针对已有的损失,也要告诉孩子善意的错误也是错,是需要道歉和争取谅解的。
  
  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明白,只要是结果不好或使别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就算出发动机好,也是一种错误。但只要出发动机是善意的,就可以被原谅。若动机是错的,则要明确指出如何错了,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同样的,也要让孩子明白,当孩子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或面对别人犯错误时,也不能只从结果去考虑问题。参见《
案例分析:孩子犯错后要学会解决问题》。(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8-23 16:45:06 | 只看该作者
很赞同您的看法。

事实上孩子的确有很多积极性,就是这样被打压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11:52 , Processed in 0.07177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