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4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刘亦婷的作文为何越写越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6 23:4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萧愚 转自新语丝             

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莎士比亚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一文中写道:“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
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按照鲁迅和莎翁的说法,写作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即真情实感,朴
实无华,而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做作。

  仔细阅读刘亦婷所有的作文、日记等等,我们会发现,刘亦婷的作文越写越
差。而越写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逐渐违背了鲁迅所说的作文要诀———有真
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借助《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这两本书我们
可以看到大量刘亦婷写作的文章,甚至包括其3岁时写的。这的确是一份很宝贵
的资料,可以供我们研究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来。

  三岁:妙语连珠

  下面就是刘亦婷3岁时“写”的小品文。

  花儿为什么会开?
  ———婷儿3岁时“写”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

  看见路上有很多花。

  小朋友问:花儿为什么会开呢?

  花儿说:因为人们要看哪!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62页)


  滑稽的故事
  ———婷儿3岁多“写”

  从前有一个巨人,他的手非常大,比房子还大。

  可是他的手帕很小,比我的手还小。

  这个巨人用这么小的小手帕擤鼻涕。你说滑稽不滑稽?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64页)


  这两篇小品文写的很好。我把它们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其中还包括念文学
博士的朋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写得好!

  这两篇小品文为什么写得好呢?原因一点都不复杂,就像鲁迅先生讲的作文
秘诀那样:“白描”。虽然寥寥数语,却充满童趣童真。不过可惜的是,刘亦婷
的这种童趣和童真到她10岁的时候便过早中断了。


  十岁:失去童真

  我们从下面这两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9到10岁之间,刘亦婷的小脑
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假若我也有希望丸
  ———刘亦婷9岁时所写

  1990年7月9日  星期一  大雨

  希望丸,是《幻乡魔迹》中的一种有很强魔力的药丸。不管谁吃了,只要他
能成双成对地数到17,再提出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可以马上实现。但是,成双
成对地数到17,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17是个单数,数不到17就不能实现
愿望,怎么办呢?不过我有一个办法,能成双成对地数到17,数法是这样的,1
的一半儿,l,3,5,7,9,11,13,15,17,你看这样不是就很容易了吗?

  我想,如果我有了希望丸,我的第一个愿望是,我要100个希望丸,这样,
我就可以有100个可以实现的愿望了。我再吃下一个希望丸,数到17,然后说:
“我要一套灰姑娘在舞会上第三次穿的衣服和鞋子。”我的第三个愿望是:希望
我成为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我的第四个愿望是:希望我们家的人都永远年轻,
永远不死。

  我也经常问我的爸爸和妈妈有些什么愿望?爸爸说:“我希望你长大以后成
为一个有用的人。”妈妈说:“我希望人可以不吃饭,但又可以活下去。”后来
爸爸变了愿望,现在他的愿望是:让世界上所有的好人都变成最有能力的人。妈
妈也变了愿望,她现在的愿望是:让世界上没有一个小偷,没有一个坏人。我的
愿望是:让世界各地到处都是树、花、草。我还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希望我
书架上的书都全部换成新的字书;第二个是,希望我们很有钱,想要什么东西就
可以买到。

  这本书是3年以前买的,那时我才上一年级,只认得很少的字,所以第一遍
还是妈妈念给我听的呢!

  《荒岛奇遇》读后感
  ———刘亦婷10岁时所写

  1991年7月22日

  今天,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本有名的著作———《荒岛奇
遇》。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黑沉沉的夜晚,在巨浪翻腾的茫茫大海之中,一只帆船
被风暴抛上抛下,颠簸不定,风帆已经被吹破了,桅杆也断了,15位少年危在旦
夕。船随时都会被大海吞没,船上的少年们奋力与风浪拼搏,终于被一个巨浪掀
到了一个无名的荒岛沙滩上。船已经损坏了,但15个少年却安然无恙。从此,这
群“鲁滨逊”式的少年漂流者,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过了两年“野人生活”。他
们捉海龟、猎海豹、寻食粮、建屋洞、斗猛兽,绘制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最
后,奇迹般地回到了亲人身边。

  这15位少年都是切尔曼学校的学生,他们是13岁的杜尼凡·库洛斯和巴库思
培,12岁的维布·威尔科、库斯·卡内特和沙毕斯。9岁的杰克斯和爱巴森、8岁
的科斯塔和小多尔。这些都是英国人。14岁的少年戈顿是美国人,13岁的布里昂
和9岁的弟弟杰克都是法国人。

  杜尼凡是新西兰上层社会的有钱地主的儿子,人品高雅而且服饰漂亮,是同
学公认的最优秀的学生。杜尼凡不但天资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
茅。恨不得出人头地的杜尼凡,一向不甘心居于人下。正是由于这种好胜心理,
几年来一直在和布里昂竞争,在这次冒险中,布里昂的威信,更燃起了他的嫉妒
之火,定要和布里昂争个高低。于是杜尼凡处处和布里昂作对,找他的麻烦,让
他们这个15人的小集体发生了分裂,直到布里昂从美洲虎口里救出了杜尼凡,他
才明白过来,布里昂完全是为大家好,根本不是为了出风头,不禁惭愧极了,和
布里昂重归于好。

  这本书教育我们,要互相团结,大公无私,勇于开拓,冒险,是本好读物。


  这两篇文章一经对比就能看出,第一篇文章充满机智、童趣和想象力,我们
能够感觉到,刘亦婷从这本童话中感受到的是快乐、有趣;而第二篇文章则开始
“玩深沉”了,不仅整个行文流水账一样平淡无奇,而且结尾那句“本书教育我
们,要互相团结,大公无私,勇于开拓,冒险,是本好读物”,更是“画龙点睛”
的败笔。我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看到,刘亦婷在读这本小说时已经不快乐了,与
其说她是在读,不如说她在完成作业;与其说她在写,不如说她在完成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还是从刘亦婷继父的教育理念中找原因吧。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写到:

  爸爸认为,童话类书籍在婷儿的婴幼儿阶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丰富了她的
想像力,培养了她基本的是非感,现在,它们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了。对婷儿来
说,继续以童话为主读课外读物,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弊大于利。他准备向前
跨一大步,从高起点切入,瞄准10年、20年后的需要,尽快给婷儿提供新的精神
食粮。

  爸爸十分有远见地提出:我们给婷儿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优秀的中国
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而且应当使二者的精华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婷儿塑造一
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


  请各位读者仔细看看上面这段话,请问大家,这不是拔苗助长是什么?

  9岁的孩子算不算儿童?纵使这个孩子已经能够征服歌德巴赫猜想,但也改
变不了这个事实,她仍然是个孩子。

  可是,这位家长却已经不把她当孩子了,扼杀了她读童话的爱好,开始勇攀
高峰,研读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了。这跟卡尔威特的老爸一个路数,
卡尔威特的老爸不就是让小卡尔在10岁之前就研读六七国语言,广泛研究数学,
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等吗?

  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凡事各有其序。勉强地过早成熟的儿童是
精神上的畸形儿。”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写道:“所有的儿童都不应受成人剥削,
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必须不受侵害。”儿童的世界一旦掺杂
了成人的功利观念,孩子也就必然丧失人格的独立,完全异化成父母满足愿望的
工具。

  我们看到,正是在刘亦婷老爸的完美蓝图下,刘亦婷的童年时代可以说在9
岁的时候便提前结束了,童趣没了,童真也没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
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

  可是,刘亦婷此时尽管只有9岁,可已经不被当作儿童看待了。家长要提早
采摘果实了。所以我们看到,童真之外,刘亦婷的快乐也没有了。球王马拉多纳
说过,如果没有快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星又有什么用?

  可惜,刘亦婷的父母却没有这样的思维,他们那个时代人的思维,是根本不
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个体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被当作一部机
器。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我们的孩子们先是被有计划地生育出来,然
后被有计划地教育、培养、灌输,最后被送上一条条生产线。当这些计划出来的
学生被送到市场经济的生产线,这才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龙啊凤啊,不过
是一颗颗平淡无奇的螺丝钉。

  再举一例,看看这位擅长计划的爸爸是怎么从9岁起扼杀刘亦婷的童真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写到:

  本来,小孩子看书是只注意故事,从不看什么“前言”“后记”的,婷儿也
一样,但是为了写读后感,婷儿也开始看起这些相对高深的文学评论来了。为了
从数千字的评论中找到她要的内容,她不得不反复研读、筛选专家学者的文章,
这不仅直接帮助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使她提前熟悉议论文的样式,
更重要的是,对她发展理性思维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婷儿报考哈
佛时写的那篇大作文,就是记叙文和读后感的混合体。

  对比婷儿最早写的两篇读后感和小学写的最后两篇读后感,可以明显地感觉
到婷儿的理性思维在迅速地走向成熟。


  让一个9岁的孩子“不得不反复研读、筛选专家学者的文章”,而且冠冕堂
皇的说,“这不仅直接帮助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使她提前熟悉议论
文的样式。”我真的对这种教育方法反感之极。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现代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太晚了,而是懂事懂得
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了,而是被破坏
得太早了。”可以说,刘亦婷读大学前后文章作文越来越“做作”,跟她9岁时
边遭遇的“灌输”有着直接的关系。        

  时光荏苒,一晃刘亦婷被“灌输”3年多时间了,我们再来看看她13岁上初
二时写的文章:

  细节与心理

  1995年2月7日 星期二 多云

  昨天,我看了《辛德勒的名单》这一部名片。

  看了这部片子,我的感触很深。它第一次使我看到了纳粹们对犹太人的残酷,
也感受到了辛德勒的人道主义行为的高尚。

  我尤其佩服片中细节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如最后,犹太人们把一个金戒指送
给辛德勒做纪念时,要表达辛德勒的心情。导演没有安排华丽的言语和眼泪,而
是辛德勒激动得发抖,使戒指掉进了土中,他忙趴在地上找,捡了几次才捡起来,
一边抖,一边套在自己手上。

  我从中得到一个启示:要表达某人心理,不必用那些陈词滥调来做不准确的
描写。用语言,不如用一个细节、一个动作表达得真实而贴切。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81页)

  这篇日记虽然只有短短的250个字,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嗅出八股文的味道。

  首先,给日记起标题已经是一个伟大发明了。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日记,
这是带主题的作文。它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把孩子的想象力牢牢地束
缚住了。

  这根本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学习,在受教育;这也不是在写日记,而是在
用八股的形式应付差事。这样的观后感还要当作正面典型来炫耀,不知道会有多
少可爱的儿童会被误导?

  时光继续蹉跎,我们发现,那个可爱的小精灵变得越来越灵气全无,家长刻
板的教育方法,催促早熟的灌输,以及学校里的沉重功课,将她的童年合力扼杀。
布迪曼说过,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可是,刘亦婷的独立性在哪里?
再回顾一下刘亦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对我的成长,我想父母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父母在我小时候还没有选择能力
时,帮我考虑了比较好的“人生时刻表”,也帮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好决定。还
有我性格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父母的熏陶。我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受到了爸爸妈妈的重要影响。

  十七岁:灵气全无

  进入高中的刘亦婷做了一件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哈佛女孩刘亦婷》
写到:

  高一开学快两个月的时候,婷儿做了一件让我们多少有些意外的事。她把以
前只肯让老师看的日记本送到我们面前说:“你们不是想看我在学校里写的日记
吗?我想通了,不应该拒绝爸爸妈妈的辅导。”


  一个没有隐私的孩子,一个没有个人世界的孩子,一个连日记都要经过学校
和老师的审阅,一个读到高中还需要家长辅导写日记的孩子,你能指望她能写出
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吗?

  我们看到,此后刘亦婷的文章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与“做作”为伴,这个写作
习惯竟然一直跟随她到了读哈佛的前夜。下面将引述刘亦婷申请哈佛时写的作文,
我发现,此时的刘亦婷已经基本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说,刘亦婷的大脑已
经完全被她爸爸、妈妈的意念所占领。

  来看看这篇申请哈佛时的所谓范文:

  继父的礼物

  我的继父是擅长家庭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从决定做我的父
亲那天起,他就打定主意,要把我培养成杰出的人。

  我6岁那年,继父送我的生日礼物不是漂亮的布娃娃,而是一台旧的显微镜。
继父教我用显微镜观察那些植物和动物的切片,我惊讶地发现,树叶、水滴和所
有的观察物在显微镜下都与肉眼看见的完全不同。可以想象我的好奇心受到多么
强烈的刺激……就这样,继父成功地培养起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这种兴趣随
着年龄和学历的增长越来越浓。

  继父说:“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兴趣只能带来一个开始,综合能力强才能赢
得成功。”为此,他和妈妈想了种种办法来培养我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素质,就连
洗碗和拖地这样的琐事,也负有培养我的耐心、细心、责任感和条理性的多重使
命,也必须做到“该干就干,干就干好”。

  干到什么程度才叫“好”呢?继父的要求是:消灭航天飞机上的每个坏零件。
写着这个要求的纸条,从“挑战者”号爆炸那年到现在,一直贴在我的衣柜门上,
经常提醒我注意重要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为了让我的努力更有成效,继父很早就对我讲解了“短板理论”(一只木桶
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并指导我运用“短板理论”来解决上
学后遇到的种种问题。无数次寻找“短板”和加长“短板”的经历那是很多伴随
着眼泪和欢笑的故事,使我养成了从关键部位入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并且
不断强化着我积极进取的性格特点。

  在继父的督促和鼓励下,我从小就习惯于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
标,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始终领先于同龄人,而且始终是快乐的、受欢迎的人。
上高中之后,我日益强烈地意识到,继父在我的少儿期培养的高情商,和妈妈在
我婴儿期开发的高智商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我只有加倍努力,成为
杰出的、造福于社会的人,才能不辜负爱我的人们对我的殷切希望。

  (引自《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95页)


  在这篇文章里,充满了“继父说”、“继父的要求是”、“继父很早就对我
讲解了”、“在继父的督促和鼓励下”等等文字。看得出,刘亦婷对其家长简直
到了无限崇拜、言听计从的程度。

  此外,这篇文章里到处都是空洞的口号和自我表扬,比如:“在继父的督促
和鼓励下,我从小就习惯于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在不断扩大的
范围内始终领先于同龄人,而且始终是快乐的、受欢迎的人。”“上高中之后,
我日益强烈地意识到,继父在我的少儿期培养的高情商,和妈妈在我婴儿期开发
的高智商一样,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礼物。”

  这两段文字犯了作文之大忌,就是毫不掩饰的自我表扬。大家可以看一下刘
亦婷在《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里面写的自述,文风和这篇作文何其相
似啊。我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是:我从小就没有和别人攀比的习惯,总是专注于自
己的计划和目标。与上面这句“我从小就习惯于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
目标,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始终领先于同龄人,而且始终是快乐的、受欢迎的人”
简直如出一辙。

  而且,诸如“(我)始终领先于同龄人”以及“(我)始终是快乐的、受欢
迎的人”这样言过其实的话,则不仅是作文之大忌,而且是做人之大忌。记得刘
亦婷的家长曾十分“有远见”地提出:“我们给婷儿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
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而且应当使二者的精华有机地融为一体,为
婷儿塑造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我真的想问问刘亦婷的家长,难道你们
给刘亦婷提供的精神食粮不包括“谦虚”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而且,“谦虚”这项美德不仅仅为中华民族所珍视,外国人也同样对这一美
德视若珍宝。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
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也说过,“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除了毫不掩饰的自我表扬之外,刘亦婷的这篇作文里也不会缺少“高调”和
“套话”。比如:“我只有加倍努力,成为杰出的、造福于社会的人,才能不辜
负爱我的人们对我的殷切希望。”

  我想,经过近10年的灌输,刘亦婷写出这样的结尾简直是必然,莱辛说过,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可在刘亦婷的作文里,处处是“豪言壮语”,却难
以看到多少“本性流露”。至此,刘亦婷的作文可以说已经灵气全无,剩下的只
是:无真意,粉饰,做作和卖弄。

  结语:

  3岁始便妙语连连的刘亦婷,经过9岁后的“灌输”,到了17岁的时候已经不
会写有趣味、有真情实感的文字。这是教育的大失败还是大成功呢!而且,即便
刘亦婷在世界最高学府镀金4年,写下的文字从境界到思维与17岁时也无甚区别。

  基础教育之重要可见一斑。




点评刘亦婷“继父的礼物”一文
  
我没有读过原著《哈佛女孩刘亦婷》,是从萧愚的《刘亦婷的作文为何越写越差》中了解到“继父的礼物”一文(见新语丝12月26日)。据称,此文为刘亦婷申请哈佛时的所谓范文。我不懂写作之道,但凭直觉我比较赞同萧愚的评价:“灵气全无”。现举一例。

文中多次频繁使用“继父”一词,让人感到不舒服。包括“继父说”、“继父的要求是”、“继父很早就对我讲解了”、“在继父的督促和鼓励下”、“继父成功地培养起”、“继父送我的”等等。

按她的文章,她自小受到其继父的精心呵护,她也早把继父当成自己的父亲。例如,文章开头便写道“我的继父是擅长家庭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从决定做我的父亲那天起,他就打定主意,要把我培养成杰出的人。”

不了解作者为何在后文中多次严格使用“继父”一词。当时刘亦婷已是一个17岁的大孩子。在中国,“继父”一词是用来强调“非亲生父亲”。若不想拉大自己与继父的距离,就应避免频繁使用“继父”一词。其实有简便的办法既让自己以“父亲”称呼继父,又可避免读者误把继父当其亲生父亲。可保留原题,把开头两句改成“我的父亲是擅长家庭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不是我的生父,可是从决定做我的父亲那天起,他就打定主意,要把我培养成杰出的人。”作此改动后,将后文中频繁使用的“继父”一词改为“父亲”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1:08 , Processed in 0.09752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