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转帖】:冉云飞:不要低估了孩子——百年中国语文教材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30 09: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采访 整理 常识报刊亭



  冉云飞,生于重庆酉阳,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2008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自称“一个码字的乡下蛮子”、“大学本科,监狱硕士”。作品《庄子使我上瘾的几个理由》入选高中语文阅读教材。
  年开始,早被扫入历史尘埃的民国语文教材突然火了, 出版社将民国的《开明国语课本》等教材重印出来,一经上市,便卖断货,畅销得一塌糊涂。
  一时间,家长疯狂了,书商高兴了,媒体关注了,学者反思了。出版社却慌了,专程致函媒体并对此表示了“忐忑不安”之情。60多年前,甚至百年前的语文教材,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民国教材的背后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国人情怀?
  多年以来,冉云飞一直在关注中国教育,2011年2月,他在博客上发布了自己准备着手写作的《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初目及提纲,结合他的研究心得,常识记者就语文教材的若干问题对冉云飞进行了访谈。
  常识:为什么会想到要写《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
  冉云飞:这个想法产生很多年了,准备工作也已经做了六年。我本身关注中国的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以前就写过一本《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语文教材走到今天,它百年来的得失,及我们应该藉此反思的,应该有人来深入地梳理了。这不仅是对千万学生乃至整个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个学者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所应做出的紧迫回应、关注。
  我的任何研究,都不会是那种象牙塔内的完全纯粹的哲学思考,它们都是有现实目的的。我会用学术化的方式来服务现实社会,那就是说我做的时候是学术的,但是我的结果和效果--就是我的动机,是为现实服务。当今的教育一塌糊涂,差的地方太多了。我研究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的问题,主要是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语文教材,包括其它教材的研究和关注。
  常识:现在进度怎么样?您采用的资料从何而来呢?
  冉云飞:正在做史料准备,还没开始写,我现在在编写一套四卷本的《民国教材精选集》。如果出版社不能出的话,我到时会把目录拿出来作公共分享。研究资料大部分来自于我个人的收集,而不来自公共图书馆。不是我不想用图书馆的资料,而是目前中国图书馆大都是不方便研究者的,我们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公共图书馆。
  常识:在您发布的《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目录中,是以1949年为界分上下篇的。那据您的观察,49年以前的教材有些什么样的特色呢?
  冉云飞:我给你们提供几个角度就清楚了。
  第一,谁来编写教材。四九年前基本上都是知名学者,比如张元济、蔡元培、黎锦熙、蒋维乔、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赵景琛、姜亮夫、赵家壁、周建人、陆费逵等等。你想想,四九年过后,我们这些编教材的人,有哪个人非常出名吗?我是专门研究教材的,我都没有听说过。那这些知名学者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当中有研究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教师,比如夏丏尊、朱自清,本来都在中学教书,后来又教大学,这些人有非常丰富的教学方面的经验。他们之中还有很多人是懂教育心理学的--编教材必须要懂心理学--你必须要知道一年级编什么,二年级编什么,一定要和学生的年龄段相适应。就说我的小孩,二零零二年她上小学,其中第一册就有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是非常抽象的,她如果在二年级,在三年级学这首诗,那就更好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才不断增长,一年级的话就应该更形象化。所以说怎么样遴选教材并不仅仅是内容决定的,还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用西方的话说就是从 “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第二,四九年前的教材是充分竞争的。没有竞争就会出问题,凡是出问题的地方都是没有充分竞争的地方。四九年前商务印书局、广益书局、开明书局、中正书局、大东书局等等都有自己的教材,四九年过后大部分时候,都是人民出版社在编写教材。
  不过你肯定要说现在也有上教版、苏教版这些教材版本,我告诉你,实质上这还是一个小型垄断。打个比方,就像现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看上去是在竞争,但这个竞争是一个假性竞争。人们批评教材没有竞争,就用假性竞争来安慰一下、平息一下民怨,给人感觉是在竞争一样,但事实上是假的。
  民国教材是有比较充分的竞争的。当然,在1937年尤其是抗战过后国民党党部方面对教材有所控制,当时主要为了抗战的需要,抗战当中涉及到战争中对民族,对国家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教育。这个过程中当然有国民党党化教育的一部分,但这占主体的比例是非常微弱的,不能跟今天相比。
  第三,教材的选择权问题。民国教材的选择权是在学校和老师手中的,这样的话没法硬性规定教材的采用。比如你这所学校在大慈寺,那所学校在天府广场,隔这么近的学校选的教材都是不一样的,用什么样的教材校长说了算。教育部定了教材,但我不一定用你教育部的,校长的权力是很大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是老师在决定用什么样的教材。还有一种情形就是那个班什么教材都不选,老师自己编。流沙河先生,1931生,1938年上小学,他上中学的国文教材就是他的老师--都江堰的一个秀才自己编的。所以当时的情形是,第一是有很多种教材可供选择,第二是选择什么老师说了算,第三要是老师对教材都不满意,那可以就自己编。现在有教育大纲,有考试大纲,自己编教材,你可以吗?
  常识:民国政府到1942年撤到重庆时也建立官办出版社,正中书局,开始插手教科书编写。当时国民党出了一套“国定本”,整合了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大东等7家最大民营出版社,让它们负责印刷、发行,由国民党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审定。这是否预示着民国语文教材的官方化?
  冉云飞:我刚才说了,抗战时国民党党部为了抗战需要是对教材有所控制的。但你要明白,“国定本”和其他教材是并行的,并没有消灭其他教材,也没有硬性规定说必须要采用“国定本”。
  常识:国定本在内容上和其他教材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冉云飞: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国定本”主要是想显示它的权威性,显示权威性也就是想在竞争中抢占些优势。但是当时,教育相对而言是比较自由和中立的,选择权依旧在老师手上。
  常识:您觉得语文教材最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东西?一套合格的教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冉云飞:我以我自己的孩子来说,我教我孩子古文。我小孩子高中,可能比很多大学生古文都好。我教古文,也是给小孩子编一套语文教材,我筛选的很多东西你们都不一定听说过。
  我选择教材特别注意几点:第一,懂得生活之美;第二,生活是有趣味的,是有趣的;第三,要教人有感情。古人和今天相隔一两千年了,但他们的感情和我们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他的爱,他的恨,他的各个方面,人性是有超越性的--超越时空超越阶级;第四,要知道审美;第五,培养一种人格和一种最低限的道德感。不能培养“六亿神州尽颂尧”,不能培养这个,这是让人去做假,因为这是做不到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不如就教低限的教育--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说偷扒抢,这些是不能做的;比如你遇到坏人怎么办,见义勇为是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你的身体,你的成长,你没有见义勇为的资本。美国的小孩子如果知道有坏人,打个电话拨911报警那他就是英雄,绝不会说鼓励见义勇为。我相信你们很多人都分不清这一点,很多人觉得见义勇为的教育是对的。错,每个人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可重来,不可以让小孩子去牺牲,所以说“学赖宁”这些都是毫无人性的教育。应该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热爱,包括对别人他人的宽容、理解。如果按照我这样讲的编教材,能讲“六亿神州尽颂尧”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吗?
  我为什么要给女儿选刚刚说到的这些篇章呢,选每一篇课文的背后都是有我的看法的。教小孩子第一篇我为什么选《陌上花开》?因为我觉得男女之间的感情是很舒服、很美好的一种情感,要去面对,而不是去妖魔化。她现在读高中,学校规定不准谈恋爱,我说你不要因为现实有禁令,你就对男女感情有罪恶感。我说这是非常美好的感情,不可以去妖魔化。
  常识:但如果教小孩子审美、人性、人格等等在我们看来是长大后才明白的道理,小孩子在接受上没问题么?
  冉云飞:你说的这一点,也正是中国教育伤害你的一点。你这个问题是典型的“中国教育问法”。
  千万不要低估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比如说我给女儿写的那封信,你说她能够绝对地理解吗?我绝对没这样想过,能理解大半就不错了。颜真卿的《寒食帖》是怎么回事,明白吗?那背后是说:爱一个人不仅是爱自己,而且是爱到对别人有深深的理解。颜真卿的《寒食帖》里就是对别人有深深的理解。他非常希望他的朋友能够留下来,但是他绝没有强加和命令,我说这才叫“委婉情深”,爱不是强加。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你看那篇文章,我随便所举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孔融和曹操《论盛孝章书》有几个人能背?我和我小孩都能背。每个人的理解力不一样,不需要抬高,但也不要低估了,尤其是小孩子。
  常识:那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编教材呢?
  冉云飞:编教材的人首先一定要是懂教育心理学、经验丰富的人。因为教材是二度创作的产物,这里面就有很深的对知识的理解,对美的理解,对语言文字功夫的理解。其次要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这样才能体会什么样才是好文章,这个就像一个厨师。当然我们说一个美食家他可能做得不好但是会品评,这样的人我们说有,但这样的人不会是编教材的主体,这是一种例外,我们不能拿例外做一个普遍的规律。编写者一定要有审美感觉,你要知道“美”,“美”这个东西应该特别强调,四九年后的教材就基本是不存在“美”的了。
  常识:语文教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你觉得各个阶段的教材应该有什么特色?
  冉云飞:我前面讲的要讲究人的情感、人的审美、人的趣味,这些都是相通的,只是深度不同。比如小学教材要注意到接受性,编中学教材要注意启发性。而说到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本身就是对十二年教育的巨大讽刺,因为这反过来证明了十二年基础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知道在香港也有大学国文,但和内地的不一样。内地的是一种普及,而他们是往深度上走。
  常识:对于文章的章节您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没有按照传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清末、民国初建时期、民国后期、建国、文革、改革开放等)来分?
  冉云飞:我肯定不会按照官方意识形态来分,我有自己的标准--四九前和四九后,这样也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对比。比如第一章有四九年前的第一课与四九年后的第一课,我为什么要注重第一课?因为第一课是打基础的。教材的影响力我又从哪儿进行对比呢?第一是各个年代的教育概况,第二是不同年龄的“大家”的传记,比如1900-1910我选择五个典型人物,1910-1920我会选五个,以此类推。
  常识:近年民国语文读本受到热捧,您对此怎么看?
  冉云飞: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批评嘛,是一种温柔敦厚的批评,是对当今教育的不满。其实也不是说民国教材的文章都好,它们其实也有瑕疵。但买这个教材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小孩开眼界,让他们知道目力所及之处,还有另外的世界。
  常识:您认为民国教材有哪些瑕疵呢?能具体举个例子么?
  冉云飞:这个具体来说。比如我最近重读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个当时的教材也都是有收录的。林觉民这个人很勇敢,但是我们教材的设计上,海峡两岸都在误读林觉民。两边都在意识形态上利用他。我觉得林觉民这文章中有两点值得深深思考,这或许需要老师提出来。第一,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紧张,比如说你万死不辞去服务社会了,但你的家庭怎么办?如何处理这种内在紧张,讲课的时候就应该提出来。比如说让我讲,我首先就会提出来这篇文章中的字词难点,把大概意思告诉你。比如说我的女儿就读出来,首先是林对于他老婆的爱,第二他对国家的责任感。我会告诉她说,读的对,但是还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这里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在这篇文章里,林觉民他的家庭和社会是有内在紧张的,他对家人伤害很大,这不能不讲,怎么只提社会的远大理想,而不提家庭责任?这里面的紧张对意识形态是一种瓦解。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文,为什么这样?一直在提倡为天下人谋永福,但问题是,有永福吗?一个人的永福都不存在,天下人的永福何在?这是如假包换的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那么多人读林觉民,为什么读不出我刚才说的两点?我重读他,并不是否定他的精神,但是需有理智的态度。
  常识:《开明国语课本》热销后,某社社长对媒体表示,对此“忐忑不安”,并声明“出版社从来没有对老课本的出版做过言过其实的宣传,更没有进行炒作”、 “我们坚持力挺现今语文课本的立场”、“将会严格控制印数”。您怎么看待这种表态?
  冉云飞: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想和国家教育对着干的,我们也不是为了批评当下教育。他的发言包含了一种姿态:第一,他在向上面说,不好意思,我们也没想到会这么热,我们没有批评当今教育;第二,他也是在平息民怨。这实际上是给某些部门的姿态,这也是典型的政客心态嘛。
  常识: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有有政治导向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金色的鱼钩》等,现在比较火的《开明国语课本》中,我们也发现了有诸如《游中山陵记》《孙中山先生和农人》等和现实政治相关联的文章。您怎么看待这种类似的现象?
  冉云飞:是这样的,国民党在32年以及37年过后,为了全民抗战,为了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就趁机塞进了党派的私货。国民党在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神化孙中山。孙的毛病其实很多,史料记载,他曾经想为了革命的胜利出卖东北,而且用假的美国护照。再伟大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要尊重事实。但是,在影响上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第一,教材方面,你有很多选择,因为有竞争,所以,有的教材有这些文章,有些没有。第二,那个时候在课堂上批评孙中山的人很不少,但是现在很少有人敢在课堂上批评毛泽东,这是很大的差别。
  常识:您如何看待语文教材与写作的关系?网上有调查说,我们最熟悉的是这样的作文--记一件难忘/有意义的事。
  冉云飞:民国的语文教育,和四九年之后的教育,包括古代都有巨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代圣立言”,而不是我手写我心。代圣立言就是假装。比如,假如我是市长,假如我是圣人,他不会说,我不是市长也不是圣人,我就一个小民,我就没有写我想写东西的权利了吗?代圣立言在民国也存在,但是据我看过的很多作文本,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民国比四九年之后好,也比古代好。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比现在好,因为自我表达的空间比现在大。
  中国人始终把小孩子当成完全不懂事的小孩子。美国的八九岁的孩子,有的都在研究阿肯色州的气候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把小孩子太当小孩子了,包括大学都是如此,老师在这里难辞其咎,中国的教育也难辞其咎。当然,学生自身的懒惰,自身在思维上的懒惰,思考问题总是按照老师学校给的路径去思考,这样思维就会造成同质化思维非常严重,没有异质思维的存在,没有创造。
  常识:针对民国国语课本在民间热销的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2012年教育部将启动新一轮教材修订。如果让您对教材修订提出一条建议,您会提哪条?
  冉云飞:让懂教育的人去做教育。让作家、一线的优秀教师、对教育真正有研究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来修教材,而不是政客和官僚。再加一条,教材出来以后应该允许广泛的讨论。
  --------------------
  本刊为大学生自办新闻实践杂志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kids&id=634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3:10:10 | 只看该作者

再转一个,这个教材我倒有兴趣的

叶开:一个人的教材  2012-07-27 13:34:05

http://blog.163.com/liaozenghu@1 ... 691320126271345381/
  浪子叶开,是古龙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李寻欢的弟子,继承了小李飞刀的真谛力量源于爱,而不是恨。或许这也是作家廖增湖以“叶开”为笔名的原因之一,他的飞刀,掷向的是如今的语文教育。

  当他的作品《对抗语文》出版之后,让公众对语文教育长期累积的负面印象,被集体激发出来。

  不过作家叶开没时间再去顾及这些对语文的批判,他还有着一个艰巨的任务编写一套“一个人的教材”,一套属于他个人的“语文教材”。

  这套“一个人的教材”,对于如今的语文教育,会有着怎样的效果?它又会以何种形式出现?这一切也许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公众忙着用口水批评语文教育的时候,叶开已经用实际行动来对抗如今的“语文教育”。本版撰文/记者 李解

  结怨与对抗

  就像武侠小说里所说的那样,追溯任何一段江湖恩怨的起因,一定会有一个结怨的过程,而叶开与语文结怨的过程其实也很简单,他曾三次尝试写一篇应试作文,前两次是为女儿而写,结果无疾而终;最后一次是应某媒体要求写高考作文,结果被判作文跑题。

  让叶开更加不满的是女儿的语文题目,“三国里谁最有智慧?”女儿回答:“孔明和庞统”,换来的是一个大大的红叉,理由则是:教材上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也因为如此,叶开对于语文教育开始关注起来。

  山东商报:《对抗语文》在出版之后,引发了大众对于语文教育的不满,很多人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对如今的语文教育进行“吐槽”,那您当初是如何想起写这本书的?

  叶开:我不是突然想写这本书,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已经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开了个专栏,叫“语文之痛”,对于现在的语文教育的问题,进行批评,这本书就是收录的这个专栏里的文章。我想大众之所以会因此而对语文教育吐槽,可能是因为我写的比较现实,有很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另一方面说,语文教育如今也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山东商报:看了一下您的微博,在《对抗语文》之后,您好像说要编一部“语文教材”?您的编纂标准是什么?

  叶开:说明一下,我编的不是现在通行的这种教材,因为我没编这种教材的执照。我编的是“一个人的教材”,目的是想把当代文学作品中较为优秀的部分选出来供学生阅读,把他们从对当代文学作品的隔离中,解脱出来。我个人认为,语文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除了基础的识字之外,最重要的是大量阅读经典作品。中国传统文史哲有一个共同点,是要养成基本的文字语感和思辩能力。所以我选择作品的标准说来简单,第一是必须达到我认为合格的语言能力,第二是自然、真诚,有活力。

  叶氏教材以“引导”为主

  叶开本人是作家、文学博士、《收获》杂志副编审,妻子则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不过讽刺的是,这对高学历的夫妻在辅导女儿语文功课的时候,却常常被教材中的问题搞得哭笑不得,而女儿的语文成绩一度下降的很厉害。

  “非语文化,加入太多道德因素;随意篡改原文文意,打断文化传承;教材选文水平偏低。”这是叶开对于当今语文教材“三宗罪”下的定义。

  那么在叶开心里,他对于语文教育有着怎样的理解?

  山东商报:您对语文书的组织结构是怎样构想的?这样想的原因是什么?

  叶开:语文教材的编写到了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僵化思想,并且通过各种形式主义而固化为某种自相证明的正确性,似乎语文教材不这样面面俱到、不这样装腔作势就不能叫做语文教材。教材编写者喜欢恐吓我这种“外行”,似乎编写教材是一种特种行业,就像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触电倒地。我想他们想当然了。我们祖先的传统文化学习模式,实际上已化繁为简,首先是识字,一些编写好的童蒙读物用来辅助记忆和辨认;其次就是阅读经典作品,选本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经典如《诗经》《论语》等。我们现在自然不必拘泥于四书五经的僵化篇目,但仍然是要选择最好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就足够了。钱锺书先生做《宋诗选》,就是一个特出的例子。我的水平自然不及钱先生之十一,但愿意做点实事,抛砖引玉,破除当下语文教材的魔咒。

  山东商报:您认为您的“教材”与当今教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叶开:我做的是文选,而不是标准的教材,但我会精心撰写分析导读文章,并加以作家小传、延伸阅读等资料。上面说过,我对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套式并不认同,即便是民国的火热教材,我也觉得编辑得过头了。实际上没有必要做得这么复杂,我的教材,就是根据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作品,反对删节和改变任何文学作品的原意。让学生读到最真实的作品。

  山东商报:截至目前,您选了多少篇作品了?

  叶开:我现在正着手选编的是《唐传奇选读》。去年和太太一起研读,已选出二十篇作品,但到现在我们只写了十篇评点导读文章,都已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上。选择这些作品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读到传统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不仅仅只有儒家、不仅仅只有《论语》。

  山东商报:那您这套“文选”,是如何构成的呢?

  叶开:我这个“一个人的教材”有“教材”之名,而不用当今这种教材的陈套之实。我的出发点化繁为简,就是编选各种不同门类的读本,古今中外各种问题都选,也会请教各方专家,从而最终形成一套十二册左右的读本。我想,学生读完这些读本,大概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语感和判断力,知道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坏作品,这样就可以抛开我的读本,自己寻找喜爱的优秀作品去阅读,去学习。其实语文教材的真正作用,是要引导孩子们去自己选择阅读作品,而不是止步于教材或考试。

  内外兼修 才是王道

  叶开的“对抗语文”说白了,其实是对当今教育制度的一种对抗。而事实上,近年来对抗“教育”者越来越多,甚至有家长自发的组成“家教联盟”,在家里教育孩子,也有的家长干脆把孩子送进“现代私塾”。

  在大部分对抗者看来,这种对抗,是对教育制度下“急功近利”的不满。一如《笑傲江湖》里华山派的“剑、气”宗之争:“大家都练十年,定是剑宗占上风;各练二十年,那是各擅胜场,难分上下;要到二十年之后,练气宗功夫的才渐渐的越来越强;到得三十年时,练剑宗功夫的便再也不能望气宗之项背了。”

  山东商报:您有没有想过跟这些“家教联盟”联合一下,以您的教材作为语文教材使用?或者您干脆自己在家里教孩子?

  叶开:我从来没有想过在家里教小孩,这很不现实,也有点自视太高了。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以考试为目标的读书这种狭隘概念,而是主张大教育概念,即孩子要跟自己同龄人一起玩,一起观察一起交往一起幸福一起苦恼一起长大,而不是跟大人窝在家里长大。我对现在的“私塾”以及封闭性地学习四书五经也不太认同,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内容,但不能把它当成全部。

  山东商报:其实就像是《笑傲江湖》里的“剑、气”宗之争,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走气宗这条路,未来如何与那群短期内通过剑宗有成的同龄人进行竞争?

  叶开:其实我跟太太也谈过这个问题,起码我认为我的女儿的竞争力很强,她在班上考试成绩几乎就是最好的。花架子总是最后输给真才实学的,但你不能是伪君子岳不群这种假冒伪劣的所谓气宗,而是扎扎实实的内外兼修。所以说我经常引导孩子去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涉猎的范围也比较多一些,国内、国外的作品都有,小说、散文、诗歌她都会读。

  教育里的爱与恨

  在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帖子:中美两国的小学语文课上,同时讲《灰姑娘》的故事。中国老师在讲完故事之后,先是对灰姑娘的继母进行批判,随后带着孩子们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而与之相反的是,美国老师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则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告诉孩子们“灰姑娘的继母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因为“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或许这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之所在。

  山东商报:网上有个关于中美两国老师讲《灰姑娘》的帖子,不知道您是否看过?

  叶开:其实这个帖子我看了很多遍,确实非常有意思。中国的孩子并非生下来就是笨蛋,这样(指美国教师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正反理解,更多的善意及宽容的做法,非常适合在中国展开,而且越早越好。

  山东商报:好像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受一种“二元论”的教育,即一切事物一切人,都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左即右的。您认为这种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叶开: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也许还是地理环境和天气原因,天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我们这种“一分为二”的“非黑即白”的简单而暴力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的出发点不是爱,而是恨,是斗争而不是和解,是排斥而不是宽容,是简单化而不是丰富化,是物化而不是人性化。

  山东商报:其实很多学者都认为,反对在语文教材里加入太多“道德教化”的东西,但是现在国人的道德底线好像在不断下滑,如果语文教材里去掉这些道德教化的东西,会不会让未来国人的道德水平继续滑坡?

  叶开: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反过来思考:今日中国的教材可能是世界上道德教化最深重的地方,几乎无一字不教化无一文不说教,但我们的道德底线怎么样?是下滑还是上升?其问题很简单,道德教化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道德教化是什么,你怎么教化?你不能单靠学校里这些以造假、虚构、瞎编的假冒伪劣产品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具体的运用,具体的感受来达到。真正有效的道德教化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上,辅以自由、人性、公平、尊重、克制,以及有效的秩序引导,而我们现在的道德教化基础是假、恶、丑。课文造假,教育孩子以仇恨,对美仇视而让孩子从小灰头土脸。这些,都是真正破坏道德的邪恶力量,而不是顺导的力量。

原发于《山东商报》七月二十六日,记者李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7-31 00:24:4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03 , Processed in 0.14337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