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7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老周的《我只养你18岁》 一个叛逆父亲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7 12: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姓讲述:一个叛逆父亲的故事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25 11:30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撰稿 冯玥

  老周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父亲。

  儿子13岁时,他把儿子领出校门,从学校退学;18岁时,他把儿子赶出家门。他说:“作为父亲,我愿意对孩子负起有限的责任,但负不起无限的责任。18岁之前我会尽量给你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会养活你,但18岁之后,你得自己靠自己。”

  作为人,老周更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

  他是恢复高考后最早的一批教育学硕士,曾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后来“下海”从事过10多种职业。目前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职称职位。马上奔50岁了,过的日子比15岁的孩子还要另类:玩轮滑,去西藏墨脱旅行,挖空心思想以前没人玩过的旅行项目,以酒会友,以棋会友。

  一个和儿子同龄的孩子对老周说:“你儿子不是逆子,你是逆父。”

  这本署名老周的《我只养你18岁》的书,讲的就是这个“逆父”的故事和想法。

  不能让孩子在那个年纪就觉得学习是很痛苦的事

  我说出了憋了好久的话:“你学过教育学,听说过一句教育名言吗——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

  “谁说的?”老师有些激动。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她:“这是一个教育家的话,他的名字叫苏霍姆林斯基。”说罢,没有等她下逐客令,我拉起孩子的手就走,一走就没有再回头。

  ——摘自《我只养你18岁》第一章

  退学事件发生后,老周不断受到“不负责任”的谴责,亲戚朋友中有人直截了当地指责他断送了孩子的人生前程。

  老周说,作为一个学教育专业出身,而且一直从事教师职业的家长来说,退学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冲动。

  儿子小学毕业时成绩全校第二,考入一所升学率很高的重点中学。

  “那是个培养大学生的地方。但那里的孩子都像小老头一样,早早戴上眼镜,一天到晚弯腰驼背的。”老周说。儿子当时所在的班级有70多人,严重超编,而超编一个座位就意味着学校多收3万元钱。

  在老周的笔下,美其名曰重点学校的作息时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孩子早上6点钟起床,爬起来顾不上吃早点就要赶去学校上早操,晚上6点才能回来吃晚饭,晚饭后接着要上晚自习。大部分的节假日都被名目繁多的补课挤占了,学生难得有一点闲暇时间。语文教学现状令人作呕,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文字,一派八股习气,言不由衷,公然撒谎。科学教育就是题海极限训练,把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磨没了。各科教学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之下认识规律,学到的都是正确的定论,学到最后以没问题而告终。相当于学棋死背棋谱,不摆谱就不会走棋。棋谱都是九段下出来的,让学生背熟了棋谱还真自以为教出九段了。素质教育搞来搞去都是在玩表演秀,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却被忽略……

  这样的教育,往往是以牺牲孩子的求知欲为代价,而这恰恰是老周最看重的。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不能让孩子在那个年纪就觉得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是个沉重的包袱。与其这样,他宁可不要这样的教育。

  我就是要给这个毫无想像力的种群生产一种快乐生活的样式

  家没了,老婆离了,孩子也走了,铁饭碗砸了,事业废了,身份没了,财产没了,退休医疗保险没了,打工的岗位也没了。我还有什么?我又成了无产者,一个后无产者。

  拥有的好像还是比失去的多。

  我还有梦,我还有胆,我有胃口还有老爷们儿的价口,我有一身腱子,我有心跳还有弹跳;我有欢乐,我还有兴趣,我有互联网,我还有话,我有安全感还有自由,我还有明天。这么多的无形资产拎出哪一样来不可以自恃?

  ——摘自《我只养你18岁》第十一章

  在新浪网和搜狐网上关于本书的连载后面,数千读者跟帖:

  “我觉得老周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他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不愿意担负教育儿子的责任,相反他一直在努力地寻找一种真正有效的,对儿子有益的教育。”

  “勇士。我们多数都是光说不练,满腹牢骚却默默忍受,面对鸡肋,犹犹豫豫,患得患失。”

  “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大旋涡,老周就像一条努力跳出旋涡的鱼。”

  “感叹老周的良苦用心,毕竟他呐喊了,感觉到老周内心痛苦的思索和挣扎。”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老周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不称职的父亲,那种另类的教育方式只是他摆脱责任的借口。”

  对“责任”这个话题,老周显然有自己的看法。

  “上大学要父母送,找工作要父母找,结婚还要父母出钱,这叫责任感?这叫人才?家长整天不干自己的事,全围着孩子转,对社会来说就是无形的损耗和浪费!一个人这样是个人问题,社会都这样就是社会问题。”老周说自己知道有相当多的家长,在孩子退学和走“应试教育”之路中间犹豫彷徨,他们能够看到“应试教育”中的种种弊病,但最终“难得糊涂”,无奈顺从现实,随大溜。他认为“这种装糊涂的心态与其说是承担某种道义不如说是逃避责任,就怕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回头说家长没有献身精神。”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怎么就没觉得自己可怜呢?”

  不得不承认,在“主流”的观点看来,老周绝对算不上成功人士,无可羡慕,甚至还会因为思想的极端而不讨人喜欢。虽然,他具备了很多“成功”的条件,即使在学校里熬资历,应该也已经有一个“教授”的名位了。他领着儿子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其实自己也决心和儿子一起“不玩这个游戏”。

  老周的教育方式,注定充满争议。无论是作父亲还是做人,他都遵循着严厉、不虚假的态度,很多人都会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太过偏激。即使认同他的人,也多半未必有效仿的勇气。一位网友的评价是“勇敢的父亲,做赌注的儿子”。

  不过,也正是他的棱角、张狂、不妥协,以及骨子里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刺激得在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已经失去痛感的人“激灵”一下,意识到还有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生活、选择,而且居然过得挺开心。在丢弃了大部分人们追求的身外之物后,他自认为找到了自己,嚣张的老周说:“我就是要给这个毫无想像力的种群生产一种快乐生活的样式。”

  真正的生命,要体味喜怒哀乐各种滋味

  媒体持续报道与其说是主流社会对我们父子二人命运的关注,不如说是大多数常态人群也都有自己心底的隐痛。在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家都有心病,只是谁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我的做法之所以惹眼,也许是与大家熟悉的社会舞台背景反差强烈。有些人指责我自私、冷酷、盲目、偏执,对此评价我与其为自己辩护倒不如表示谅解,因为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充盈着利他、温情、从众、中庸的色彩,大家也许都有所遭遇,但似乎不到“最危险的时候”,谁都不愿率先做出反应。

  ——摘自《我只养你18岁》作者自序

  作为第一个报道老周父子的记者,从1999年10月《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在《中国青年报》刊登到现在,我一直断断续续和老周保持着联系。

  和他那个年纪的大多数人不同,老周是个特别强调“自我”的人。他认为高级生命就应该像海的女儿,为了一夜之欢,可以放弃海底300年没有激情的生命。真正的生命,要体味喜怒哀乐各种滋味,而不全是甜丝丝的东西。

  “能证明你这个人活过的是什么?是那些你独有的,你无条件一定要做的,而我们看到太多的人,一辈子都只是别人的拷贝。”他这么说。

  所以,尽管现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起上一代大大提高,但是现在的孩子享有的所谓“幸福”,令他怀疑。

  “他们生活在按照成人设计的种种‘决定’之中,理论上说,这些成人的‘决定’是历史主义的,具有‘阴谋’的性质。成人们按照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为下一代预设了一个自以为安全又能通天的管道,前面撒上诱人的糖果,中计的孩子们爬进去就再也看不到太阳,在迷宫般的专业分支中一脑门子往里钻,直到出口吸到了外面的清新空气,恢复了嗅觉,才发现原来钻的是一个下水道。”

  这样的刻薄和愤怒,在老周的书中不少见。

  儿子一度迷恋网络游戏,和绝大多数家长谈网色变不一样,在完成功课的前提下,儿子去网吧得到了老周的许可和资金支持。

  他认为,“内行人有能力对新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外行人只能靠话语霸权实行控制。中国的家长在计算机网络面前大多是外行,但行使话语霸权却统统在行,对吃不准的新生事物宁可因噎废食也不敢放手尝试。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好心好到不讲理的程度。”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这种游戏好不好,而在于我们家长和老师提供的教育究竟有多好?我们有没有能力提供一个更能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去处。学校的学科教学不是游戏,但是好的教学能够体现出游戏精神,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有用又好玩。既然做不到,就应当保持沉默,少些说教,多研究点问题。我们不能保证学生兴趣盎然地投身于文化课的学习,至少也应当保留学生拥有生活兴趣的权利。”

  (摘编:小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12:49:1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逆父的自白:《我只养你十八岁》(连载完)
一位教育硕士让13岁的儿子退学,自己负起教育的责任,试与学校的正统教育比高低。老子把儿子在18岁时赶出家门;家长该对孩子负怎样的责任。一位教育学者对教育、对家庭、对孩子的反叛。儿子是逆子,父亲是“逆父”,本书讲述逆子和“逆父”的离奇故事。

http://book.sina.com.cn/nzt/1080807123_...i18/index.shtml


第一章 少年退学  
   
  在子轩上初一的时候,我把他领出了校门,在子轩18岁的时候,我把他赶出了家门;从此,我也没有了家。我的观念与行为显得出格,由此引来媒体的一连串报道。

自序 解放宣言(1)
自序 解放宣言(2)
狗拿耗子
家长的问题出在哪里(1)
家长的问题出在哪里(2)
大学死了(1)
大学死了(2)
AA鸡蒙太奇
谁无过(1)
谁无过(2)
谁无过(3)
阳光灿烂的日子(1)
阳光灿烂的日子(2)




 第二章 梦中飞翔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浪漫,也许更是想逃避那个命运强加给我的“故乡”,也许是刚刚读完《月亮和六便士》,塔西提岛蓝蓝的海天和红土地让我魂牵梦绕,一念之下,我于1987年“海南潮”的时候去了海南,进了海南师范学院。

苦命(1)
苦命(2)
大难不死(1)
大难不死(2)
释梦




 武汉学球  
   
  1987年第一次去海南,返回时,我在海安县前往湛江的长途车上,见到几个人在玩三张牌,我开始觉得好奇就凑上去押了10块钱,转眼就输了,又掏出10块钱,又输了,再押还输。一支烟的功夫,我随身带的盘缠去了一半。这时的脑子已经有些发蒙,光想着把输掉的钱赢回来,表面上还故作潇洒。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庄家倒牌,确信看准了,于是掏出了剩下的所有,重重地拍在一张牌上。掀开一看,傻了,顿时汗流满面。钱输光了,我也清醒了,这是一群骗子。

愚蠢的教育(1)
愚蠢的教育(2)
放飞(1)
放飞(2)
未遂族(1)
未遂族(2)
荷尔蒙冲动




 网吧成瘾  
   
  面对近在眼前的毒品威胁,我对孩子的期望值,已经从望子成才堕落到避免孩子犯罪。他有朝一日也会拿起斧头与我们相向吗?这样的期望值对一个学教育学出身的父亲是难以启齿的,但是,生存现实迫使我必须以此为底线来考虑我可能采取的措施,因为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孩子犯罪的可能。

你到底要什么
两难困境(1)
两难困境(2)
发现新大陆(1)
发现新大陆(2)
双刃剑(1)
双刃剑(2)
双刃剑(3)
双刃剑(4)
双刃剑(5)
双刃剑(6)




 北漂进京  
   
  13岁那年,因为在外面闯了祸我爹打我,让我跪下向毛主席请罪。我不跪,爹摁着我的脑袋,我坐到地上还是不跪。爹扑通一声就在毛主席的画像前跪下了。我还是不跪。“下跪是封资修的东西。”我说得理直气壮。我爹是个讲理的人,听了这话愣了好一会儿,可能后来发现自己跪在那儿理由的确不充分,终于也爬起来了。我顿时感觉到高大起来。

电影课
编辑部的故事(1)
编辑部的故事(2)
行为艺术(1)
行为艺术(2)




 接触媒体  
   
  子轩这时睁开了眼睛,看了看编导,又匆匆环顾了一下旁边的人,大概是感觉到谈话气氛对他不利,干脆犯混了:“反正,反正说了你们也不懂,等我有了情绪再给你们说,这样的谈话效果实在太差!”说完,子轩转身进了卫生间再也不出来了。

引子
过电(1)
过电(2)
过电(3)




 一厢情愿  
   
  老板也在海南淘金起家,想必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沧桑岁月中经历过无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他不喜欢讲故事,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他喜欢古诗,李商隐有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乃千古绝对,毛泽东以“人间正道是沧桑”应之,因是伟人,似乎鲜有人说三道四,惟这厮对毛诗的帝王之气耿耿于怀,写出一句“心如无恨心常青”。我以为这诗好,因为伟人和女人都写不出来。

马要是上了户口成什么了(1)
马要是上了户口成什么了(2)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2)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3)




 老家补课  
   
  北大、清华的网络玩家自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谁找上门来须先开出价码后说事,没见大家都忙着吗?他们很会说话:“丢自己的人事小,丢学府的脸事大。挣个吃大排档的钱,还叫我们在学校里怎么混嘛,是不是?”

强行断奶(1)
强行断奶(2)
一个都不能给(1)
一个都不能给(2)
传统家教(1)
传统家教(2)




 自立谋生  
   
  我也留意到,《逃离大学》这样的好书,尽管还有名人杨东平作序力荐,也就销售了两万册。相形之下,《学习的革命》能卖到一千多万册,《哈佛女孩刘亦婷》也能卖到二百多万册。我问吴女士怎么看待这种社会怪现象,吴女士只摇头不答,大概是当记者的见得多了,懒得说。

再次退学
学徒(1)
学徒(2)
18岁话题




 多余的话  
   
  我不承认我的家教是失败的,尽管我饱受非议,甚至子轩对我也耿耿于怀。我犯过错误,甚至有过严重的错误,但是我的家教不是彩排,仅此我与伪善的礼教已有天壤之别。我宁愿当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人,也不愿意当一个真理大爷。错误我犯了,给我机会还想犯,你们谁能把我怎么着吧?

家庭(1)
家庭(2)
家庭(3)
父亲




 暴走墨脱  
   
  老孙有个儿子比子轩稍大,也是独子,大学刚毕业,在一家网络公司干技术工作,收入颇丰。知道老爸要去墨脱,也一时冲动来潮,干脆把职辞了,坚决要陪老爸走一遭。老孙居然也不反对,遂了儿子的心愿,我们一起上路了。

后无产者(1)
后无产者(2)
暴走墨脱(1)
暴走墨脱(2)
暴走墨脱(3)
非典时期(1)
非典时期(2)
后现代旅行(1)
后现代旅行(2)
后现代旅行(3)




 行万里路  
   
  不甘心这个蓄谋已久的想法就这么被枪毙,转身跟喝大了的张弛说,张弛急了,想用啤酒瓶子砸我。他威胁我说,你敢,你要是敢猎鼠,我就扛枪去打藏羚羊。我与他理论,你家的弟兄连草根都刨着吃掉了,我们还吃什么?张弛属鼠,我属羊。

神行太保(1)
神行太保(2)
灭鼠运动(1)
灭鼠运动(2)
美臀运动(1)
美臀运动(2)
后记(1)
后记(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13:07:17 | 只看该作者
"养儿只到18岁"是错还是对?

    以下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7月19日节目文字脚本:

    记者:你想和他见面吗?

    老周:不想。

    记者:为什么?

    老周:我希望我们有一个合适的见面机会,这个就是我们能够像男人一样的对话。

    记者:你觉得现在做不到?

    老周:理性地对话,我不需要那些真情互动。


老周


    采访老周的儿子子轩

    记者:那你还想跟他见见吗?

    子轩:n年以后吧,现在没有心思,见他干什么啊?也不是没见过。”

    主持人阿丘:刚才这两段谈话,您看得可能有点糊涂,其实就是两个人表示不想和对方见面,不过这两位不是冤家、不是陌路,而是一对父子。

    解说:父亲老周,今年49岁,儿子子轩,今年23岁。

    2001年,子轩20岁生日那天,老周给儿子买了双耐克运动鞋,子轩穿上以后说了声“鞋挺合脚”就走了。这一走,父子俩就再没见过面。

    主持人阿丘:和儿子分手这三年,父亲老周写了一本书,书中以父亲的第一人称,详细地描写了和儿子的恩怨纠葛。就是我手里这本书《我只养你18岁》。

    不用说这肯定是有关教育下一代的书。没错,不过这书里写的教育是老周的教育。

    同期:老周

    “在学校里面,对这种教育是绝望了,我觉得教育下去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也成不了什么才。就能够背,小孩家长还沾沾自喜,第几名,第几名!

    我们不想简单的生活,你那破成功根本看不上,狗屁不是!我们不想过那种日子,很简单。“

    主持人阿丘:对学校教育绝望,也看不上咱们的所谓成功!这老周何许人也,竟出此狂言。这里要告诉您,这老周可不是村野莽汉,他可是正儿八经的专业人士!老周,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教育学硕士,曾经当过大学老师。

    这本书里,老周阐述了他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现行的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是扼杀受教育者创造力和个性的根源。老周提倡的方法是,培养人的独立精神、性格、价值观,让人产生自我完善意识,从而启发人的创造力。而且他强调作父母应尽早地让孩子独立,只养到十八岁。

    解说:现在据说老周这本书卖得不错,出书出了名,我看到有人甚至把他称作中国的让·雅克·卢梭。卢梭就是那位18世纪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还有人说老周是中国教育界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不过也有人说他是疯子。怎么成了疯子?那是因为老周10年前就干了一桩惊世骇俗的事儿,拿着自己这理念,在儿子身上做起了试验!儿子13岁初一的时候,老周就把他领出校门,让儿子退学了。

    《我只养你18岁》书摘:决定退学实际上是履行我们之间的一个约定:如果再让老师把家长传到学校,立即退学没商量。

    主持人阿丘:子轩上初一的时候比较调皮捣蛋,老师经常把家长请到学校谈话,老周觉得这很没道理,家长是教育的消费者,凭什么家长就要随时接受老师的传唤呢?他越想越窝火,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个约定。订约后,父子俩相安无事了一段日子,终于有一天,老师又把老周请去了。于是,老周毫不含糊地执行了和儿子的约定,毅然向儿子掏出了“红牌”。从此,子轩告别了自己的学校生活。

    儿子没学上了,老周决定自己动手。他觉得还是得根据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他发现子轩爱打乒乓球,就让他独自去体院训练了两年,结果没打出什么名堂,无功而返;后来他又请了一些身为大学老师的好友来辅导儿子的功课,可子轩也学不进去。不过老周并不着急。

    同期:老周

    “基础教育现在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剥夺了孩子正常的生活,最重要的。比如我书里面讲,一天给孩子十几个小时关在学校里面,学生普遍烦学。前两天还跟我一个朋友,他讲了一个很忧伤的事实,他问了一些几个重点学校的学生,学习都挺好,但是他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读书,我觉得这很可怕。”

    主持人阿丘:老周说他13岁的时候,正是文革期间,当时的他也经历过没学上的日子。那时候,他们小伙伴一起上房揭瓦掏鸟窝、在黄河里摸鱼;偷听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世界名曲;自己组装矿石收音机。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他认为这种成长方式歪打正着地使自己接受了不错的素质教育。老周在书里说“与现在享受着宠物般待遇的独生子女相比,我没有对那段当野孩子的经历感到不幸。”


子轩

    一转眼,子轩到了18岁。到了老周定的,要把儿子赶出家们的日子了。就在这一年,我们台《生活空间》栏目,就是那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给这爷俩拍了一个片子。

    解说:1999年10月的一天,子轩找到老周表示还想继续上学。

    《父与子》片中纪实段落:(1999年,北京)

    老周和儿子谈话,子轩表示还想上学。老周说“现在再说上学的事是智商很低的做法,很可笑。目前生存是第一位的,学习是第二位的……”子轩僵硬的脸,默默地抽烟。

    《父与子》片中纪实段落:

    老周对子轩说“要紧的不是上清华北大,对你来说,最好的学校是麦当劳,是自食其力。”

    主持人阿丘:五年前的那次谈话,被子轩的叔叔称为一次强制断奶。那一年,老周以当初向子轩掏红牌让他退学的果决,再一次向儿子下了最后通牒--18岁以后必须自己独立,在经济上将不再给他提供补给。

    《我只养你18岁》书摘:

    我就是一个都不给,我就是不办“无限责任公司”,养到18岁扫地出门没商量。

    主持人阿丘:从那时起子轩开始了艰难的谋生尝试。他在老周朋友的公司打过杂,也曾经卖过电脑硬件,但都没能持续太久。曾经有半个月子轩完全是以方便面果腹。

    当时啊,老周父子俩的故事在电视上一播,就招致了不少非议,不过当年的老周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很自信,非常坚定。到今天,5年过去了,子轩应该是23岁的大小伙子了,在老周的思想指引下,他过得怎么样呢?

    同期:子轩:“我现在已经很恶心18岁这个话题。从现在开始你别再跟我提18岁这个话题。18岁18岁,从5年前就18岁,到现在还18岁。真没新意,没创意,长不大了?定格了?”

    解说:子轩现在兰州,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他不愿意和我们多谈,拒绝了我们拍摄他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请求。现在他在一家网吧做网管,但妈妈说从没见他拿到过工资,基本生活费还得由妈妈支付。对于过去的生活,这对母子都不是很愿意提及。但母亲的态度非常明确,老周的教育方法不成功!

    同期:

    子轩妈妈:“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你做实验,你就去做实验好了,孩子他是个人,他不是个动物,动物可以做个实验,那么作为孩子,拿自己的孩子来开玩笑,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他们父子两个开的,有这样做实验的吗?从教育来说,从他学那么多年的教育来说,他做这种实验,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就敢,别人敢吗?他不敢,因为他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是教育失败,他会害孩子的一生,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

    子轩:“显然做不到,那时候从经济上到人格上都是不独立的,尤其是人格上,乱七八糟,没人格,那时候哪有人格一说,天天游荡。”

    采访:

    老周:子轩的问题恰恰情感给搞乱了,他可能获得很多人一些所有的同情,我认为这种同情完全是廉价的,他应该知道这些东西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解决问题,哪怕骂你的,你应该好好听一听。

    子轩:如果我现在觉得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理念和教育什么的,扯蛋,压根儿就不存在。就是说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说是他对我教育的不管是好和坏的一个评价,我给不出来,因为我印象里没有这些东西,因为我们俩总共在一起呆的时间很短,总共在一起从小到达也呆了三、五年的时间,我现在23了,在我生命中可能这连五分之一的比例都不到。所以我觉得我以后或者再怎么好,或者再怎么惨也跟他没什么太大关系,我觉得我现在人格上各方面,我觉得自己算是活出来了,但是跟他关系不大,就算以后一不小心发了,或者一不小心进去了,都跟他关系不大的。

    子轩妈妈:我觉得他是失败,那么不管怎么样,那要看结果,孩子也没有说,毕竟就现在就是结果就是这样子了,以后还会,可能会更好。但是以后我觉得跟他是没有关系了,我就看这阶段,他自己应该知道是失败还是成功?

    老周:他想做和别人一样的人,我想让他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人,包括他母亲也是这样。这就是价值,你教育不一样,培养个性,每个搞教育的人都会讲得天花烂坠,你跟别人一样干嘛要上学?没必要,随便。

    记者:我觉得你跟你儿子沟通不好,你承认吗?

    老周:不错,我承认,这里我也讲了前面一个问题,因为我是一个根本的来讲,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没有话语权。

    记者:可是另一个方面你又讲,其实你自己感觉你并不是失败者?

    老周:肯定的,我对我的评价我什么时候失败过?

    记者:谁又剥夺你的话语权?

    老周:你的成功我又没想要,但是我在社会里面这么一种声音,我到现在这样,很多人在可怜我,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价值问题。

    主持人阿丘:在和老周的交流中,我的同事告诉我,他感觉老周在面对儿子的问题上好像有着一种无奈。一方面老周自己向往着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不能忍受儿子随波逐流。而另一方面,老周又不得不面对一种社会的评判标准,毕竟现在妻子与他分居,自己既没有稳定的工作,又是居无定所。他不知道在儿子目睹着他的生活时,他的那些激励着自己的理由,能有多少说服力。

    同期:

    老周:我们确实有这种,可能在理智上有敌意,价值观念上,他就觉得,说不好听的话你活得很失败,我不要做你这种人。

    记者:他跟你这么说过吗?

    老周:没有,我可以感觉出来。他觉得有这样人做父亲觉得耻辱。我也承受这种耻辱,但是我相信我没必要解释,我觉得实在没必要解释的,我就这么做了。

    老周:我就不明白他小子不往这方面看,他老看跟别人一样,我就气,气得不打一出来,捣乱,添乱,本来我过得好好的,大家都往上这样扯,所以我不愿意谈这些话题。你捧着金碗要饭吃,你自己有长的地方走出来就完了。说到底就要和别人一样,这就是中国人的病,就是问题,就是病人,所以我不想谈这事。

    纪实段落

    酒吧里老周和友人喝酒聊天,老周酒意微醺地说“教育出来的都是驴才,马才是跑出来的。这就是我读教育学的体会。”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王啸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承认的,中国教育的的确确到今天为止是有不足的方面,但是我们不能以这些,我们不能以这些不足就来诋毁,或者是抵消义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特别是当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不可剥夺的。”

    同期:采访复旦大学大三学生

    “我也是从现行教育体制这样长起来的人,我同意它有弊端,但我也没有认为它这么地妖魔化。我认为我自己在这样体制过来以后,我认为我健康快乐,我也看到我周围和我同样的人健康快乐,这就是证明。”

    同期:采访一个高二学生的家长

    “他(老周)这观点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上是对的,因为现在学生,像大学生到学校家长去铺被子,理床,家近每个周末抱着衣服回来让家长洗,这种情况很多,确实也是不对的,也是不正常的。但是怎么说呢,大环境在这块,一下子靠一个人,当然他可能是先锋了,靠一个人这样的这么冲在前面,会有代价,会有牺牲,我觉得像他儿子这种可能就是属于代价和牺牲,应该是这样。”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王啸

    “的的确确中国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有一些问题呢,我们只是用拖延的方式来遮蔽它,这个父亲在这一点上,他没有妥协,或者说他没有像现存的中国体制作一个让步,所以在这一点我是肯定他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是问题多多的中国教育逼着这个父亲作出了这样一个选择……”

    老周语录字幕

    ·没看到这年头的家长比孩子愁吗?当我看到一张张为孩子上学愁变了形的脸,我一直在为自己的抉择庆幸。

    ·只要生命的自由不被剥夺,成才不足挂齿。“才”是个什么东东?

    ·记得我领着孩子走出校门,心里生出一股奇妙的快感:不就是为了混那一纸文凭吗?老子不玩你们的这个游戏还活不成了?

    ·我老早就给儿子灌输一个生活公理:成人之后自食其力。成人按法律的界定应当是18周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7 17:29:34 | 只看该作者
一下午都在看《只养你到18岁》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后心情挺沉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1 18:37:28 | 只看该作者
14
呵呵!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13 23:00:2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多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1 , Processed in 0.10467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