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千湖之国芬兰 为何教育第一
学生假期多、入学晚、上课时数少、没有补习没有压力的北欧小国芬兰,连续两次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能力评比中蝉连冠军。在公元两千年的评比中,芬兰15岁学生阅读能力名列第一;在2003年的评比中,不仅阅读能力蝉连第一,自然科学、数理能力也同样名列第一。整体表现居冠的芬兰,这几年来不断有专家前来研究它的教育系统,2005年,教育部甚至为此在首都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场3天2夜的「芬兰PISA成就研讨会」,吸引来自30几个国家的一百多名教育工作者前来观摩,探讨芬兰在PISA测验中表现优异,原因何在?
运用知识于生活
首先,芬兰的教育方针与PISA测验的强调重点不谋而合。PISA与其它用传统方式评比学生能力的国际测验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学生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测验的不是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可以用学到的东西做什么。
在PISA阅读测验里,学生必须阅读不同的文本,包括社论、剧本、研究报告图表等,理解、诠释、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在数理测验里,学生必须思考如何使用数学来做有意义的分析,例如其中一题是先举例不同的废弃物在大自然中循环再生所需要的时间,并要学生解释为什么使用柱状图来表示这些数据不是个聪明的做法。在科学测验里,其中一篇文章解释地球各地日照时间不同的现象,然后学生被要求描绘出当墨尔本日照时间最短时,地球日照应有的角度与南北半球位置,并申论解释理由。在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验中,学生必须根据逻辑分析找出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配合朋友的时间表及电影时刻表来决定什么时候看什么电影。每一道测验都强调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回答「为什么」、并有效地沟通并陈述意见。芬兰的教育重视的也是这个,在小学课本里可见到各种题材的文本,从儿童绘本到漫画到知名文学作品,课堂讨论是被强调的一环,到自然里取树木莓果并观察各种动植物在季节转变时的生态行为,也是常有的作业。
教育机会高度平等
芬兰表现杰出的另一原因,在于「平等」这个理念在各个面向高度地落实。芬兰能力最强与最弱学生之间差异为所有国家中最低;学生家长的社经地位对芬兰学生表现的影响为所有国家中最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亦是所有国家中最小,这一点或可从其教育系统在学生15、16岁之前没
有所谓的淘汰或选择系统、所有学童皆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
|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芬兰所谓的基础教育,指的不只是一个系统,而是一种教育哲学与理念的实践。这样的哲学强调学校是属于所有学童的,且学校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童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在学校的法令里也明确写着,所有学童都有寻求特殊教育辅助的权利。所谓的特殊教育不只是给有严重学习障碍的学童,而是所有的学童在学习科目上有困难时,都可以寻求一定时数的特别辅导,特殊教育与正常课程进度相辅相成,有效地提供了在特定科目上较弱的学生能力,也提高了整体在测验中的平均表现。
身心健康为学习最重要前提
学校的法令也明确地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所有的学校都会提供学生免费的全套营养午餐,家住得远的学生也有专车免费接送,每节下课15分钟,没有学生会留在教室,即使是在北国寒冬,只要还没有冷到无法忍受,老师一定会要学生们穿上冬衣外套,到教室外去走动玩耍,因为下课时间的休息与呼吸新鲜空气能让身体健康,学生上课也会更专心。教育局也从去年秋天起开始鼓励学校与校外各机构合作,增加早晨及下午课外活动量,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美感经验、运动、人际相处的能力,并强调学生自主及放松休息的重要性。
优良阅读能力源于学生兴趣
芬兰学生优秀阅读能力在PISA测验之前就已经露出端倪,芬兰14岁学童在1991年的IEA阅读能力评比中就已经是第一,在1998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针对16到25岁的年轻人所做的阅读能力评比中也是第一,这两次PISA又蝉连冠军,更让人想知道,芬兰学生阅读能力为何如此优秀。
根据研究,这样的结果来自于整体学习网络的互相配合,包括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校与家庭提供益于学习的环境、阅读策略与闲暇活动的设计,学生本身及老师和家长的价值观、目标、与期许等等。在所有因素中,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最大的就是学生对阅读的动机与兴趣。41%的芬兰学生认为阅读是他们最爱的闲遐活动,如果只计女学生,比例则高达60%。芬兰学生更是所有国家中阅报率最高的,上图书馆借书的次数亦高于所有国家,芬兰的公共图书馆密度世界第一;以一个人口不过6万的小城来说,常有至少6到7个公共图书馆分布在不同地点,还有活动图书馆专车在特定的时间里到处跑,以方便偏远地区的家庭借书,图书馆网络的密集与方便性,使得图书馆成为学生自动求取知识的重要管道。
|
|
高度地方自治弹性
在芬兰,中央政府订定的教育纲领旨在提供基本原则,各地方政府可自行决定适合地方需求的施教原则,各级学校更是有很大的自治弹性,能决定各校教学的重点方向。传统的观念里有人以为,地方的自治弹性过高,没有一致性的课程安排和教科书,会使学校之间的差异增大,然而这次的测验分析中却发现,在表现优异的国家里,学校有高度自治的权利,也同样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并有能力运用足够的弹性针对学生背景与地方需要来调整教学大纲。地方自治的充份弹性是芬兰教育部颇引以为傲的优势之一,而这次的测验结果也显示出,学校教育系统有高度自主权的国家,其学生表现的确较优。
教师是受尊重的专家
师资的优良,则是个在芬兰的成功经验里不断被政府和学者们强调的重点。芬兰所有基础学校的教师都有硕士学历,教师在芬兰是个热门的职业,大学里专门培养小学班级导师的系所平均录取率只有10%,被录取的学生是表现优异的一群,常具备多种才能,及强烈的教学动机。
这些受过严格学术研究训练与实际教学演练的教师们,除了素质整齐外,也在教育系统下被赋予相当大的弹性与自主权,教师几乎可以全权决定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和教科书;换言之,教师的角色既非中央教条的「接收者」,也不仅是知识的「给予者」,而是扮演一个「中间伙伴」的角色,与家长和学生合作共同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调查,芬兰教师对学生最大的期许,正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这一点的确成功地影响了学生的优异表现。
由以上因素看来,芬兰学生表现优秀的原因其实是环环相扣的,仅管PISA测验的结果分析并无法提供一致性的标准答案,但针对表现优异国家教育系统与特色的观察,仍然提供了一些值得人思考的角度。
|
|
|
刘军宁访谈录
|
向:那么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呢?
刘:教育应该培养人格的独立,培养自由的公民、自主的个人,而不是让个人依附于国家。国家的需要应该变成个人的选择对象。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谁在选择,你是让国家选择,还是你选择国家?如果你选择到政府里去工作,这是恰当的,因为这是你的选择,你的自由;如果是国家让你去选择,指定你去做国家分配的事情,这就是国家的选择。这有一个谁选择谁的问题,并不是说不应该去政府部门工作,而应该是国家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应是开放的,个人有权选择。
向:个人利益可能要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它应该有助于个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刘:国家机器的目的应该是把个人变成“人”,而不是为了把个人变成“才”。如果一部分人变成“才”了,就会产生使用“才”的“人”。“才”是被“人”使用的,是吧?那么为什么一部分人就是“人”,另一部分人就是“才”?那些使用“才”的人或者叫做救世主,或者叫做皇帝,或者叫做领导,或者叫做书记。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必然出现分化。一些人变成天然的统治者,一些人天然地被统治着;一些人天然地支配他人,大部分人天然地被支配着。
有的人受的教育高,有的低;有的人钱多,有的人钱少;有的人社会地位高,有的人社会地位低;有的人学问多,有的人学问少……这些都很正常,这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会出现。但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结果是要求一部分人无条件地服从另外一部分人,你不要去碰他们,不要去挑战他们,你的任务只是听话,服从。
不能以虚幻代替真实
|
|
向:你说的都是常识。那么当下的教师们可以做些什么?
刘: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教师要为学生的需要而教育他们,而不是为国家的需要而教育他们。国家的需要应该满足于个人的需要。
在中国,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常常只是教育的工具。由于存在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有统一的考试大纲,每个老师都必须按照大纲尽其可能地将许多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上的知识、甚至是早已过时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孩子接受了许多没用的东西。对于老师而言,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只是国家的教育“工具”。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大脑装满了许多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而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具体学习什么内容,可以探讨,但将孩子的大脑装满知识这一点是不合适的。例如,小学生学奥林匹克数学,有多少是因为有兴趣去学的,有多少是为了考中学去学的?有多少知识是基于启发孩子的潜力授予孩子的?很多人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差,数学太简单。我的看法正相反,如果在学校里教授太多没有用的东西,这对人力和物力都是极大的浪费。美国都承受不了这样的浪费,更何况我们第三世界的中国呢?
|
|
向:现在一方面在浪费,另一方面是教些虚幻的“微言大义”,强调虚妄之说的意义。
刘:语文课则常常是一些八股的东西。老师根据参考书,指定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你就必须按照老师的解释来说,跟老师的解释不一样都是错的。
向:我读高中的女儿,也常翻我桌上的书。有一天她突然问我:为什么她书上说的与我书上说的正好相反?问得多了,她也渐渐变得明白起来,那天她终于理直气壮地问我——为什么她的书不能说真话?
刘:这就是现行教育的后果。我们的教育常常在散布制造谎言,有些谎言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因为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跟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该不该触动这体制,而不是能不能触动。该不该触动是道理问题,能不能触动是一个策略问题。如果道理问题不讲清楚是不会有策略的。道理清楚了,路径就清楚了。如果大多数人不认为这是个问题的话,是没有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说在理论上认识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
|
向:现在需要大家都去关注这件事。
刘:我们首先应该允许民间介入教育,比如提供教材、组织讨论、交流经验,或是组织教师或是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到学校去培训教师。公民教育是一件启蒙工作。中国的教师本身需要启蒙。在中国,我们看到一种现象,许多中小学校校长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集中起来,声嘶力竭地训话。这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一群人在听一个人的话,中国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放大的学校教室。
创造能力来自独立思考
向: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性能力比美国的要低很多,这是事实。但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是比美国的基础教育要好吗?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刘:我觉得不能这样说。中国人的创性能力差是因为中国人被当作“才”,只是一个原木,国家把你当做才的时候,既可以把用你来做火柴,或者做牙签,剩下的就不要了,这个原木没办法决定自己做什么。一旦变成“才”的时候,99%的都要被扔掉,国家只取你一点,其余都是浪费的。
你说的中国基础教育比美国的基础教育好,你看到的是硬性的指标,比如说数学,中美两国同年级学生比,中国学生程度是高些。但我觉得美国的教育设计是有道理的,它是根据社会的未来需要来设立自己的教育。未来不需要的东西,没必要学,学了也是浪费,比如解析几何,如果以后你不做工程师,干吗要在高中学?中国本来教育资源很有限,又浪费惊人,反而把自己这些学了没用的东西当作优势。
|
|
向:在一个现代社会里做一个现代公民,他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
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品行方面,一个是能力方面。从品行方面去说,我觉得应该是自由、自律的公民。能力包括有一定量的硬性知识,这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你的想象能力,你的操作能力,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向:教育领域的一个惊人浪费就是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刘:这当然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你不能找个地方把你所学的知识全部发挥出来,你学的东西可能就是用不了,因为这个教育制度是为国家设计的,为老师设计的,不是为学生设计的。一个好的教育制度是既适合于认为学习有乐趣的人,也适合于认为学习没乐趣的人。这两类人走出校门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才是一个好的教育制度。理想的教育就是让每个人从学校出来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会中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可能没有多少知识,你可能没有学问,你可能不能做研究写论文,但是你依然可能工作得很充实、活得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