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元旦开始,全家齐努力,《李易陶玩识字口述日记》坚持了整整一年,我们从中精选出来182篇日记已经集结成两本“书”,尽管没有准确统计孩子识字的数字(超过2000字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年实践下来,我们更加坚信,小小口述日记可远不单单只是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而是一种门槛极低的早教而且是几乎全方位的早教,能帮助孩子提前开启智慧之门,趁早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人生早期打下坚实的成长基础。对于大人同样也有启迪智慧促进成长的效果,甚至可以说小小口述日记能够改变一家三代人的命运。 先说孩子。一年前的小陶陶两岁三个月,口语说话能力明显比同龄的小伙伴迟缓,基本上只能说半句,还不能说清一个完整的句子,口述日记实践半年之后,这种情况完全改变甚至可以说后来者居上了。这一点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但仔细想想也完全合乎情理的,传统学说话只靠声音对听觉的刺激完成。现在通过把孩子说出来的话文字化,增加了文字的视觉刺激,就像成人电话中说名字时往往弄不懂,此时发一条短信可能比重复多遍效果都要好。声觉和视觉双重感官刺激当然比单纯的听效果要好,家长带孩子一起阅读口述日记的时候其实也是帮助孩子进行正音的过程,当然会促进孩子口语说话能力的发展。有不少家长担忧孩子早识字可能会导致将来厌学,说起理由来言之凿凿似乎还很有科学道理。但绝对没有家长会反对让孩子早点学母语说话,狼孩归来学不会母语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了开发语言功能有个关键期,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有弥补的机会。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口述日记能够大大促进孩子口语发展,从这一点意外的效果来看,孩子早识字有害的观点再难有立脚之地。其实,最最重要的是,幼儿讶讶学语开口说话其实就开窍的过程,他最初能说出的话,多数都是至少初步明白理解的事物,或者说是是孩子大脑中已经理解的东西。孩子反复主动说出的话,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这些话变成文字——口述日记,当然就是最具个性化的识字和启蒙教材,也当然一定是最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这种识字阅读教育是真正的快乐教育,家长也根本不用再担心如他人识字教材可能导致的孩子厌学。准确地说,这种口述日记是家长和孩子合作共同DIY的个性化教材;阅读这种自编教材的早教是真正源于生活和游戏的个性化素质教育;这是任何专家所编识字教材所无法做到的。口述日记玩识字早教法不仅仅能促进孩子的听学读写综合语言能力发展,还可用于促进巩固孩子各个方面习惯的养成,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早教。 再说大人。我国长期应试教育体制下,目前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在学校时代并没有过写作关,多数人的写作即书面表达能力远远不如口头表达能力强,人群中极少有人能把文字变成报刊付稿费的铅字,很多人的论文难逃拼凑甚至抄袭之嫌,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多数人都没有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如果趁着孩子成长关键期给孩子写上三五年口述日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养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既是人生大事又是人生难事。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倡家长为孩子写成长日记,但真正能坚持下来养成习惯的家长是极少数,坚持写日记太难了。其实问题出在开头难,因为万事开头。另外也在于很多人记日记开始晚了,起点定的太高,把日记当作作文来要求,想一口吃个胖子。实际写作过程中,达不到这个非分的目标自然就会放弃。而从孩子的呀呀学语就开始的口述日记起步,这个开头恰巧一点儿都不难。为孩子记录整理而成的口述日记其实也是成长日记,但方法具体化了,循序渐进化了。开始的越早,孩子会说的话越简单,所有的孩子都是从单字开始学说话的,这时大人帮助记录口述日记就是单字日记,应该说几乎没有门槛和难度,只要是会写(打)字并会查字典认生字,对于现在的多数家长和多数保姆操作起来都绰绰有余。日记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坚持上三五年,随着孩子说话能力的循序渐进发展,每个孩子可结集成几本书给留下人生早期最珍贵的记录(亲子合作的专著,绝对无人指责抄袭),大人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能培养起写作和书面表达能力,实现学校教育没有完成的目标,补上人生一大课。朱永新教授讲:童年的秘密远远未被发现。每个孩子又与众不同,每个孩子的早期教育都应该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育儿科研过程,家长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提高当然不会小。待孩子四五岁或最晚到上小学之后,自己把口述日记的接力棒接过去,大人继续保持写日记这种习惯,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探索每天一点点促进提高的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质量。长期坚持,创新成就一番事业,那时水到渠成并著书立说,改变自身命运绝非空谈。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就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我们有遗憾。我们是在陶陶开口说话一年多才开始给他开始记口述日记的,没能完整准确记录下孩子开口说话的全过程,缺少单字日记、双字日记和单词日记等最基础的阶段。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目前看来,最好能在孩子说出第一个字如“妈”或“爸”就开始,第一次开口说话是孩子人生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孩子的智慧之门开始开启,这时候就应该开始为孩子记单字口述日记。日记要从简单开始,不可能还有比单字日记难度再低的日记了。孩子开口说话后,并不是每一天都会有新进展,也就不一定每天必记日记,因为很有可能过几天孩子才能开口说下一个新字。但这时候就要开始做与众不同一件事,就是每天要和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读日记”的游戏,也可以大大地写在写字板上甚至地板上,有时间就见缝插针读几次,每次不必重复太多,更不可时间太长,千万别让孩子出现厌烦就要提前结束,其实孩子的记忆力会让大人震惊的,不用几遍复习就能完全记忆。单字日记过程可能要持续几个月,总共可能要记几十个单字日记。等孩子会说双字就进入到最早的单词日记或称双字日记(如“妈妈”、“爸爸”)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进入到记复音单词日记阶段,这时候孩子每天可能学会说不止一个单词。这时每天的单词口述日记也可不止一篇,孩子的单词也复杂起来,可能是两个字也可能是多个字,原则是孩子新学会的单词尽可能都要记下。待孩子会说简单一句话的时候,转入记单句日记阶段,这时候孩子的说话发展往往是突飞猛进,一天会说不止一句话,不再可能把所有说过的话都记录下来,需要选择了,选择就有了难度需要艺术和技术,建议家长选择孩子的灵感或孩子最感兴趣的话,最好有生词的话。值得提醒家长的是在进入到单句日记阶段之后,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学会了说新词,建议把这些生词单列在口述日记后边。 从单字日记到双字日记、单词日记、再到单句日记,完全符合美好人生工程人生能力循序渐进发展的规律,从最简单起步,基本上不会感觉到困难。如果孩子从1岁开始,到孩子3岁上幼儿园之前这两年就完全可能把小学阶段3000字的识字任务提前拿下,提前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到上幼儿园时期,与父母家人相处的时间还比较多,且没有应该教育作业的压力,且完全可能结合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帮助选读大量儿童读物,当然还可适当引导孩子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几年之后,孩子在上学前就已经阅读大量自己喜欢的书籍,打下了丰富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孩子完全有可能已经培养出读书学习和写日记总结提高的好习惯。如果引导孩子自己早点开始记灵感日记,还可当灵感达到一定数量时帮助找出孩子灵感集中的领域——孩子最具天赋和特长的领域,提前为孩子进行科学地人生定位。进入学校之后,孩子早已经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远远超前于传统模式教育孩子的知识学习进度,即便依然还是应试教育模式,所谓教材对于孩子将是小菜一碟轻易拿下,不可能导致学习方面的压力。孩子能够轻松拿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可剩余大量时间来参与公共事务如培养师生交往和综合管理能力。 本文标题写的是改变三代人的命运,一点没错,是三代人。如果是三代同堂的家庭,老一代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也可参与其中帮助爸爸妈妈给孩子整理记录口述日记,识字的老人参与会和爸爸妈妈一样受益,同时增加无穷老年的乐趣。如果趁此机会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多记健康日记研究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老伴乃至全家人的健康长寿不无益处。如果家里还有文盲老人,也完全可以把孙子的口述日记当作老人的识字扫盲教材,识字就是扫盲,爷孙同步识字扫盲,其实就是爷爷奶奶在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中进行扫盲,扫盲的无奈枯燥变成了乐趣无穷的事,以孙子辈的口述日记捎带着就能完成政府投入巨资打造扫盲工程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 教育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在生活中教育,在玩耍中教育,真正寓教于乐,真正的快乐教育,参与的大人和孩子在无不快乐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